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茅以升事蹟心得體會多篇

茅以升事蹟心得體會多篇

茅以升事蹟心得體會多篇

茅以升事蹟心得體會篇1

敬業,不是説説而已,彈指一算,人才資源部的工作已經開展近四個月,在這段時間裏,深刻的領悟到了許多與人相處的道理和在工作中應當做到的一些職責。這次學院舉行了一次關於“敬業愛崗”為主題的交流活動,我覺得這次活動舉行的意義很大,因為他可以提醒每一位學生幹部在工作中應當怎樣去要求自己,怎樣把自己的工作較好的按期完成。對於敬業,我覺得它不是説説而已。

對,敬業,它不是説説而已。他更是一種對待工作的態度的體現,也是一種職業精神的反應。

什麼是敬業?敬業就是選擇自己所愛的,愛自己所選擇的。加入學生會是因為我喜歡積極向上的生活着,我喜歡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喜歡自己選擇的這個部門,也深深地喜歡做部門的所有的工作,我想有這份喜歡在,在工作中收穫到的一定是較好的成績和快樂。這樣,也就是大家所説的敬業吧,敬業用簡簡單單、認認真真,本本分分去詮釋就是最形象的形容。在學校學生會的工作,是我們每一位學生的第一份職業,我們認真的完成部門的工作這就是敬業,比如:學習部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創造良好的香園文化氣息就是敬業;衞生部為學生創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就是敬業;紀檢部為學生提供安靜的學習環境,就是敬業;人才資源部考核學生會部門工作職責和執行力,打造團結、友好的精英學生幹部團隊,就是敬業;進入學生會是我們的選擇,熱愛我們所選擇的,把我們選擇的努力去做好,這就是敬業。所以,我説敬業就是選擇自己所愛的,愛自己所選擇的。

怎樣做才是敬業呢?敬業是一種態度,是我們認真、用心地工作的體現,是我們珍惜工作,善待工作崗位的體現。就像這次院學生會所有部門要舉行關於“敬業愛崗”為主題的交流活動,有很多的部門都很認真的對待,很認真的進行活動,讓部門所有成員參與到活動中來,並講解這次活動帶給自己的感觸和收穫,可以説活動舉辦的很成功,活動的目的也達到了,這就是你很認真的在對待自己的工作,但是也存在一些部門多活動敷衍了事,我想這樣的活動你都可以這樣敷衍了事,真的是太對部門的成員不負責任了。活動的舉辦所呈現出的效果我想是對各自部門是否敬業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所以説,敬業是一種態度的體現。態度決定高度,要想把自己放在較高的位置就要以端正的態度去對待所有的事。在我的概念裏,敬業需要用兩個字去詮釋,那就是——用心。目前我們只有用心的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才能稱得上完成了自己的職責。

剛進院人才資源部的時候就聽到這樣一句話:“用最初的心,做永遠的事”。開始時對這句話理解的不是很透徹,現在想想何嘗不是一種敬業呢?“最初的心”——剛開始對待工作的態度和激情去做永遠的事,自始至終都堅持這種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如此下來,誰又能説你沒有做到敬業呢!

另外,我們要把敬業當成一種習慣,不是説説而已。現在在學校學生會的工作對於我們來説可以是一次較好的鍛鍊,對工作認真細心、踏實的、創新,為自己以後進入社會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把敬業當成一種習慣,一方面容易受到別人的尊重,另一方面,易於受到提拔和賞識,以後進入社會工作老闆和領導都喜歡工作認真、踏實的人,可以放心把工作交給你。所以,把敬業當成一種習慣,會讓你一生受益。

選擇我們熱愛的工作,並充滿激情和信心的做好,這就是敬業。敬業,不僅僅是説説而已,更重要的是去做、去完成··因為,只有行動才決定結果!

茅以升事蹟心得體會篇2

昨天晚上,情不自禁一口氣看完六集紀錄片《呂玉蘭》並呂玉蘭的《十個為什麼》。

我必須實事求是、毫不羞恥、不怕取笑地承認:在看到頑石老師的文章《別看那部荒誕劇了,看這個!》及裏面介紹的一部篇幅並不算長的紀錄片——是紀錄片,不是某杜撰、戲説、滑稽、荒謬、反動、陰險、懶婆娘裹腳一樣瞎xx扯淡“高大全”的毒草劇一類——《呂玉蘭》之前,我對“呂玉蘭”這個名字竟然一無所知!

