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坦特觀後感(精選多篇)

坦特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特別的愛觀後感

坦特觀後感(精選多篇)

《特別的愛》觀後感

10月26日下午,區政府組織各單位人員觀看勵志教育電影《特別的愛》。這部電影是首部特奧運動題材影片,旨在弘揚特奧運精神,展示智障人美好心靈,反映社會文明進步,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殘疾人的事業發展已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特別的愛》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十六歲智障少年穀雨痴迷於藍球,並最終在年輕企業家莊燁的幫助下參加特奧會的感人故事。該片在表現了穀雨善良純潔心靈的同時,也讓莊燁感悟到了愛的真諦。從年輕的企業家莊燁在機緣巧合中成為16歲智障少年穀雨的籃球教練展開,講述了莊燁如何幫助穀雨擺脱孤獨、參加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並最終融入社會的過程。尤其是影片的最後講述到穀雨放棄了瞬間能贏得冠軍的機會,卻是為了扶起對方跌倒在地的球員,我透過迷濛的淚眼,看到了穀雨臉上綻開了陽光一般的笑容。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了“勝利者”的真正含義。

這部電影,讓我特別感動的有三個情景。一是智障兒穀雨在學習打籃球時,師傅莊燁隨口叫他投籃一千個,他一直堅持投籃,哪怕天上下着瓢潑大雨,都不離開,直到他的媽媽找到時,他還不走,導致最後生病了。他一個智障兒為了自己的目標而不顧環境惡劣,聽從師傅的教誨,這種精神令我們為之震撼。二是師傅莊燁在照顧穀雨時,穀雨在吃師傅做的早飯時候説很好吃,師傅開玩笑説,要是什麼時候吃到穀雨做的飯,該多好啊。有一天,莊總為了公司事情,沒吃早飯就走了,穀雨擔心師傅沒吃早飯,趕忙為他煎好了雞蛋,帶了牛奶為師傅送去。他送去的煎蛋焦黑,難以下嚥,莊總卻是飽含熱淚吃下了煎蛋,然後緊緊地和穀雨擁抱在了一起。一個智障兒童都能做到誠實守信,做到關愛體貼他人,何況我們正常人,難道不能做到這一點嗎?三是穀雨在參加特奧會時,莊總告訴穀雨,一定讓他的爸爸來觀看比賽,莊總費勁了口舌才勸動法官,讓穀雨的爸爸去觀看比賽。穀雨在爸爸未到之前,眼睛一直在尋找爸爸的影子,沒想到在比賽,直到看到爸爸時,他投籃的技藝全場人刮目相看,在最後一球的比拼時,由於對手倒地,穀雨放棄最後一個投籃的機會,輕輕扶起受傷的球員。這一場景,不但贏得了爸爸不顧戴有“手銬”,舉起雙手站起來歡呼,也贏得了全場陣陣喝彩,更贏得了在場所有觀看演出的觀眾的讚歎和敬佩。

電影給我的感悟是很多的。就社會而言,我們應該給予殘障人士更多關愛。殘疾人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自己獨特而坎坷的人生旅程,很多人見到殘疾人不但不幫助,反而對他們指指點點加以取樂。可曾知道他們的言語和看似微不足道的動作對殘疾人的心靈和尊嚴有着多大的傷害?穀雨父親的話更加讓我感受到了社會善良人(請收藏好範文 網:)士的關愛和幫助,對於一個殘疾人是多麼的重要。關愛殘疾人是社會的責任,我們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要多為他們着想,盡我們的力量來幫助他們。

對於我個人而言,電影讓我感觸頗深。殘疾人在生活中也許有許多不如我們的地方,但他們熱愛生活的心靈遠遠比我們強大。在經過不懈努力之後,穀雨都能取得自己的成功,我們作為健全人在為失敗找原因時是不是該為自己汗顏?沒有穀雨的倔強與執着,就沒有他在球場上寫下的神話。無論上天給予我們什麼,只要我們孜孜不倦,執着追求,就能抵達成功的彼岸。

