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南京南京》觀後感【精彩多篇】

《南京南京》觀後感【精彩多篇】

《南京南京》觀後感【精彩多篇】

《南京南京》觀後感 篇一

黑白色調的電影開場,天空陰霾,顯得壓抑而憂傷。南京城遍地狼藉,猶如廢墟一般,一張明信片出現,寫着一些蒼白的文字,訴説着沉痛的歷史

十幾名日軍在教堂發現了無數難民,其中還有大量的中國軍人。日軍恐懼的叫援兵,可中國人根本無意抵抗,麻木呆滯的舉起了雙手,日軍的幾聲槍響就使他們徹底崩潰。遠景中,孫中山的銅像被拉到,一起倒下的是整個中國嗎?

不是。殘兵連在廢墟中做着最後的抵抗,頑強的抵抗。最終,隊長陸建雄無力的説:“兄弟們,守不住了,散了吧。”沒有人離去,直至被俘。這羣鐵骨錚錚的漢子在子彈穿透胸膛的前一刻齊聲吶喊:“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中國是堅韌的,中國人的抵抗從來沒有停。

但在當時的南京,抵抗終不是主旋律。畫面中,無數投降的士兵和平民從各個方向被驅趕至一起,被淹死,槍殺,活埋,燒死,如退潮一般倒下,畫面殘酷的令人目不忍視。日本兵在大街上呼喊道:“支那兵!支那兵!”,而教堂裏是越來越多的舉起了雙手,當坐在父親肩頭的小女孩在看到他周圍的同胞,他的親人,他的叔叔阿姨都舉起手來時,她做了人生第一個選擇,慢慢的舉起雙手,高過頭頂!這就是他先輩們教會他的!這就是他學到的第一堂課!沒有抵抗,當敵人來臨時,放棄抵抗,放棄掙扎,舉起雙手!是的,等待着的是,更多的屠殺與嘲笑!與對待牲畜般的行為!

南京,真正的地獄。南京已死,安全區是唯一一塊尚在苟延殘喘之地,拉貝以其“納粹”的身份保護了一小批難民。日軍發現安全區有大量女人便前來索要100個,江老師和拉貝無奈答應。當姜老師哭着説出這個決定時,妓女小江第一個站了出來:“拉貝先生,我去。”她從容的轉身,驕傲的回頭,以她特有的方式做着最勇敢的抵抗,證明着中國的頑強。

拉貝被迫回國,安全區終於不保。唐先生,這個為了保護自己一家出賣了安全區內的中國軍人的膽小的男人,終於昇華為頂天立地的漢子。小妹和女兒的死,讓他從對日軍的幻想中醒過來。他將跟隨拉貝離開的機會讓給別人,送妻子離開後,即被押送刑場。或者不好嗎?有時候活着比死亡更殘忍,堅強的死亡更有力度。他趴在日本軍官耳邊,説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話:“我太太又懷孕啦。”孕育的是千萬不去的鐵骨,是中國的希望,你殺的掉嗎?

姜老師,這個一直以來為挽救中國人而與日軍勇敢周旋的柔弱女子,還在做着最後的努力。每個女人只可以帶回一個男人,而她矇住頭,冒死帶回了一個又一個。也許她的努力是微不足道的,但多救一個,中國就多一份希望。最終,她被日軍發現了,被帶走的那一刻,她用英語對角川説:“殺死我。”角川開槍了,她以這最美麗最不屈的方式,震撼了日軍,證明着中國的尊嚴。

陸建雄,小江,唐先生,姜老師,代表了南京城中無數偉大的中國人。在這座生死之城中,還有什麼比活着更恐怖,還有什麼比子彈更無敵,還有什麼比抵抗更需要勇氣,他們不會躲避,也不需要更多的言語,只是和中國站在一起,用犧牲,證明我們不會放棄。

整部影片瀰漫着一種殘酷的壓抑和絕望,不見一滴鮮血,但卻處處有錐心的痛,只有結尾才稍稍燃起温暖的希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代表着中國的希望,明天雖然依舊殘酷,但希望已經傳遞下去。南京雖死,但中國人的團結與抵抗已經被喚起,既然投降已不可能,那麼只有努力去贏得戰爭的勝利。

另外,“活着,比死更艱難吧?”角川的這句話深刻富有含義。他有知識,有思想,天真而純淨。作為侵華日軍的一員,他的雙手無可避免的沾滿了鮮血,但他的內心始終在掙扎和思考。在心愛的百合子死去後,他終於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放走小豆子,開槍自殺。我知道陸川想用角川來完成對侵略者的人性還原,證明他們的痛苦和悔過。但南京大屠殺中的三十萬冤魂,整個抗戰中死去的三千五百萬英雄,不是一句悔過,一顆子彈就可以彌補的。每個人都會犯錯,有些錯誤可以被原諒,有些則永遠不能。正如南京這倒深深的傷疤,會永遠留在中國心頭,永遠滴血。

