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疫情期學習心得優質多篇

疫情期學習心得優質多篇

疫情期學習心得優質多篇

疫情期學習心得篇1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發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牽動着億萬人民的心,使我們度過了一個不平凡的春節以及一個難以忘懷的假期。

一、黨和國家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相關部門和地方迅速行動,各單位、個人以堅定的信心、頑強的意志、果斷的措施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打響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戰。

疫情防控是一場保衞人民羣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嚴峻鬥爭,疫情發生後,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突出強調“把人民羣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廣大黨員、幹部要衝到一線”。縱觀全國疫情防控局勢,哪裏貫徹黨中央的要求,哪裏的防控思路就越清晰越快。“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越是關鍵時刻,越能看出黨性成色。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牢記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羣眾,堅持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僅僅依靠羣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科學防治,精準施策,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

二、最美逆行者們

隨着各級黨組織命令的下達,一批批最美逆行者不斷湧現。無論是身在前線,還是守護家鄉,無論是防控疫情,還是復工復產,逆行者的身影無處不在,他們迎難而上,放棄和親人的團聚時光,無懼被病毒感染的風險,衝鋒奮戰在第一線,不計報酬,不畏生死,匯聚成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中國力量。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鍾南山老先生,今年已經84歲高齡的他,17年前帶領人們擊退非典,現在又投身到抗擊新冠疫情的隊伍中來,在他的眼裏“醫院是戰場,醫生是戰士”。在人們恐慌地逃離武漢時,他義無反顧進入武漢,成為逆行的戰士。還有那些“以我所學,盡我全力”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搶人的白衣天使們。全國各地的“白衣天使們”放棄休假,冒着被感染的風險加入到與疫情鬥爭的救治工作中。有的醫護人員由於長時間佩戴醫用裝備,連續多日超負荷工作,摘下口罩後造成臉頰紅腫過敏;為了避免交叉感染,剪掉了美麗長髮,剃成光頭的女護士;還有的醫護人員鼻樑被口罩和護目鏡磨出了血,甚至有的醫護人員生命永遠停留在了那一刻,令人心疼。但這些壓痕、疲憊依舊擋不住醫者之美。

除此之外還有維繫社區運行的基層幹部;樂於奉獻的志願者們;無論日夜寒雪都毫無怨言守護在公路道口、村居門口的一線戰“疫”者們;那些在我們身後開工復產為前線不斷輸送物資而辛勤勞作的生產者們;為保障城鄉生活,來回往返配送物資,只遠遠望去的“騎手們”,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勝萬言,他們前進的背影,就是我們的心安。

三、人民羣眾

在國家和逆行者們奮鬥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多錢去捐贈,也沒有新聞記者的速度去告訴大眾時時情況,更沒有醫生那樣的醫術,但我們也要盡出自己的一份力,用自己的方式參與這場無硝煙的戰爭。我們可以響應國家號召、拒絕謠言、老實待在家裏避免去人多聚集的地方、出門戴口罩做好防護、配合工作人員工作、進行適宜的鍛鍊、跟隨網課老師好好學習不落下課程、拓展自己的興趣等。

四、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有一座城叫眾志成城,有一顆心叫萬眾一心”。在這場疫情防控鬥爭中,出現了無數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蹟,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同舟共濟,心手相連,凝聚起眾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一句句“武漢加油”“中國加油”讓我見識了祖國的繁榮強大和祖國人民的萬眾一心,儘管當前疫情依舊複雜,但現實依舊可觀,我們應該對自己國家抱有信心。“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無論經歷怎樣的苦澀,春天終會如期到來。

疫情期學習心得篇2

“宅”家戰“疫”,停課不停教。在這段特殊時期,我們的陣地從“三尺講台”轉移到“釘釘直播”,從“開學第一課”到“學科教學”,孩子們會“師”成功,紮實穩步地順利開學,打好了線上教學的第一戰。在我看來,線上教學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教學方式,在學校延遲開學的情況下,網上授課基本上成了唯一的一種師生互動彌補教學進度的一種選擇。

