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變形記觀後感【精品多篇】

變形記觀後感【精品多篇】

變形記觀後感【精品多篇】

《變形記》觀後感 篇一

湖南電視台最近熱播的一檔真人秀節目叫《變形記》,在未來發展學校中級班上,朱局長推薦我們看了一期《變形記—成長之痛》,看過後雖然會少了些歡笑,但卻能夠引發很深的思考和感觸。

《變形記之成長之痛》,裏面記錄了一個樸實的農村少年石宏強和一個輟學在家的城裏娃胡耿7天互換角色體驗對方生活的故事。一個是來自陝北黃土高坡上的留守兒童石宏強,父親去世早,母親長年在外打工,家裏有弟弟妹妹和一個已經年齡很大的爺爺。他顯然就是一家之主。另一個是來自長沙的十三歲少年胡耿,生活在衣食無憂家庭的他,性格叛逆、浮躁,和他的父母發生內戰,還因此迷戀於網吧,甚至不去讀書。

剛開始胡耿由於性格叛逆,胡爸一再退讓,一再寬容,胡耿卻毫不領情,他變本加厲,開始和爸爸搞起了冷戰。胡耿不正眼看爸爸,不和爸爸説話,不和爸爸一個桌子吃飯,爸爸在客廳胡耿就進卧室。發展到最後,胡耿連家都不願回了。“我特別恨爸爸!我就是恨他!我就是恨我爸爸!”胡耿面對鏡頭時的決絕,傷透了胡爸的心。看到這,我不由擔心起來,七天的時間真的可以讓這個孩子有所改變嗎?我真的疑惑了!

胡耿帶着城市孩子對農村的好奇來到石宏強家,一切都是那麼的新鮮。前兩天,沒有什麼變化。不僅沒有實現早起做飯的諾言,還讓弟弟幫他做早飯,自己餓着肚子去上學。整天和山裏的孩子亂跑,拋棄跟隨的妹妹,鬧出一起起無法忍受的事情。從第三天開始,胡耿和弟弟妹妹跪在早逝的爸爸墳前,姑姑、弟弟妹妹那對父親的傷痛,使得胡耿眼角掛上了一滴眼淚,觸動了胡耿內心的傷痛。是想念自己的父親?還是被那個的場面感動了……

張怡筠博士分析到:“少年脾氣古怪,令人捉摸不定。”生氣或鬱悶的時候也跌到低谷,許久難以改變。揹着書包從學校出來,看到天邊的夕陽,就莫名其妙地感傷起來,更糟的是,低迷的情緒一發不可收,完全無法控制,父母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感受到孩子們內心深處是有着很深的情感的,只要我們能激發出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讓學生從內心世界去感受,用真心去領悟,都是可以改變的。無論什麼樣的學生,只在於我們能否真的去感受學生內心世界,去探索學生的內心世界,打動學生的內心世界。

接下來的幾天,一天一個樣。跟着姑姑坐牛車去集市賣棗,到最不想去的地方——學校去看一看,幫弟弟實現去看媽媽的願望……一幕幕感人的事情,讓我們怎麼也不會想到是一個幾天前曾想與自己父親斷絕父子關係的孩子做出來的。

七天的時間很短暫,轉瞬即逝,每個人又迴歸到各自原來的生活軌道。但故事本身卻遠遠沒有結束,它留給了我們太多的震撼、感動和對生活深深的思考。對於局外人來説,無論心靈還是靈魂也都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與拷問。對於參與人來説,這段經歷將是他們一生中最珍貴最永恆的回憶。7天的變形和錯位的生活,對兩個孩子來説,都將會是人生的一場醍醐灌頂的體驗。

《變形記》與一般的理論、正面宣傳等教育方式不同,通過活生生的環境、生活場景讓青少年身臨其境地覺悟一些理念、價值觀,將一些價值觀、世界觀慢慢地滲透到青少年的內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去感受,往往領會到的是從內心自發起來的,會根深蒂固。

我們的教育何嘗不需要這樣呢?

