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新版的穹頂之下觀後感

新版的穹頂之下觀後感

新版的穹頂之下觀後感

《穹頂之下》延續了柴靜作品一以貫之的審視、追問和投入: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實之外,不再有無謂的指責與旁逸斜出的纏繞,令人印象深刻。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穹頂之下觀後感,請您閲讀

穹頂之下觀後感1

霧霾可以倒逼政府調整發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個公民反思自己的行為,而種種訴求最終都會歸結到改革這一層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視前主持人柴靜又回到了公眾視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頂之下》,多個污染現場尋找霧霾根源,多國實地拍攝治污經驗。這部時長103分鐘的霧霾紀錄片,成為當天社交媒體熱議話題。

與其他霧霾報道相比,《穹頂之下》延續了柴靜作品一以貫之的審視、追問和投入: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實之外,不再有無謂的指責與旁逸斜出的纏繞,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問題上,紀錄片以翔實的數據與權威的演示,不迴避,不演繹,直指問題的癥結所在,即我國空氣污染60%以上來自煤和油的燃燒,霧霾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問題。而能源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一個選擇什麼樣的發展路徑的問題。這不僅關乎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也關乎國家的治理體系、能源戰略及產業結構。

從歷史、他國的治理經驗來看,英美等國“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現實,不僅帶給人們希望的曙色,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治理霧霾的緊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別是面對管理與執法的困境,應該有所突破。

蔚藍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語文課本中,生命的意義正在於一代代的血脈關聯。治理霧霾不僅是科技問題,也不僅是政府行為,還應該成為這個社會波瀾壯闊而又委婉細緻的公民行動。每一個人、每一個機構、每一個組織,都有責任將緊迫感化為切實的行動力。

走過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幾十年,中國社會盡管目前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利益訴求,但在穹頂之下,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都無可逃避。因此,霧霾最嚴重的時期,固然意見有分化、表達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達成共識的時期。霧霾可以倒逼政府調整發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個公民反思自己的行為,而種種訴求最終都會歸結到改革這一層面。

公眾是空氣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義行動起來。從完善立法到調整公共政策再到調適公民個人作為,充分發揮每一個人、每一個機構、每一個組織“心底有愛惜”的力量,改變我們的大氣環境,進而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讓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讓全球每年35萬至50萬人早死這樣慘烈的數字消失,讓霧霾成為歷史,這是宿命,也是責任。

穹頂之下觀後感2

這幾天,網上有一段很火的視頻,是“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我看過整段視頻,講的是柴靜為了説明現在城市pm2.5的嚴重性,用了一年的時間,去各地明查暗訪,做各種實驗調查,親身參與並經歷實驗場景,查找法律法規,並採訪專業人員,用大量的事實、圖像、數字、視頻來還原我們生活的真實空間。事實是中國的pm2.5比世界上其它國家pm2.5的總數還要多,中國的很多城市一年中有175天到200天都在霧霾中度過。原來的天空,湛藍湛藍,像透明的鏡子那樣明淨,厚厚的白雲,一團團的如棉花,一陣陣的如波濤,掛在天這邊,綴在天那邊,把天空裝飾得如畫一般。而現在的大部分城市是鉛灰色的天空,掠過了一片黑雲,大地像是被扣上了一個大大的鍋蓋。霧霾中含有很多的有毒有害的致癌顆粒,人們在這樣的空氣質量中呼吸着,生活着,工作着,任憑這些有害的物質吞噬着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健康,我們不能再這樣坐以斃了。

我愛生我養我的這片黃土,我愛我們美麗的家園,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吧!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點解做起,萬眾一心,眾志成誠,共建美好家園!

第一個問題:你有沒有在身邊發現過破壞環境的人呢?如果有,你阻止過嗎?為什麼要這樣問?因為這些破壞環境的人污染了我們生活的家園,會讓家園變得骯髒,所以我們一旦遇見這種場景,決不能袖手旁觀,一定要走上前去提醒和制止他,告訴他我們要保護區環境,才有可能守住我們美好的家園。

第二個問題:你對環保都瞭解多少?是一無所知,還是瞭若指掌?為什麼要這樣問?因為只有自己明白了環保的重要,不能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更惡劣,才能有開始保護的念頭,才能守住潔淨、安全的家園。所以要從身邊的一點一滴開始做起,五公里以內近距離出門騎車或步行可以減少汽車排放的污染,還要叮囑爸爸不要在任意場合隨便抽煙,多做一些環保工作。

一陣風吹過,飛來的塑料袋,我們將它拾起;看到別人吐痰,加快你的步伐,對他進行禮勸;看到一張紙屑,只需彎一彎腰,伸伸手;這就是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很喜歡柴靜調查最後所説的話:我們有責任證明,一個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時也可以是潔淨和美好的。不停旋轉的地球,讓我們有着難以名狀的依戀和親切,它是我們的家園,我凝視着它,就像凝視着你;我守護着它,就像守護着你。