我們學校採取的是觀看“名師課堂”和“釘釘直播”相結合的線上教學方式,上午採取名師課堂講解,深入淺出,保持授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下午利用釘釘進行在線答疑,對重難點進行補充,在線解答孩子們在上課過程中出現的疑惑。

首先我認為線上教學,增強了學生自我調節學習內容與時間的能力,同時滿足了目前“有沒有教學”的痛點。學生有了更為靈活的學習方式,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各科教師的諄諄教誨,這是互聯網+時代給予師生的特殊關懷;其次教師也能夠更高效的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幾千年來“三尺講台存日月,一支粉筆寫春秋”的傳統教育方式正隨着社會進步而發生變化,作為一名新手教師和班主任,在這場變革中能夠更有效的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能力,學習更多的有效途徑去把我們的知識傳播出去,讓更多的學生能夠有所學,有所進步,同時也有了更多的時間沉下心來思考怎麼提高網上答疑課的效率、達到設定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學有收穫等問題了,我們也會在網絡授課的過程中不斷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合適的調整。在我看來,線上教學還有一個最便利的好處就是學生可以回看老師上課的視頻,看一遍不懂可以看第二遍乃至第三遍四遍,直至看懂為止,這對要潛心學習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幫助。

當然事物都有兩面性,線上教學一個突出的弊端就是孩子們的視力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我認為網課的時長要合理安排,避免用眼疲勞。所有的孩子在學習的同時,一定要利用課間休息時間好好調整放鬆自己的眼睛。

最後,我認為這次疫情之下的變革,不僅僅是針對於教學方式的變革,我相信之前對在校教育持懷疑態度,不信任態度的家長,在此次疫情結束之後一定會重新審視學生,學校,孩子,家長,教師,班主任這六種角色之間的關係。他們會意識到,孩子和學校或者説與教師之間的矛盾主要是由於心理學上的曝光效應而被暴露出來,而誘發孩子身上問題的責任,不應該全部由學校老師承擔。

對於網絡授課,有困難,有障礙,毫不畏懼;有規劃,有落實,充滿信心。團結是一種精神,更是一股力量。相信只要我們所有人上下擰成一根繩,每個人都充當好自己的角色,發揮好自身的作用,一定能很快戰勝疫情,到時候,又會是一番街道車水馬龍、校園書聲琅琅的美好景象。

疫情期學習心得篇3

夏天來臨之前,是西安鐵路局安康工務段巴山線路工區最忙之時。4月8日上午,工長王庭虎像每天那樣,集合點名,安全宣誓,然後背上十幾公斤的巡道工具,帶着工友上道幹活。

先是趴下,臉幾乎貼到鋼軌上,目測水平度;在關鍵處,用軌尺量水平、軌距;往前行進時,用長柄檢查錘敲擊鋼軌和固定鋼軌的每一個扣件……

繁忙的襄渝鐵路,每7分鐘就有一趟列車。旅客不會注意到,這些汗流浹背的養路工,有人身懷絕技;更難想到的是,旅途的安全和舒適,有賴於他們的技能和汗水。

耳目神技,讓40餘萬零件萬無一失

有這樣一幅照片:鐵路工人身體幾乎趴在道牀,耳朵貼近烏亮的鋼軌,目視前方,凝神靜氣。人們都以為,那是用耳朵在聽鐵路,其實不對。那是看,是眼睛目測鋼軌的平滑度,因為身子趴得很低,耳朵快貼到鋼軌上了,別人誤以為是用耳朵在聽。王庭虎笑着説。

不過王庭虎確實可以用耳朵聽出鋼軌的毫髮裂紋。他給記者現場演示:找到鋼軌接頭處——容易出問題的地方,蹲下,檢查錘敲下去,梆……同時鬆開手柄,感覺錘的彈跳和鋼軌的回聲。看到記者一臉茫然,王庭虎解釋説:這就是好鋼軌,迴音響亮、持續,彈跳長而均勻;如果表面有裂紋,或者內部有傷,聲音發木,彈跳短而不勻。他告訴記者,用檢查錘敲扣件,都是一樣的道理。

