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新版版傾城之戀讀後感

新版版傾城之戀讀後感

新版版傾城之戀讀後感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一個小説,喜歡張愛玲的可以進來看看。下面是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傾城之戀讀後感,請您閲讀,

傾城之戀讀後感1

愛情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但有種愛可以讓我們死心塌地,有種愛可以讓我們備受折磨。雖然愛,雖然痛,但我們無法不愛,無法不痛,這就是“傾城之戀”。

張愛玲的小説總是縈繞着一種淡淡的哀愁之感,字裏行間迴盪着悽美。或許每一段故事都是她的寫實,每一個字都是她哀婉的血淚!那個年代,女子終究是女子,文筆再好又如何?她所愛的人個個離他遠去。晚年的她,如同凋零的花兒,讓人心碎。但依舊暗香殘留,每每打開她的書,我總能嗅到這股淡雅的香氣,纏繞鼻尖,久久不肯離去……

愛情總是難為女子,愛情總是折磨女子,愛情總是傷害女子。這是我看到“第一香爐”這個故事的唯一感受。呵,是因為女子之淚太輕?是因為女子之心太卑微?

故事的女主人公叫葛微龍,長着一張白白的瓜子臉,眼睛水靈水靈的。但在殖民地香港裏,被陽光烤曬過的小麥色彷彿更合羣。薇龍從香港來上海念大學,投靠了繼承了前夫一大筆遺產,同時是當地有名的交際花的姑姑。薇龍何嘗不明白投靠姑姑的結果?但她別無選擇……看着滿滿一衣櫃的漂亮衣服,薇龍的心裏卻彷彿有幾萬只小蟲啃咬一般,不知滋味。就這樣薇龍被迫見了許多的“上流紳士”,卻總是沒有姑姑稱心的。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去了,微龍男主人公喬斯。他們是在一場舞會上遇到的,當時喬斯還輕薄了她。本以為只是一場戲,但那次舞會後,薇龍的心開始日夜思念起喬斯,沉穩有序的心臟開始撲通撲通亂跳。愛情悄悄降臨,殊不知悲劇緊隨其後。喬斯本是富家子弟,薇龍以為嫁給他後不必再作“交際花”,可喬斯卻説:“我希望有個女人可以養我”。呵,多麼荒繆。薇龍卻又因為愛放棄了掙扎,墮落黑暗中,可她是否瞭解,對於姑姑和喬斯而言,她只是一棵搖錢樹罷了!

我該為薇龍哀?還是該為薇龍哭?都不是。因為她只是一個被愛捆住手腳的傻女子。

我無法理解那個時代的親情為何全部拜倒在利益與金錢的面前,無法理解那個時代女人的愛為何如此卑微,我已痛徹心扉,更以淚流滿面!

愛情在張愛玲的筆下化繭成蝶無比悽美!悠悠長河中那一張張風華絕代的面孔已模糊不清,但那份傾城之戀卻刻骨銘心!

傾城之戀讀後感2

老的東西彷彿更有一股力量,能把人從現實拉回過去,把那些早已深深長埋的歷史一下都翻出來。於是,我們只能乖乖聽話,像觀看錄影帶般在腦海中重現許多陳年往事,人物、環境、聲音、氣味,都是那樣逼真。宛如流水,細細長流。

於是,不由得想起《胭脂扣》來了。

不算太老的電影,但所説的卻是年代甚遠的、發生在香港古老的紅燈區——二、三十年代的愛情故事。半橘紅半昏暗的燈光,透着絲絲縷縷水似的柔情。一襲裁減得體的旗袍,勾勒出纖細身段。耀眼的鑲玉嵌金煙袋,風流綈儻貌勝潘安。伊人芳華絕世,翩翩公子多情。道是不要那世上浮華千千萬,只欲作鴛鴦共此時。卻終是因陰差陽錯,香消玉隕長辭,人鬼殊途兩相離。只得那個吱吱作響的留聲機。花紅柳綠,二胡拉起,戲子便咿咿呀呀地唱,歌聲與煙霧纏繞,裊裊地傳來,又裊裊地消失不見。

單從電影的藝術手法上來看,這部片子顯然是達到了它所要達到的目的,無論是片段、人物、色調明暗、情節,都若隱若現地呈現出了那個時代的文化背景、歷史潮流和或多或少的社會內涵。最是那一曲《胭脂扣》,同名電影的主題曲,這首歌距我們不算遠,説是老,自是不夠資格。但是時空的交錯,使得我們聽到這首歌的旋律時,聯想特別豐富,感覺卻像《夜上海》般古老。

