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參觀九一八紀念館有感1000字(精品多篇)

參觀九一八紀念館有感1000字(精品多篇)

參觀九一八紀念館有感1000字(精品多篇)

關於參觀九一八紀念館有感800字<五>篇一

“1931年9月18日晚10時許,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川島中隊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數人,在瀋陽北大營南約_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一段路軌炸燬。日軍在此佈置了一個假現場,擺了3具身穿中國士兵服的屍體,反誣是中國軍隊破壞鐵路。這就是“柳條湖事件”。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即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

9月19日晨4時許,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五大隊由鐵嶺到達北大營加入戰鬥。5時半,東北軍第七旅退到瀋陽東山嘴子,日軍佔領北大營。戰鬥中東北軍傷亡300餘人,日軍傷亡24人。

事變發生後,國民黨政府電告東北軍:“日軍此舉不過尋常尋釁性質,為免除事件擴大起見,絕對抱不抵抗主義。”當時,日本關東軍只有1萬多人,而中國東北軍駐在東北的有16.5萬人。東北軍部隊多次接受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違反蔣介石的命令奮起抵抗外,其餘均不戰而退。

9月19日上午8時,日軍幾乎未受到抵抗便將瀋陽全城佔領。東北軍撤向錦州。全國最大的瀋陽兵工廠和制炮廠連同9.5萬餘支步槍,2500挺機關槍,650餘門大炮,2300餘門迫擊炮,260餘架飛機,以及大批彈藥、器械、物資等,全部落入日軍之手。據統計,僅9月18日一夜之間,瀋陽損失即達18億元之多。

此後,東北各地的中國軍隊繼續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使日軍得以迅速佔領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以上就是幾十年前那場事變的經過。30萬東北軍不放一槍一炮,東北三省全部淪陷。白山黑水上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戰火很快了燒遍了整個華夏神州。青紗帳裏,萬山叢中,中華兒女為家國拋頭顱灑熱血。經過八年浴血奮戰,付出極大的代價把東洋鬼子趕出了家門。流年流水,如今又是太平盛世。

王謝堂前的燕子在尋常陌巷飛舞,河沙裏的斷戟還在低聲嗚咽,可人們已經忘記了許多。我們不能忘記嶽元帥背上刺的那四個字。我們不能忘記大刀隊,不能忘記台兒莊,不能忘記凇滬血戰,不能忘記南京城牆上的斑斑血淚。有太多的東西我們不能忘記。

關於參觀九一八紀念館有感1100字<四>篇二

1931年,震撼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它險些將中國淪為殖民地,給十三億中國人留下了無法消退的傷疤。

促成這場悲劇的因素,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主觀方面,日本人國土雖小,野心卻大,一心想把小日本變成大日本。雞不吃蟲,蟲反倒咬起雞來了。説它是披着人皮野獸,也絕不失當。“九一八事變”是早有預謀的。什麼鐵路被炸,全是一派胡言。既然他們每年都要抗議當年美國對廣島和長崎仍下的那兩顆原子彈,既然他們每年都要為20多萬原子彈下的冤魂鳴不平,既然聲稱“決不能再次走上戰爭之路。”那麼參拜靖國神社又是什麼意思?這不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嗎?要知道,小日本至今還未放下沾滿鮮血的刺刀,小泉純一郎蠻不講理的去參拜靖國神社就是最有利的證據。他們一次次厚着臉皮,一次次破壞中日之間的友好往來,分明就是一種挑釁。

客觀方面,中國當時出現內亂,只顧窩裏鬥。蔣介石的“壤外必先安內”政策大大加快了日本對中國的侵蝕。當時中國人的麻木與軟弱也是這場悲劇的主要原因。所以國家領導們總不忘強調要統一,要富強。只有國家統一了,野心家才不會有挑撥離間以獲取漁翁之利的機會;只有國家富強了,才不會有人虎視眈眈的看這我們。

我們更不能忘記前人對我們的諄諄教誨:

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詹天佑

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魯迅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吉鴻昌

祖國有難,汝應作前鋒。——陳毅

不辭艱險出夔門救國圖強一片心,莫謂東方皆落後,亞洲崛起有黃人——吳玉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身為祖國花朵的我們就必須有進取心,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學習,勇於創新,為祖國的發展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侵略了我們的領土,但永遠也侵略不了我們愛國的心。”我們絕不讓戰爭建立在我的快樂之上,更不會讓戰爭去破壞和諧的社會。我們將來必定會讓世界充滿和平,充滿愛。總有一天,我們會讓橄欖綠灑偏球,讓我們攜手共在一片藍天下。

歷史老人孤零零地守望着歲月的變遷,當年的硝煙瀰漫化作了今天的靜默無言,他的臂膀依然堅強地揹負着飛駛的火車,他的眼眸一直飽含着未乾的血淚……

9月18日,這是一個令中華兒女痛徹心扉的日子。日本關東軍炮轟東北軍駐地瀋陽北大營,發動了對我國東北的大規模武裝進攻,策劃並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由於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東北三省大好河山風雲失色,淪於敵手。從此,3000萬東北同胞在此後的20__年中過着飽受凌辱的亡國奴生活。然而,對一個民族最嚴重的摧殘不是摧殘他的肉體,而是摧殘他的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惟一的根與魂。

今天,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能否清醒地堅守自己的文化家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9djv9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