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2022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多篇】

2022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多篇】

2022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多篇】

2022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1

不僅是載人航天,嫦娥探月、天問探火、北斗導航等無不捷報頻傳。中國航天起步晚,起點低,為何還發展快、本領高?

堅持黨的領導是“法寶”。每一次關鍵技術的突破、飛行試驗的成功、艱鉅任務的完成,無不凝聚着黨中央的決策和關懷,凝聚着黨組織和廣大航天系統黨員幹部職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背後,是黨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決策部署,指引着航天事業前進的方向。

2017年10月18日,黨的__大在北京隆重開幕。“建設航天強國”寫入__大報告,中國航天事業又一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__説,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發展載人航天事業,建造中國自己的空間站,是實現新時代航天夢的必經之路。

據統計,在載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參與其中的研究所、單位多達上百家,配合單位多達上千家,涉及數十萬科研工作者。“實施載人航天這樣宏大的工程,沒有黨中央集中統攬,沒有全國大協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説。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距離東方紅衞星發射塔架40多公里的載人航天發射場,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開闢攬天征途。

條件或許沒那麼苦了,航天精神卻是一脈相承。有人曾問兩度飛天的聶海勝和三度圓夢的景海鵬:“你們已經實現飛天夙願,未來還打算冒這麼大的風險嗎?”

作為黨的__大代表,景海鵬面對中外記者給了這樣一個“答案”:

“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當一次先鋒、再打一次勝仗,讓浩瀚太空再次見證一名航天戰士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無限忠誠!”

“航天飛行是我們的事業,更是我們的生命,為了飛天夢想,只要祖國需要,我們隨時準備再上太空!”

2022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2

20--年10月17日7時30分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標誌着我國向載人航天事業邁向了新的高度。

飛行乘組由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航天員景海鵬參加過神舟七號、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這次是第三次赴太空,併成為上天年齡最大航天員。而航天員陳冬則是首次參加載人飛行。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出征的兩位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的生肖屬相恰巧都是馬,兩人的33天太空之旅正好是“天馬行空”。

這將是中國航天又一里程碑性事件!這是我國曆史上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航天,太空中,“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這兩個比子彈速度還要快8倍的空中飛行器如何安全、無誤差實現對接?太空中如何種莊稼,如何養蠶,可以實現未來航天員長期駐留時“有菜吃”“有飯吃”,無需全部從地面補給?全球第一台冷原子鐘,如何將航天器自主守時精度提高兩個數量級……一系列“中國奇蹟”等你一起見證。

航天員往往承擔着巨大的職業風險,甚至經歷生與死的考驗。楊利偉就曾在《天地九重》一書中披露,在第一次載人航天火箭升空後突發低頻共振,當時覺得“自己不行了”。書中這樣描述:“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火箭和飛船開始急劇抖動,產生了共振,這讓我感到非常痛苦。”實際上,他早已做好了犧牲的心理準備。

“神州十一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每一個炎黃子孫無不感到興奮與自豪,人們的心情簡直難以用言語來表達.“神舟十一號”成功飛天,意義尤為重大,它代表着我國在太空中中長期駐留實驗的成功;它代表着中國的航天業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它代表着外國人從此將會對中國刮目相看;它代表着中國從此將會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2022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3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祕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20--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鐘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準備更從容,展現着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遊”到“季度遊”,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遊”,“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着大國自信的豪情。

2022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4

航天事業向來是一個國家追求創新發展的生動縮影。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從發射載人飛船將航天員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艙、發射空間實驗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未來擔負着發射空間站艙段的重要使命,首飛意義重大,關係到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目標能否實現。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難,打贏了這場硬仗、關鍵仗,增添了完成後續任務的強大信心。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騰空而起,是中國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取得的成就,也讓人們再一次看到不懼風險挑戰、勇於突破、敢於登攀的強大精神力量。

推開空間站時代大門,中國航天展現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信心。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時間提前公佈,最終火箭一秒不差地實現“零窗口”發射。從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到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幾次任務都將發射時間提前宣佈並精準到分,充分顯露出了航天人的自信。自信的底氣來自於神舟一號飛船發射以來載人航天的16戰16捷,也源自於在系統最複雜、安全要求的載人航天工程中,質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意識始終得到貫徹和堅持。自信既是靠“十年磨一劍”的千錘百煉,更是靠登攀不止、挑戰未知的求知若渴。發射成功後,文昌航天發射場大廳屏幕上打出這樣一行字: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峯。奮鬥是對奮鬥者的獎勵,中國航天劍指浩瀚蒼穹,“長征”永遠在路上。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從____年前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東方紅一號”開啟太空時代,到今天空間站時代大幕徐徐展開,中國航天再次踏上了新徵程。空間站是極其複雜、極具挑戰性的一步跨越,但巨大收穫也將無可比擬,能夠加快中國乃至人類探索、開發、利用宇宙的步伐。空間站和航天技術的飛躍,也能推動航天成果更廣更深地造福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作為近地空間的一個創舉,空間站的建造將為進一步實現載人探月、火星探測等更長遠目標鋪下基石,成為航天報國和科技強國建設的一個標誌性創新實踐。

2022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5

我是四年級三班的___,今天很榮幸站在這裏做《科技與未來》的演講,作為炎黃子孫、作為中國公民,此時我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因為我生長在科技在國。

伴隨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方便、快捷、現代起來。就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電話,以前的電話機只是一個大方塊形狀的座機,它唯一的功能就是撥打和接聽電話。經過多年的發展,電話機變成了現在的手機,它不僅外觀漂亮、小巧、方便攜帶,還增加了上網、購物、看電影等許多實用的功能。以前比較知名的手機品牌基本上沒有國產,現在中國自主品牌的小米手機已經佔據了中國手機的最大市場,而且已經銷往國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國產手機會馳名世界。

再比如“非典”,非典是全球公認的危害最大的疾病,中國成功戰勝了非典病毒,並首先完成了非典病毒的全基因組測序,為什麼別的國家沒有完成,偏偏中國完成了?很簡單,因為我國的醫學科技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國掌握了最先進的醫學知識。

回頭看看祖國的過去,長期的封建社會,讓我們的國家由一個文明大國變得落後、閉塞。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的科技得到了發展,不斷進步,不斷的向高處爬,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發展的突飛猛進,到了現在我們已經成為科技大國、科技強國,我們飽受了多少個晝夜的風風雨雨,有多少個科技工作者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地奮鬥在科技前沿。在中國,無論是多麼大的困難都會被攻克,因為祖國相信——科技能夠改變世界,科技是綜合國力提升的根本。

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們不能鬆懈對科技的學習,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學習科學、百鍊成鋼般的實踐科學。不迷信於書本、權威,要敢於提出疑問,努力向着疑問的答案奔跑,就能取得成功。

沒有任何人一生下來就是成功的,每個成功的人士都要經過努力、流下汗水。只要你努力學習科學,勝利的天平就一定會向你傾斜。只要我們都努力,中國的科技就一定會走在世界的頂端。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e1d8n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