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數學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數學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數學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數學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一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頒佈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新課標對以後的數學教學有着非常強的指導作用。為了更好地理解新課標,在工作室主持人高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認真學習了新的課程標準,並聆聽了東北師範大學史寧中教授關於《國中數學課標的變化—對教學的啟示》的報告,受益匪淺,現分享我的幾點感受:

一、重視數學核心素養

通過數學教育學生獲得的核心素養——數學核心素養。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教育與人的行為思維、做事)有關的終極目標;是學生在本人蔘與的教學活動中逐步形成發展的,是經驗的積累,是過程性目標的拓展,是四基的繼承與發展。史教授提到數學核心素養主要有三方面構成:

1、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

2、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3、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這次新課標的修訂,就是讓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更高的標準,促使我們備課的時候要注意學生核心素養和階段保持一致。我們的目標是關注素養,不只是關注知識點,知識點目標是階段性,是小步子、小階段,我們的目標要變大,素養目標不是靠上一節課,也不是靠聽就能聽出來的,要強化學科實踐,自己去嘗試、去感受的過程,還有要推進綜合學習,跨學科學習,做適合每個人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備課實施教學的時候要提前預設,看看能提升學生哪方面素養,需要學生做什麼,怎樣的學習效果最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線上線下混合學習達到提高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養的效果。

二、在學科融合中凸顯數學本質

新課標中提倡把跨學科的內容融於教學之中。通過多學科的橫向聯合,增強學習的探究性、開放性和綜合性。數學絕不是孤立的學科,它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為各門學科尤其是理工科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有些孩子排斥數學學科主要是因為傳統數學課主要侷限在教室內,雖然教材中也有綜合實踐課,但真正落實的或者有效落實的並不是很多。比如:近幾年常常出現的數學閲讀理解題,在要求學生基礎紮實的前提下,還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跨學科的教學提升了對一線教師的教學能力的要求。我們不僅需要鑽研數學學科的知識,也同時需要去了解其他學科的內容(尤其是語文、科學、歷史等等),多聽聽其他學科老師的課堂。只有自己勇於“跨界”學習,才能踐行“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才能更全面的培養學生。

三、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育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既要為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由於各種不同的因素,學生在數學知識、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承認這種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任重而道遠。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們必須正確深入理解新課標的思想,轉變教育教學觀念,領悟教材,把握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多動腦子,多想辦法,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

數學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二

通過新課標的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有了更全新的認識,知道了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有益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談談6點體會:

一、通過學習,使我進一步理解了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也更加懂得了作為一名國中數學教師在培養國家未來人才方面所擔當的責任之重大,更加要遵循新課標要求,上好每一節課。

二、通過學習,使我瞭解了新課程下數學教學的特點,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不再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單邊的教學活動,而是師生雙向交流,交往互動,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的過程;是學生圍繞着教師設計的課堂這條主線,思維高速運轉,不斷髮展,不斷成熟的'過程。

三、通過學習,使我更加認識到課堂教學要建立合理的科學評價體系,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的變化,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通過學習,使我更加認識到數學教學要關注個體差異,促使人人發展。《新課程標準》倡導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新教材設計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討論”、“觀察”、“試一試”、“做一做”等問題,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成員的安排上優、中、差各級知識水平學生要合理搭配,以優等生的思維方式來啟迪差生,以優等生的學習熱情來感染差生。在讓學生獨立思考時,要儘量多留一些時間,不能讓優等生的回答剝奪差生的思考。對於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也可另外選擇一些較靈活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探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數學成績。

五、通過學習,使我認識到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作為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新課標的要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裏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學習空間,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質得到全面提高,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正如課標指出的: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六、通過學習,使我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體系,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培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通過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做一做等活動,使學生在感性的基礎上自主獲得數學知識,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進行發現和創造。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能堅持利用新課程的理念來指導課堂教學,善於運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方式和教學手段,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要堅定新課程的理念,堅持實施新課標,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認真上好每一節課,使得我的每一個學生在每一節數學課都能有所收穫儘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得到不斷加強,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創新能力就一定會得到全面的提高與發展。

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篇三

作為教育教學的風向標,“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公佈,意義重大而深遠。如何深入領會課標精神並不折不扣地落實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是每位教師必須思考並踐行的課題。