《變形記》觀後感 篇二

城市孩子李錦鑑不愛學習、上網成癮、在學校毆打老師,他的父親每週至少有兩次會被叫到學校訓話;而不僅如此,他還在家裏推打媽媽,扛摔妹妹,跟父親鬥嘴,媽媽對他的點評竟然是“惡魔”,甚至對教育兒子開始絕望。此外,李錦鑑還拜金,為勸服他參加《變形計》的錄製,爸爸居然用錢“買通”他,只要他想要的,都會滿足他。是一個不良少年。

而被換去城裏生活的韋家兄妹呢,兄妹三人互相推讓進城的機會,讓我十分的感動。都説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韋家三兄妹特別的懂事,在決定互喚家庭後,在臨走之前韋志忠還忙着在臨走前多抓幾條蜈蚣變賣成錢留給爸爸。不禁讓人淚流滿面。

在剛到鎮上的時候李錦鑑依舊我行我素即使到了鎮上國小,也他還是和對抗老師、欺負同學、對抗學校,嫌棄那裏的伙食不好還把飯碗打翻等等。但是,漸漸的李錦鑑改變了,當他得知韋爸爸得了疑似白血病時,禁不住流下了眼淚,甚至,他跪下求韋爸爸去醫院。又當韋爸爸給他買鞋買藥時,他發自內心的説一聲“謝謝爸爸!”他的內心也萌發着一種感動。看到這,我不禁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在感動的同時我還感到十分高興,因為李錦鑑的改變,因為韋家三兄妹懂事,更因為這世間的愛。因為愛,所以他們最終沒有放棄,因為愛所以李錦鑑發生了轉變。

而我呢,在平時總是要讓父母操心,和韋家三兄妹比起來真是自愧不如,所以以後我應該多多幫助他們,幫他們分擔一些擔子,讓他們不那麼辛苦。

《變形記》讀書筆記 篇三

我第一次讀《變形記》是在高中課本上,當時的課本只節選了其中的一段,況且以當時的理解能力很難去真正地體會小説的。當時的我只是覺得很離奇,很怪異,很莫名奇妙。一個正常人突然變了一隻大甲蟲,我真的很不能理解卡夫卡到底在想什麼。

後來,一位朋友向我介紹這本小説,我就再次閲讀了它。起初,我是帶着疑惑去讀它的。讀着讀着,我就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全身動彈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

作品主要講: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麼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温暖,温順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

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惡夢呢?

主人公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他變成了大甲蟲後,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瞬間蕩然無存。

而小説的結尾更是耐人尋味。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一家人就這樣忘記了一個曾經和他們一起生活的人。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罷了。

作者卡夫卡曾在一封信中説:“我在自己的家裏比陌生人還要陌生。”他似乎通過《變形記》暗示我們,一旦自己作為哥哥得了一種致命的絕症,久而久之,他最愛的妹妹也會像小説中的那位女孩那樣厭棄他的。事實上,現實正是如此,他因嚴重的肺結核而去世,死前在家中地位可謂全失。這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生存狀況,也許有時候,荒誕與現實,只不過是一層紙的距離。

其實,當命運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時,人們就會開始彷徨。一旦遭遇不幸,就不再被社會承認,失去作為人的價值,便被外部世界認為“非人”。於是,社會地位,人情,乃至尊嚴,都被剝奪殆盡。正如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文中所揭示的:“維繫家庭的紐帶並不是家庭的愛,而是隱藏在財產共有關係之後的私人利益。”一旦切斷共同的利害關係的維繫,則那種親熱的外觀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人總是那樣孤獨的動物,彼此之間,很多時候,實質是陌生與隔膜。這一點,哪怕是今天看似平靜和諧的社會,恐怕也仍然存在着,並會一直在人性中存在着。

《變形記》觀後感 篇四

在這個世界裏,還是存在着感動……

看完了“變形記”,心情很壓抑,我流下了眼淚,心裏很感動!短短的一週,兩個孩子互換了生活環境,彼此在陌生的環境生活。最後,都收穫了很多。我想,他們的心智應該更成熟了,也長大了……

我想到了很多,過去的一切不愉快的、愉快的,都在腦海裏徘徊。每對父母都疼愛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都疼愛自己的父母!只不過他們的方式不一樣而已,兩者是離不開的!我要對被我傷害過的人説抱歉,我希望得到原諒!我希望自己不要再任性、再固執!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熟、可以理智一點!我希望自己可以平易近人,可以好好對待身邊的親人、朋友,可以去彌補,以前自己無知時,所犯過的錯事!