去年3月8日,王庭虎就是靠這把小錘,在巡道中聽出了一處道岔尖軌的細如髮絲的裂紋。道岔尖軌,位置很關鍵,如果斷裂,列車過來會出大事故。巴山工務車間書記魏尚憲説。

王庭虎的眼睛也特別厲害,趴下身子目測鋼軌的水平度、彎道的平滑度,一眼看出去幾十米、上百米,毫釐之差都逃不過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目測的結果再用軌尺測量確認,幾乎沒有走過眼。軌距,鋼軌內側的距離,全路以1435mm為基準,大6mm、小2mm,都是合格的;但王庭虎的標準是1435mm±1。就是隻允許有1毫米的正負誤差,這比國家標準嚴格多少倍的標準,是在基礎特別差的山區鐵路上實現的。巴山工務車間主任莫志明説。

依靠耳目神技,王庭虎常年徒步往返在他管轄的12公里鐵道線上,一個來回,腳數、耳聽、目測44160根枕木上的鋼軌、441600顆道釘和扣件,萬無一失。

20xx年來,巡查行走線路等於繞地球3圈多

王庭虎的養路神技不是等閒得來。

襄渝鐵路巴山段是該路的最高峯,這裏有着全線最高的橋樑、最長的隧道、最小的區間半徑、最大的坡度等六最,被稱為鐵路的地質博物館。

王庭虎1988年來到巴山鐵路,趕上了鐵路發展最快、跨度最大的時期:鋼軌型號從43軌到50軌、60軌,越來越高級;單軌長度從12.5米到25米、跨區間全無縫軌,越來越長;軌枕從木枕到69型、二型、三型灰枕,越來越大;列車時速從50公里到60公里、140公里,越來越快……每次提升,都對養護的要求越來越精準。

巴山鐵路做到了38年零事故的全路最高紀錄,憑什麼?招術就是巴山精神,它培養了12個省部勞模、百名各級先進,全國勞模王庭虎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像道釘一樣紮根巴山20xx年,做了20xx年的工長。西鐵局安康工務段書記譚宗林告訴記者。

大巴山2號隧道,是巴山鐵路的最短板,滲水、翻漿不斷,病害聞名於全國,只好限定時速15公里。可是王庭虎接過師父的接力棒,長期調養,現在已將這個卡脖子隧道的列車通過時速提高到90公里。被判死刑的隧道變成了優質隧道。

有人算過,王庭虎巡查線路,每巡查一遍彎腰1.1萬次、記錄1.1萬個數據、檢查幾十萬個道釘和扣件,20xx年來,這些重複動作都是天文數字。其中,僅行走的線路超過13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3圈多。通過這些單調重複的勞動,他和工友們消除安全隱患2819起。

一杯水測出晃車儀測不出的隱患

王庭虎每次回家探親都選擇火車,上車後倒滿滿一杯水放在面前。別人納悶:這人真怪,一口不喝,卻一直盯着杯子。其實,這是王庭虎的特殊工作法。空吊是特別隱蔽的病態,就是鋼軌下面藏着暗洞,平常的檢查發現不了,但列車駛過時鋼軌會下沉。

去年春運前,王庭虎就是用這種方法,發現列車經過一個隧道時,杯中的水有旅客不易察覺的一晃,他記下了位置k438+300處。回來後仔細查找,發現列車通過時鋼軌確有一沉。經過整治,晃車儀測不出來的隱患被排除。

王庭虎參觀啤酒廠,看到原材料進去、易拉罐出來,他受到啟發:把12公里線路劃分為200米的單元,按照輕重緩急,每次集中力量,一次性、全方位養護,把每個單元都做成精品。

20xx年,工廠化單元修新理念開始在巴山鐵路推開,至今已做完40個單元8公里線路。重複勞動減少,效率顯著提高。以前道岔每週要用一到兩個天窗點來修,現在延長到一個月以上。目前,該理念已走向全路。