究其原因,一方面當然是自己不學無術、孤陋寡聞;另一方面,我作為一個普通80後公民,此前十六年的校園生涯外加六年多職場生涯所接觸過的所有資料中,沒有任何資料提及有關“呂玉蘭”三個字的隻言片語。

排除個體認知侷限不論,後一方面是什麼情況,假定你不懂、我也不懂,可是想必很多人都懂的、或者已經懂了。

紀錄片《呂玉蘭》,從開篇到結尾所講述呂玉蘭的歷程,從時代背景到其中個體覺悟、成長的歷程,最大的感覺就是跟活在特色裏的我們熟悉到視而不見的一些東西唱對台戲,並從精神上、邏輯上、理論上(實踐力量上未敢妄下斷語)輕輕一唱就將對方唱得滾下台去,踩上無數腳......

唯一的不足是,該片目前僅僅在cctv7播出,而不是cctv全面或大範圍播出。儘管如此,在各路牛鬼蛇神胡蹦亂跳,帝修反捲土重來,貌似乾坤欲轉、正邪對決的形勢下,這樣真真實實宣傳社會主義公有制,宣傳農業集體化組織化的優越性,全息式地宣傳毛澤東思想及毛澤東時代下先進典型的片子能夠在cctv播出,無論如何是令真正的共產黨員和真正信仰共產主義、懷念毛主席的人民大眾為之高興的事情。

看完紀錄片,又迫不及待地找到呂玉蘭的《十個為什麼》,讀來有如隔世知音,大歎相見恨晚。

與此同時,我又必須實事求是、毫不羞恥、不怕取笑地承認“歷史總是進步的”之類的話在我身上的反證。看看毛澤東時代一個僅有國小文化程度、十六歲的半大姑娘的覺悟,再看看時隔將近半個世紀之後作為特色時代一份子的有大學文化程度、已快成“大叔”的自己的覺悟,我何止無地自容,簡直無地自容。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什麼樣的大環境、大氣候,便孕育催生什麼樣的現實事物。

不管什麼人用何其高超的手段轉移人民大眾對大環境、大氣候的注意,並試圖將人民大眾的視線釘死在個體的雞毛蒜皮之上,都無法最終否認特色時期孕育催生各具特色;而曠古絕今的毛澤東時代,孕育催生了毛澤東思想指引下、澆灌下的一個個數不勝數的先進典型——呂玉蘭便是其中一個。

呂玉蘭在《十個為什麼》裏,回答了自己對待什麼是聰明什麼是愚蠢的問題、終身大事問題、被反對與被支持孰好孰壞的問題、共產黨的幹部是虧是贏的問題、在矛盾面前是退避是鬥爭的問題、得罪人與不得罪人的問題、團結同志問題、領導方式問題、人情關係問題、思想政治問題,十個問題,通篇貫穿其中的是毛澤東思想中的階級立場和階級分析方法。

在階級立場和階級分析方法之下,沒有所謂絕對公理或絕對理性。“人不學,不如物”這句古話對不對,實在跟學歷、跟智商、跟時代沒太大關係,但一定首先跟階級立場有直接關係。

就當下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專有概念——四風問題來説,四風問題,根本上是路線問題。路線問題解決,人民大眾的共同信仰問題解決,一切自然解決。四風是表現、是現象。既然那麼多人有共同的表現,構成一個鋪天蓋地的現象,可見有共同的病根。這個病根不除掉、不扭轉,四風是掃不完的,掃了一定還會再跑回來。

病根不除之日,你甚至不能真改,你真改了的話,在那些沒真改的人看來,你反倒就成了病人,成為被治療的對象,因為病根之下,我們今天的很多價值觀念已經被對調、被顛倒、被消遣、被模糊,甚至好像需要一起到幼稚園去“補課”......

面對如此詭異現象,把呂玉蘭所處的毛澤東時代與我們現實所處的後來的時代作深刻對照,可以得出結論:毛澤東思想,唯有毛澤東思想,才是掃除四風根源的利器!

