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如果國寶會説話觀後感【多篇】

如果國寶會説話觀後感【多篇】

如果國寶會説話觀後感【多篇】

如果國寶會説話觀後感 篇一

《如果國寶會説話》從遠古而來,走過龍飛鳳舞,穿越彩陶青銅,終於來到魏晉隋唐。筆墨紙硯都已備好,書聖王羲之酒至微醺,提筆寫下《蘭亭序》;詩仙李白酣暢淋漓,開口詠出《將進酒》。

那是一個美學覺醒的時刻,一個文化融合的時代,飛天從恆河飄過黃河,迴翔在敦煌壁畫裏;海倫踩着絲綢之路從愛琴海走進中國,棲息在一隻鎏金銀壺上;阿羅本從波斯來到長安,留下一座《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中華文明敞開胸襟,包容世界,渲染出繽紛的色彩,詠唱着自由的`歌吟。

如果國寶會説話觀後感 篇二

課堂上,我們看了《如果國寶會説話》這部紀錄片。

人頭壺,是遠古時代最初的仰望。製作於六千至六千五百年前。它是用藤陶做的,這是人類第一次由無到有的實驗創造。

它的嘴脣,微微翹起,像兒童純真的。笑容。寬大渾圓的腹,隱喻女性的豐腴身材與生育機能。背後有一個圓形管道,是內注水的。當水從眼睛流出時,意喻着人孕育的最初痛苦。

它凝望着天空,使人們意識到自身能創造萬物的非凡能力,從此開始了對自我的凝望。

我們凝望着最初的凝望,看着國家慢慢變強,對未來更是充滿了無限的好奇與想象。願後代人可以讓我們國家不是一個國,而是一個玄靈大陸!

如果國寶會説話觀後感 篇三

《如果國寶會説話》從遠古而來,走過龍飛鳳舞,穿越彩陶青銅,終於來到魏晉隋唐。筆墨紙硯都已備好,書聖王羲之酒至微醺,提筆寫下《蘭亭序》;詩仙李白酣暢淋漓,開口詠出《將進酒》。

那是一個美學覺醒的時刻,一個文化融合的時代,飛天從恆河飄過黃河,迴翔在敦煌壁畫裏;海倫踩着絲綢之路從愛琴海走進中國,棲息在一隻鎏金銀壺上;阿羅本從波斯來到長安,留下一座《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中華文明敞開胸襟,包容世界,渲染出繽紛的色彩,詠唱着自由的歌吟。

這部25集短片組成的系列紀錄片,每集只有區區5分鐘,卻像一首首唐詩絕句,言有盡而意無窮,風雲變幻,氣象萬千。

或許受了李白天馬行空的才華感染,《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以輕靈的想象激活沉睡的文物,宛如畫家張僧繇墨筆一點牆上的龍便騰空飛舞:《蘭亭序》是王羲之的內心獨白,竹影搖曳,落筆瀟灑,彷彿重回當年流水曲觴的雅集;《銀鎏金龜負“論語玉燭”酒籌筒》依託唐代詩人李白的《將進酒》,以李白、岑夫子、丹丘生三人飲酒的獨幕劇方式描繪唐代酒籌;《水晶綴十字鐵刀》是漢刀與唐刀的跨時空對話;《阿斯塔那俑與文書》是一場重回歷史現場的舞台劇,唐代高昌郭錄事審理了曹二郎和李三之間的一樁經濟糾紛案,以此講述出土文書《唐西州高昌縣上安西都護府牒稿為錄上訊問曹祿山訴李紹謹兩造辯辭事》;《唐代仕女俑》以今日胖妹的口吻給大唐女傭寫信,描述了一個胖妹的春天,一個“以想胖就胖的自由為美”的時代;《立獅寶花紋錦》乾脆放棄所有旁白獨白對白,直接用電腦編程的方式展示唐代圖案,輔以字幕説明;《敦煌經變畫》從天國想到唐都長安,直接切入火箭騰空、燈火輝煌的。現代場景……久違了,任才使氣的創作!久違了,天馬行空的想象!

對於編導團隊來説,要在短小的篇幅裏勾勒中華文明的精神肖像,這是一份艱鉅的考驗。

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説,“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史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

怎樣講述魏晉風度?紀錄片選擇了曹植、王羲之和竹林七賢,準確詮釋了那個時代的精神氣質。

《洛神賦》情調哀怨,文采飛揚,曹植以此抒發抑鬱之情。而《洛神賦圖》據傳為畫家顧愷之所作。影片追源溯流,從《詩經·蒹葭》找到洛神的原型——那個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洛神帶着對美的無限嚮往,卻永不可得的缺憾,奠定了東方審美的底色”。

而竹林七賢早已沉澱為中國文化裏一聲高貴的絕響,“嵇康輕歎,《廣陵散》於今絕矣,40而終。

阮籍獨自駕車,行到路盡頭,嚎啕大哭,後折返”。率情任性,高標獨立。

如果國寶會説話觀後感 篇四

第一集;鷹頂金冠飾:你好,我的對手

鷹頂金冠飾,展現了戰國時期中國北方民族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它,代表着草原的榮光。

一直處於守勢的農耕文明到秦漢終於建立起統一的帝國,也由此以舉國之力祭出終極防守大法——長城,不僅是守衞邊疆的堡壘,當西漢國力強盛的時候,這裏又成為反擊匈奴的前哨。但連綿的長城真的可以阻斷人們的交往嗎?遊牧民族喜愛中原的絲綢和糧食,而中原的人們需要金屬和牲畜。長城兩側且戰且和,直到東漢南匈奴入塞,多年的對手終合為一家。

正是從戰國時代開始,在與一個又一個對手的對峙和融合中,在經歷一次又一次蜕變之後,中華文明強大的包容力逐漸被喚醒。因為對手,我們審視自己;因為對手,我們瞭解自己;因為對手,我們變成更強大的自己。

第二集;戰國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戰國春秋

春秋戰國,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中國歷史上思想飛揚的'年代。幾百年間,羣雄並起,戰亂頻繁。而這之前的西周一直處於禮樂文明的社會中。

戰爭時,弓箭是殺傷敵人的武器;和平時,則是社交生活的用具。早在周代,射箭便是貴族必須掌握的基礎教育六藝之一,射禮則是重要的社交禮儀。

中國是絲的故鄉,採桑也進入了禮制,演化為後來的親蠶禮。此刻壺中一滴酒也沒有,卻盛滿了一個令人迷醉的時代。征戰的廝殺與歡宴的音樂都隱匿不見,桑葉還在無聲地生長,兩千年的時光是一片滄海,壺身上的桑田茂密如初。

第三集;曾侯乙編鐘:中國之聲

曾侯乙墓發掘於1978年,墓主人名“乙”,是戰國時代曾國國君,曾國也就是史書上所記載的“隨國”,在今天的湖北省隨州市範圍內。

第四集;木雕雙頭鎮墓獸:天地一角

楚,意為樹叢、荊棘,楚人生活在沼澤地區,他們製作的藝術品帶來濃厚的自然氣息,像風,像鳥,像雲,沒有固定的形態,是中國人血液中最自由的部分。如今楚人的形象,定格在一張窄窄的木片,定格在天地之間的角落。

在古典時代,一個地區的氣候往往影響着人們的思維方式,所以我們才可以在楚人的藝術中看到豐富的自然形象。一呼一吸間,鎮墓獸已存在兩千年,以木頭和動物的角質對抗時間的銷蝕,依然完好,與天空並肩,與星辰同行。

第五集;人物御龍帛圖:天上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g4vmy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