道岔養護四步法,異體複查,大兵團移動式作業,不信眼睛信儀器,不靠估計靠科技……王庭虎總結的新理念、新方法還有不少。

眼下,王庭虎正在琢磨集成式工具包的事:我想做個箱子,每樣工具有專用地方,這樣上工背起箱子就走,收工時缺什麼也一眼能看出來。

什麼是大國工匠?怎樣解釋工匠精神?我們從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航工業沈飛數控加工廠王剛班班長王剛事蹟中,能找到詮釋這一問題最直接的答案。

王剛,黝黑、靦腆、消瘦,精神飽滿,但又透着與三十多歲年輕人不同的沉着與穩重。或許這也是每一位大國工匠的標配。

他加工的鋁片能薄如a4紙般的0.1毫米;他加工的銑牀銑削能達到0.005毫米;他小孔鉸削技術更能達到0.002毫米的精度極限……王剛的簡介,就是這位大國工匠的功勛冊。

夢想終於照進現實

1999年,剛從沈飛技校畢業的王剛如願以償的進到了沈飛公司。

從小住在飛機場附近,每天看着在沈飛工作的鄰居整天出入自己嚮往的大門、聽着戰機在天空中飛過的轟隆聲,早在國中的時候,王剛就下定決心一定要進入沈飛工作。

確立了夢想,便一步步朝着目標奮進。每天苦練自己的專業技能,成績優異的王剛被老師叫來談話,想讓王剛去考高中,接着考大學進入高等學府。我想進入沈飛工作,要考沈飛技校。一向靦腆的王剛此時沒有絲毫猶豫。

他,做到了。

入廠後,王剛被分到銑工隊伍。十七年如一日,王剛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時到崗。總是纏着師傅給自己活做。

新員工進廠,都會有一年的實習期。當時廠裏生產任務比較重、缺人手,之前也在這裏實習過,領導找到王剛,希望他提前正式上崗。這正説到了王剛的心頭好。

一大早,就看到王剛銑牀旁的一堆鋁屑。徒弟吳學文剛調到沈飛數控加工廠後早早來到公司,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雖然常年累月任務繁重,但王剛從沒感到太大的壓力。喜愛解決各種技術難題在工友中是普遍的共識,可以説,若沒有難題就是王剛最大的難題。

工作20xx年,王剛已數不清自己熬過了多少個攻堅克難的日日夜夜。

每天至少工作15小時,每月工作時間都在300小時以上。面對艱鉅的工作任務,連續一個禮拜,王剛與工友連日加班。餓了,就拿麪包、火腿腸、方便麪充飢;困了,倒在廠房裏的鐵架牀上小憩,從未鬆懈一步。晚上回到家站在牀邊就能睡着。王剛説。

入職第一個月就和其他老師傅一樣,完成了定額任務。

多造出一件好產品,就是為國家做貢獻。把工作培養成愛好,是王剛在工作之餘的另一成就。午休間隙,工友們在工廠空地拉網起架,打羽毛球、踢毽子、打桌球,無不散發着青春的活力。而往往在勞模工作室的角落裏才能看到王剛的身影,靜靜地看書、思索着技術難題該怎樣解決。年輕時候也愛運動,學過武術,不過最愛的還是逛書店、下象棋。

不斷刷新技能高度

精雕細琢,把每一件東西都當成藝術品。工作伊始,王剛就給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標。他延續了師傅張顯育的良好工作習慣。

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自身要求。問到有什麼獨門絕技與他人不同,羞澀的王剛説到,為確保加工質量,每次在幹活之前,我都在腦海中先模擬一遍加工內容,找出有沒有疏漏或者改進之處。工作流程猶如歐洲早期古老的記憶宮殿般在腦海中清晰顯現。

與自己比速度,將之前幹活花費的時間與現在做較量;與自己比精度,縮小至少一半以上規定的零件誤差範圍;與自己比温度,保持對工作的熱情只增不減。

做任何事情都要精益求精,飛機上更要保證零件的安全運行。不斷挑戰自我極限,才年能達到20xx年生產上萬飛機零件無一廢品的高度。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社會在轉型。同時也在強迫着技工技能需要不懈地提升。活到老,學到老。堅持終身學習,汲取養分是王剛奮力向前的保障。