茅以升事蹟心得體會篇3

我的十幾年教學生涯,我不敢説自己具有很高尚的師德,但我深深意識到,師德規範的主旨,簡單概括就是“責任”與“愛”。教師不僅要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要對教育、教學工作熱愛,也要對每一個學生充滿愛心。

師愛,發自內心深處的真愛,是師德的老師的體貼,關愛使他們感到舒暢、親切,一句恰如其分的讚揚和關心遠遠勝過冷冰冰的指責,這就是親和力的作用。教育是育人的偉業,用真心觸動他們的心絃,也同樣收穫他們真誠的愛。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能點燃學生的夢想;它是指路的明燈,能照亮學生前進的路程,“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心,就是為師者赤誠的真心,如春風化雨,點點滴滴滋潤學子心田。師德,決不是簡單的説教,而是一種無私精神的體現,一種不息的師魂!

教師對學生的愛應該是博大無私、寬廣無邊的,也是無微不至的。教師,可以感染同事,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可以感染家長,樹立威信,真誠溝通;可以感染學生,積極進取,勤奮努力;我們更可以感動社會,愛崗敬業。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育實踐表明,教師的道德品質、治學態度、工作作風、生活態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心靈。正因為言傳身教這種特殊的育人效用,使為人師表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徑。因此培養人才的素質主要取決於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

教師要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崇高的威信,首先必須具有淵博的知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教師的言行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有時簡單的一句話會給學生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教師展示的不僅是豐富的科學知識、嚴謹的教學風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而且還有教師的個性及心理素質。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學生盡收眼底,因而教師在課堂上所表現的優良品質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在“教書”同時起着“育人”的良好作用。其次還要嚴以自律,嚴格要求,以身作則,作身先士卒的垂範。另外還要關心熱愛學生,課後傾聽學生的聲音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愛是人類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個人需要而產生的態度及情緒體驗,它在教育過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多種渠道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採取適合於學生心理特點的措施加以誘導,使學生牢固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觀點,明確學習目的和任務。針對學生的特點多開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課外活動,把學生吸引到正面來,寓教育於各種活動之中。

教書和育人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這是人類社會教育過程中所共有的特徵,也是教育規律的客觀要求。教學活動不是隨意性的,而是根據一定社會所確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務的要求,教師按規定的教學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掌握一定知識,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所以,教書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書和育人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這是一條最基本的教育規律。將教書和育人割裂,只顧教書,不管育人,這是淡忘了自己的社會角色,缺乏職業道德。教師不僅要做好專業知識的傳播者,還要自覺當好正確政治方向的引導者和高尚心靈的塑造者,才不愧為合格的人民教師。

20__年,我接手的是三年級,這個班數學基礎較差,很多學生連乘法口訣都不會背,別説應用題,計算題都成問題,孩子們厭學情緒嚴重。於是,我每節課前都讓學生背誦一遍乘法口訣,對學生的作業,精心批改,在課本的每個知識點上,註明未熟練掌握的學生,在學習情況瞭如指掌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對於調皮生更是注意教育方法,不打擊他們的自尊心,而是鼓勵、安慰他們,樹立他們的自信,並利用週末時間到他們家裏去談心、輔導功課,從而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辛勤付出終於有了良好的回報,期末考試時,我所教數學獲得了全學區第一名。我付出了努力,也收穫了一份回報。

作為一名教師,是否能影響和感染學生,無非是體現在教學過程中,遵循教學規律,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注重學思結合,思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尊重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有效教學,也就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這就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因此,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教師要以身作則,對學生充滿關愛,盡到自己最大能力去培養學生,使他們健康成長。

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實際上明確了“育人”的具體目標和內容,強調了教師“育人”的職責。我們教師要確切肩負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光榮職責。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薄名利,自尊自律,加強師德建設,弘揚優良教風,以高尚師德影響學生,以風範學識感染學生,作學生健康成長的引導者和指路人。

茅以升事蹟心得體會篇4

11月22號,我們一中的全體高一教師都放棄了休息,去紅星大劇院觀看由教育部組織的話劇《永遠的雪梅》。

來到常州工作已有兩個多月,剛來的時候就常常聽別人説起常州出了個好教師——殷雪梅,之前並不清楚她到底做了些什麼事讓那麼多人記她記得如此清晰,愛她愛得如此深刻,也沒有空閒的時間來了解她的生平事蹟,然而,這次觀看殷雪梅話劇給了我很好的瞭解她並且學習她的機會。

