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新課標國中培訓心得體會多篇

新課標國中培訓心得體會多篇

新課標國中培訓心得體會多篇

新課標國中培訓心得體會篇1

炎炎七月17、18兩天,胡建強老師和我參加了全縣舉行的國中地理學科培訓學習。聆聽並參與了老師們的示範與展示,獲益良多。他們展示了教師的授課技藝與水平,讓我們真正體會到優秀教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手段的應用能力。以下是我們這次學習的一些具體的體會。

首先,他們的課前活動是豐富多樣的。在教師的啟發下每位同學都能很好的進行課前的預習,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就有了良好的開端,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教師設置懸念,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講述海陸面積的時候,先提出問題,接着讓學生分組通過實驗解決問題。分工明確,一名同學閉眼點擊地球儀10次,兩人分別記錄點擊海陸的次數,一人記錄大家總結的結論。採用情景教學,問題的設置具有層次性、梯度性,有對問題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又通過活動得出結論,不生搬硬套,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又獲得了能力的提升。

其次,重視教師角色的轉變。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管理者向學生髮展的促進者轉變,要最大限度的幫助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喚起成長渴望,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幫助學生建立其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恰當的自我評價的機制。課堂教學實現了變教為誘、變教為導、變學為思、學思結合的科學的教學方式。注重“探究與滲透”的實踐活動,鞏固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最後,老師們有着良好的專業素質,有着職業生命的温度、寬度和高度。紮實的教學基本功,較好的課堂調控能力,精心設計的備課,對教材把握的深度,這些都是我今後的工作中最值得學習和借鑑的方面。特別一提的是教師的板書、版圖和版畫。板書、版圖和版畫是地理課堂教學藝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板書設計的美觀動人,吸引了我們,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板書不繁不空,不雜不亂,綱目清晰,層次分明,文字工整流暢,符號醒目美觀,色彩搭配合理,圖文並茂,突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教師在運用是講繪結合,繪“形”繪色,引導學生一步步觀察,啟發其想象能力,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從而使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地理觀念和概念,發展了地理思維能力。

勿庸質疑,學生越來越難教,面對學生的變化和問題,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的變化,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的問題。在實踐中鍛鍊教育的智慧,提升教育的視野於境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的哲學在信息社會中已顯得底氣不足。如果是死水一潭,不僅一桶水不夠,十桶、百桶也不夠。教師需要的是長流常新的活水和學生近距離的溝通和交流。與學生共同學習,是適應新時代的基本要求。

新課標國中培訓心得體會篇2

在這學期的頂崗實習期間,作為一名八年級的地理教師,我認真學習了國中新《地理課程標準》。地理新《課標》要實現的目標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一目標體現了素質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要求。首先,新《課標》在地理課程目標定位上有了變化,定位於“使學生具有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學素養”,而不是像過去地理課程所追求的培養地理學科專家那樣去確定目標,這是地理教育在新《課標》中昇華的本質特徵。其次,地理教育在新《課標》中的內容昇華本質表現為:關注學生生活發展及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內容。第三,地理教育從實踐層面看,在新《課標》中從三個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突破,得以昇華,其昇華本質顯得地理教育越加具活力和魅力。地理新《課標》對我們的要求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髮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

一、對於教材新的感受

國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提出:要教會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終身有用的地理。新課標地理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生學習出發,構建現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學科發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重要課程。他側重於基礎知識的掌握,聯繫生活,感悟知識。展開一個地理知識內容,首先考慮學生的生活情境生活體驗,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地理。並應用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小知識解決大問題。新課程標準還特別注重要使學生具有初步地理素養,愛國意識,全球性認識,更加註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構建開放式地理教育。

二、對於開放式課堂結構的學習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中,教師是整個教育活動的中心,封閉的課堂是學生活動的唯一陣地,學生的思維束縛在教師預先設計的程序之中,缺乏自主性、積極性,因而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意識。