01/在素養落實中發揮育人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課程教材要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在“上好學”的教育需求上,明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和2011年版的課標相比,新課標強化了課程育人目標,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強調學生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的獲得與發展,注重學生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運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數學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表現在引導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在學中思,在思中行。只有充分研讀理解並運用到教學實踐中,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相融合,新課標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學段現已由三個學段更新細分為四個學段,從教以來,我始終耕耘於第四學段,數學源於生活、源於對現實世界的抽象,如在講授《菱形的性質與判定》時,注重運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元素,可通過出示學校電動閘門、教師辦公室菱形地板、年畫福字等圖片,引導學生在温故(八年級所學的“平行四邊形”)中探索新知,進而掌握菱形的定義,探索其性質定理,讓抽象的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綻放無限魅力。

02/在技術融合中形象教學內容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和促進個人智力發展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無止境,二十一世紀是信息化時代,且疫情反覆讓防控形勢嚴峻複雜,生命價值高於一切,這都給教育教學的縱深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新課標強調要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融合,在實際問題解決中,創設合理的信息化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探究熱情,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信息技術將具體、形象、直觀、聲畫並茂的視聽材料融合後能發生形、聲、色、動、靜等綜合變化,讓枯燥而又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具體、趣味橫生,增強教學內容的生活化、真實感和表現力。這就要求每位教師將信息技術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利用信息技術對文本、圖像、聲音、動畫進行多方綜合處理,豐富教學場景,引導學生在靈活高效、便捷有趣的教學情境下,愉悦並主動地獲取知識,潛移默化地理解和掌握、運用相關知識,從而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增強課程適宜性,體現課程時代性。

華羅庚曾經説過:“數缺形時少直觀,形缺數時難入微。”傳統幾何教學是三角板+圓規+黑板+粉筆,受現實條件限制,常存在知識講解不透、學生理解不清的問題。幾何畫板的應用架起了教學與信息技術完美融合的橋樑,它不僅作圖精準規範,功能多樣,而且實現了數與形的有效結合,使用起來直觀、動態、形象,可操作性強。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借幾何畫板精心設計、有效實施。如在“二次函數y=ax2+bx+c的圖像”一節中,如何向學生説明y=ax2、y=ax2+k、y=a(x-h)2、y=a(x-h)2+k等函數圖像的相互關係一直是傳統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學生難以理解,教師也難以用文字語言説明。通過幾何畫板只需用鼠標上下移動點a、h、k,y=ax2、y=ax2+k、y=a(x-h)2、y=a(x-h)2+k等函數圖像便可一目瞭然,難題也就迎刃而解,學生也在a、h、k的變化過程中加深對二次函數的理解。

03/在自我學習中聚焦全面發展

教育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互動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新課標指出:“制訂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要整體把握教學內容,選擇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教學方式,進一步加強綜合與實踐,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作用,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有人説,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和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新課標是一線教師的指揮棒,需要細細揣摩、用心感悟、反覆實踐。知識在於積累,多學習才能多進步。教師要明確自身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承認學生在知識與技能、志趣與基礎方面存在客觀差異,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堅持個別輔導與分層設計作業,豐富評價方式,實現評價維度多元化,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進學生素養生成,實現全面發展。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新課程標準為我們數學人指明瞭新的方向,作為初登講台不久的一線教師,我將繼續深入學習,躬耕於三尺講台,以新課標為導向,堅守育人初心,緊跟時代步伐,不斷使自己的數學教學更加具有温度和深度。

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篇四

《2022版義務教學數學課程標準》是在2001版課程標準和2011版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進行修訂和完善的,對比前兩個版本的課標,大家會發現“數感”這個核心詞貫穿始終,同時2022版課標中還提出了一個新的核心詞——“量感”,由此可見“感覺”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那麼什麼是“數感”“量感”呢?“數感”和“量感”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和“量感”?圍繞這三個問題,我將談談自己的學習心得。

一、什麼是“數感”?什麼是“量感”?