可以説,我是心潮澎湃的看完這部話劇的,從電影院回來,我不住的回想起話劇中的一個個感人的鏡頭,眼前不斷浮現出這位形象平凡然而又那麼可親可敬的女子:臉上沒有絲毫嬌柔做作的笑,有的只是面對學子深情的目光,永遠都是那麼可親可敬。我不禁淚流滿面,面對電腦,覺得我每打一個字都沉甸甸的。為這樣一個好教師寫些悼念文字着實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因為這個好老師將會是我們人民心中很難抹去的形象,我們會永遠記住她,學生們也永遠忘不了這麼一個為他們付出心血甚至生命的園丁,發自心靈深處的悼念將是永遠的,學習她的精神和品質是永遠不能停止的。

回憶一下話劇的感人內容吧:

殷雪梅老師從教已經30多年,一直擔任國小教師的她平時工作認真負責,象慈母一般的愛護學生,關心學生,對待他們就象對待自己的孩子甚至超越了關愛自己的兒子。

每年秋季入學總有幾名智力比較低的小孩,別的教師都不願意接受,而殷老師愉快的接納了他們,並且予以他們更多的關心,其中有一名叫陸俊的學生,開學初他竟然拿起一塊石頭扔向殷老師,就是對於這樣的孩子,殷老師反而予以了他更多的關懷,本來有許多生活壞習慣的陸俊在殷老師的“調教”下,幾個月後他就象變了一個人一樣。

“殷老師説話最算數了!”班長回憶道:有次,原先準備的班級遊園活動因下雨被取消了,她當即向同學們做出鄭重的道歉。後來,她想方設法排出時間,為大家彌補上了一次遊園活動。在殷老師看來,做遊戲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最佳時機,很多問題可以在遊戲中發現,在遊戲中解決。她經常通過做遊戲的方法,讓孩子們去尋找別人的優點,發現自己的缺點。城南國小校長蔣英平用讚賞的語氣告訴我們,寓教於樂、將教學巧妙融於生活,是殷老師的拿手好戲。她經常把學生帶到實際場景中去,啟發孩子在生活中尋找對知識的感悟,把枯燥的學習變成學生的一種快樂、一種享受,而這種方法卻是很多老師難以做到的,很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何小強同學的父親早逝,母親又下崗了,家庭條件極其艱苦,殷老師不顧自己家庭條件也不寬裕,慷慨伸出援手,當別人問及他兒子他母親每天的生活費是多少的時候,兒子回答不上,而當兒子得知他母親每天只用一元錢時,兒子愣住了,他只知道母親平時不捨得買衣服,可是當有學生家庭經濟有困難時,她都會義不容辭傾囊相助。

“老師給學生多少愛,學生都會記在心上。”一位學生在作文裏是這樣寫到。和殷老師同一辦公室的周濤老師最忘不了的一幕是:疲勞的殷老師中午趴在辦公桌上午休,一位同學躡手躡腳地跑到老師身旁,把自己的衣服蓋在老師身上,緊接着,兩件、三件、四件……熟睡的老師身上蓋滿了花花綠綠的小衣服。

雪梅!我能想象出您是如何日日月月年年默默無聞、任勞任怨地辛勞在教壇;我想象得出一羣國小生是如何依偎在您身邊聆聽教誨的感人場面。您為孩子們獻出了為師的仁愛和才智,學生也會永遠記住他們可親又可敬的殷老師的!

您作為一個普通家庭的妻子和母親,您付出了什麼?付出了多少?也許您的丈甚至連您自己都講不清楚!這就是愛!這才是一個真正懂得付出愛而不求回報的好人。

寫到這裏,心情又一次低落了,又一個好教師離我們而去了。這是我們教育界的損失,也是整個社會的損失!記起一名哲人説過的話:“沒有先進科學的國家和民族是衰弱的,將永遠受制於人、受人宰割。然而沒有優秀民族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的國家和民族就會空虛,會異化,就會不打自垮。”雪梅,您短促而亮麗的人生,為我們的生活增加了一抹亮色。您以鮮血、生命體現了一個教師對學生的愛,您犧牲時那瞬間的偉大告知了人們:您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對創建和諧社會有傑出貢獻的人!我們的教育隊伍裏,若是有了若干個象您這樣的英雄,那麼,我們的這個民族就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優秀民族!

我們,作為剛剛踏上教育崗位的新教師,要學習殷老師愛學生的優良品質,在自己的教育崗位上勤勤懇懇,為教育事業作出貢獻!

雪梅,我們永遠記得你!