可能有些人會説,我們應該着眼於現在了,不要太固執於過去,難道要我們揹着中華民族百年的恥辱,整日緬懷那無數的冤魂,整日垂頭喪氣,或是義憤填膺,看個日本人就揍一頓,説什麼傷害了我們民族自尊心?其實不是的,樂觀的思想已經根植到了中華民族的骨髓裏,樂觀是好的,關鍵我們的問題是樂觀過度了,失去了對危機的意識,總覺得戰爭還沒有爆發,地球還沒有毀滅。我想説的是,我們有理由樂觀的去奮鬥,樂觀的從失敗中站起來,樂觀的去生活,但是我們不能樂觀的貪圖安逸,任何一片安逸之土都是通過搏鬥換來的,如果我們放棄了搏鬥的意識,最後我們將再次無一片安逸之地。説來説去,居安思危,幾千年來,歷史一直在給我們上着這一堂又一堂的課,然而我們卻不喜歡長記性。

影片以近乎殘忍的鏡頭語言,再現了那段滴血的歷史,讓每一個看過的人記住南京,記住前輩留下的血。同時,也提醒我們珍惜今天的和平與幸福。勿忘國恥,理性愛國!是現代社會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做到的!

《南京南京》觀後感 篇二

活着,再怎麼不堪也比丟了生命要強;死亡,在如何殘酷亦與“生”無關聯。這是我在看完電影《南京!南京!》的瞬間感受。

13億中國人都知道1937年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生存的土地上又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到處瀰漫着硝煙,從歐洲到亞洲。原本富饒的土地一晃兒成了阿鼻地獄,這是戰爭帶給我們的。然而——

戰爭在帶來災難的同時也帶給人類一個自我反思的契機。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和平共處?僅因為各自的外貌、膚色、意識、觀念、形態有所不同?為什麼我們總想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卻從未打算聽取其他的意見?為什麼我們會因為一個自以為是的理由便掀起狂瀾大波?為什麼我們總是喜歡很狹隘的站在自己的國家或是民族的角度去思考全世界乃至全人類的問題,並且一度樂此不疲?然而我們卻很少把全世界全人類作為出發點去考慮人類的將來。

看,那戰火中被死亡與殺戮薰紅了的一雙雙眼睛;看,炮聲裏生命有如草芥,此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只能抬起頭看看前面模糊的圖景。戰地上的勝利呼喊伴隨着勝利者的暴虐進入城郭。呼喊絕望的是戰敗方手無寸鐵的百姓,興奮狂喜的是握着刀槍勝利的士兵。哭與笑,一樣的齜牙咧嘴,確實截然不同的兩種心情。

戰爭到底是我們所懼怕還是我們所渴望?自古以來,不論西方亦或是東方,自-拍案而起,怒髮衝冠之後便是兵戎相見。戰場上短兵相接,雙方卻都有悽美的故事,壯烈的犧牲,都有過勝利和失敗,或許還都產生了各自的英雄,然而卻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從“人”的角度講,孰是孰非很難用“正義”與“非正義”兩個概念來歸納。不錯,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但他們卻又都是血肉之軀,都擁有各自的家庭。

當戰爭讓生命變得容易隕逝,那些不可思議的人類力量反而得以迸發。影片中從被俘的軍人陸劍雄隻身站起英勇赴死到大夥臨死之前發自肺腑吶喊的預言“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從被包圍的難民營裏第一個為了大家的安全而站出來自願充當慰-安-婦的江香君到跟着舉起手來的九十九名女性都在訴説着戰爭中生命的悲壯。那些纖弱的女子懷揣着一絲希望,天真的以為她們的屈辱可以換得大家的性命。最後,軍營裏的板車卻拉出一張張扭曲變形了的臉。