2022版課標中分別對“數感”和“量感”的內涵進行了解釋和説明。“數感主要是指對於數與數量,數量關係及運算結果的直觀感悟。能夠在真實情境中理解數的意義,能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能在簡單的真實情境中進行合理的估算,作出合理判斷;能初步體會並表達事物藴含的簡單數量規律。數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經驗基礎,建立數感有助於理解數的意義和數量關係,初步感受數學表達的簡潔和精確,增強好奇心,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P7)

“量感主要是指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係的直觀感知。知道度量的意義,能夠理解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會針對真實情境選擇合適的度量單位進行度量,會在同一度量方法下進行不同單位的換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誤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計度量的結果。建立量感有助於養成用定量的方法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應用意識的經驗基礎。”(P7)

從以上兩段話中我們不難理解,不管是數感,還是量感,都是一種直觀感覺,都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經驗基礎,而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它源於“對現實世界的抽象”(p1),因此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數感”和“量感”是學好數學的基礎。

二、“數感”和“量感”有什麼關係?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數量”是一個詞語,意思是事物的多少,史寧中教授説:“‘數’是對數量的抽象,‘量’是度量的結果”,也就是説,“數”和“量”本身是緊密聯繫的,在現實世界中,數與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並不是分割開的。然而,在對知識的認識過程中,我們還會發現,量感與數感之間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數感是“一種關於數的直覺”,也就是要抽離具體的量,用符號表達現實世界,更抽象;量感則是“一種關於現實世界中量的直覺”,不能脱離對具體事物的度量,用史寧中教授的話來説就是“數感可以去掉後綴名稱(單位),量感不可以去掉計量單位”。舉個例子來説,買西瓜時,瓜農能夠根據西瓜重量快速算出錢數,這是“數感”;我們要10斤左右的西瓜,他們能夠通過看一看,掂一掂的方法,找到一個差不多重的西瓜,這就是“量感”。

三、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和“量感”?

任何感覺的形成都是需要通過長期訓練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通過創設具體情境,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地培養學生的“數感”和“量感”。

1、創設具體的操作情境

不論是數感的建立,還是量感的建立,學生必須要經歷自主操作,才能實現抽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從而內化數感和量感。例如,在張月老師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口算(進位)》一課時,設計了用擺小棒的方法探索26+4的口算方法,學生在擺的過程中,觀察到4根小棒和6根小棒湊在一起是10根小棒,又可以捆成一捆,也就是多了1個十,進而初步建立了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的數感。

又如我在教學《釐米的認識》時,先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一釐米,觀察一釐米有多長,用手指比劃1釐米,找生活中大約是1釐米長的物體,用尺子測量手指、鉛筆、橡皮、書的長度等等,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量感,然後根據對這些基本量的感知,再去判斷鉛筆盒的長度、書的寬度等等,從而不斷培養學生的量感。

2、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

數感和量感的建立離不開對生活經驗和生活現象的理解與觀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善於聯繫生活現象,幫助學生建立數感和量感。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老師出示了學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超市情境,並讓學生觀察這些商品的價格都是用什麼數表示的?並提問:為什麼生活中的價格常常要用小數來表示?從這一環節來看,我們不難發現,教師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學生已有的認知出發進行學習,這對於認識小數有很大的幫助。

在教學“千米”、“平方千米”、“噸”這些較大的單位時,因為很難通過具體的實踐操作讓學生感知這些量的多少,因此老師們經常會聯繫一些生活現象幫助學生理解。比如,去年聽戴燕老師《認識千米》一課時,她就通過舉了兩個生活現象幫助學生快速建立了1千米的量感,一個是以學校操場為例,圍繞學校操場走1圈大約是200米,圍着操場走5圈大約就是1千米,另一個例子,是從學校門口往南走到桐江新村大門口,大約是1千米。這兩個生活現象,對學生來説非常熟悉,因此能夠引起學生的共情,並在腦海裏建立了1千米的直觀感知。

由此可見,課堂教學應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繫,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這樣學生學習數學的“感覺”,就在藉助“真實生活”中得到了建立。

2022版義務教學數學課標中指出:“‘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是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之一,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眼光主要表現為:抽象能力(包含數感、量感、符合意識)、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p5)在國小階段“數感”和“量感”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表現,因此培養學生的“數感”和“量感”是國小數學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教師,我們要努力挖掘教材,研究教學方法,把課標要求落實到實際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數感和量感,從而為學生學好數學打下堅實基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xuexipeixun/1pnjd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