聯繫自身,作為一名統計工作者,我們不僅要在工作中對黨忠誠、服務人民、清政廉明、團結協作,還要去幫助身邊的殘疾人事,解決他們的困難,同時還要學習他們身上的那種鍥而不捨、為達成功執着追求的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民。

愛是一盞路燈,牽引我們走向成功;愛是陽光,給我們以温暖和關懷;愛是帆船,承載着我們到達希望的彼岸。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坎坷、有荊棘,我們也不會害怕,因為我知道愛總會讓陽光出現在風雨後,正是因為心中有愛,所以世界就會更美好——大愛無疆

第二篇:《特別的愛》觀後感

愛如果公平

不要試圖將愛的付出與回報放在天平的兩端,因為它總會傾斜。愛如果公平,就失去了力量。

在穀雨的世界裏,父母就是天空,無論陰晴雨雪都是自然,都只能無動於衷。對外在感知的缺陷,使他無法對父母的愛做出有效的回饋。身為正常人的我們都總是寒父母的心,總是畫一張未來的餅去撫慰他們此時的疲憊,而智障的穀雨連這一點精神上的安慰都無法做出。他註定不能成為一個正常的兒子,而他的爸爸媽媽卻一直試圖去做正常的父母。為此,穀雨的父親不惜對侮辱兒子的鄰居大打出手,最終鋃鐺入獄;穀雨的母親每日忍淚吞聲,心病難醫。人生若如此艱難,本是有了放棄的理由,可又有誰不知父母的心無論何時都是在為子女跳動?那份放棄的勇氣,至死都無法提起來。正如穀雨的媽媽含淚所訴説的那句話:要不是為了你,我早死去了。那份對生活的失望重得過死亡,卻重不過對兒子的愛,儘管這個兒子沒有能力去體會這份沉重,儘管他是別人眼中的傻子,儘管這個家已經離散的不像一個家,那份愛卻合着眼淚瀰漫在每個人的心中。

愛如果公平,就失去了力量。正是父母如此痴傻的付出,如此不計回報的給予,才讓人無法掩藏脆弱,才讓我們可以擁有一個不受傷的童年。我們在父母面前可以一輩子不長大,可以近似穀雨那樣大哭大鬧,一點小小的安慰,就可以換來無盡的溺寵,無盡的付出。

在我們國家的歷史裏,有着無數關於孝子的傳説,如卧冰求鯉,恣蚊飽血;兩漢時期的選官制度裏最重要的一條途徑就是舉孝廉;孝自古為人傳頌,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將孝看得很重要。可是,對於愛護子女的歌頌與傳説卻幾無可聞。何以至此?因為古來父母愛子女者眾,毒子女者寡:子女愛父母者寡,累父母者眾。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一種本能,是比偉大還要偉大的本能;而子女對父母的愛是一種反饋,是通過心靈的反饋。長大就是一個心上蒙塵的過程,越來越成熟的我們,就越來越無法將父母的愛反映的清晰了。所以,才會有那些孝子的故事需要被流傳,需要用來經常提醒我們抹去心上的塵埃。父母的愛與子女的愛就是這麼不公平,卻常常讓人感動得淚落潸然。

電影的最後,父親的衝動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也得到了兒子的安慰;母親的疲憊也因為兒子的成長而得到了少許的消減,作為旁觀者的我們也為此少了很

多心理上的負擔。言及於此,唯有對父母之愛道一聲無用的感謝,對人間之愛多留一份殷切的希望。

惟願天下父母,有子成龍,有女成鳳。

第三篇:特別的愛觀後感範文

今天下午,老師帶領我們去學校的報告廳看了一部名叫《特別的愛》的電影,看了這部電影以後我有很大的感觸。

《特別的愛》這部電影講了一個名叫穀雨的智障男孩,很喜歡打籃球。穀雨在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參加了中國特奧會籃球比賽,一步步走進社會,改善心智。

