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新版賽德克巴萊觀後感精品

新版賽德克巴萊觀後感精品

新版賽德克巴萊觀後感精品為本站會員“放肆的沉淪”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新版賽德克巴萊觀後感精品

《賽德克巴萊》只是站在台灣原住民的角度,以他們的視角突顯人性善惡,展現歷史大背景下的矛盾糾結,禮貌和野蠻的衝突是全片最大的亮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最新賽德克巴萊觀後感優秀範文,希望你喜歡。

最新賽德克巴萊觀後感優秀範文1

《賽德克巴萊(太陽旗)》以甲午戰爭時期中國戰敗後台灣被割讓給日本為大背景,主要講述了在此背景下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族對抗日本、屈從日本、並在莫那·魯道首領的帶領下反抗日本的歷程。

影片開篇的場景為屯巴拉社人狩獵時正逢馬赫坡社人出草,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展現了賽德克族人的勇猛好鬥。當時還是馬赫坡社頭目兒子的莫那·魯道不論在獵物搶奪過程中還是兩個部落的衝突過程中都表現得尤為出色,所以他臉上被紋上賽德克族象徵英雄的圖騰。影片刻畫的青年莫那·魯道開始是驕傲自信又張揚,甚至是有點衝動的,直至日本官兵來犯,父親戰死、莫那見識到敵我力量懸殊後才將自我所有的驕傲收斂起來。成為首領的莫那為保存族羣向日本“卑躬屈膝”。可是,青年莫那有多驕傲,就有多不甘。電影中莫那在馬赫坡社投降後毆打日本警察,被制服時他卻哭得無助而茫然,自我與族人的尊嚴和自由都將被異族人摧毀,但他無能為力。

轉眼日本統治台灣二十年,中年莫那終日以酒精麻醉自我。族內的一個少年從長輩口中聽聞莫那頭目年輕時是位英雄。可如今族內少年在學校受辱,族人處處被日本壓迫,少年問莫那是否真的不能如青年時期做出英雄之舉?英雄還是那個英雄,只是英雄學會了隱忍妥協,學會了等待時機。中年莫那是沉穩睿智的,他清楚他身上揹負着部落存亡的職責,所以他盡一切努力化解族人與日本人的衝突,而暗地裏他一向在收集火藥準備起義。在那裏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莫那頭目帶領族人狩獵時遇上帶着山地巡警打獵的屯巴拉社人,莫那因屯巴拉社人闖入本社獵場而暴怒。莫那,或者説是賽德克族人,是十分在意獵場和獵場範圍的。日本小孩的話語卻否認了賽德克人對獵場的所有權:什麼你的我的,這些都是我們日本人的!日本強求原住民砍伐、徒手運輸巨木,只向他們發放少量工錢,也即原住民不但受到壓迫,獵場範圍還不斷縮減,甚至失去獵場的所有權。賽德克族人與日本人的矛盾重重,而莫那在未等到時機時選擇了隱忍。

在影片中,禮貌與野蠻的衝突比較明顯。當時的日本無疑代表禮貌,而賽德克族較為原始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等則彰顯着他們的野蠻。日本在接管霧社後對當地進行改造,(fwsir.)被日本化的年輕賽德克族人也就出現了。花崗一郎、二郎一面理解着日本文化的洗禮,一面拋棄不下對賽德克族人的身份認同感,但在兩種禮貌的衝突中他們選擇了被馴化。儘管他們內心的矛盾不少,可他們願意相信再過二十年,他們的子孫能徹底改變野蠻的面貌。可是根本不願意理解日本禮貌的其他年輕族人嚮往的仍然是山林,是獵場,是他們舊有的生活。他們信仰祖靈,但他們不能守護獵場,不能自由狩獵,不能出草,乾乾淨淨的臉上沒有屬於英雄的印記,他們卑躬屈膝,他們忍辱偷生。起義的爆發是必然,巡山警察一事是一個偶然的導火索。馬赫坡社與日本之間的矛盾已經激化,既然已處於必死之局,不如主動出擊,血祭祖靈,讓年輕男兒面刺圖騰從容赴死。

“如果禮貌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那用什麼換回這些年輕的生命?”“用驕傲!”

