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雨花台烈士陵園觀後感(多篇)

雨花台烈士陵園觀後感(多篇)

雨花台烈士陵園觀後感(多篇)

雨花台烈士陵園觀後感 篇一

我們五(6)班的6位同學組織起了“雛鷹假日小隊”準備出發前往“雨花台烈士陵園”參觀。

説到雨花台,我們自然會不約而同的想到那些曾經在戰場上披淋彈雨中壯烈犧牲的戰士們。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為爭取名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共產黨依靠和發動工農羣眾,與合作,掀起了反帝封建的大革命。而在這同時也有許多的戰士們為此犧牲了,如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袖鄧中夏、東北抗聯的創始人羅登賢、陳景星、史硯芬……但最令我難忘的還是中國青年熱最熱愛的領袖:惲代英。惲代英出生於湖北武昌,1930年5月在上海被捕,1931年2月來南京,4月犧牲,而那時他年僅36歲。雖然只有36年,但他的36年是不平凡的,是偉大的,是有意義和價值的。

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當選中央委員,1929年任中共中央組織部祕書長,1930年任中共滬中、滬東區委書記。在參觀的過程中,我也看到了惲代英曾今寫過的一段話,而這段話任然讓我記憶由心,他是這樣寫的:“國不可不救,他人不去救,則為靠我自己。他人不能不救,則為靠我自己。他人不靠真心救,則為靠我自己。自己要不是真心救,就是亡國奴的本性了!”看完這段話後,讓我深有感悟。而從這段話中,也可以看出惲代英是一位愛國愛民的烈士,而這種難而可貴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學習!

“心在沸,心在燒,在這恐怖的夜裏,他死了!他死了!在這白色恐怖的夜裏,我們的小同志,槍殺的,子彈丟進他的胸膛,躺下了——小小的'身子,草地上,留着一片鮮紅的血!”多好的詩呀!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能反映出一個個烈士們的生活環境,和死亡對他們的不公平。每個烈士們都走在死亡的邊緣,但他們卻抱着一顆很好的心態。“就算是死,也要死得光榮”這是當時烈士們説的最多的一句話。

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未來的棟樑,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當年一個個戰士們壯烈犧牲的痛苦之上的,我們應該把握現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以後,回報社會,回報祖國。為了讓讓祖國的明天一片光明,加油,加油,加油!

雨花台烈士陵園觀後感 篇二

10月17日團委組織我們大一團支書參觀雨花台烈士陵園烈士紀念館,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位於南郊一座小山崗上,崗上風景秀麗,松柏葱鬱。就是這麼一處風景絕佳的地方,在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卻成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場,先後有近10萬革命先烈在此慘遭殺害。新中國成立後,為緬懷先烈英靈,在雨花台上建造了這座烈士陵園。陵園以自然山林與名勝古蹟為依託,綿延數裏。這裏山丘疊繞,松柏高聳,沿路灌木成林,綠茵如氈。山上紅土遍佈,卵石盡顯。

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雄偉的烈士羣雕。抬頭望去,那視死如歸的眼神,寧死不屈的氣概,實在是泣鬼神憾天地,魂蓋蒼穹啊!它是雨花台烈士陵園的標誌。建於1979年,高10.03米,寬14.2米,厚5.6米,由179塊花崗巖拼裝而成,總重量約1300噸,是目前我國同類題材花崗巖雕塑之最。它主題突出,層次分明,上實下虛。大家請看:那戴着鐐銬、蔑視敵人的工人;橫眉冷對的知識分子;怒目圓睜的農民;臨危不懼的女幹部;咬緊牙、抿着嘴的小報童;身陷囹圄、充滿勝利希望的女學生;栩栩如生地再現了九位先烈在就義前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光輝形象。

