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精品多篇)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精品多篇)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精品多篇)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篇一

昨晚,7月28日,去看了唐山大地震,沒去之前,就已經看了很多報道説是很感人,多準備幾包紙巾,我也沒啥準備,包裏反正有紙巾,就直接奔影院了。

整部電影給我最震撼的是開始和結束兩個鏡頭:

開篇:1976年的唐山人如往常一樣進入夜晚,可是他們誰也沒想到就在那個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日子裏卻發生了無法磨滅的痛。這個痛的記憶永遠定格在1976年7月28日。因為在晚上,很多人已經進入夢鄉,所以地震發生時,來不及逃生。所有的建築在地震面前如同小孩子的積木一樣,一碰就倒,不同的是在地震中倒塌的房屋同時也帶走了無數條生命。當時的唐山人沒有想法,腦子裏就想活命,想着自己的家人活命,無論是誰,生命平等。地震過後,廢墟上都是一具具屍體,血肉模糊。倖存者來不及去尋找自己的親人,來不及悲痛,而是集結起來去挽救更多有生命氣息的人。我想那個時候的唐山人是被老天遺棄的,但卻是最崇高的。

結尾:34年後的唐山人在唐山新的土地上建立了紀念牆,牆上密密麻麻地刻着遇難者的名字,以此讓後人永遠懷念他們。鏡頭慢慢地移動着,黑色大理石上24萬地震遇難者的名單,似乎時刻提醒着我們:生命是脆弱的,能活着就好,活着就是幸福的。

看完電影,不禁聯想到生活中自殺的人。地震遇難的人是沒有選擇,因為上天沒收了他們活着的權利,可是自殺者呢,沒有人要奪走他們的生命,卻自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死是可以了結自己的一切,可是有想到,活着的人要為死的人承擔多少無法預料的。相比之下,自殺者是何其之渺小。影片還有一個橋段是,登在大學期間懷孕了,她男友勸她不要因為一個小孩子耽誤了自己的前程,可是登不惜退學,不惜跟相愛的人分手,毅然堅持生下寶寶,當時她斬釘截鐵地説:我是唐山人。對她來講,活着是多麼不容易,多麼幸福,所以任何困難都不能毀滅一條生命,更何況是小生命,生命無價!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篇二

那部電影,僅僅一個多小時,就早已令人銘心刻骨。

塵封了多年的往事,裏面藴藏着一段罕見的親情故事,沒有多少轟轟烈烈的情節,所有的起因只緣於一個母親悲痛無奈時做出的一個選擇。

當時,僅僅23秒的時間,一個城市就倒下了……一個母親和父親從工地上跑到家時,父親推開了母親,自己卻被樓上掉下來的水泥板……我不知道怎樣繼續把這個故事講下去。這個存活的母親挖了一晚上,終於在一塊石板下找到了她的兩個孩子。但救援條件只允許搶救一個。最後萬般無奈的她選擇了救兒子。他們走後,女兒卻僥倖活了下來,被志願軍所收留。最後,姐姐和弟弟在汶川地震的地方偶然相遇,一家人重新團聚,姐姐也原諒了母親……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心卻不能平靜。首先,讓我感動的'是那位父親,他本來自己可以跑掉,但他卻在石板掉下來的那一瞬間,推走了母親,自己卻遇難了,這裏體現出父親對母親深深的愛。這位母親,為了活着卻斷了一隻手臂的兒子,她選擇了堅強。為了遇難的父親和姐姐而毅然選擇了繼續留在了唐山,以陪伴死去的親人。這是一箇中**親的選擇。

其次讓我感動的是那位姐姐,她雖然沒有被母親選擇,但是她始終都沒有忘記她的母親和救她的志願軍,她並不知道她的母親也在日日的牽掛(雖然她的母親認為她死了,還是非常想她)。她們都看不見對方,卻還如此的牽掛對方。而我們現在就在父母身邊,而我們卻總和父 母吵架,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們以後再也不能和父母吵架,要聽他們的話,求大同,存小異。父母是我們生活中的第一位老師。有時候,父母説的一席話比讀萬年書都要珍貴啊!父母對孩子的愛永遠是無私的!

唐山大地震,讓人遭受了殘酷的打擊,災難奪取了很多人的生命,但在危情時刻卻也檢驗了親情的成色。同學們,請聽我一句話,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在這短短有限的幾十年裏,也多孝順你們的父母吧!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篇三

人間處處有真情,人間處處有真愛。世界上總是有那麼多在危難之際湧現真情的好人,好事。也許在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中,人們更能做到雪中送炭,人們更同情和幫助弱者。

上週,我們學校組織了全校師生觀看電影的節目,那天的電影讓我念念不忘,那些過程讓我刻骨銘心,名字你們都知道叫《唐山大地震》。

安妮和丈夫有兩個孩子,一男一女,本來平凡而幸福的一家過的很美好,但是,百年一遇突如其來的大地震,給了整個唐山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讓這個發展迅速的大城市戛然而止。整個唐山市的老百姓在凌晨三點中,熟睡的他們根本毫無反應。就連反應快的,也是衣服都顧不及穿就逃了出來,元妮這户平凡家庭,就在這時刻展現出了不平凡的事蹟,爸爸情願自己被砸中的情況下,把媳婦元妮和孩子都從危險區域逃離出來,而自己卻非常不幸的被砸中,母親元妮也在從女兒和兒子只能選擇救一個的情況下,差點傷心欲絕。最後只能選擇救兒子,兒子也在地震中失去了左胳膊,媽媽元妮一個單身女人,在如此困難的家庭條件和社會背景下艱難把殘疾兒子撫養長大。當我看電影看到這些的時候,我就被父母這種平凡而又偉大的真情所感動。