穀雨雖然是個智障男孩,但他明白是非,孝敬父母,特別是影片的結尾,很有創意,穀雨為了幫助別的隊的隊員放棄了比賽的勝利,穀雨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影片中一個人物也很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莊燁,他寧願放棄自己的事業,也要教穀雨打籃球,讓穀雨參加中國特奧會籃球比賽。雖然我性格倔犟,但是這次我的淚水在眼珠裏打轉,被感動了。我以前老喜歡給別人起綽號,人家來煩我我就會去罵他,我要改掉這些壞毛病,跟穀雨、莊燁學習學習,養成一些好的習慣,把別人的優點變成自己的優點。

第四篇:特別的愛觀後感

《特別的愛》觀後感一

在今天下午園領導組織我們觀看勵志電影——《特別的愛》。一開始聽到這個故事名字我就對它沒什麼興趣,感覺這個故事和平時的那種勵志電影大同小異。但是當我走進電影院10分鐘後我感動了,在電影中一名叫穀雨的16歲智障男孩,非常喜愛打籃球,但是他總是被同齡的孩子欺負。但是他總是以美好的心境去對他們。看到這裏我覺得智障的孩子心靈世界真的很美。

在這部電影中值得每個人去看,在內容中包括兩條主線,一條是智障少年穀雨的成長,成長為一個特奧籃球運動員,一條是富二代莊燁的成長,成長為關愛社會的青年企業家。在現實社會中平時的智障兒總是都會有缺少關愛,但是在電影中的穀雨在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參加中國特奧會籃球選拔賽,一步步融入社會,一步步改善心智的故事。尤其是它的結尾,很有創意,很有人文精神高度,他的成長曆程刺頭了我的心。

在講述了富二代莊燁子承父業,但是被認為品格低下,遭遇了一系列人生困境。一次不經意的邂逅,他遇到熱衷籃球運動的穀雨,莊燁把穀雨訓練成特奧運動會籃球運動員,在幫助穀雨的過程中,讓自己善良的一面也得到充分的展示,從而被眾人接受,收穫事業和愛情。很多人可能覺得穀雨的成長更讓人值得敬佩,但是我觀看後我覺得莊燁更值得令人敬佩。穀雨是一張沒有畫過一筆的白紙,去改變這個孩子雖然難,但是他的心靈是美好的。而相反的莊燁是一個已經在生活中有了一定的感染了就像一張白紙上已經有了顏色,所以當莊燁努力的去改變自己幫助穀雨的時候,他在努力的去將自己的原有顏色清洗,改變成了像穀雨一樣乾淨透明而且積極進去的人。

電影中有喜劇,也有感動,裏面更有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的東西,當我看完之後,從中吸收了很多,在社會上,還有一羣人,雖然他們存在缺陷,但是他們在他們的羣體裏是那樣的開心,他們也不比我們差,有時候我們這些所謂的正常人真的比不上他們,所以,我們要平等的對待每個人,無論來自哪裏,無論是什麼樣的人,相信在之後的努力都會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

《特別的愛》觀後感二

人間自有愛存在

八(3)班 李夢楠

愛如茉莉,它留下淡淡的芳香;愛如流水,它默默地滋潤萬物;愛如土壤,它無私地孕育,是啊,愛將我們包圍。

我曾看過一部名叫《特別的愛》的電影。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叫穀雨的16歲的男孩。他質樸、誠實、執着、非常喜歡打籃球。每天都過得無憂無慮,反之有一名叫莊燁的公司老總,整天只為了爭權奪利,沒有絲毫的愛心,常常因一些金錢問題而感到煩惱。漸漸地,他認識了穀雨。穀雨十分喜愛他的灌籃技術,就拜他為師。穀雨聽師傅的話,師傅説一他絕不説二。穀雨學會了為自己的師傅做早餐,雖然他的早餐不是那麼可口,但他讓莊燁懂得了人的一生不是為了爭權奪利,而是因為有愛,生活才會變得如此美好。