進到烈士紀念館內,正門上有鄧小平親筆題寫的“雨花台烈士紀念館”,橫額的上方用花崗巖雕鑿出日月同輝的圖案,象徵烈士精神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牆壁上掛滿了烈士的照片以及他們的英雄事蹟。玻璃櫃裏陳列着他們的遺物。不難聯想當年的腥風血雨:清晨,空曠的中華門外大街上傳來沉重腳鏈的撞擊聲。全副武裝的敵人露出猙獰的面容,押着一列共產黨人,他們衣裳襤褸,傷痕累累。他們的腳下流淌着斑斑鮮血:“帶鐐長街行,告別眾鄉親。殺了我一個,自有後來人……”這悲壯的歌聲響徹黎明前的夜空。這些年輕的共產黨人面對死亡,長嘯當歌,一身正氣,威壓敵頑。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紀念館外,是優雅的烈士陵園風景區。也許風景秀麗,也許氣候宜人,但在這塊埋葬着無數先烈的土地上,我們始終步履蹣跚,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在黑暗統治的腥風血雨中,先烈們表現出了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這正是我們今天要弘揚的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他們為了共產主義事業的獻身精神和不屈意志,正是我們始終要樹立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為了民族解放事業,頂住各種威逼利誘和嚴刑拷打,不惜犧牲自己的精神,正是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的革命遺志和遠大理想。

可如今,仰望藍天白雲,俯瞰【】葱葱山林,生活似乎一如既往的平實,相對和平的時代,已經不需要我們實踐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壯志,不得不承認,新一代的我們存在着一些弊病與缺點,也遭受着長輩的質疑,可我們一定會堅定的説,我們也有着不輸於前輩的愛國熱情和報國信心,一位偉人説過:忘記了過去,就意味着背叛!只是目前,我們能做的就是牢牢緊記。不忘歷史,不忘恥辱,不忘艱辛,不忘苦難,更不會忘了革命先輩們為建立新中國所付出的所有血與淚。

作為青年人,很多人不忘主動肩負起革命與社會的責任,一批批的青年人主動積極的加入成為中國共產黨。曾經在電視上看見的場景始終忘卻不了,所有人莊嚴地舉起右手,向黨宣誓:“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祕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緊緊握住的右拳,堅定不移的深刻表情,難掩他們的激動心情,也昭示着我們新一代人對祖國的忠誠於崇拜。

當我沐浴在温暖的陽光之下,再次擁入偉大祖國的懷抱之中時,我感覺心中已植入這塊神聖的淨土,接受了這場靈魂的洗禮。祖國在我心中!

雨花台烈士陵園觀後感 篇三

10月17日團委組織我們大一團支書參觀雨花台烈士陵園烈士紀念館,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位於南郊一座小山崗上,崗上風景秀麗,松柏葱鬱。就是這麼一處風景絕佳的地方,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卻成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場,先後有近10萬革命先烈在此慘遭殺害。新中國成立後,為緬懷先烈英靈,在雨花台上建造了這座烈士陵園。陵園以自然山林與名勝古蹟為依託,綿延數裏。這裏山丘疊繞,松柏高聳,沿路灌木成林,綠茵如氈。山上紅土遍佈,卵石盡顯。

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雄偉的烈士羣雕。抬頭望去,那視死如歸的眼神,寧死不屈的氣概,實在是泣鬼神憾天地,魂蓋蒼穹啊!它是雨花台烈士陵園的標誌。建於1979年,高10.03米,寬14.2米,厚5.6米,由179塊花崗巖拼裝而成,總重量約1300噸,是目前我國同類題材花崗巖雕塑之最。它主題突出,層次分明,上實下虛。大家請看:那戴着鐐銬、蔑視敵人的工人;橫眉冷對的知識分子;怒目圓睜的農民;臨危不懼的女幹部;咬緊牙、抿着嘴的小報童;身陷囹圄、充滿勝利希望的女學生;栩栩如生地再現了九位先烈在就義前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光輝形象。