生命在戰爭的催促下走到了盡頭。盡頭是否有母親温暖的雙手,家人親切的抱擁?在那**的年代,任誰的家鄉都變得異常可愛。我們不是浮萍,或多或少都有些根基,我們所依戀的,已化為心中的信仰。即使是勝利者也依然失聲大喊“我受不了了,我要回家!”日本士兵呼喊的這一幕讓我想起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的《硫磺島的來信》。當駐守在硫磺島上的日軍俘獲了一名美國兵,在念那名士兵隨身攜帶的母親的家信的時候,所有的日本士兵都感動了。但那僅僅是一封普通的家信啊!平凡的母親希望兒子可以早日回家團聚,希望戰爭可以早日結束。而這何嘗又不是天下所有戰爭中的母親的期望呢?兒女們有如何願意起家不顧呢?是以陸川導演在《南京!南京!》中安排日軍某小分隊隊長角川正雄在戰爭的空隙想念戰友母親釀製的清酒,想念本土的飯糰,想念自己的母親。而那名角川所中意的日籍慰-安-婦在得到他送給她禮物的時候亦因嗅出了家鄉的味道而感動。但是,在中國大陸,在1937年的南京,角川亦用他的雙手拆散了不知多少個家庭,殺死了不知多少位母親的孩子,埋葬了不知多少位母親的思念。當生命遭遇戰爭,有的逝去了,而有的則留下來看着其他的生命痛苦的離開;麻木的生命也許可以堅強的活下來,而那敏感的,如何忍心?他顫抖過,他猶豫過,但他並不能改變任何事,甚至是〈WWW.〉自己。因為他是一名軍人。可他也確確實實的屬於他自己。就這樣,在戰爭中掙扎的理性的自我與感性的自我交替出現,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要知道,自己手刃的是曾經與自己一樣活生生的人啊!最終,他屈服了。他違抗了軍命擅自放走了小豆子與一名趙姓中國-軍人。隨後,他雖然舉起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卻永遠抹滅不了戰爭帶給他的噩夢。

戰爭的痛苦與罪惡,並不是哪個民族可以獨立承擔。這種一發而不可收的戰爭狀態自開始後就不受任何人的控制。當然,戰爭中的生命並不是每一個都如角川般敏感。戰爭可以讓人冷靜,也可以讓人喪心病狂。記得三島由紀夫曾經寫道“當你殺死一個人的時候,你會產生恐懼;而在你殺了兩個人的時候,你會變得麻木;一旦那你有機會連續殺死三個人,就會有一種快慰的感覺油然而生。”也許戰爭,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得以持續。

戰爭是人發起的,戰爭的受害者卻依舊是人,不會偏袒任何一方,勝利的抑或是戰敗的。人與戰爭,不知道是誰利用了誰。最先發起戰爭的人到後來卻成了戰爭的奴隸。City、of、Life、and、Death,希望人們記住的是戰爭帶給我們的反思,而不是仇恨。

《南京南京》觀後感 篇三

濃烈的屍臭與血腥迷漫了整個城市,黑暗與死亡籠罩着驚慌失措的人們。那一雙雙失神的眼睛,飽受摧殘的憔悴的面容和着慘叫聲正狂奔逃命; 明朝的牆,清代的廟,還有那五千年的繁榮與輝煌,都在這混濁不清的分不清天和地的世界中晃動……消失……

今天是2016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紀念日。79年前的今天, 也就是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我國的歷史名城南京,並在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大規模搶掠、對大量平民及戰俘進行屠殺,死亡人數超過300000,把這裏變成了人間的地獄……79年後的今天我院學生會組織學生觀看了電影《南京南京》,讓我身臨其境般地目睹這場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心幾乎走向崩潰的邊緣,心中熱血沸騰,掀起陣陣的憤怒,那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他們簡直不把中國百姓當人,想怎樣就怎樣,燒殺搶掠、甚至舉行殺人比賽,南京的城屍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裏,房子裏,處處都有中國人的屍體。我內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想我中華民族佇立世界五千多年之不倒,日本侵華這段歷史是可悲的也是可敬的,悲我中華民族地廣人多卻被小小日本侵略,敬我革命先輩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解救中華危難之際,讓世界認識到中華民族不會被打倒的。

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歷史已在無形中被淡化,甚至在日本發生了刻意的歪曲的現象。我們不能改變也不能忘卻這一鐵證如山的歷史,也不能讓他們被淡化被扭曲,我們要讓這歷史時刻被銘記,才能有我們的民族責任心。作為一箇中國人,作為一個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國人,作為中國90後嶄新的一代,我們有理由不去拆開那歷史的塵封,可恰恰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必須去體會那段交錯的時空,因為 南京的災難並不只是南京人民的災難,而是全人類的災難。日本法西斯的行為,是滅絕人性的行為。我們做為中華民族的希望,更應該不忘國恥。

我們記住恥辱,記住南京大屠殺這段悲痛的歷史,不是為了記住仇恨,而是為了記住一條巔覆不破的真理:落後就要捱打,發展才能強大。我們唯有時刻睜大警惕的眼睛,始終不渝地堅持黨的領導,聽黨指揮,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和高度的民族自愛心、自尊心、自信心,自覺把愛國之情轉化為報國之行,努力為祖國的繁榮富強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才能阻止悲劇的發生。

現在,我們雖然已經強大了起來,但我們仍要記得這段恥辱的歷史,因為痛苦比喜悦更容易讓人成長,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作為一箇中國共青團團員,我感到深深地自豪!