即使他們的一切被踐踏,他們對祖靈的信仰不會被磨滅,他們仍然有屬於他們的驕傲與尊嚴。莫那頭目即使明白起義鬥爭會是一場必敗之戰,他還是義無顧地放手一搏,企圖換回野蠻的尊嚴。

在賽德克族進攻霧社時,身穿和服的花崗二郎的妻子高山初子也成為攻擊目標,之後被父親和丈夫救出後,她問:“為什麼要出草?”為什麼要破壞現有秩序?為什麼濫殺婦孺?為什麼不顧整族存亡反抗?為了所謂的驕傲值得嗎?這是導演的發問,唯有參與反抗的人才能有一個清晰肯定的回答,值得。

《賽德克巴萊(太陽旗)》還原了霧社事件,還原了賽德克族的生活和習性,不乏對賽德克人野蠻血腥一面的刻畫,這種處理大膽又新穎,也使得影片更真實了。影片中出現多個矛盾衝突,激發觀眾情緒,也引導着觀眾思考禮貌的衝突、野蠻與禮貌等問題。總之,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最新賽德克巴萊觀後感優秀範文2

這部電影是我每次常青花園的八年級班下課之後,放映給晚上還有課可是午時沒有地方去的學生們看的。劇情很簡單,就是日本侵佔了賽德克人的地盤,然後賽德克人跟日本人打起來的故事。

這個電影的旗幟很明顯:反戰。既然要反戰,就需要讓人覺得雙方都是受害者,於是難以避免地涉及到了美化日軍。因為電影本身的完善,學生們無法吐槽演技、服裝、特效,只好全盤理解,從此心裏明白了一點點日本人並不是野蠻怪獸。恰恰賽德克人的頑固和驕傲是孩子們難以理解的,儘管心裏依然想着,那可是日本人啊,可是電影裏着力刻畫的幾個賽德克人殺人的片段還是讓人覺得震撼。

賽德克人有着與所有的原始人一樣的驕傲:僅有最勇敢的獵手才有資格守護最好的獵場。這個觀念聽起來和那些世界聞名的驕傲精神沒什麼分別,可是證明自我的過程卻是愚蠢的。我如何證明我比此刻的這個守護者更勇敢呢?我能成功地殺掉他,我就是更勇敢的。所以,賽德克成年男人的標誌就是殺人,家裏就擺放着人的頭骨,那是戰利品,可是那頭骨卻是一樣的其他賽德克部族的人的頭骨。直到有了日本人,家裏擺放的頭骨才開始有了異族人的,那以前,大家自相殘殺,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以殺人為成人標誌,是因為公共資源不足,要靠自我搶來。所以,這樣的小部族一開始就是沒有辦法在抗擊日本人的戰鬥中取得勝利的。電影裏耍了一個小小的詭計:賽德克人一開始抵抗了日本人,然後失敗了,然後過了三十年,賽德克人和日本人生活在一個小鎮上……這中間的三十年,應當是摩擦不斷的,可是賽德克人就是忍了三十年。賽德克人經歷了三十年也沒能徹底從山裏走出來,過上禮貌的生活,有一點對生命的尊重和平視,這不得不歸功於日本人的剝削壓迫。賽德克人還是一邊嘴裏説着等到了彩虹橋那頭,大家就是祖靈面前的好朋友,一邊自我苟活。

很多驕傲的人其實在現代人看來都是相當自我矛盾和可笑的。比如説伯夷叔齊,這兩個賢人,不吃周朝的糧食,餓死在首陽山上。首陽山上的野菜難道就不是周朝的了麼?那頭鹿難道就不是的了麼?孟子驕傲,想要平治天下,遊説各國也是卑躬屈膝,跑得多了,諸國國君都是看到他就頭大。賽德克人也是一樣,尤其是首領莫納魯道:既要忍耐日本人,又要做出一副驕傲的樣貌;既有戰略的遠見,覺得賽德克人結盟很重要,又對其他的部落有着發自內心的瞧不起;既有英雄的心胸和氣魄,又有些偏執和頑固。這樣的人,年輕個二十歲,再配個女主角,正好能湊齊一部好萊塢英雄片。