除卻銑工知識外,數控加工技術知識,是王剛下一部要學習的方向。

加工精度達到0.005毫米背後的初心

俗話説,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樣,不想當大國工匠的匠人不是好匠人。

在一次沈飛公司領導去波音公司參觀學習回來的交流會上,王剛得知其中一展示工件加工精度達到0.25毫米,而當時王剛徒弟能達到0.3毫米的精度。心裏便暗暗較起勁來,他們能做到,我們一定能做的更好,我一定要超過他們。

緊接着,王剛開始進行緊鑼密鼓的加工實驗,把最小的加工壁厚挑戰到薄如a4紙的0.1毫米。鉗工怕鑽眼,銑工怕銑扁,0.1毫米已是在挑戰自我極限,但是王剛並不滿意,經過不間歇的反覆實驗,王剛迎來了自己技能新高度——銑牀銑削加工的手工精度達0.005毫米。

像以往臨危受命、攻克技術難題、優化一項技術後一樣,王剛心中油然升起一絲成功的自豪感。

堅忍不拔、敢於拼搏、不服輸、默默奉獻,是沈飛數控加工廠工會主席焦威東形容的王剛。他幾乎要把銑牀旁的水泥地磨出坑來。徒弟吳學文説到。

王剛懇幹,豁得出去,是廠裏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既做航空人,就知責任重,既做新裝備,就得多付出。

工匠精神代代相傳 完成不可能實現的任務

雙槳單舟總爭渡,千帆競發渡江海。王剛深知,要永遠站在技術先列,也必須要帶動身邊工友萬象爭先,發揮好傳幫帶的作用。

20xx年9月19日,在沈飛的廠房裏,軍事化管理的首支以員工名字命名的班組——中航工業沈飛數控加工廠王剛班組成立,唱響了中航工業四歌,至今,從未間斷。

不到5年的時間裏,榮獲了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安康杯競賽先進班組、中央企業先進集體、瀋陽市先進集體、瀋陽工人先鋒號等稱號,一年邁上一個新台階。

由他率領的團隊不僅攻克了413項科研生產重大技術和質量難題,還發明瞭12項國家專利,創造經濟效益1.9176億元。

20xx年,在某型號生產研製關鍵階段,王剛帶領他的年輕團隊創造了全部產品零缺陷交付的奇蹟。在新機試製生產階段,恰恰是問題高發的時期,質量問題、研製生產階段各種問題都會隨之而來。這一次,他們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任務,這在沈飛研製歷史上還是首例。

20xx年帶領徒弟吳學文參加全國銑工技能大賽,兩人既是師徒,又是競爭對手。晚上回到賓館,扔不忘向徒弟講解疑難。發現徒弟走路困難,得知吳學文後腳跟長了骨刺,正值大賽集訓攻堅期,王剛放棄半天的集訓機會,到外邊頂着烈日為徒弟找尋購買厚的氈墊,在腳跟處挖了個洞。徒弟看着工服幾乎全部被汗浸濕的師傅,現在談及,仍熱淚盈眶。

忠誠築魂,靈魂因忠誠而高尚;百鍊成鋼,鋼鐵經過錘鍊更堅韌。在王剛的心裏,什麼也沒有沈飛人特有的航空情結更重、更珍貴。高薪沒有動搖他,榮譽和光環也沒讓他陶醉,王剛始終保持着謙遜低調的本色。很多人常勸他説該功成身退、多為自己和家庭考慮考慮了,王剛總是一笑了之。

只想帶她出門旅行

談及愛人,王剛停頓良久,眼裏閃過一絲淚光,對妻子懷着滿腹的愧疚。20xx年,王剛與妻子陳麗在相識兩年後步入婚姻殿堂。婚後還沒來得及蜜月旅行,王剛便又投入緊張的工作中。日常回家大部分時間也是在鑽研工作中的事情,妻子對此也從未有過怨言,也從未提過多要求。