穹頂之下觀後感3

柴靜,一位曾經當選中國記者風雲人物、央視十佳主持人的美女記者,一位思想鋭利、口齒伶俐、目光犀利的“女漢子”,在20--年低調辭職沉寂一年後,又風塵僕僕地站上了演講台,向現場觀眾彙報她一年來所做的事情:調查大氣污染尤其是霧霾氾濫的真相。她也因此一夜爆紅,瞬間成為無數網友和無數“哥”心中最耀眼的女神。

就在兩會籌備之際,柴靜將她的調研資料都提交給了全國人大,引起了有關部門和專家的高度關注。也就在20--年初的臘八節,她站在了星光影視園的演講台上,面向觀眾和攝像機背後的大眾,心情起伏地講述着霧霾是什麼、它從哪裏來、我們怎麼辦?不需要任何講稿,那些想要説的話,已經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月28日,柴靜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上線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億次,片中,一次次的採訪、一組組的對比、一個個的案例、一串串的數字,令聽眾們不禁陷入深思。與人們休慼相關的大事讓觀眾心有慼慼,“同呼吸,共命運”在這樣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號,而是實在緊迫的問題。

拜訪國內外多家研究大氣污染的權威部門和學術機構,調研污染空氣的企業、事主及其背後的執法困境,柴靜用了數百個數據、幾十張圖表,為我們撥開霧霾背後的層層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對低質、前端缺少清潔、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這些問題的監管執法又很難落實。沒有嚴懲不貸的手段,就難有改進和創新,就會讓金山銀山和礦山毀掉青山綠水和藍天。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擔當曾為新聞媒體人的社會責任。關心每個人健康,帶給每個人希望,這不是女神是什麼?

當然,個人調研畢竟並不專業,難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問題,一些內在的關聯性還不直接,一些系統的解決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啟蒙引導的科普作用,讓人們對霧霾、空氣乃至水源清潔等諸多令人怵目驚心的環保問題倍加關注。有關注就會有監督,有呼籲便能有進步,而認識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往往能決定至少是影響解決問題的速度。我們衷心期待着互聯網的公民行動精神,能夠儘早盡多地從線上走到線下,能夠從一人一事一時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變。

據柴靜自述,促使她展開霧霾調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兒沒出世便患有腫瘤,從一出生就接受手術,因此她決定辭職,打算用相當一段時間照顧孩子,並幫助更多的孩子尋找霧霾的真相。柴靜這種因為心底有愛惜而去做什麼的初衷的確讓人感動,不過,我們不禁思索這樣的調查報告的撰寫者為什麼是柴靜?我們更加希望下一次這樣的報告不再是公益性質的個人調查,不再是柴靜和霧霾的私人恩怨。柴靜的聲音,打開了一個黑匣子,應該讓更多的民眾“看見”,也需要讓更多的高層聽見,正如人民網在官方微博中所言:“穹頂之下別讓柴靜太孤單”。

新的《大氣防治法》正在醖釀,環保部門和環保組織的權力將被加強,也許能就此長出“銅牙鐵齒”。然而,我們不應就此靜默等待,而應立即採取行動,因為,每一天我們都在呼吸,每一天我們都被傷害,我們又豈能等待?作為個體,我們能做的或許不多,但縱觀歷史,許多深刻的重大改革往往萌發於每個微乎其微的努力匯聚起來的力量。公眾監督的力量是絕對不能低估的,因為它無處不在,特別是在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網絡覆蓋如此廣泛的今天,羣眾的眼睛更加雪亮,民意的渠道更加暢通,我們豈能懶於作為?

從公權力部門抓起,落實各項法規,重拳懲治不作為的部門、鑽空子的企業、無視法的個人;從身邊改起,與有污染的企業、有揚塵的工地、冒黑煙的車輛、排油煙的飯店作堅決的鬥爭;從自己做起,少燒煤爐子、少開私家車、少買排碳量大的企業產品……包括這次她拿出自己前年出書賺來的百萬稿費拍攝和製作了這部讓人震撼的紀錄片,以及由此引發人們對環境保護、綠色發展、能源體制改革話題的升級式討論,也是一個喚醒人們麻木神經的實實在在的行動。若是人人都這麼毅然決然地捍衞我們這顆藍色星球的環境,人類的健康才有真正持久的保障。

“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諉,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靜的呼喚讓人怦然心動。從自傳性作品《看見》到空氣污染深度調查《穹頂之下》,我們驀然發現退隱一年的柴靜能夠再次走紅是必然的,因為當她把關注的目光從自己身上放大到整個星球時,她就已經成熟了。

穹頂之下觀後感4

完整的看完穹頂之下,心情複雜,甚至可以用毛骨悚然來形容。震驚於柴靜能交出這樣一份作品,不簡單。作為普通人,我們其實是生活在一個對諮訊難辯真假的時代。平心而論,這篇報告所敍説的數據和實例,如此坦白和赤裸裸,是能讓我信服的。