電影最讓人難受的還是巴萬那個孩子,因為血祭祖靈的成年人一句激將,因為教師平時打自我,自我就衝動起來殺掉自我的教師。小孩子沒有善惡的觀念,全憑大人的引導,可是巴萬卻被大人們帶上了一條殺戮的路上去。後面才明白他下手狠,做事果斷,完全繼承了這個部族的血統,最終被人梟獸拿去領賞,算是迴歸了他的祖靈,走向了他們的彩虹橋。登記的人看一眼巴萬的頭,説,這明明是個小孩子。

説了這些電影資料,卻沒辦法再談一談電影的拍攝了,因為確實用心,確實好,史詩級製作名不虛傳。導演為了拍這個電影四處舉債,能拍出來這麼大氣又完備的電影,讓人感動。

最終説一句:所謂的野蠻的驕傲,歸根結底也是野蠻,當你看到這種野蠻的時候,你就不會為他們的驕傲點讚了。

最新賽德克巴萊觀後感優秀範文3

12月11日午時電影沙龍《賽德克·巴萊》如期而至,在看完影片,聽了同學們的分享體會以及和教師一齊討論之後,我收穫了很多。

影片主要講述了1895年中國割讓台灣,日軍佔領台灣35年後,當地土着部落霧社的頭目莫那魯道集聚其他部落的人們共同反抗日軍,最終被鎮壓戰死的故事。

影片開頭的一幕便是莫那魯道,在一次獵殺後成為英雄,紋上了象徵他身份的圖騰,這意味着他將承擔遵守祖約,守護祖靈之家的職責。這是賽德克人自我的信仰文化,圖騰是他們成為真正男人的象徵,而祖靈之家是他們的獵場,在他們的信仰體系逐漸瓦解之時,年輕一代臉上逐漸不再紋有圖騰時,想要為驕傲而戰,而圖騰是他們的驕傲。獵場,是一個部落狩獵的獨立場所,一個部落是絕不會允許其它族人踏足他的獵場的,因為那裏是他們族羣生活的空間,就像莫那魯道和鐵木瓦力斯的仇恨就是在爭奪獵場之後結下的那樣,可知獵場對他們的重要性,所以當日本人不斷伐木然後導致他們獵場縮小時,衝突就產生了。

另一方面,禮貌與野蠻的衝突在影片裏也是表現得也很明顯。花崗一郎和花崗二郎便是夾在這組矛盾中生活着,日本人阻斷了他們的歷史和文化,可也帶來了先進的禮貌,學校、郵局、鐵路讓他們不想退回野蠻的狀態,因而他們在自我是日本人還是賽德克人中痛苦掙扎,雖然戰爭的爆發讓他們被迫站在了祖靈一家,然而二郎卻以穿着和服切腹的方式結束了自我的生命。不可否置的是,入日本神社還是進祖靈之家,這種身份認同的危機,依舊發生在他們身上,如何選擇依舊困擾着他們。

影片的有那麼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禮貌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就要讓他們看看野蠻的驕傲!我們不能區分出相對而言的什麼是禮貌,什麼是驕傲,但我們能夠學會的是能夠如何去發現和理解這個世界,我們的視角應當放在如何去關注和發現賽德克的文化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去理解是什麼讓賽德克人有了共同維繫生活與身份的紐帶,而不是使用我們自我的視角並把我們自我的想法賦予這部影片中,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這段歷史和這種文化,也許能讓我們學會更多的東西。

最新賽德克巴萊觀後感優秀範文4

《賽德克巴萊》觀後感

沒有宣傳,沒有明星,沒有花哨的片名,沒有費盡心思的炒作,如果不是眾多影視名人推薦,不是萬達院線一紙力挺的聲明,想來我也不會去看這部片名讓人摸不着頭腦的電影。

觀影完畢,久久沉浸其中,被深深觸動。一段台灣原住民抗擊異族人統治的歷史,對於我們來説,太過陌生。台灣曾被日本統治50年這個事實,竟也是在我初次台灣行時才明白的。簡單的説,這是一段台灣抗日曆史的縮影,不一樣的是,我們熟知的是抗擊日本侵略,台灣是抗擊日本統治。被侵略時的恨是愈來愈深刻的,而被統治時的那種恨,也許會在禮貌的掩護之下漸漸睡去,面相上的繁榮,日語對全民的教化,部落之間爭鬥的平息,為了留住種族的忍耐,都足以讓那種恨漸漸睡去。