新地理課程理念要求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主張以老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和價值,形成主動的學習態度。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教材特徵,從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角度設計教學方法,開放課堂,充分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為學生創造主動、深入學習地理問題的機會,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探究式的學習中獲得有用的知識,繼續學習的能力和方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鍛練動手、動腦能力,初步獲得了人生的體驗,學得了繼續學習和探究問題的方法,並且培養了學生團隊精神,學會了相互交流,相互合作,這些無疑對學生將來的發展是大有好處的。

三、對於新師生關係感悟

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在課堂是不斷地向學生灌輸教科書中的知識,教師的講授就是權威的結論,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慢慢地“消化”,師生之間缺乏合作、互動,相互交流,師生關係是一種明顯的不平等關係。

地理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教學過程是學生進行認識活動從而獲得發展的過程,認識活動的承擔者是學生,而國中學生往往具有半幼稚和半成熟,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衝動性等各種矛盾相互交織的心理特徵,往往不能全面評價自己和別人,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合作意識,要“擺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以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的權威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達到新課程強調的師生間互相交流、互相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互教互學的境界,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以實現教育“雙贏”。課堂上,以微笑對待每一位學生,允許他們提出任何質疑,哪怕是幼稚可笑的問題,以大海一樣的胸懷接納每一位學生的“邪端異説”,以朋友的身份對待他們的“錯誤”。讓學生在寬容、輕鬆的環境中,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總之,教師要多給學生一份信任,一份鼓勵,一次機會,多給一點關愛,師生間應該建立起平等、親切、和諧的關係。

四、加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

地理老師應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課程是教學的載體,是教學存在的依據。課程資源是形成課程的要素,以及實施課程必要而直接的條件。課程需要良好的課程資源來支撐,沒有課程資源也就沒有課程而言。因此,新課程強調要積極併合理地利用學習校內外各種地理課程資源,使其為教學服務,提升教學質量。人們常常誤以為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就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編寫教材、開發課程資源是學科專家的事,教師的任務就是教學,就是搬教參、教科書。這樣教師就成了教科書的機械執行者,也就喪失了課程意識和課程資源的開發能力。就地理課程而言,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物質和條件的總稱。地理學科所具的物質,使其擁有極其豐富的課程資源。這些資源包括學生的經驗、生活環境、地理教學設備設施、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等等。如果能充分挖掘這些來自課內外各方面豐富的地理課程資源,對教學是大有裨益的。可見,地理教師要承擔起課程資源開發者的角色,實現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另外,新課程對地理教師還提出新的能力要求,如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等。因此,地理教師只有通過不斷深入地學習,提升自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髮展,不斷創新。

新課標國中培訓心得體會篇3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地理課程改革必須轉變"學科本位"、"知識中心"的教育觀念,着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學習情境。本週認真研讀了《地理課程標準》前兩部分內容:前言和課目標,受益匪淺現將學習內容總結如下:

一、對地理課程性質的認識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綜合性。地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性質與社會科學性質的綜合性科學。第二,地域性。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繫,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變化規律。

二、對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的認識

(一)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變化形勢,突出人口、資源、環境以及區域差異、國土整治、全球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內容。

(三)改變地理學習方式。要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繫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的地理知識的功能和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四)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地理課程要充分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繫,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從而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五)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在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學評價中,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為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造適宜的環境。

(六)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並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創設一種“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新課標國中培訓心得體會篇4

暑期,我榮幸地參加了國中語文新課標培訓,感受頗深。作為一線的國中語文教師,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就語文學科而言,原來的《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曾出現過兩種不良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思想性;二是過分強調文學性。滔滔不絕一堂課,到頭來,學生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收效甚微。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那麼,在實施新課程標準時,我們的國中語文教學應注意些什麼呢?

