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學習心得(新版多篇)

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學習心得(新版多篇)

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學習心得(新版多篇)

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學習心得 篇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協會主席朱有勇獲得了“時代楷模”榮譽稱號,這既是雲南人民的驕傲,更是農業農村人的驕傲。按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要求不斷學習先進、宣傳先進,日前,州農業農村局召開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專題會議,大家統一觀看了中宣部組織製作的《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先進典型專題片。局黨組成員、機關科室和直屬單位負責人蔘加學習會。

“三農”幹部最不能忘記就是投身“三農”事業的初心,要讓農民增產增收、吃飽穿暖、過上好日子;從事“三農”事業就是與農民打成一片的,堅持樸實為民的精神,讓農民感受知識的力量;按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對照檢查、自我剖析的要求,會議強調對照朱有勇這個“三農”事業的先進,深刻反思查找我們黨員幹部在吃苦耐勞、務實擔當、深入鑽研的精神上與先進典型存在差距。

會議號召全體黨員向朱有勇院士學習,模範踐行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爭做“三農”政策的宣傳員,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鄉村脱貧致富的帶頭人,不斷攻堅克難,把個人理想、追求與“三農”事業緊密連在一起,為全州鄉村振興的實施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學習心得 篇二

12月30日,“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報告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朱有勇同志先進事蹟報告團。

在報告會上,朱有勇真誠剖析講述自己的初心,他深情扶貧路上的見證者、參與者、受惠者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講述了朱有勇院士科技報國、勇於探索,心繫人民、造福羣眾的感人故事和先進事蹟。一個個觸動心靈的故事、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話語,令現場觀眾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

朱有勇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準扶貧、精準脱貧重要思想的忠實踐行者

劉鶴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脱貧工作。朱有勇院士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主戰場,長期紮根雲南省瀾滄縣扶貧一線,將科研成果積極應用於扶貧事業,走出了一條科技扶貧、產業脱貧的新路徑,是打贏脱貧攻堅戰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準扶貧、精準脱貧重要思想的忠實踐行者。

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學習心得 篇三

2019年12月30日9時30分,“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報告會在人民大會堂開講。

為了和當地羣眾交流,朱有勇從頭學習拉祜話;為了給鄉親們示範,他挽起褲腳,直接跪在了田地裏;為了讓老鄉們學到種植技術,他先後收了1500多個農民學生……

宣講中,“時代楷模”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用科學技術改變深度貧困地區落後面貌的先進事蹟一 一展現在聽眾面前。

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朱有勇:

讓農民過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

我叫朱有勇,是一名普通的大學老師、農業科技工作者。我只是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脱貧攻堅的號召,做了自己該做的事,但黨和人民卻給了我這麼高的榮譽。我知道,這份榮譽不僅僅屬於我一個人,更屬於成百上千在脱貧攻堅默默拼搏奉獻的科技工作者。

作為一個農民院士,為農民做點事,讓農民過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我出生在雲南省一個邊遠的小鄉村,曾經在箇舊市卡房公社狗街大隊當知青,知青生活很艱苦,但卻給我留下了一輩子的精神財富。當時的農業生產很落後,農民的生活很苦,農民起早貪黑、辛辛苦苦地幹活,還是不夠吃、不夠穿。我經常想,要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能使莊稼長得更好一些,收成更多一些,農民的日子就會更好一些,這是我最初的理想,也是我幾十年來,農民需要什麼我就研究什麼,不斷創新農業科學技術的動力所在。

作為一名普通黨員,響應黨的號召,投身脱貧攻堅主戰場,這是我的使命。1981年,就在大學畢業前,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38年來,始終不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和人民的農業科技事業努力拼搏。2015年,中國工程院定點扶貧瀾滄縣。這一年,我剛好60歲。不是沒想過頤養天年,但作為一名黨員,黨有號召我們就必須有行動,投身脱貧攻堅主戰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而奮鬥,我義不容辭。

作為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是我的本分。當我來到瀾滄,看到瀾滄擁有豐富的資源,但農業生產落後,農民收入很少,日子過得很苦,這讓我感到了深深的內疚。在很長時間裏,我們過多關注文章發表和各種獎項的得失,淡忘了山裏的土地和農民,淡忘了我們學習研究的根本目的。我們是黨和人民培養出來的專家,用我們的科研成果改變落後的生產技術,讓山裏的民族兄弟和全國人民一起富裕起來,這是我們應盡的本分。駐村扶貧這些年來,我深切地體會到,把科技論文寫在大地上,要比寫在紙上艱難得多,但是在我們心中、在拉祜族羣眾心中,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飄香的分量,比一紙論文要重得多。

作為一個駐村科技扶貧的代表,我心裏很清楚,科技扶貧不僅是我一個人在努力,現在取得的這些成果,是上百位院士專家共同努力的結果。這些年來,我們駐村扶貧的邊疆村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茅草房、竹笆房變成了磚瓦房,泥巴路、毛毛路變成了水泥路,人畜混居、牛屎馬糞遍地的村寨變成了人畜分離、乾淨整潔、綠水青山的美麗山村,這些變化不是我和我的團隊能夠完成的,是黨中央的英明決策,是省市縣鄉各級幹部羣眾艱苦奮鬥的結果,他們才是真正的主力軍。