高潮部分最令我潸然淚下。穀雨得知自己的父親在法院裏,瘋狂地奔跑着,尋找法院,被他的師傅看見了,師傅載着他到了法院。穀雨撞開審判庭的門。父親呆呆地看着他,眼中的淚水肆意地流淌。穀雨哭着叫着:“我爸爸不是殺人犯,我爸爸不是殺人兇手……”(心得體會 )穀雨的父親這時才醒悟過來,他沒有放棄法官給他的解釋機會。那段話震撼着我的心靈:“我和穀雨的媽媽不能陪伴穀雨到永遠,如果我們死了,我們也要帶着穀雨一起死,這並不是因為我們作為父母的狠毒,那是因為穀雨時我們愛的結晶,我們不願意讓他一個人留在世上,獨自去面對別人的白眼和嘲笑。”

聽完穀雨父親令人痛心的陳述,我的思緒久久不能平靜。一位多麼偉大的父親啊!竟然為了保護自己孩子,不讓他遭受世人的白眼與欺凌,考慮得是何其地周全。這種聽了讓人心碎的周全!難道現下的社會,愛心就消失殆盡了嗎!那招搖的捐款,故作的温馨,難道都是露臉的需要嗎?

我不相信,人間肯定有愛的存在,至少這部電影裏的故事應該總會有些現實的影子吧。

《特別的愛》觀後感三

——胡陽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看了一場電影,影片的名字是《特別的愛》。這個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叫穀雨的男孩被汽車撞了過後變成智障兒童,但他始終迷戀籃球,而且非常迷戀科比。一個叫莊燁的總經理不講誠信而且脾氣暴躁,一直想參加競標。後來穀雨的爸爸被警察抓走了,而穀雨的媽媽騙他説爸爸出差了。有一天,穀雨在投籃時遇到了莊燁,而穀雨也以特別的方式改變了莊燁,穀雨也在他的幫助下拿到了他自己的第一塊金牌。

在看這部電影時,我的眼淚一直在流,太感人了!雖然穀雨是一個智障兒童,但是他也懂得感恩,在莊燁忙碌的時候,送去自己親手做的早餐,在做飯時連手都被燒傷了。是的,一個人要懂得感恩,一天24個小時,我們打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學習。回到家,當我們做完作業時,我們是不是應該與父母一起,和他們談談我們周圍的事情呢,和他們聊聊家常呢?當父母勞累是,我們是不是應該幫他們捶捶背,揉揉腿呢?我在心中為自己打了許多的問號。我們想到感恩父母。

在看完電影后,我心中萬分羞愧,我們的父母一直在外奔波,回到家後還要關心我們的情況。我們生病了,父母會焦急地把我們送到醫院,我們冷的時候父母也會為我們披上一件大衣,而自己卻冷的哆嗦。是的,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太多太多,而我們卻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我們錯了,是我們應該為父母做事,而不是讓父母為我們操心。

看了電影,我恍然明白:感恩,不是嘴上説的,而是用行動來表明的。所以,讓我們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感恩父母!

第五篇:《特蕾莎修女》觀後感

王懷書2014010639

《特雷莎修女》觀後感

電影《德蘭修女》已經看了好幾遍,每一次都有很大的觸動。德蘭修女身上體現出的博愛、憐憫、執着、慈悲的精神始終震撼着我的內心。

影片是對天主教修女德蘭一生行善事蹟的一個整體展現,20世紀40年代的印度,社會十分混亂,印度教和穆斯林沖突不斷,德蘭修女卻出於善心不顧穆斯林的反對救了一名印度教徒,主教不得已只能讓她暫時離開教堂,而離開教堂後在加爾各答街上所見的情形讓德蘭修女的人生髮生了關鍵性的改變,目睹窮人的生活慘景後,她決定自己必須留在窮人中間,儘自己的力量來幫助他們。影片內容也由此展開,下面談談我觀看影片過程中的一些感受。

德蘭修女的身上首先體現了一種博愛與慈悲的精神。這一精神在影片開頭就展現出來,在武力衝突中,一名印度教徒受傷嚴重,其他人敲天主教堂的門求助,但教堂的人們擔心穆斯林以為天主教站在印度教一邊而不敢開門,而德蘭修女相信的是: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得到挽救,在上帝面前,他們都是平等的。所以她打開了教堂大門,將傷者抬進了醫護室。在影片之後的情節中,還有許多場景體現了她的對於窮人、傷病患者、臨終老人的深切關心之情。

