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紐約客在上海觀後感(精選多篇)

紐約客在上海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紐約客,拖延告訴我們什麼

紐約客在上海觀後感(精選多篇)

紐約客:拖延症告訴我們什麼?

若干年前,美國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碰到了一個簡單的任務:將一箱衣服從他所居住的印度郵遞至美國。這些衣服是他的一個朋友兼同事來看過他之後落下的,所以阿克洛夫急着想將它們把它送回去。但是有一個問題:印度的官僚體系和阿克洛夫自己稱作“我在這些事情上的無能”使之成為一件麻煩事——確實,他估計這將會佔去一整個工作日的時間。於是他一週又一週地推遲處理這件事情。這樣一直持續了八個月之久,直到阿克洛夫自己都快要回國了他才解決了這個問題:另外一個朋友恰好也要寄一些東西回美國,於是阿克洛夫得以將斯蒂格利茨(stiglitz)的衣服連帶着一同捎回去。考慮到洲際郵件的不穩定性,阿克洛夫很有可能比斯蒂格利茨的襯衫提早到達美國。

這個故事有一點讓人感到安慰:就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都會拖延!很多人生活中都充滿着一大堆未完成的任務,或大或小,噬咬着我們的良心。但阿克洛夫將這再熟悉不過的體驗看成是一個謎。他真心想把衣服寄回給他的朋友,但是,就像他在1991年的論文《拖延和順從》(procrastination and obedience)中所提到的那樣,“八個月裏每早醒來我都決定第二天早上去把箱子寄給斯蒂格利茲。”他永遠都將要把箱子寄出去,但那一刻從不到來。後來成了行為經濟學的中心人物之一的阿克洛夫意識到,拖延可能不僅僅只是一個壞習慣。他認為這揭示了關於理性思維的限度的一些重要問題,並且可能幫助我們理解包括毒品濫用和儲蓄習慣在內的形形色色的現象。自從他的論文發表以後,拖延症研究變成了學術界的一個重要領域,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都爭相加入。

學界人士經常很長時間都在自我主導的形式下工作,因而特別容易拖拉:調查顯示絕大部分的大學生有拖延現象,而涉及到這個現象的文章又往往以作者表示這是自己的問題而結束。(這篇文章也不會是例外。)但圍繞這個主題進行的學術討論並不是一羣學究在試圖合理化他們的怠惰。就像在《時間的小偷》一書中——由克里索拉·安德魯和馬克·d·懷特編寫(牛津出版社;65美元) 的關於拖延的文集,囊括了從嚴格的理論探究到驚人的客觀實際的一系列文章——眾多專家討論的那樣,這種趨勢向我們提出了基本的哲學和心理學問題。你可能認為,上次你中斷準備presentation去看《老爸老媽羅曼史》只不過是你的一次小小的放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你事實上進行了一種能夠揭示人類自我辨識的不穩定性和人類必須處理的複雜關係的行為。確實,拖延症研究的中心人物,經濟學家喬治·愛因斯理(george ainslie)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拖延的習慣“就像時間的形態一樣根本,並且不妨可以被稱作基本衝動。”

拖延被稱作人類的基本衝動可能不無道理,但直到現代早期它才開始作為一個重大問題來被考慮。這個短語本身(由拉丁語衍生而來,意思是“推遲到明天”)在16世紀進入英語;到18世紀,薩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將它描述為“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具有的重大弱點之一”,並且對他自身的這種傾向感到失望和痛苦:“我無法剋制責備自己一直忽視那些最終不得不做的事情,並且每一刻的閒散都增加了我的痛苦。”而這個問題看起來一直在變得越來越糟糕,根據卡爾加里大學商業教授皮爾斯·斯蒂爾(piers steel)的研究,從1978年到2014年,承認自己有拖延症困境的人數百分比翻了四番。從這個意義上説,把拖延症

視為一個典型的現代問題是有可能的。

這個問題同時也驚人地昂貴。每年,美國人都因為不及時報税而浪費上億美元;哈佛經濟學家大衞·萊布森(david laibson)的調查顯示美國工人已經在401(k)退休儲蓄計劃中放棄了一大筆的錢,只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抽出時間去簽訂退休協議;百分之七十的青光眼病人寧願冒着失明的危險也不定期使用眼藥水。拖延症還給商業和政府造成了多餘的成本:近期的歐元危機就是因為德國政府的躊躇不決;以通用公司的破產為代表的美國汽車工業的消退,部分是由於管理層喜歡延遲對棘手的問題作出決定。(在阿里克斯·泰勒(alex taylor)最近的通用公司史《60對0》裏面,關鍵結論之一就是“拖延症無法創收。”)

哲學家們對拖延症的興趣也有另外一個原因。它是希臘人稱作akrasia的現象的一個有力的例證——做出有違於最佳判斷的事情。皮爾斯·斯蒂爾將拖延症定義為,出於自願地推遲某事,儘管你知道這樣的耽擱會讓你更加難受。換一句話來説,如果你只是説“盡情的吃喝玩樂吧,因為明天我們就死了”,那麼你就不是在拖延。如果你認為那是最有效的利用時間的方式而有意推遲也不算是拖延。拖延症的實質在於不去做你認為自己該做的事情,是一種造成人們精神負擔的心理扭曲。這就是拖延症令人困惑的地方:儘管它是在避免令人不愉快的任務,但是沉湎於其中也不會讓人快樂。在一個研究中,65%的被調查學生在他們開始着手準備學期論文之前,表示希望避免拖延:他們既知道自己不會準時地完成功課,也清楚這種延遲會讓他們不快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jgvo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