進到烈士紀念館內,正門上有鄧小平親筆題寫的“雨花台烈士紀念館”,橫額的上方用花崗巖雕鑿出日月同輝的圖案,象徵烈士精神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牆壁上掛滿了烈士的照片以及他們的英雄事蹟。玻璃櫃裏陳列着他們的遺物。不難聯想當年的腥風血雨:清晨,空曠的中華門外大街上傳來沉重腳鏈的撞擊聲。全副武裝的敵人露出猙獰的面容,押着一列共產黨人,他們衣裳襤褸,傷痕累累。他們的腳下流淌着斑斑鮮血:“帶鐐長街行,告別眾鄉親。殺了我一個,自有後來人……”這悲壯的歌聲響徹黎明前的夜空。這些年輕的共產黨人面對死亡,長嘯當歌,一身正氣,威壓敵頑。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紀念館外,是優雅的烈士陵園風景區。也許風景秀麗,也許氣候宜人,但在這塊埋葬着無數先烈的土地上,我們始終步履蹣跚,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在黑暗統治的腥風血雨中,先烈們表現出了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這正是我們今天要弘揚的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他們為了共產主義事業的獻身精神和不屈意志,正是我們始終要樹立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為了民族解放事業,頂住各種威逼利誘和嚴刑拷打,不惜犧牲自己的精神,正是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的革命遺志和遠大理想。

可如今,仰望藍天白雲,俯瞰葱葱山林,生活似乎一如既往的平實,相對和平的時代,已經不需要我們實踐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壯志,不得不承認,新一代的我們存在着一些弊病與缺點,也遭受着長輩的質疑,可我們一定會堅定的説,我們也有着不輸於前輩的愛國熱情和報國信心,一位偉人説過:忘記了過去,就意味着背叛!只是目前,我們能做的就是牢牢緊記。不忘歷史,不忘恥辱,不忘艱辛,不忘苦難,更不會忘了革命先輩們為建立新中國所付出的所有血與淚。

作為青年人,很多人不忘主動肩負起革命與社會的責任,一批批的青年人主動積極的加入成為中國共產黨。曾經在電視上看見的場景始終忘卻不了,所有人莊嚴地舉起右手,向黨宣誓:“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祕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緊緊握住的右拳,堅定不移的深刻表情,難掩他們的激動心情,也昭示着我們新一代人對祖國的忠誠於崇拜。

當我沐浴在温暖的陽光之下,再次擁入偉大祖國的懷抱之中時,我感覺心中已植入這塊神聖的淨土,接受了這場靈魂的洗禮。祖國在我心中!

在新中國成立__週年,獻上我們青年人最真誠的祝福。

雨花台烈士陵園觀後感 篇四

去南京期間,在朋友的熱情邀請下,瞻仰了雨花台烈士陵園,實在是很受教育,不虛此行。

南京雨花台原本是江南著名的風景區,明清時代被列入“金陵十八景”。然而從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這裏成為國民黨屠殺共產黨人及愛國志士的主刑場。這二十二年中,約有近十萬的共產黨人、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革命的志士、愛國人士在此被殺害,壯烈犧牲,這裏撒滿了烈士們的鮮血。1949年12月12日,南京市第一屆第二次人民代表會議作出建設雨花台烈士陵園的決議。雨花台開始全面綠化造林、修建道路的工作。1950年建起了奠基紀念碑,在烈士殉難處建立了紀念性標誌。1984年4月破土興建雨花台烈士紀念館,1988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據説以前雨花台烈士陵園也是收門票的,但現在已經免費開放,供羣眾緬懷為國捐軀的烈士們。雨花台的建築古樸典雅,簡潔莊重,具有民族風格,

走進白色花崗巖牆面的雨花台紀念館,展廳陳列的烈士大多非常年輕,犧牲時平均年齡不足30歲,有些還沒有結婚甚至沒有戀愛過,年齡最小的烈士是年僅16歲的袁諮桐,他在臨刑前一天,在一張自己的照片背面寫下了“永別人世”的絕筆,這張斑駁的相片如今陳列在展館裏。170位烈士中,約有60%受過良好教育,從介紹和留下來的照片看家境優越,很多都是名牌大學畢業:著名工人運動領袖鄧中夏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許包野烈士曾留德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施滉烈士當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獲得碩士學位。英名榜上有2401位烈士,還有許許多多不知名的烈士們長眠在這裏 。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9djko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