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山海情觀後感

山海情觀後感

山海情觀後感

山海情觀後感 篇一

楊洋

一句話證明你看過山海情: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東大風三六九小風天天有。

——題記

從山區背風坡的西海固,到賀蘭山下靠近銀川平原的閩寧鎮。一開始,缺水、少電、山高路遠、風沙漫天。

電視劇中提到一個地方,叫做:西海固。那麼,你知道西海固,究竟在哪嗎?如果你現在打開中國地圖,你會發現,從現在中國行政版圖上看,沒有一個地方,叫做西海固。那麼,西海固,究竟在哪?西海固就是西吉縣,海源縣、固原市,而固原市又有四縣一區包括為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原州區。

山海情原名《閩寧鎮》,電視劇講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福建幫扶寧夏的。在國家扶貧政策下。福建的對口幫扶下,西海固的人民羣眾移民搬遷,不斷克服各種困難。這部電視劇是一個全明星陣容,黃軒、張嘉益、閆妮、郭京飛等等演員主演的電視劇,它不是那種假大空的扶貧劇,而是很生活化,有笑有淚。

作為零零後的我,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固原人。從這部劇開播到結束認認真真的追完劇。這是我們中國部分農村脱貧發展的一個縮影,很多人物形象都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典範。得福從基層做起,任勞任怨一心為了百姓,是人民的好公僕;水花演繹了一個温柔堅強樂觀的農村女子形象,令人動容;還的凌教授;張書記……

劇中水花的女孩,因為地方貧窮,女孩在婚姻方面特別無奈,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水花真正的把那種無奈和絕望表現得淋漓盡致。水花永遠是笑着的。從來沒有大聲説過話總是低着頭很害羞的樣子感但是內心比任何人都堅強。一個命運坎坷卻永遠樂觀的女孩子,尤其是一個人拉着女兒和殘疾的丈夫走七天七夜來到了吊莊。

得寶,可以説是《山海情》中人物成長線最為明晰的一個角色了,當得寶出門打工半年,接受了社會的捶打後,我們能很清晰地看到他的成長:決定幫哥哥開展種雙孢菇的事業,打破金灘村發展僵局。種雙孢菇的事業,開始有條有理規劃掙錢的路子。聰明勁用到了正途,他的能量一下子爆發出來,是很經典的“問題少年逆襲之路”。

這部劇充滿了正能量,給我們當代大學生以啟迪,中國正在朝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前進,願我們後來人也能勇挑重任,不負韶華!我們現在的生活這麼好,讓我更愛這個國家,一直堅持幫助貧困地區的人民脱貧致富。簡單的故事,樸素的情感,生活就是如此,人生就是如此。

山海情觀後感 篇二

孫宇晴

近日,東西協作扶貧電視劇《山海情》在各大衞視熱播,故事講的是寧夏南部山區西海固的農民被幫扶移民到寧夏平原地區脱貧致富的故事,不得不説這是眼下最接地氣的扶貧劇了。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發展壯大村黨組織,作文重中之重是要選好帶頭人。《山海情》中馬得福作為村支書,人雖然年輕但卻是整個吊莊户的主心骨。他由最初勸説村民吊莊移民,到為全村通電不斷奔波,再到後來帶領村民學習種植雙菇技術,並冒着丟“烏紗帽”的危險,解決雙菇滯銷問題。馬德福的一系列決定讓我們看到了幹部的責任和擔當,他事事以羣眾利益為上,有困難會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真正做到了為人民服務。現實基層工作中,我們經常會感慨有些村子一線工作開展不力,其實關鍵還是帶頭人偏軟,責任心和擔當的勇氣缺失的根源。其實,只有多一些“馬德福”一樣的帶頭人,多從羣眾角度思考,走實羣眾路線,增強責任心和擔當的勇氣,如此才能獲得羣眾的廣泛認可和支持,基層黨組織的腰桿也才能真正硬起來。

山花落盡山長在,終日看山不厭山。扶貧幹部要有山一般的意志堅決響應黨的號召,聞令而動,盡鋭出戰。劇中扶貧幹部馬得福也曾對政策一知半解,當村書記向他解釋清協作的重大意義時,他眼中看到了未來,腳下堅定了步伐。東部支援西部20多年來,黨中央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得到有效實施,形成了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心,把產業協。作扶貧作為關鍵,把生態環境改造作為基礎,把激發內生動力作為根本的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格局。在“馬得福們”帶領下,村民們的腰包鼓了,笑聲多了,村裏小康住宅鱗次櫛比,通村公路整潔乾淨,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村中一片繁榮盎然的景象。