睡去二十年之後,抗爭的力量爆發了。明知抗爭就會死,種族也可能因抗爭滅亡,然而他們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抗爭。如果禮貌就是讓我們卑躬屈膝,那就讓他們看看野蠻的驕傲”。

當真正的戰鬥來臨,他們選擇血祭祖先,選擇如何去死,而不是生或死。女人們為了節儉糧食給戰鬥的男人,上吊而死,一人被圍攻的男人,轉身躍入萬丈深淵,或者刺刀刺向自我,中毒的男人,讓同伴攙扶着上吊而死,中搶的男人,祈求同伴殺死自我。死亡的方式死亡的場面,貫穿整部電影。世界盡是漫天飛舞的血色,在鬱鬱葱葱的大森林裏,在清澈寧靜的溪流旁。然而,若非那噴濺而出的血色,你怎能明白男人的血性是這般的重要。“真正的人能夠輸掉身體,可是必須贏得靈魂”,賽德克巴萊,意思正是真正的人。正是在那貫穿全場的血腥中,我讀到了男人的血性,觸摸到了靈魂的尊嚴。

“那是我們的山,那是我們的溪,我們在獵場追獵,我們在溪中取水,願我為此獻出生命。彩虹出現了,一個驕傲的人走來了,是誰如此驕傲啊,是你的子孫。”,部落首領莫那的內心獨白,在和父親的歌謠聲中散播開來。“我們死了,子孫怎樣辦,他們還有驕傲。”

沒有大而全,沒有主義,沒有口號,沒有政治綱領,沒有鼓吹,血性的男人,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人和自然,是這個抗日影片的全部。

最新賽德克巴萊觀後感優秀範文5

從影片中我們能夠了解到,賽德克人的生活方式是打獵,而他們的生存空間就是獵場,因而他們經常為了爭奪獵場而展開種族鬥爭。他們用打到的獵物與漢人換鹽,這就涉及到了他們與外部關係的建立。土着部落經過交換鹽的方式成為了所謂的“納税人”,即受到了當時“政府”的管制。在日本人殖民之前,土着部落的交易場所是山下的漢人居住地;而在日本人統治了這片區域之後,他們建立起了類似社區的交易處,改變了當地人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場所。那麼,這時候我們又會疑惑:日本人是如何在土着部落不理解異族人的情景下成功的進入這片區域,並且建立了某些統治他們的機制呢?對於這個問題,影片中也有所體現。除去一開始的暴力進駐,接下來長久的統治就有賴於日本人與原住民雙方之間的妥協了。

從當地人在打獵時去日本派出所借槍的情節我們就能看出,日本人尊重了他們的打獵傳統,他們承認了賽德克人的獵場。日本人不與賽德克人爭奪他們所信仰的獵場,而只要木材。在賽德克人的產權概念之中,他們的獵場指的是林子中的會跑的動物,活的就是他們的,至於不會動的,樹木等,他們不在乎。簡單來説,就是日本人所需要的與賽德克人信仰的獵場沒有衝突,因而他們能夠和平共處一段時間。那麼,為何賽德克人又反抗了呢?問題還是出此刻了獵場的衝突和信仰的消亡之上。樹木沒了,自然林子裏的獵物也少了,那麼他們的獵場也不存在了。至於信仰,在這些“生番”被日本人進行殖民教化之後,很多年輕人的臉上已經失去了他們應有的圖騰,即日本人影響了他們的信仰的傳承,於是賽德克人為了獵場、為了圖騰,進行了一場“不是求生,而是向死”的反抗。

最終,經過麥思傑教師的講解,我意識到,我們不能經過我們的視角和眼光去評判他們原本的生活方式,不能居高臨下的去俯視別人的禮貌。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他們如何看待自我的禮貌,如何評判他們所處的“社會”。就像麥教師説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評價禮貌,而是理解禮貌。同時,麥教師所舉出的馬林洛夫斯基的例子讓我更清楚地明白,野蠻和禮貌的概念不是絕對的,而我們卻由於自我不一樣的生活經歷而界定了我們所處的社會,也主觀的界定了野蠻與禮貌的概念,所以野蠻與禮貌應當是相對的。

以上,就是我觀看了這部影片以及與同學們的探討所理解到的和學習到的東西。期待下一次的學習機會。

最新賽德克巴萊觀後感優秀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jgvk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