便又想到了舊上海。

提起舊上海,不得不提40年代的繁華夜生活。每屆華燈初上的大上海,霓虹閃爍,處處笙歌。侉紈少爺兒們,富家小姐、太太們。還有那些名不見經傳的歌女以及她們的歌女生涯……便只有“紙醉金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才可略點一二。可是那個年代,卻亦有一份值得保留的東西,便是歌曲。這些歌曲的美,美在它的唱者和伴奏的樂隊。當時的流行樂隊成員都是白俄,他們都是沙皇的皇親國戚,在紅潮淹沒下四處流亡。有的拉起絃琴,成為上海人口裏的洋琴鬼,昔日的閒情逸志,不得不拿來作賣藝的伎倆,想必,這也是他們始料不及的罷?難怪這些流行歌曲如此好聽,原來背景音樂裏都有這麼一點兒貴族血液在其中盪漾。戲園子的規矩,在那時候已經很少了,早先一些時間,遠遠的看,人多的地方,也只有戲園。沒有洋鬼子,照七照八的大燈,也要少得很。賣吃食的、趕場子的、地痞流氓、車伕、全在一塊兒看。那些老爺們,坐得最近,卻看得不甚歡心。每每個戲園子都有一個挑大樑,都叫“小蓋天”。依前的例子,小蓋天是會在戲的高潮處露面的,挑最細的嗓子:

“喚一聲爹孃啊-----可是讓我嫁入了那帝皇家,金銀綢緞取不盡,山珍海味任女嘗?”

“好!!”“好!!”所有的人都拍手叫好,若是不叫好,下次小蓋天就不出來了。

“喚一聲爹孃啊-----好狠心將親生閨女推進火!金銀再多是死物,山珍怎比咱家飯?最狠是那大太太,嫉我顏未老,日夜打罵。人情世故是最冷,可憐我遍身是傷,還要強作歡笑狀!”

站着的人,已有的在抹眼淚了。人羣中一片寂靜,只有那些老爺們還在嘈雜,吸一口大煙,不耐煩地敲敲煙桿。只是戲完了的時候才慢慢地起身,跟班的人吆喝着離開。

後來,戲園子漸漸沒了,那些戲子也都散了。國土上戰事頻繁,,人們生活於顛犻流離之中,誰還有那份閒心去逛戲園,戲園的老闆,若不是有得些許頭面,能在亂世中吃上口飯的,也不會拼命做這下賤的活計。這時,總得派生出一些場所,供給那些無所事事的有錢人家,晚間出去消遣的,夜總會、電影院、飯店、遊樂場、舞廳便出現了。

傾城之戀讀後感3

李碧華説,文壇寂寞的恐怖,只出一位這樣的女子。

“一位”,一個對於她來説永遠不算太過華麗的詞彙。

因為她的獨一無二,因為那些些漫着舊上海繁華氣息的文字,因為一件件流光溢彩的華麗旗袍,人們便無可救藥的愛上了這位民國年間的傳奇女子。

張愛玲,我也深深愛着着她,愛到無可自拔,從《傾城之戀》到《半生緣》,再到《十八春》……

無可厚非的是,只“張愛玲”三個字,就有無限的吸引力。是的,二十世紀唯一的天才女作家。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這樣一段唯美的句子曾使相貌平平的李貴妃大受皇帝的寵幸,而理所當然,《傾城之戀》這樣一個唯美的名字也使得人們都這樣一部小説,有着不可置否的無比期待。

而張愛玲卻讓讀者失望了,書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蘇並不是貌美驚人,範柳原也不是風流倜儻,而不期然的因素讓他們的結合更是讓人無法理解。把“傾城”一詞的本來意義,顛覆、淪陷,這樣一來,傾城之戀名副其實,香港的淪陷成全了白流蘇和範柳原,使他們在逆境中互相依賴,然後在一起。

白家,一個“破落户”,他們家的離婚女兒,窮酸刻薄的兄嫂,軟弱無能的母親。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女主人翁被逼出孃家,跟一個飽經世故,奸狡巨猾的老留學生談戀愛,正要餡入泥淖時將近毀滅時,一場震驚世界的變故把她救了出來,突然得到一個平凡的歸宿。

這是《傾城之戀》給人的印象,有人説彷彿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寶塔。

張愛玲的語言具有極強的畫面感,白流蘇”和“範柳原”,有着鮮明人物標籤的角色。一個是存活在家庭的閒言冷語中的離婚女子,一個是不肯屈從命運擺佈的堅強男子,兩個人像兩條射線,各自站在愛情的兩個端點,卻向同一個方向延伸,越來越近,卻在戰戰兢兢中因為戰爭而走到了一起。