“征途漫漫,唯有奮鬥”,劇中的女主角水花,她有着中國傳統女性的温柔,在那個窮苦的年代,父親僅僅因為婆家有一頭驢就逼迫她嫁給自己不愛的人,後來丈夫又因意外癱瘓在牀。命運雖不公,水花卻依舊不失勇敢和剛毅,她説服丈夫,用木板車子拉着丈夫和女兒走了七天七夜,整整四百多公里地,主動去了“玉泉營”,以自己柔弱的身軀撐起了整個家,並積極學習種植雙菇技術,把剛柔並濟的女性力量演繹得生動十足。水花的精神力量能打動觀眾,也正是因為它是現實生活中脱貧工作裏的真實縮影。脱貧必先扶志,貧困户要想實現長效脱貧,摘掉貧困的“帽子”,政府扶持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輸血”變為“造血”,敢當和水花一-樣當“主動脱貧第一人”才最可貴。面對任何難題,從“實”處着手,不等、不靠、不要,丟掉守舊觀念,不怨天尤人。像“拓荒牛”一樣去奮鬥,去不斷創造美好的生活,如此才能繪就我們。

人民棟樑的教育者一一白崇禮校長。他在湧泉村是一個鄉村教師,因為搬遷問題,原來村子的學校不存在了,白校長就跟着吊莊户到了金灘村,在那裏當上了校長,並且是奔走在學校和學生家庭之間的“行走的紐帶”。他的願望很現實,也很可貴,就是希望他所教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面對洶湧波濤的打工浪潮,好多學生家長眼熱了,也是因為生活的困難,覺得孩子讀太多的書不如出去打工掙錢。白校長一知情就騎着自行車去做家訪,説服學生的家長讓孩子去讀書,多讀幾年書。最要緊的是,面對學生的輟學,他心急如焚,甚至白校長把海吉第六批赴閩打工的車攔住,將不滿16週歲的學生海春玲叫了下來,因為説服還被其家長打破了眼鏡。面對這些,他都覺得不是困難,最重要的是面對教育局申請維修操場的資金都難以達到的時候,他暗下決心把閩商捐的無條件安裝的電腦給賣了,然後換回了孩子們合唱比賽用的校服和操場的維修費。儘管他知道這是不合理的,要受到上級處分的,他寧可知道冒着被撤職處分的危險還是那樣做了。當全校學生在合唱比賽上激情高昂地演唱《春天在哪裏》這首歌並完成後,他緊攥雙拳像是一個打了有生以來最後一場勝仗的將軍那樣激動。他滿眼都是學生,滿心都是學生如何讀好書,這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偉大之處,一個全心全意為學生着想的教師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一個民族的靈魂工程師!

《山海情》這部劇還讓很多人喜歡的原因,在於劇中好多場景都是農村場景的真實再現,例如圍着彩色“炕圍”的屋內牆壁,湧泉村民家中那用格子布拼成的花門簾、那家家户户的土圍牆、那親切的大喇叭、家門口那遠遠長長的土路、那些手持煙鍋的樸實的老爺爺形象、那時候村民白襯衣底下套着線衣的穿着……都是點燃我們回憶的導火索,直接引起了一代人的回憶和淚點,還有像劇中馬得福這樣的扶貧幹部們是跨越山海共同致富的骨幹擔當,可謂是“山”“海”“情”的最佳代言,我想着這就是真正的好劇之感染力所在吧!

山海情觀後感 篇三

劉餘錢

耳畔方言土語,眼前漫天黃沙……新年伊始,《山海情》的播出把有血有肉的“中國奇蹟”寫進了年輕人的心。

《山海情》講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引導下,在福建對口幫扶下,西海固羣眾移民搬遷,不斷克服各種困難,探索發展辦法,將飛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故事。以其細節處見生活,温情處見人心,奮鬥中見鬥志的鮮明特色,感動你我,温暖寒冬,就讓我們為那些奮鬥在脱貧攻堅一線的扶貧幹部致敬點贊。

劇中讓我感受最深的大概就是馬得福這一角色,馬得福是廣大的基層扶貧幹部的領導,他學歷普通,出身不好,沒有金手指,但他有一顆純粹的為百姓着想的心,面對困難的韌勁,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在高速公路和獨木橋之間,選擇獨木橋的決心,腳踏實地解決一個接一個沒完沒了的困難,最終把未來變成了現在,可以説他的整個青春都獻給了閩寧村,遷移吊莊,通電通水,種植蘑菇,勞務輸出,再到後面的投資建設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在他看來當初是他把大家趕來閩寧村的,他就要對村裏的父老鄉親負責。但在我看來,這才是一個好乾部應該做的事情,他的初心從未改變,本身他也只是農校畢業,但是塞上江南的決心一直支撐着他。最終,他證明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可謂“狹路相逢勇者勝”!