首先我認為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

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説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第二,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轉變,喚醒主體意識。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力大致可以由三個同心圓所組成:最外一層,是知識,對於語文學科而言,包含着字詞句篇、語言篇章等基礎知識和相關知識;第二層,是讀寫聽説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裏面的核心層,包含着學習動機、興趣、習慣和方法,也就是“知學、樂學、善學”。這是現代語文教學理論重心的轉移,是喚醒學生主體學習意識的重要標誌。

第三,還應注意,學法指導不應只看作是簡單的傳授方法,而應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只有驅動學生自己去主動介入,歷經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創造等心理體驗,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養成習慣,形成學力。而且,課堂設計要變“教”為“導”,形成教與學的互動推進。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營造使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訓練,提高學法指導的自覺性;適時引導學生自悟學法,有意識地強化活用,加強能力遷移。

第四,我認為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如(七~九年級)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背誦優秀詩文80篇。但同時又要求,基礎知識的學習應該充分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如錯別字改正和病句的訂正,可以從廣告、招牌、標語、報刊文章中選取新鮮活潑的材料進行命題,使學生通過考試真正體會到語文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

第五,我認為必須繼續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堅持生活化、社會化、信息化的大語文教育觀。

語文課本的選文是一部小百科全書,無所不有,無所不包,要把教材作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範例,堅持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教學方式;同時以課堂教學為主,開闢第二課堂,挖掘隱性課程,融通學校、社會、家庭多種語文教育渠道,形成立體式、網絡化的語文教育環境。語文教師應像導演、像領航員,課外閲讀、社會調查、書法訓練、日記撰寫、詩歌背誦等等都可成為教學內容。就課堂而言,“天地閲覽室,萬物皆書卷”,而教學手段更應該是“語言+普通教具+現代媒體”。

第六,課程標準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塊就是課程的評價。

長期以來,語文課程的評價主要側重在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而評價的方式又大都採用試卷考核的方法,這種以“分”為本的評價嚴重地扭曲了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使語文教學蒙上了強烈的功利色彩。其實,語文學科有着豐富的人文內涵,可以説它最能影響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部分,就對語文課程的評價提出了新的實施原則、方法和策略,併為實施留下了一定的創造空間。

第七,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

也就是説,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説“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一個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總之,一切的革新,必須在實踐中提高,在探索中前進,希望國中語文教學在新課程改革中越來越好!

新課標國中培訓心得體會篇5

20xx年7月,我有幸參加了“西安市中國小教師遠程培訓”遠程培訓,這次培訓的內容和我們平時的教學工作緊密聯繫,實用性強、培訓計劃新穎、着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特別設立研討小組,供我們隨時討論交流。通過培訓,使我受益非淺,我對教育技術有了清晰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教學技術理論水平和運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課堂教學重視生活體驗,把教學和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繫,創設最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情境,注重能力的培養,最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我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自己過去的教育教學方法有了重新審視,現總結如下。

第一、加強學科專業知識和職業專業知識的學習。

國中的思品課涵蓋了心理健康、倫理道德、傳統文化、公民常識以及國情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系統知識,這需要思品老師一方面加強學科知識的修養和職業知識的整合,一方面提倡學科綜合、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做學習型教師,同時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不斷充實自己、不斷超越自我、改變並完善教育教學行為,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課堂上可採用自主式、討論式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合作探索的慾望,主動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生參與意識和成就感,使課堂氣氛活躍,興趣盎然,樂在其中。

第二、提高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的針對性、實效性、科學性和趣味性。

在教學設計的預設中,以情景設計的生活化為主線,以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為切入點,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和昇華為着力點,以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為落腳點,通過巧妙的情景,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具體的生活場景中去,以達到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和對知識的認知與提高,從而使學生感到思品課有趣、有理、有用,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達到科學性和趣味性的有機統一。當然,學科的科學性是基礎,應把趣味性寓於科學性之中。

第三,備好每一節課,是開展思想品德教學的前提條件。

作為一名教師,備課是最基本的一項工作,備課不但要熟悉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備好教材,還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動態,更重要的是要鑽研新課程標準,設計好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進師生情感交融,實現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目標,從而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課重教學的任務,使思想品德課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

第四,要重視和應用及時有效的課堂評價。

國中學生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讚揚,因此在課堂評價時不能簡單地説對或錯。對此,教師在課堂評價時要採用靈活多樣豐富生動的評價語言,抓住學生的不同特點,給學生一個具體的、恰當的,具有針對性、啟發性、引導性、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獲。

總之,只要教師遵從新課程觀念,認真鑽研教材,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學生實際的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就一定能夠上好思想品德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xuexipeixun/jvwvq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