如果説父母這種真情是社會中的小亮點的話,那麼地震過後,全國各省對唐山市的幫助應該是一個大光環,照耀着我們整個國家,整個世界。唐山大地震、四川汶川大地震震後,善人捐款捐物,領導親自指揮一線救援,愛國人士的加入幫助,還有外國友人的支援,哪一個不是真情流露。當我想到這些時候,我就會留下眼淚……

生活中的父母和社會,總是那麼平淡無奇。但是,每當我們在家庭或者社會遇到困難和危機時,父母、我們國家總會爆發出無限的能量,保護着我們。

社會中點滴的亮點,總會照射出燦爛無限的光芒。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篇四

這部電影本身就是一個催淚彈,從一開始就那麼強烈,那麼振動人心,生與死的抉擇猶如冰冷的匕首直入人心,人們腳下踩着血水,在一個個死人旁走過,場面令人恐怖,地震過後,唐山下着一場場傾盤大雨,那些孩子們痛失親人的痛苦,與撕心裂肺的哭聲,讓我有了幾度動容。

啊,人間親情啊,人間最需要的就是親情,在地震過後,好心的人們都奮不顧身振作了起來,不顧個人安危,去救他人。這是多麼值得歌頌的精神啊。

今天是太平盛世,風調雨順,一派和諧。可是回頭想一想,那個年代的人們,是怎樣堅強到底,勇敢的活下來的。這部電影中,最感動我的是那個母親無時無刻想着自己的罪過,無時無刻不感到心痛。徐帆飾演的那個母親,説實話,在我把整部電影全看完的時候,我才發現,懺悔其實可以在堅定不移的信念之中,幻想化成愛。那個母親,在救孩子的時候,不停地重複,救兩個,救兩個。啊!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生與死,這幾個字在他們的腦海中是一個殘酷的選擇,有人選擇生,是因為他們還有理想沒有完成。有人選擇死,是因為他們失去親人,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可是故事中的小姑娘卻有一顆頑強的心,堅強地活了下去。這正是殘酷環境中,值得頌揚的。人生是條單程線,不售回程票,讓我們珍愛生命吧。

今天,我還是一個年僅12歲的少年,人生的許多事,我還不太懂得,但通過這部電影,我似乎成熟了許多,也懂得了許多。其中最值得我珍愛的就是人間真情。感謝這部電影的導演以及各位演員的精彩演出。

俗話説,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雖然現在生活安逸,無憂無慮,但並不意味着我們面對的永遠都是鮮花和微笑。人生道路上難免挫折與磨難,讓我們為不測的人生做好未雨綢繆的心理準備,為幸福的明天做好堅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吧。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篇五

這部電影為什麼感覺不好看呢?我覺得是故事性的不足,整部電影敍事不夠豐滿,走的是流線型描述,缺少細節,尤其是最後汶川地震的場景的出現,總感覺有點畫蛇添足,對於故事情節的轉變有點牽強。

演的最好的徐帆算上一個吧,印象最深的還是陳道明,可以看出他入戲很深,好幾場他落淚的戲都特別感人。本來很喜歡張靜初,這部影片她演得卻一般,瘦瘦的,從十幾歲一直到四十歲的二十幾年的跨度,我也沒看出有什麼變化。

能參加這部大戲是張靜初的幸運,但是和徐帆搭戲又是她的不幸,在最後母子相認這場重頭煽情的這場戲中,鏡頭完全對準了徐帆,不可否認,徐帆演繹地確實不錯,最後跪下説"對不起",母親的壓抑了三十二年的內疚之情,親人相見的綿綿之感,感人至深,但是對於張靜初飾演的方登,也是在與家人失散三十二年,懷恨母親三十二年後的首次相見,用她的話説"不是記不起來,而是忘不了",三十二年了,心中的感情一直壓抑着,這樣的見面的戲對於她來説,也是至關重要。然而導演留給她的,卻只是一個個後腦勺。誰讓人家是夫妻檔呢?

對於影片我還覺得有些地方不可理解。比如,陳道明夫婦收養了方登,對於方登也是給予了很多的關愛,但是在方登長大後,很多場景,他們都是主動提出讓方登去唐山尋找親人,作為養父母,對於收養孩子的親生父母這個話題應該是很避諱的,他們怎麼總是提起呢?即便是在養母去世的時候,竟然留給方登一個存摺,讓她用來去尋找自己的親人,還總是説親人永遠是親人,好像他們知道方登的母親弟弟真的還活着一樣。在他們收養方登的時候,不是都告訴他們了,方登是一個沒有人來認領的孤兒嗎?而且在方登懷孕消失了幾年後,回到家,陳道明見面後沒幾句,又提到尋找親人。

道明夫婦把方登撫養成人,方登對他們卻沒有很深的感情。影片中只能看出陳道明對於這個女兒疼愛,對於妻子的深沉的愛,其他的,則沒看出什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k365q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