今年5月,妻子因肺癌腦轉移,顱內壓增高導致雙目失明。陳麗得病後,每月自負的治療費就在上萬元。就是把房子賣了,也要把陳麗的病治好。

兩人婚後幾乎從未出過瀋陽。馬上要迎來十一,準備帶妻子在瀋陽周邊轉轉。

王剛,一個掃地僧般低調的技術大拿,每天都在不斷努力的成為好班長、好師傅、好丈夫。

王剛身上所體現的堅定信念、大愛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鋭氣,正是我們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

疫情期學習心得篇4

“幹部重心要下移,力量要下沉,支援社區工作,構築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線。”值此舉國上下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親赴北京疫情防控一線,看望慰問一線職工,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發表重要講話。堅強有力的指導,温暖人心的話語,讓廣大奮戰在疫情一線的同志們倍受鼓舞。基層幹部紛紛表示要再接再厲、英勇鬥爭,以更堅定的信心、更頑強的意志、更果斷的措施,緊緊依靠人民羣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你説他是基層幹部,其實他是小區門衞,為羣眾安全保駕護航。“怕嗎?我也怕。上嗎?必須上!”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可總有一羣普通人,用生命為我們擋住了一座座大山。基層幹部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員,疫情面前不辱使命、挺身而出。疫情來襲,他們立即上崗、全員出戰,第一時間奔赴各個社區報到,當起小區門衞,對居民小區實行封閉管理,每天起早貪黑進行輪值,對出入人員“一查核兩詢問一登記”,讓羣眾真正“靜下來”。他們沒有救援服、隔離衣,只有一隻簡單的口罩;他們沒有執法證、資格證,只有一張百姓熟悉的面孔。他們用小區門衞的新身份,充分發揮示範帶頭作用,踐行初心使命,為羣眾安全保駕護航。

你説他是基層幹部,其實他是快遞小哥,為羣眾採購提供保障。這句“我是黨員,我先上”不知温暖了多少人心,這句“越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越要衝鋒在前”不知觸及了多少人內心的柔軟。在這場戰“疫”裏,不少基層幹部主動變身為“快遞小哥”。不懼疫情、不辭辛苦、不怕危險,為百姓採購和配送日常生活所需。有的幹部每天統計所負責小區的羣眾生活所需用品,逐一對照採購,免費安全配送上門;還有的幹部變身為居家隔離居民的“生活管家”,為隔離居民送去蔬菜、水等生命用品。他們用快遞小哥的新身份,不僅為居民生活需求提供保障,還把温暖送進大家的心裏。

你説他是基層幹部,其實他是村屯保安,為羣眾平安用心守護。“疫情不退,我們不退!”按照上級黨委的統一安排部署,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馬鞍山鎮新風村黨支部書記陳相國帶領村黨支部迅速上崗,設置村屯卡點,落實值班值守。全國各地無數像陳相國這樣的鄉鎮幹部、村幹部在村裏堅守崗位,當起村屯保安,在村口街邊站崗,在重點卡點24小時輪值,全面落實聯防聯控措施,構築起羣防羣治的嚴密防線。迎戰疫情,他們甘做村屯保安,讓銅牆鐵壁硬起來,用心守護羣眾平安。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大海里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讓我們繼續堅守在戰“疫”一線,勇挑重擔、勇擔重責,堅定信心、同舟共濟,戰“疫”迎春到吧!

疫情期學習心得篇5

“最近有沒有發燒感冒?”“沒有。”“有沒有感覺到不舒服或者其他的一些症狀?”“都沒有哦”“好,那你們平時睡覺的地方、住的地方都要記得常通風,如果有什麼問題,就直接和我打電話。”今年x歲的x,是百福司鎮x村衞生室的一名普通村醫,今年是他在x村衞生室上班的第x個年頭,累計接診x餘人次。x村是一個擁有x個村民小組、x餘村民的大村,佔域面積x平方公里,人口分佈分散。x作為此次新型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線醫護人員,獨自一人每天要在村內來回十多趟、在村裏走上x多公里路、給x多名務工返鄉人員測量體温,時刻都在關注着村民們身體狀況的變化。