24年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24年割捨不斷的血脈,在我們心中流淌,讓改天換地的減貧歷程和減貧成效,在天地間嘹亮。一開始,缺水、少電,山高路遠,風沙漫天,村民有認知侷限,扶貧的難,是自然環境,基礎建設、人文觀念的多重惡劣。一部分吊莊户移民到了金灘村後,難題依然存在,僅以種蘑菇為例,專家在西北土地上種出菌草蘑菇,需要邁科技關;説服村民出資2000元建大棚種蘑菇,需要邁勇氣關;種蘑菇的人多了之後,供大於求,蘑菇滯銷,又需要邁過拓市場這一關。雖然關關都難,但所有的難關,會讓人知道,路途雖然遙遠,可就是有人一直不放棄,就是有人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把事情做成了。在我們身邊,也總有一些人,像劇中馬得福、凌教授、白校長這樣的人,願意為了別人,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關鍵時刻,扛起重任,盡責履職,在大獲全勝之前一絲不鬆懈,一刻不停歇,自覺帶頭落實扶貧工作責任,發揮扶貧戰鬥員和宣傳員的作用,解決幫户提出的各種難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劇中閩寧村從寸草不生的“幹沙灘”到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滄桑鉅變,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實寫照。回不去的故鄉,忘不了的鄉愁,由一開始的貧瘠土地變成一片綠油油,當孩子們再次踏上故土時,閩寧村也隨之變了模樣,脱貧攻堅的工作落到了實處,也昇華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主題。如今,萬象勃發的絕好荊關圖捲上,豐收的喜悦傳遍寧夏人的面龐,美好生活的嚮往躍然紙上,政策推動寧夏的明天,幫扶催開寧夏的笑臉。

山海想會,東西協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扶貧幹部應當不以山海為遠,勇挑責任重擔,提高工作水平,為鞏固脱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去不懈奮鬥。

我非常喜歡馬喊水(張嘉譯飾)這個角色,喜歡到超過其他所有角色。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種親切。他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人”,什麼意思呢?就是幾乎接近完美。按照他的人設:傳統守舊、貧苦半生、文化程度低、沒有遠見……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面對所有幾乎違揹他人設的重大事件時,都表現出了一種一反常態的通情達理。我覺得正是因為他身上的那種温和、“佝僂”、感恩、共情的親切,讓反差毫無違和感。可能會有人覺得他僅僅是出於私心,在支持兒子的工作,但我每每看到他的神態、動作甚至背影時,我都覺得他是公大於私、集體大於個人、他人大於自己。他是真正“大寫的人”,屹立在每一個時代。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作為當代青年大學生,我們應當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在學好自己專業知識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山海情觀後感 篇四

沈賢佳

秋天的色,塗撣了春天的“多彩”,塗撣了夏季的“火紅”,塗撣了西海固地區的“繁榮”,染上了一層深褐色。褐色是秋的主色調,它代表着一種莊重、沉穩,同是它也是人們內心深處的一顆“琥珀”,透明之中裹着一種堅定不移的心。

提起西海固地區,大家的思緒就會飄到2021年電視劇《山海情》的熱播。以獨特的藝術再現了閔寧撫貧協作感人的故事。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國家撫貧政策的引導下,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西海固地區人民在移民搬遷的過程中不斷的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探索脱貧發展的道路,將風沙走石的“幹沙灘”建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

山指的是寧夏,海指的是福建,儘管相隔千里,也阻擋不了它們之間的情義。以馬德福等為寧夏撫貧幹部們代表,以陳金山、凌一農等一批優秀的福建幹部、技術人員為代表。他們都為閔寧鎮的發展揮灑汗水,為西海固地區移民搬遷的老百姓指引前方的道路。白麥苗、李水花、馬德寶等村裏的年輕人也通過勞動、經商等獲取了自信,在馬德福的帶領下西海固地區人民生活也逐漸蒸蒸日上。再發展過程中也出現許多相互矛盾的事情,尋根與斷根、傳統與現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等問題。對於老一輩人馬喊水、白校長、李大有等人對於他們的挑戰和轉變也不斷的變化着。

《山海情》以獨特方言版呈現出了西海固地區人民羣眾在撫貧道路上的堅定不移,以20世紀90年代的教育為背景下的細節展開了描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撫貧先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重要途徑。劇中有許多讓觀眾撒下淚花的情節。比如黑暗中給人希望的李水花,上學時老師心中的三好學生,卻因為貧窮,中途輟學。最後還是被她爸用一頭驢,兩個水窖賣給別人當媳婦,儘管李水花不願意。為了使更多西海固地區的孩子受到教育,不再因為貧窮失去受教育的權利。為了讓更多孩子多讀點書學點知識,他想方設法的給孩子們補課,對每一個孩子都不放棄、不拋棄。沒時間上學的,他放了學去家裏補課。準備輟學打工的,他一趟趟登門勸阻。為此不光招罵還捱打。就是這樣一位不是土生土長的西北地區的人名教師。為了撫貧,甘願做幕後之人。

時代賦予那時候的人太多的苦難和困苦,同樣也賦予了他們的淳樸和堅韌。西海固走出來的人民,他們沒有忘記初心,也沒有斷根,而是把根深深扎進了這片肥沃的土地,互相扶持走上小康之路。

練習跳舞的過程,每段經歷都刻骨銘心,血淚交加,傷筋動骨,罄竹難書。撫貧西海固地區的過程,每段經歷都難以忘懷,熱淚盈眶,血淚交加,刻骨銘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dp64e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