茅以升事蹟心得體會篇5

孟泰同志的先進事蹟,體現了牢記宗旨、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孟泰同志作為幾十年如一日,處處保持工人階級本色,處處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從工作和生活中的點滴做起,自覺履行一名黨員的職責和義務。30年來,他牢記黨的宗旨,忠誠黨的事業,立足本職工作,默默奉獻社會,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作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其事蹟感人至深,其品質優良可貴,其精神崇高偉大。

孟泰同志的先進事蹟,體現了恪盡職守、爭創一流的進取精神。他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專一行,不愧為時代的先鋒、社會的楷模。作為基層支部書記,我深刻感受到,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無愧時代和組織的重託,無愧羣眾的信任,必須時時、處處、事事為羣眾辦實事、做好事,以一流的業績回報黨和人民。擔任村支部書記10多年來,我帶領村兩委班子,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全力投入到發展村辦經濟、提高農民收入實踐之中,最終發展了經濟,贏得了幹部羣眾的信任。1995年臘月二十一,正值大雪封山,村訂工廠設備到了交貨期,在聯繫了多家運輸公司並承諾支付雙倍運費無果後,我親自駕車,帶領支部副書記耿守星冒着生命危險,翻越太行山,行車24小時,將設備安全運回。由於我的示範帶動,全村幹部羣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全村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也先後榮獲全國“五四”青年獎章,被評為“全國十大經濟人物”、“全國勞動模範”。

在孟泰同志的身上,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道德品質;集中反映了優秀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品格;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先進引領力量。可以説,孟泰同志用他自己幾十年如一日的道德實踐和不勝枚舉的感人事蹟,在新的時代、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真實、生動而又深刻地詮釋了什麼是中華民族的優秀美德,如何承諾和保持共產黨員的政治宗旨和道德先進性,如何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作為一個普通的社會公民,孟泰同志的身上始終保持着一種樸素而深厚的社會道義感。社會道義和公民責任首先落實在每一個公民所承擔的具體工作崗位上,愛崗敬業是承擔公民社會責任的基本要求。孟泰同志的可貴之處在於,他不僅忠於職守,從不計較工作崗位的高低和工作條件的好壞,盡心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而且總是率先垂範,吃苦在前,不計享受,把自己承擔的每一項工作都看作是為黨為社會為國家貢獻心力的機會,而不是一種單純的工作職責。面對工作崗位的變化,他總能顧全大局,甚至不分分內分外,心裏始終裝着集體、社會和國家,先公後私,公而忘私,表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尚的公德大義。

作為一個普通的人,孟泰同志的一言一行給我們反覆詮釋了中華民族純潔而又高尚的傳統美德。“忠孝仁義”,“修齊治平”是傳統儒家道德倫理的基本精神。孟泰同志不僅以他的善良仁愛全心竭力地踐行着我們民族的優秀道德倫理,而且以他淳樸善良止於至善的實踐努力,賦予這些傳統美德嶄新而深厚的時代內涵。他總是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卻竭盡所能去幫助別人、關愛社會弱者。他收入不豐,卻長期節衣縮食傾囊資助老少邊窮地區的孩子上學,甚至顧不上自己的孩子。他絕不富有,他的家甚至可以説還比較貧困,但他卻總是把別人的艱難和社會的急需當作自己的使命而竭盡所能。這已然不只是一種儒家的仁愛,而是一種對同胞、對人民、對社會的無私大愛。

更難能可貴的是,孟泰同志不僅保持自己作為優秀的社會公民和高尚道德者的這種大義大愛,而且始終牢記着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神聖使命和責任,把他對人民對社會對國家的深厚道德情感和道義關懷自覺昇華為對黨的無限忠誠。他有着堅貞的理想信念,始終自覺地以共產黨員的最高標準來要求自己。孟泰同志用自己樸實而感人的事蹟告訴我們,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應該找理由、講條件。孟泰同志所説的“不需要任何理由”實質上是對我們黨無條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的最質樸最真實可信的詮釋。從孟泰同志的先進事蹟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巨大精神力量,看到了一位普通公民和普通黨員熱愛黨的事業、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優秀品質,看到了新時代的雷鋒不計個人榮辱、以為黨為國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努力工作無私奉獻為最高榮辱的高尚道德情懷。

作為一名後勤服務人員,我學習孟泰的精神,就要學習他牢記宗旨、堅定信念的政治品質。作為一名世博後勤工作者,我學習孟泰的精神,就要學習他服務大局,服務羣眾。把孟泰當作內心的一面鏡子,把弘揚孟泰精神融入志願服務中,把志願服務當事業,把職責當使命。