她跟他在去幫妹妹寶絡相親的晚宴上相遇,他請她跳舞,她會她妹妹不會的一切所謂跟得上潮流的事情,他被她吸引。

他看上了她,而不是她的妹妹。於是在以後的日子中她便越受排擠,都説她不是好人,一個讓人看笑話的女子,連家裏的侄女兒也欺負起她來。於是,她聽了徐太太的建議去了香港,經過一番周折,見到了範柳原,然後他們在一起了。在香港,流蘇過的是平淡無奇的生活,而範柳原依然繼續他的風流日子。

這樣一段感情本來就不被世人所承認,而白家的人也只是為了打發她出門,所以註定不會有應有的幸福。

在淺水灣一邊山的高牆下,範柳原對流蘇説:“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

“歷史上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這是作品最後給流蘇和柳原的結局,作品中的香港是一座空城,地理上的純粹的空城。白流蘇和範柳原的婚姻,只是形式上的,這樣的婚姻雖不缺少愛情,卻總少了些現實的意味兒。《傾城之戀》,將戀情倒出後,人是活人,城卻是空城。傾城的是作品中的另一個城,傾心的城,比喻上的城,無愛之空城。

《傾城之戀》,從一個反思維的角度寫了時勢成全的一對平凡的戀情,恰倒好處的為香港的陷落臆造了一個的藉口,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精美得無與倫比,拒絕了做作拒絕了高姿態,以一種平凡的方式訴説二三十年代的愛情。

傾城之戀讀後感4

在那個解放初期的年代,他們通過媒人,沒見上一面就成了親。於是,她少女的夢也隨之破碎,他也一下從少年成了家裏的頂樑柱。

他們之間好似不存在愛情,由於沒有情感,家裏連爭吵都是一種奢侈品。一年後,他們生下了女兒。她的婆婆不滿意,於是她又懷了一胎,生下了一個兒子。這中間,他們的生活也開始有味。她又連續生下二女一男。

家裏等待開飯的人多了,他不得不一人兼做幾份苦工維持開銷。她也揹着最小的孩子,到廠裏上班。那時的日子真的非常苦,他們幾乎吃不消,一年辛辛苦苦也不夠飯錢。但總有某種力量在支撐着他們。而漸漸的,他們之間的關係也隨着歲月的磨合而好了起來,她似乎感覺到少女時代的憧憬又回來了,有某種情感在他們之間醖釀。

在供完女兒們讀完國小後,他們以犧牲女兒們讀書的權利讓兩個兒子繼續上學。除了這樣做別無它法,而兒子的讀書費,還是幾個女兒做手工儲起來的。在那個時候,儘管他們對女兒有一絲愧疚,但也因她們的懂事而感安慰,畢竟生活比其他一切都重要。而他們,都因生活的重擔而過早進入了中年。青春不再,但他們之間的那種情感卻始終在,伴之的還有家的温情。

二三十年後,正趕上改革開放,他們的兒子下海經商,賺到了一大筆錢,也各自成家立業。該是他們頤養天年的時候了。孝順的兒子也為他們置了一所處在公園旁邊的住宅。於是他們每天早上都去逛公園,只是他們從未一起走過,只是他在前,她緊隨其後。

然而子欲養而親將不在。他有一天終於倒下,被查出腸癌,心肌梗塞,糖尿病。這些都是當年為了養家而落下的病啊。子女們悲痛欲絕。只有她十分堅強,每天買他喜歡吃的菜,親手喂他吃藥。他奇蹟般的挺過十年,他們的孫子都已經長大。一個大年七年級的早晨,他走了。是她首先發現,她摸到他的身上冰涼徹骨。她終於忍不住了,放聲悲哭,聞者無不落淚。喪禮辦得十分隆重,奔喪的人絡繹不絕,她早已哭腫了眼,巴不得隨他而去。

他們就是我的爺爺奶奶,儘管他們從未牽手漫步,從未把那份感情説出口,而事實上他們已經説出口了。他們的愛情,儘管從未浪漫過,卻堅不可摧。對於他們來説,他們已用大半的生命譜寫出平淡而偉大的傾城之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他們無言的誓言。

奶奶對我們説,如果有一天她死了,不要難過,她是到天上陪爺爺去了。

傾城之戀讀後感5

有人説張愛玲的小説除了《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悲劇的結尾。在我看來,《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比悲劇更像悲劇。

白流蘇,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在那個曖昧的時代和同樣曖昧的舊上海,離婚是要受道德譴責的。而白公館無疑屬於守舊的那一派,“他們家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離了婚的白流蘇,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應錢財盤剝淨盡之後,她的存在無疑成了拖累和多餘。她的出路,除了另一個男人的懷抱以外,恐怕再無其他了。