另外,德蘭修女的另一個精神是執着於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首先救那位印度教徒時她就説“如果有下次,我還會這麼做的”,可見她對於自己信仰的上帝,對於天主教教義的理解正確而且在行為上認真做到,對於她應該做的,她會十分執着,決不放棄。又如在目睹窮人的情況後,她決定留在加爾各答的街頭,與窮人在一起,幫助他們。她向教會提出申請時,很多人無法理解,因為加爾各答的街頭太混亂,太危險,而此前也從來沒有這樣的先例,所以遭到許多人的反對。主教首先的答覆是,要麼留在教堂,繼續做修女;要麼離開,不再是修女。但德蘭修女説:“我答應過主要一輩子做修女,但不是在教堂,而是在加爾各答的街頭,與窮人中最窮的人在一起”。由於她的執着,主教只能由羅馬總教來決定,在等待的過程中,她又去到醫院學習基本的醫護技能,因為在街頭工作,會有許多的病人需要救治。這便是德蘭修女執着精神的一個體現。關於她的執着,其實是與她對於窮苦人的關愛分不開的。在得到允許在加爾各答街頭工作時,她每天都要為許多個孤兒到集市上向商販討要食物、水果。這一舉動讓修道院覺得有失體面,於是院長請求主教讓她回到修道院。而德蘭修女的回答是,“我們不能在這樣下去了,我們要做得更多,我們要建立一個新的聖會,‘慈善傳教士聖會’”,於是在很多人看來,她又提出了一個不可能的要求,但她堅持要這樣做,因為這樣她們就有自己的組織,自己的資金,才能更好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羅馬派來了神父,在見到德蘭修女之前,他認為建立一個新的聖會完全是沒有必要的,但是見到加爾各答街頭的情景,並與德蘭修女交談之後,他決定同意建立新的“慈善傳教士聖會”,並且要留在加爾各答,幫助德蘭修女工作。從以上事例中,我看到以為充滿無私愛心的修女用執着的信念與對上帝的高尚信仰感動了許多的人,得到了肯定。

在愛心的支持下,德蘭修女是十分勇敢的,她相信只要真正去關心需要關心的人,就能感動每一個人,包括曾經的仇視者。這裏講一個關於德蘭修女的小故事,在影片中也有這一情節。

有一天,德蕾莎要到巴丹醫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車站的廣場旁發現了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蕾莎蹲下來仔細一看:破布裹着腳,爬滿了螞蟻, 頭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着血跡,傷口周圍滿是蒼蠅和蛆蟲。

她趕緊替老婦人測量呼吸及脈搏,似乎還有一口氣,於是,她為她趕走蒼蠅,驅走螞蟻,擦去血跡和蛆蟲。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裏,必死無疑。於是她暫時放棄了去巴丹的行動,請人幫忙把老婦人送到附近的醫院。醫院開始時對這個沒有家屬的老婦人不予理會,但醫師在德蕾莎的再三懇求下,便替老婦人醫理,然後對德蕾莎説:“必須暫時住院,等脱離危險期後,再需找個地方靜養。”德蕾莎把病人託給醫院後,立即到市公所保健所,希望能提供一個讓貧困病人休養的場所。市公所保健所的所長是位熱心的人,他仔細聽完德蕾莎的請求後,便帶她來到加爾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應將寺廟後面信徒朝拜後的一處地方免費提供給他使用。他們一開始受到印度教區婆羅門的強烈反對,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蕾莎修女不畏反對,依然在街頭搶救許多臨危的病患到收容所來替他們清洗,給他們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侶,此舉感動了許多的印度人,於是反對聲浪就漸漸的平息了。

自從找到這個落腳點後,不到一天的時間,修女們就將三十多個最貧困痛苦的人安頓了下來。其中有個老人,在搬來的那天傍晚即斷了氣,臨死前,他拉着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説:“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

光靠德蕾莎及修女們的工作,要救助全加爾各答的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蕾莎她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認為人類的不幸並不存在於貧困、生病或飢餓,真正的不幸是當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沒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臨終前也應有個歸宿,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傳播了主的愛。