作為一名後勤服務人員,我學習孟泰的精神,就要學習他無私奉獻、關愛他人的高尚情懷。孟泰的善舉為我們打開了通向愛心的路,為後勤服務人員樹立榜樣,我們應該多獻出一點愛心,多奉獻一些公德,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做好服務,為社會和諧盡一份義務、添一份動力。

我和我的後勤工作者同伴們有決心在今後工作中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更出色的工作為他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我們也同樣有決心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繼續學習孟泰同志,把“當代雷鋒”的美麗旗幟不斷傳承下去,為社會的和諧、時代的進步、新風尚的傳揚作出自己的努力。

這次學習孟泰同志的先進事蹟,讓我深受教育,深受啟發。回去後,我們將以學習孟泰同志的先進事蹟為契機,進一步掀起學習孟泰同志的熱潮。

一是在創先爭優活動中,開展爭做“孟泰式”優秀共產黨員活動。不忘共產黨人的本色,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立足本職工作比貢獻,推動工作業績創新;立足素質提高比活力,推動企業文化創新;立足服務服務者比奉獻,推動志願服務創新。

二是在後勤服務工作中,開展爭做“孟泰式”服務者的活動。以孟泰同志為榜樣,讓後勤服務工作,成為服務者的一種生活習慣,成為服務者的一種生活品質。以服務服務者為榮,以奉獻愛心為樂,將傳統文化中“做好事,當好人,存好心,得好報”的道德觀念,融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中,形成“有時間做服務者,有困難找服務者”的百步亭後勤服務人員文化,做到人人蔘與、人人分享、人人受教育。

三是在後勤服務人員中,開展學習孟泰的活動。讓孟泰同志的精神,成為後勤服務人員愛心接力的動力;讓學習孟泰、爭做孟泰,成為百步亭後勤服務人員的共識,培育廣大服務者“向善、向上”的情操。從小事做起,從好事做起,“人人比着做好事,個個爭着做好人”,讓百步亭社區處處湧動着關愛的暖流,處處充滿着和諧的力量。

茅以升事蹟心得體會篇6

王樂義同志,1965年入黨,現任壽光市孫集鎮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壽光市政協常委、壽光蔬菜協會理事長。

1989年,他帶領村民率先在壽光試驗成功了日光温室蔬菜種植生產技術,並引發了壽光乃至全國的蔬菜“白色”革命。多年來,他多次到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新疆、吉林、山西等地講課;派出1000多人次到二十多個省市實地指導蔬菜生產;引進、試驗新技術、新品種十多個種類,為廣大農民開創了一條致富路;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連續十九年被評為縣市省優秀共產黨員,1990年被評為濰坊市勞動模範、山東省勞動模範;1992年獲中國改革勛章;1993年被評為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1994年被評為濰坊市技術拔尖人才,並獲山東星火獎;1995年被國家六部委評為“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1996年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拔尖人才、山東省首屆農民科技明星並榮獲壽光人民勛章;1997年當選為中共十五大代表;1998年被評為首批山東省農村科技大王;2002年當選為中共十六大代表。

王樂義同志的先進事蹟和可貴精神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對黨忠誠堅定的理想信念。

王樂義有堅強的信念,也就是説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有嚴於律己的言行,事事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一村一鎮富了不算富,全國的農民兄弟富了才算富”,王樂義同志不搞技術封閉,無償給全國的農民傳授大棚種植技術,他認為三元朱一個村富,是小富,全縣、全省、全國的農民都富,那才是大富。從1990年冬開始,他親手指導全縣發展起5130個蔬菜大棚。1993年7月,他帶着6名本村的技術員到新疆哈密地區,幫助他們搞起26個大棚。到1997年,新疆各地的大棚蔬菜就紛紛發展起來了,再也不用一年8個月吃外地

1 菜了。幾年來,三元朱村先後派出去4000多人次,指導過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的農民,他自己跑了10多個省市區。

二是無私奉獻、為民謀利的崇高品德。

“羣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這是王樂義常説的一句話,1978年,也就是他擔任黨支部書記的那一年,查出得了直腸癌,5月份在濟南做了肛門改道手術,做了手術後,腰裏掛上了個糞便袋,又化療了五個月。恰好趕上支部改選,黨員羣眾又一致推選他當了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後,當着公社領導和村裏黨員幹部的面,他表示:“既然大家這麼信得着我,我就幹,我幹就像個乾的。能活一年就幹一年,能活10年就幹10年!”