我們科技扶貧的堅強後盾是中國工程院,工程院號召了廣大院士專家到農村去開展科技扶貧。其中,86歲的陳宗懋院士7次到普洱瀾滄開展茶產業科技扶貧,羅錫文等11位院士5次到蒿枝壩村為院士專家技能培訓班學員授課,鄧秀新等59名院士10多次深入雲南貧困地區開展蔬菜、養殖等產業的科技扶貧。在瀾滄縣,在雲南省,在全國扶貧攻堅第一線,有成千上萬的科技人員把他們的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到千家萬户,為打贏脱貧攻堅戰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科技扶貧的實踐,再次生動地證明,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科技工作者在脱貧攻堅中是大有可為的。

當前,脱貧攻堅已經到了決戰決勝的衝刺階段,我將繼續不忘初心使命,堅守脱貧攻堅的主戰場,持之以恆,繼續用科技的力量,幫助瀾滄的鄉親們脱貧致富,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同時,我呼籲廣大科技工作者,不負黨和人民的培養,不負這個偉大的時代!積極投身脱貧攻堅的偉大事業,全力以赴,用 科學技術,為打贏脱貧攻堅戰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

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學習心得 篇四

拉祜羣眾為何愛戴他

我叫劉元昕,是中國工程院派駐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縣委常委、副縣長。在來瀾滄掛職以前,我沒有見過朱有勇院士,但經常聽工程院的領導和同事滿懷敬意地談起過朱院士在瀾滄的扶貧事蹟。

我第一次見到朱院士,是2018年11月19日,朱院士和工程院的有關領導一起送我到瀾滄赴任,剛下飛機,朱院士就帶我去他建設的科技扶貧項目基地調研,我發現在基地勞動的少數民族羣眾都認識他,朱院士用拉祜話跟他們打招呼,一點都沒有我想象中可能會有的距離感。這又讓我很好奇,朱院士又是怎麼做到讓人民羣眾如此喜歡他愛戴他的呢?在一年多的掛職工作中,我慢慢地找到了答案。

2015年,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西南邊陲的深度貧困縣、雲南決戰脱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普洱市瀾滄縣。面對貧困人口21.15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1%的艱鉅扶貧任務,時年60歲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奮勇:“我年輕,我來幹!”。

朱院士接受任務後,第一時間奔赴瀾滄。他謝絕了縣裏為他和團隊安排的舒適住所,一竿子插到底,堅持把院士專家工作站建在了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

為了切實做到精準扶貧,朱院士認真研究制定了“精神+產業+技能”貧困的科技扶貧方案。他堅信只要把羣眾發動起來,廣泛開展林下三七和冬季馬鈴薯等科技扶貧項目,羣眾脱貧致富不難。可當他把項目推廣到農户家時,老百姓都不理解不積極也不支持。

為了打動羣眾,朱院士在村裏租了一塊地,帶着團隊人員一起親自種起了馬鈴薯。採挖馬鈴薯的時候,村民們全都來圍觀,有的老人説,活了七八十歲,都沒見過這麼大、產量這麼高的洋芋!一畝地就能賺5000多塊錢,直接帶動一個貧困羣眾脱貧。從此,大家都爭先恐後地來找朱院士學習冬季馬鈴薯種植技術。

隨後,朱院士又開始“盤算”起了瀾滄廣袤的松林,這裏很多老百姓家裏有松林,朱院士就把他潛心研究十餘年、世界首創的林下有機三七技術帶到瀾滄,無償傳授給當地農户和企業,帶動貧困羣眾脱貧致富。本應屬於自己的知識產權鉅額收益,他卻分文未取。

為幫助羣眾真正掌握農業技能,朱院士充分發揮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優勢,組織院士專家,開辦了免費的院士專家技能培訓班,先後開設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等24個技能班,培訓了1500多名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通過四年的努力,瀾滄縣已經探索出一條邊疆民族貧困地區依託科技向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之路。到今年年末,瀾滄將在現有基礎上,淨脱貧78227人,貧困發生率將從朱院士剛來瀾滄時的41.17%降至1.61%,將提前實現整縣脱貧摘帽的目標。

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學習心得 篇五

30日上午,“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報告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來自中國工程院、國務院扶貧辦、雲南省的幹部職工代表以及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師生代表和首都各界幹部羣眾代表參加了報告會。

朱有勇同志是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他忠誠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自覺把個人前途與黨的事業、國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緊密結合起來,幾十年如一日,致力於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多年來,他奮鬥在脱貧攻堅主戰場,與少數民族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幫助羣眾脱貧致富,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走出了一條精準有效的科技扶貧之路,被各族羣眾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

報告會上,朱有勇以《讓農民過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為題做了報告,報告團其他成員劉元昕、黃惠川、李娜努、楊華分別結合自身經歷做了報告,講述了朱有勇同志科技報國、勇於探索,心繫人民、造福羣眾的感人故事和先進事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xianjinshiji/5oq7n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