範柳原,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本是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搖。加上生活的紙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腳底下的泥”。愛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內心深處是渴望安穩的。

愛情總是發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間。就這樣,兩個各懷鬼胎的人遇到一處,展開了一場相互試探的愛情攻防戰。白流蘇的目的顯而易見,她希望他能承諾她一紙婚姻。一個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個安穩於是兩人各自為了捍衞那一點自由或者追逐物質上的算計,相互不妥協。當終於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尋不到現實的依託時,兩個人方始彼此親近。

在連續的試探之後,流蘇沒有尋到半點進展,索性有些氣急敗壞,遂惱了起來:“你乾脆説不結婚,完了!還繞得大彎子!什麼做不了主?連我這樣守舊的人家,也還説‘初嫁從親,再嫁從身’哩!你這樣無拘無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誰替你做主?”接着更是賭氣狠下心來從香港輾轉回到上海。家裏是早容不下她的,這次又加上了“淫蕩”的惡名。可見她不惜為爭取婚姻冒了極大的險。此時,心跡更是表露無疑,思忖再尋個職業,也怕自貶了身價,被柳原瞧不起,“否則他更有了藉口。拒絕和她結婚了。”權衡的結果是:“無論如何得忍些時”。這是在和自己打賭。她並不見得有多大勝算的把握。如果柳原還再來找她,就算贏了一步,這是她此時的底線。果然,過了些時日,香港來了電報。她心裏自然安定了許多,也將自己放開了些,同他上了牀,雖然不見得是主動,但也並沒有拒絕。然而,此時,“他們還是兩個不相干的人,兩個世界的人”。

人説“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個女人,心裏必定會沉潛下來很多東西”,也許這就是白流蘇期翼的那一點點“真”。

在《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只是一個生長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離了婚,在一個特定的機會下結識了範柳原。我一直很喜歡這段話:“在日常世界裏,他們間存在一場征服的戰爭,他們內心明爭暗鬥。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她只喜歡他用更優厚的條件前來議和。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裏,誰知道是什麼因,什麼果?誰知道呢,也許就是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也許流蘇是幸運的,一場陷落讓她等到了一個男人,一段婚姻。然而這終究是偶然的,正如張愛玲所説“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一個女人,把命運當作賭注,想來沒有什麼比這更可悲的了。

也有人説,範柳原同白流蘇調情不過是為了男人的征服欲,因為她善於低頭,容易掌控。這種説法是立不住腳的。憑範柳原的經驗,玩弄女人於掌骨之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更何況他從來不缺少女人。薩黑荑妮就是一例。他並不滿足於這些,他在長久的遊戲中早將生活堪破。煙花雖然極盡絢爛,總是稍縱即逝的,隨後是更廣闊的岑寂。他渴望安穩,渴望實在的温暖。這是他的理想,儘管此時並不切近。因此,他可以不在乎流蘇的過去,不在乎她是否完美,單隻看到她“善於低頭”。

後來戰爭爆發,打破了浮在日常生活中表面的東西,成就了他們的感情。

那場戰事催化了結果的到來。“流蘇擁被坐着,聽着那悲涼的風。她確實知道淺水灣附近,灰磚砌的那一面牆,一定還屹然站在那裏。風停了下來,像三條灰色的龍,蟠在牆頭,月光中閃着銀鱗。她彷彿做夢似的,又來到牆根下,迎面來了柳原。她終於遇見了柳原。”“在這動盪的世界裏,錢財、地產、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裏的這口氣,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此時,她終於真正的靠近他,有些懂得他了。一瞬間,他們達到了某種契合。“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最感動的是最後他們默默握着彼此的手的那夜,剎那間的瞭解和感動也夠他們一起生活十年八年。這樣的結局,即便是合,温暖之外更多的是荒涼。

末一段中張愛玲説:他收起了他的甜言蜜語把它們留給別的女人,這是好現象,説明在他眼裏已經把她當作自己人,名正言順的妻子。如此悵然的結局不無對愛情的挪揄嘲諷。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是這樣的選擇。

範柳原到最後一刻也還是清醒的,“現在你可該相信了:‘死生契闊’,我們自己哪做得了主?……”一個善於低頭的女人,也許終會成為一個安分的妻。讓他在勞累和放縱之餘有一個去處。男人的歸宿最終只是一個女人。

初讀時,總覺得悲劇是女人的。現在方覺得,悲劇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標籤: 讀後感 之戀 新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8lq4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