可見,德蘭修女相信主的指示,對於主的堅定信念讓她很勇敢,因為她在做的事情都是主的意志。

但是,在加爾各答,慈善傳教士聖會的工作始終都面臨許多阻力。因為他們工作的重點是幫助窮人,於是遭到了許多政治力量的刁難。首先是沒有房屋使用權和合法性,隨後在新聞媒體上有許多不好的言論在針對他們。但這些困難都一一解決了,在相關報道在世界各地播出後,許許多多的個人匯票隨之而來,於是他們有了許多資金。但一番分配之後,原來計劃的專為窮人而建造的“和平之城”就沒有資金了,但德蘭修女很從容,她説“主顯然並不是很着急”,這句話與之前德蘭修女説的話很相似:如果什麼事發生了,説明主希望它發生;如果沒有發生,説明主不希望,就這麼簡單??這句話很直接地反映出了德蘭修女對於上帝的虔誠信仰。

困難總是存在,但也會被克服,電影會結束,但德蘭修女給我們留下的那些關於愛與幫助的記憶將會給我們的人生留下難忘的教育。

下面,讓我再回顧一下德蘭修女的人生經歷吧。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稱做德蘭修女、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因其一生奉獻給解除貧困,而於1979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並被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在2014年10月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單beatification。目前德蕾莎修女的名稱也變為真福德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特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説,在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時,她就感覺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人士。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託修會,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特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

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託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特蕾莎正式成為修女,1937年5月更決定成為終身職的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德莉莎”(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德蕾莎修女。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聖瑪莉羅雷託修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但當時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麻風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嶺的修院休息了一年,並強烈的感受到自己要為窮人服務的心,返回加爾各答後,她向當地的總主教請求離開學校和修會,但一直得不到許可。

1947年東巴基斯坦脱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麻風病沒有受到控制,在街頭巷尾爆發開來,於是加爾各答的街頭,學校的高牆外越來越像是地獄,折磨着德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斷向總主教以及梵蒂岡請求下,1948年,教皇庇護十二世終於給德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的許可。並撥給她一個社區和居住所讓她去幫助有需要的窮人。德蕾莎修女馬上去接受醫療訓練,並尋找幫手。1950年10月,德蕾莎修女與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並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莎麗,以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

1971年,教皇庇護十二世頒給德蕾莎修女“pope john xxiii”和平獎;同年的肯尼迪獎也頒發給她,此外還有如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國際獎也頒發給她,1985年美國總統自由勛章;1994年美國國會金牌;1996年11月16日美國名譽公民,和許多大學的名譽學位;1979年的最重要的諾貝爾和平獎,也頒發給她。當時她拒絕了頒獎宴會和獎金。媒體問及她:“我們可能做什麼促進世界和平?”。她回答:“回家和愛您的家庭。”

後人贊她為:她把一切都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垂死臨終者;她從12歲起,直到87歲去世,從來不為自己、而只為受苦受難的人活着??

1983年,德蕾莎修女到羅馬拜訪教皇保羅二世時,心臟病第特蕾莎修女與戴安娜王妃一次發作。**年心臟病第二次發作時,她接受了人工心臟的安裝,1991年從墨西哥拜訪回來之後,得了肺炎,健康狀況日趨惡化。於是她向博濟會提出辭職,理由是她已無法像其他修女一樣全天照顧病患,在修會的祕密投票下,其他修女和修士都投票希望德蕾莎修女要留在博濟會領導她們。

1997年4月,德蕾莎修女跌倒並傷到鎖骨。8月時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但健康並沒有日漸好轉,1997年3月13日,她退出了博濟會。同年9月,87歲時逝世。德蕾莎修女留下了4,000 個修會的修女,超過10萬以上的義工,還有在123個國家中的610個慈善工作者。印度替她舉行了國葬。

最後,以德蘭修女的一句名言結尾: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可能還是會説你自私和動機不良。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向這位將一生都奉獻給幫助貧苦人事業的偉大修女致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w3no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