20__年的年初,x去做身體檢查,被確診為尿毒症,當時妻子x感覺天都要塌了,倒是他反過來安慰妻子説,只要每週做好透析,影響不大的,別擔心。自從患病以後,從兩天一透析,到正常生活工作,x始終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而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繁重的工作,他仍然義無反顧的堅守在一線。“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都不支持他去一線工作,給他做了好幾次工作,他還是堅持要去,他説:squo;作為一個醫生,這是我的工作,身處在一個地方,就應該儘自己的職責,要為老百姓負責,我走了就沒有人給老百姓量體温,檢查身體,他們又要居家觀察,不能出門,你讓他們怎麼辦,所以,我不能走!squo;”x的妻子x,看着家裏的頂樑柱風雨無阻地去挨家挨户地測量體温,內心欣慰卻又擔憂。

從臘月二十九開始,x就開始了每天的奔波。

“x醫生每天都揹着他的藥箱,八點半一到,雷打不動能看到他人出現在我們組,挨家挨户地上門測量體温。”

“x醫生人特別好、特別負責,以前生病了他來看,現在疫情這麼嚴重,還是他來看。”“他還有個兩歲的小娃娃呢,希望x醫生能保重身體,我們大家都感謝他!”幾乎每一位x村的村民都知道x醫生,每一次體温測量、每一句防疫囑咐、每一張記錄表構起了堅不可摧防禦病毒的鋼鐵城牆。x踏遍村裏的每一條路、走到每一户人家門口、診進每個人的心中,織起了萬眾一心、牢不可破的防護網。

“他天天都在吃藥,都在打針。每一個星期還要去做三次透析,做完又馬上趕回來下鄉去測量體温。我看着也心疼,但是沒有辦法,這是做醫生的職責。”x的父親x啟萬是x村的上一屆的老村醫,現在已經退休。但看見兒子每天忙的腳不沾地,就又拾起老本行,在x下組給村民檢查時,就在衞生室給村民看看小毛病,減輕x的負擔。村裏的居民也自發組織人員設卡勸阻外出人員,主動宣傳當前疫情防感染的重要措施,自覺做到不外出,少接觸。疫情來襲,x義不容辭,毅然決然地衝鋒在最前線。堅持戰鬥,是作為醫者的責任與擔當,是作為丈夫、父親應樹的榜樣,更是舍小家為大家,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他説:“現在疫情這麼嚴重,我不站出來哪個站出來,村裏的書記、主任都在一線,最需要你的時候你不在,怎麼行嘛。而且現在村裏宣傳得很到位,老百姓防護意識越來越強,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定能打贏這次疫情攻堅戰!”

疫情期學習心得篇6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縣委組織部某同志能夠自覺提高政治站位,認真履行崗位職責,不折不扣完成組織交給的各項工作,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展現了一名組工幹部講政治、重公道、業務精、作風好的良好形象。

一是主動提高站位,凝聚防控合力。作為組工幹部,該同志能帶頭將疫情防控工作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重大考驗,作為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實踐行動,堅決貫徹執行縣委、縣政府疫情防控工作總體部署與要求,第一時間牽頭擬定《致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的一封信》,號召全縣黨員幹部合力戰“疫”。能夠認真學習領會上級關於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等通知,結合我縣實際,牽頭起草並下發通知x份,為統一全縣黨員思想,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堅決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二是主動深入一線,務實工作作風。作為負責基層黨建工作的組工幹部,該同志能夠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要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決貫徹黨中央和省委、市委、縣委決策部署,按照縣委組織部工作安排,結合陪同領導一線調研,主動深入x個鎮、x個村(社區)、x個交通卡點,現場瞭解並指導督促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發揮作用,及時為縣委領導提供了疫情防控一手資料,先後編髮疫情防控基層黨組織發揮作用情況通報x份,有力促進了全縣基層黨組織疫情防控工作規範有序、取得實效。

三是主動吃苦奉獻,展現先鋒形象。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作為全縣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聯絡人之一,該同志從大年七年級起就始終堅守工作崗位,認真落實每日工作報告制度,截止目前,已連續工作x日,先後起草上報疫情防控工作情況x份;積極撰寫工作信息x份,其中,被“x組工通訊”刊用x份,被“x快訊”刊用x份。結合“雙報到”和全縣黨員幹部支援村(社區)行動,利用休息時間,深入村(社區)開展志願服務x次,累計x小時,期間,幫助協調解決問題x個,受到基層黨員羣眾一致好評。x月x日,被縣委表彰為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