這些年,他拖着個病身子,跟大夥兒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出去學習,回來鑽研,外出推廣,除本省外,他還到了山西、陝西、江蘇、河南、湖南、河北、吉林、新疆等11個省市自治區,少説也跑了幾十萬公里路。他去的地方往往都是些自然條件與我們省差別大、搞冬暖式蔬菜大棚難度大的地方。近幾年來,到三元朱參觀學習的人多了,他的工作量也增加了許多。儘管如此,他還是為自己立下一條規矩,凡來三元朱參觀學習的,不管是領導還是羣眾,他只要在村裏,一定出面接待。接待最多的一次,是一天接待了14批3000多人,來自6個省。1991年正月十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派團來三元朱參觀,要求他介紹情況。那幾天,他感冒發燒很厲害,到了會議參觀那天,打完吊針,他就穿上棉襖,裹上大衣,懷裏揣着熱水袋,躺在大棚頭上的小屋子裏等。半個小時彙報講解完,是別人把他從棚裏架出來的。

三是敢為人先、爭創一流的進取精神

王樂義帶領羣眾致富,發明推廣了大棚菜,掀起了“白色革命”,進而引發了餐桌上的“綠色革命”。1988年的臘月28日,王樂義的堂弟王新民提着二斤頂花帶刺的鮮黃瓜來看他。“這黃瓜多少錢一斤?”“別看這黃瓜平日裏不值錢,可是在這冰天雪地的寒冬裏,這二斤黃瓜怎麼也值二十塊錢吧。”堂弟的一句話一下子把2 王樂義長時間憋在心裏的疙瘩解開了。“領着鄉親們搞反季蔬菜,説不定就是一條很好的致富路子啊!”

為了學習在深冬生產黃瓜、辣椒、西紅柿等精細菜的技術,1988年,王樂義就開始天南海北地跑。兩年時間,他跑了6個省,看了很多不同類型的蔬菜生產模式。他總結出這樣一條規律:保温性的好壞,直接制約着大棚的成功與否,只要光照好,保温好,深冬生產精細菜不成問題。王樂義借鑑外地的經驗,結合當地實際,對原來的大棚進行了五項技術改革。為了減少遮光,王樂義搞了很多小發明小創造,很有效。比如把架薄膜的粗竹竿換成了細鐵絲,把架黃瓜的小竹竿換成了透光的塑料包裝皮等等。

1989年8月13日,三元朱村首批17個大棚破土動工。12月24日,第一批越冬黃瓜上市,開秤就是每公斤20元,賣到春節後還不落價。大棚户們在春節前就把貸款還上了,17個大棚平均收入兩萬七千元,最高的掙了三萬多。這一年,村裏一下子冒出17個“雙萬元户”。

為了保持技術上的領先水平,佔領蔬菜生產的“制高點”,1991年以來,王樂義帶領技術人員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在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利用上做了很多大膽嘗試和積極探索。1992年,在北京農業科學院王憲彬教授的幫助下,無公害蔬菜首次在三元朱村開發成功,並取得國家質量監督局發放的無公害農產品標誌證書。2001年,三元朱村被農業部授予國內首批“無農藥殘毒放心菜生產基地”。這一年,王樂義以自己的名字註冊了“樂義”牌蔬菜商標;2002年,三元朱村發展了無公害蔬菜基地5000畝,建成有機質、生態型、無土栽培型蔬菜基地2000畝,產品都達到了a級或aa級標準。

在經營方式上,王樂義大膽決策,採用公司連基地,基地帶農户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設立無公害蔬菜基地服務站,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銷售,檢測合格的蔬菜統一“樂義”商標。這樣一來,蔬菜有了保證,價格也提高了20%。現在,三元朱村的蔬菜3 還漂洋過海出口到了歐洲人的餐桌上,蔬菜質量全部達到國際標準。

這些年來,三元朱村先後與中國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等7個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掛鈎,長期聘請9名專家教授當顧問,幫助進行新品新技術的實驗開發,不斷提高大棚的科技含量。1996年,三元朱村成功運用大棚滴灌、模板護牆、電動捲簾、鋼架支撐、生物防治、微機控制等多項技術,建立了高標準大棚。1997年,王樂義決定大力開發綠色食品蔬菜,派人到日本、荷蘭學習蔬菜種植、管理新技術,先後引進烏克蘭大櫻桃、黑寶石李子、太空椒等國內外26類320多個名優品種,試驗推廣了有機蔬菜、無土栽培等20多項種植技術,使三元朱村的蔬菜生產技術十多年一直在全國農村處於領先地位。