朋友,如果你覺得你學不會感動,學不會回報,學不會珍惜,那你可以去看湖南衞視播出的《變形計》,我相信,在那裏你會體會到更多…… 也許,一個微笑,一個微妙的動作,就能幫助、鼓勵身邊的人!不要吝嗇愛,愛就要表現出來! 我們,應該多關注貧困地區的孩子!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們!

《變形記》觀後感 篇五

我沒有記住他們的名字,這或許有些些的遺憾。但是那個質樸、害羞、又很單純的山裏孩子,卻在我心裏紮了根。

他沒有城裏孩子的高大,不會城裏孩子得心應手的遊戲,會因為一雙420塊錢的鞋而惶恐,更會因為自己的惶恐帶來的惶恐而羞憤。內心脆弱,敏感,可他真的很懂事,在他自己家裏他也做的很棒。雖然那個偌大的北京城看不到。

太多的人把目光關注在城市孩子的身上。也許,他本該就是主角。但是,當那個偏遠落後的小山村暴露在我們眼前,那些勤勞,樸實的老農民走進我們的視野,那些城市的小王子,小公主被送到那裏體驗生活。我們是不是就應問一問自己,這是為什麼?只是因為那裏條件艱苦嗎?不,我認為更多的還是人性的力量吧。

他們善良,團結。也許他們會為了每一天的三餐發愁,也許多少年買不了一件新衣服,但是他們卻都毫無保留的愛着身邊的親人,朋友們。我們呢?那些在《變形記》成長起來的城市主人公呢?攀比、心計,太多本不就應屬於這個年紀的我們的東西,都因為社會這個大染缸,過早的滲透進我們的生活裏。如此這般,怎樣可能不驕躁,怎樣可能像他們那樣,單純,善良的生活。

也許很還很長遠,但是,這種善良的正能量終究會像病毒般傳播開來。用愛的循環,來傳染更多更多的人!我相信!

《變形記》讀書筆記 篇六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係的描寫,尤其寫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

結尾格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格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在讀完了《變形記》之後,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益關係。親情的力量遠遠不如利益的驅使下人性的各種需求大。且不説格里高爾剛變成甲蟲時父親的憎恨和母親的冷淡,因為在那時他還有小妹的關心和照拂。這無疑是他所忍受着的充斥着非人的待遇和歧視的悲慘生活中唯一一抹足以支撐他挺下去的温暖陽光。格里高爾無疑是一個有極大責任感和包容心的人。他挑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擔,卻因為變成甲蟲而受到一系列他所珍愛和呵護的家人加諸於自身的苦痛。但他卻依然設生處地地為他們着想,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尋找讓自己可以寬恕的理由。但那彌足珍貴的兄妹情卻在妹妹的自私和時間的催磨中漸漸變味,最後消失殆盡。他的世界從此再也沒有可以支撐下去的信念,於是他死了,如秋雨後零落成泥的枯葉。

19世紀的作家一般是從社會人的角度去揭示、批判具體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而卡夫卡這些現代派作家,則是從個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個社會,目標是籠統的、抽象的、全面的。這就比現實主義作家的揭露更加尖鋭、徹底。正如中國的俗話所説:久病無孝子。而變形記的成就則更是因為它所體現的時代意義。

在卡夫卡冷漠的筆下所呈現的灰黑色的世界裏,資本主義腐朽的精神內核已經不知不覺滲透到人性的各個角落。它從表現這一個方面來説,沒有《歐也妮。葛朗台》如此鮮活的辛辣諷刺,卻在閲讀的過程中已經隱晦又“隨風潛入夜”般的絲絲透入骨髓。格里高爾深沉的哀怨凝結在他們最後發現它時眼前乾癟的甲蟲屍體,又在文末“他的妹妹第一個跳起來,舒展她充滿青春活力的身體”中化為一聲無聲的太息。

人性的扭曲和分崩離析由於想象而有了成長的空間。這部象徵主義的小説構得相當完美。讀完《變形記》,心情有難以抑制的壓抑,但卻沒有噴薄而出的怒意。它通過字裏行間所滲透出的,只屬於卡夫卡的精神內核,讓我們更深的瞭解到這個世界,這個時代。更清晰的剝離出人性的複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wn9rz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