世界性難題這麼多,柴靜偏偏選了這個治理污染的課題,除了受到女兒病因的啟發,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是,這個課題是有解決方案的,並不像醫學難題那樣需要前沿科技來突破。當每一個普通個體認識到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意識到一絲微小的力量也可以是有用的,那麼,它就有被改善被改變的可能。

儘管如此,為何普通大眾仍不願付出這微小的力量?因為我們覺得,這樣的努力根本就是杯水車薪。事件的核心不是這麼簡單。如果政府的改變,政策的改變可以做到更有效更務實更專業更有決心,那麼問題就能得到更高效的解決。所謂的新聞調查之所以被大眾信服,原因就是它能深入挖掘到事件的最初和核心從而理清來龍去脈。但當結果出現,我們發現這一切原來都還是政策引導下的結果,很多悲劇的發生是長期惰政甚至瀆職造成的,我們心底就會湧出無限的失望,這股失望之氣會毀掉很多正能量!看似單純的治理污染的課題,其實不可避免的牽扯到能源問題和腐敗問題。當今世界能源有多重要,想想中東戰爭,冠冕堂皇的藉口背後搶的是什麼?想想被拿下的中國貪官裏有多少是能源系出身。大家就該明白了。

看到後半部分,英國能源大臣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説,你知道嗎?負責整個倫敦電力分配的,是一家中國公司!這足以證明中國科技是有實力的,只是在國內受限於體制,英雄無用武之地!這又讓我聯想到眾多知名企業,賺着中國百姓的錢跑到納斯達克去上市,玩轉資本市場並讓美國人分享紅利,箇中道理異曲同工啊!領導下的中國,體制改革之路很難走,這塊硬骨頭不從根上一刀刀把肉剔下來,任何理想都只是幻想。

寫這些文字之前,我特地去刷了一下很久都沒刷的微信,想看看朋友們對此事的評論。結果是什麼?大家好像反而更關心柴靜本人,她為何在美國生孩子?她孩子的先天缺陷是否與其私生活不正常有關?呵呵,有一絲失望。比知道真相更可怕的是什麼?是漠視真相!

大家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保護環境其實就是保護我們自已……

穹頂之下觀後感5

看完柴靜自費百萬做的霧霾真相調查,腦洞大開。忽然醒悟,過去所看到的黑,是局部的黑,現在的黑,則是系統性的黑,黑到了這個國家的骨髓裏,黑的簡直讓人絕望。過去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而今有人在努力打破這個黑箱子。

柴靜的自媒體視頻好像讓中國人第一次知道自己生活的國家是什麼樣的。這還只是解析了環境中霧霾的一角冰山而已,去觸碰一下金融、醫療、教育、宗教、科研等其他領域,會發現每個行業都有各自的霧霾。我們以為了解自己的國家,其實一無所知。

柴靜的《蒼穹之下》,我的看法是:一個權力不受約束的政府才是我們生活中最大的污染源,不看到這一點,那就是沒看到問題的實質。這部片子還是非常直觀地讓大家看到了中國人的生存環境--帶血的黑色利益鏈條上有官員、礦主、種種吃煤的人,包括自身是底層且強迫童奴幹活者。大多數中國人唯一的柔情留給孩子了。柴靜因母親之憂,拍了這部片子,以孩子作為切入點,希望讓堅硬的人心有所觸動,如果你居然認為是煽情。你就享受霧霾吧。”

柴靜關於霧霾的專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是一部不錯的霧霾科普片,如果説數據之類讓觀眾不能產生直觀印象,那麼當她談到自己找北大實驗室主動要求當實驗者時,研究員告訴她這個實驗沒法做,因為實驗時要設一個倫理安全值,結果是實驗室的空氣比外面要好。這個細節,足以讓中國人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生存環境的危險性。

國人共享一國空氣,無人能夠逃避。在社會共識嚴重破裂的今日中國,這一問題本應最容易達成社會共識,但對柴靜紀錄片的相關討論,表明中國社會已完全無法取得任何社會共識。

各種指責很多,柴靜的紀錄片表明官方已經可以熟練利用互聯網輿論進行官民互動,是好事。片子傳遞出的價值觀,也是好的。片子也是好片子。有人為柴靜的未來擔心,那真是沒看懂整個故事的情節:

1、新環保部長剛剛上任。

2、視頻一出,人民日報等官媒力推。

3、多位現任官員在片中接受採訪。

4、反腐矛頭已經對準兩桶油。

5、之前網傳兩桶油要合併。

6馬上要開兩會了。

最強烈的意見是:柴靜背後有支持力量,那就是廣大人民羣眾。中石油、中石化的產品造成污染,其實是個老問題。多年來各地民眾反抗的P-項目,基本都是中石化、中石油參建的。潘岳當年批評大型國企石化所建項目不少高污染項目,且建在江河旁邊,是造成水污染的元兇之一。但霧霾的出現,據説有汽車尾氣、工業污染排放、冬天取暖用煤、農村燃料種類等多種原因。因此,説《穹頂之下》是對準兩桶油而來,實在算是超級發揮之論。

標籤: 觀後感 穹頂 新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ly58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