疫情期學習心得篇7

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新課程實驗的深入實施,帶來了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課堂,創造和問題都推陳出新、層出無窮。必然教研活動的方式也跟隨着發生變化。為了合作與交流、協作與共享,網絡教研應運而生。網絡教研依託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發和利用網上教育資源,建立開放、交互動態的網絡教研平台,實現資源的交流與共享,以教育消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如今,利用網絡上博客做教研成為教研的必然趨勢。

一、傳統的教研活動

由於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教研員與一線教師各自為政,交流少,開展教研活動特別困難,即使有有些零星的新課程培訓,但有些學校由於受各種情況的束縛,往往只有少數人蔘加,並且由於培訓時間短,很難達到教研為教育教學行為服務的效果和目的。

而網絡教研,充分利用了網絡速度快,信息發佈及時,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透明度、參與面和交流面都較大等優點,能及時有效地為基層服務。通過網絡博客,還可以進行區域內或跨區域的教研活動,利用博客論壇、發貼等方式還能夠解決眾多教師參加教研活動的時間不一致問題。

二、網絡教研專家在線

民主討論。傳統的教研活動,往往由聽課、評課、主題研討等環節組成,由專家、領導或同行主講,其他教師參與討論,這種交流是面對面進行的,不少人往往礙於面子,不提、少提或婉轉地提反面意見,這樣的形式很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虛假教研,而網絡教研一般由專家或同行在線,因其隱蔽性,使大家不再有這些顧忌,肯定什麼、不同意什麼,都能真正做到有什麼説什麼,即使持基本否定的態度也會直説。

這更有利於引起對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思考,無論是教師,還是專家、教研員,都有更大的收穫,真正起到民主研討的作用。從幾個新課程網站的網絡教研情況來看,的確能形成專家與教師、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之間,甚至教育行政領導與教師、學生之間在線接觸,開展更加民主化、真實化的教研活動,這對新課程的健康發展,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三、網絡教研延續研究

空間無限。傳統的教研活動,一旦活動結束,研討也就隨之結束,即使活動中所滲透的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要再通過參加活動的教師轉達,其效果往往也會大打折扣,如時間遠久還可能會遺忘。而網絡教研,可以把活動的內容或活動中所需體現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思想通過網絡傳遞給每一位所需的教師,教師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隨時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學習、分析和研究,發表評論,甚至還可以把繼續學習的心得體會通過網絡發貼與同行交流,即使彼此不在同一地方。

通過網絡教研,技術教師還可以將自己遇到的問題或自己認為成功的教案、案例、課件、經驗等發貼到論壇與專家、同行一起共同思考、討論、吸收、分享,使教研活動能夠介入教學全過程,貫穿在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反思等環節。

四、網絡教研促人反思

催人上進。網絡教研促進教師的自我反思和發展,改變了教師的學習狀態、工作狀態,極大增強了教師參與教研的自主性,創生出嶄新的學校博客教研文化。通過教育博客,教師發表自己的教育實踐的教學感想、教案、案例等與同行交流,大家羣策羣力,聚合更多人的智慧,從而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另外,在發貼、回貼的過程中好的貼子會吸引更多人讀貼跟進,教師有了“受重視”感,便會自覺地產生髮表的慾望,積極發表話題。

而要發表話題,便會更加關注教學現象,對教學現象進行分析,進而使教師養成了觀察與思考的習慣,催人上進。也實現了網絡教研的同伴互助。在教育博客聚合的環境中,大家以共鳴的方式相互促進與提高,一起構建和諧的抒發、表達、辨析、質疑、批評、總結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規律的網絡環境,一起夠成豐富多彩的“社會大研討”。在充分展示自我,參與交流,質疑和批評的過程中,促進教師學習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習慣的形成,也促進了教研行為的變革,更是一種創新的思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xuexipeixun/lk1ol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