四是矢志不移、埋頭苦幹的紮實作風。

1978年,王樂義被黨員們推選為支部書記。他對支部一班人説,羣眾吃不飽肚子,不會真心説社會主義好,共產黨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和支部一班人抓住機遇,積極推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產量不斷提高,村民幾年內很快解決了温飽問題。1988年,三元朱村人均收入達1200元。

土地高產了,農民收入並不高。王樂義意識到,要讓農民收入再上台階,必須再向土地要財富,讓土地生金!

1989年以前,王樂義已開始搞大棚菜試驗,但用煤爐升温,投入大,效益差。他苦苦思索大棚革新的辦法,參照從外地學來的經驗,王樂義對本村大棚分別在方向、牆體厚度、塑料薄膜的傾斜度、大棚骨架材料、塑料薄膜的種類五個方面進行了改進,研製成功了我國北方深冬不需加温的蔬菜大棚技術。

但在推廣這一技術時,面對每個大棚5000多元的初期投入,村民們都被嚇回去了。王樂義召開了支部大會,17名黨員幹部率先建起17個示範大棚。1990年春節前夕,大棚到了收穫時節,17個黨員幹部户均收入2萬多元,個個成了先富典型。17個大棚,4 像17面高揚的旗幟,使三元朱人看到了方向和希望。第二年,支部未做任何發動,村民爭先恐後建起180多個大棚,户均1畝多,畝均效益3萬多元。

隨着大棚技術的推廣,村民遇到新難題:家家户户的小生產難以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聯接,“賣菜難”困擾了農民。王樂義一邊組織骨幹營銷人員四處開拓市場,一邊着手組織一個能將農民與市場聯繫的“龍頭”企業。1998年,三元朱村與港商辦起一家合資企業,實行公司帶基地,基地帶農户,農户不承擔風險的做法,由公司集中銷售蔬菜,形成了產、加、銷一體化的模式,使三元朱的蔬菜暢銷海內外。

五是嚴於律己、清正廉潔的的黨性原則。

有人説,王樂義很廉潔,他説,他只是本着一個共產黨員的良心辦事兒,犯病的東西不吃,犯法的事情不做。行得正,坐得端,才能在羣眾中有威信。

1979年3月,公社給他一個招工指標,説讓16歲的大閨女出去當工人,減輕一下他的負擔。那時一個招工指標,比現在考上一個名牌大學還值錢。可後來,他把這個指標讓給了別人。閨女不願意了,跑到城裏找她三叔,叔叔説:“你還小,人家更需要這個指標,你爺做得對。”孩子回來,她奶奶説了她幾句,閨女不懂事,喝了農藥,沒治過來……家屬不理解,鄉里鄉親們也掉了淚,都埋怨他太死心眼兒。人心都是肉長的,誰也疼自己的兒女,但王樂義覺得自己沒做錯……

1991年,壽光縣委研究認為王樂義為全縣推廣蔬菜大棚技術立了功,決定獎勵他2萬元錢,讓縣委辦公室的一名同志給他送去,他説:“是黨員幹部就得為羣眾辦點事兒,拿了錢就沒法交待。”送錢的同志跟他商量:“要不就拿1萬元錢吧,你這麼辛苦,獎金不要,我們不忍心。”就這樣,縣委領導派人給他送了三趟,每趟都是原封不動地拿回去。

1996年到北京人民大會堂,他領了1萬元的“如心農業獎勵 5金”。拿到錢,他從北京買了3800多元的新種子。回村後,又組織村裏的農民去天津學習無土栽培芽菜技術。交上學費,買了材料、種子,又請了技術員,1萬元獎金就沒了。他家屬問他:“去北京領了什麼回來?”他説:“領了錢,又花了。”

20年前,他因直腸癌切除了直腸,醫生給他在腰部開了一個排便孔糞便就排在腰上懸掛的袋子裏。王樂義拖着病軀,為村裏一干就是20多年。由於身體和其他方面原因,村民家家有大棚惟獨他自己沒有。他家的收入就靠老伴種的幾畝果園以及他每年4000元的幹部工資,在村裏屬中下等收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xianjinshiji/qv8o9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