歷史是人類前進的行囊。忘記歷史,意味着背叛。驀然回首,讓我們反思,讓我們銘記國恥;放眼遠望,讓我們暢想,讓我們繼續開創。新世紀賦予我們神聖的使命——勿忘國恥,珍愛和平,振興中華,不要讓歷史重演!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了我們的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着發出最後的吼聲……”

《南京南京》觀後感 篇四

1937年12月的南京,沉浸在頹敗和絕望的氣氛中。1937年12月的南京,充滿哀嚎和絕望的呼喊。在死亡面前,一切變得無力。在淞滬會戰中冒死戰鬥的將士們,到了南京都成了膽小鬼。潮水一般的殘兵敗將踩踏着戰友的身軀衝向城門,滿眼的惶恐和急於奔命的慌張。孫中山的銅像被拉到,但是中國沒有倒。殘兵們在廢墟中做着頑強抵抗。但畢竟力量懸殊。最終,隊長無力的説:“兄弟們,守不住了,散了吧。”但是沒有人離去,一直到被俘。面對死亡不是不害怕,不是不驚恐。但這羣鐵骨錚錚的漢子在子彈穿透胸膛的前一刻齊聲吶喊:“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無數投降的士兵和平民從各個方向被驅趕至一起,一批人被槍殺,身體像被大風吹過的草地,齊刷刷的沿着一個方向倒下了,但不同的是,這場風永遠不會過去了。一批人被活埋了,一批人被燒死了,一批人被淹死了。畫面殘酷的令人目不忍視。南京儼然成為一座死城,這些手拿槍械的禽獸見到可憐的中國婦女猶如惡狼般洶湧的撲騰上去,可憐的婦女只能以躲避作為回防。美麗的中國女同胞放棄了嬌柔的秀髮,放棄了豔粧,粗布麻衣,短髮裹頭,以此示人。

人羣裏已經分辨不出性別的屬性。目的只為躲避日本禽獸的發泄。唯一可以幫助他們的只有一位日本盟友德國的拉貝先生。在拉貝先生的庇護下,生活在安全區的苦難羣眾得到了簡單的生存資源。但緊緊是一點點,日本兵從未停止過發泄的慾望,為了解決日本軍紀的問題,日本居然提出加快建設慰安所的方案。目標最後還是鎖定在可憐的安全區內,雖然拉貝先生和姜老師據理力爭,言辭分明,但在刺刀子彈的威逼下只好妥協。

100位偉大無私的中國女性獻出了純潔的身體換來的卻是安全區短暫的太平。這一百位美麗的女同胞,最後多以死表明了世事的無奈。當姜老師哭着説出這個決定時,妓女小江第一個站了出來:“拉貝先生,我去。”她從容的轉身,驕傲的回頭,以她特有的方式做着最勇敢的抵抗,證明着中國的頑強。南京,真正的地獄。他讓我們見證的不只是日本人的殘酷、冷血。還有人民的堅強,那些勇敢地人們以她們的的方式做着最後的抵抗。這部電影通過一個個的特色人物,展現了中華民族的靈魂,展現了中國人民的堅強。面對死亡,他們是堅毅的。面對一個個猙獰的面孔,他們是大無畏的。面對一柄柄冰冷的鐵槍,他們是視死如歸。他們是民族的縮影,是中國的國魂。陸建雄,小江,唐先生,姜老師,代表了南京城中無數偉大的中國人。在這座生死之城中,還有什麼比活着更恐怖,還有什麼比抵抗更需要勇氣,他們不躲避,也不需要更多的言語,只是和中國站在一起,用犧牲,證明我們不會放棄。整部影片瀰漫着一種殘酷的壓抑和絕望,只有結尾才稍稍燃起温暖的希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代表着中國的希望,明天雖然依舊殘酷,但希望已經傳遞下去。南京雖死,但中國人的團結與抵抗已經被喚起,既然投降已不可能,那麼只有努力去贏得戰爭的勝利。

影片用大量的筆墨勾畫了角川這個形象,他有知識,有思想,天真而純淨。作為侵華的日軍的一員,他的雙手無可避免的沾滿了鮮血,但他的內心始終在掙扎和思考。在心愛的百合子死去後,他終於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放走小豆子,開槍自殺。影片以近乎殘忍的鏡頭語言,再現了那段滴血的歷史,讓每一個看過的人記住南京,記住前輩留下的血。同時,也提醒我們珍惜今天的和平與幸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r3d9v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