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國中資本論讀書心得多篇

國中資本論讀書心得多篇

國中資本論讀書心得多篇

國中資本論讀書心得1

要理解《資本論》被稱為“資本主義的血史”,我認為帶着下面這個問題去閲讀,或許能夠初見端倪:還在第四章中,在闡明貨幣之所以成為資本,只是因為貨幣的一部分被轉化為與生產資料相分離並且被自由工人所出賣的勞動力時,就發生過這樣一個問題:這種勞動力究竟是從哪兒取得的呢?個別人手中大量的貨幣量究竟是如何地,通過什麼方法積累起來的呢?

“圈地運動”是我僅能想到的原因,這是高中教育留給我的。閲讀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發現自己的思考和學識有多狹隘。馬克思説道:“但是,資本積累以剩餘價值為前提,而剩餘價值以資本主義生產為前提,而資本主義生產又以商品生產者握有較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為前提。因此,這一整個運動好像是在一個惡性循環中兜圈子,要脱出這個循環,就只有假定在資本主義積累之前有一種“原始”積累(亞當.斯密稱為“預先積累”),這種積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出發點。”從這裏來理解,所謂“原始”積累是在資本及與其適合的生產方式產生之前的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歷史過程。當“原始”積累達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時候,它就辯證地轉化資本,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曾經,在高中的課堂上,老師向我們解讀“資本就是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流着血和骯髒的東西”,本以為這僅是馬克思個人仇資的心理表示,畢竟在當時,我只認為馬克思是站在資本主義對立面的人。讀罷《資本論》,才發現這正是恰如其當的評述,甚至如果還有更貶損的話語,我不介意用它來描述資本積累的原始過程。歷史是被建構出來的,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的歷史,總是不可避免地帶有作者的印記,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麼一段歷史,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虛構的歷史,遲早會被淹沒在時間的長河中。“事實上,原始積累的方法絕不是田園詩式的東西。”

如果説,資本積累不外是不斷地進行着對僱傭工人的剝奪,對他們的無償勞動的佔有,而這種剝奪又是隱敝的,被掩蓋在物的關係下面,是按照商品流通規律發生的,那麼原始積累就是對生產者生產資料的剝奪,其目的是在於把他們變為僱傭工人,這種剝奪並不為物的關係所掩蓋,它在商品流通規律之外進行,是超經濟的因素。下面我將具體闡述原始積累是如何使大多數人變成無產者而少數人成為資本家的。

對農村居民土地的剝奪是從十五世紀最後三十多年開始演出的。同王室和議會頑強對抗的大封建主,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奪去他們的公有地,強行拆除農民的住房和公認的小屋,把耕地變成了牧羊場,大量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被投向勞動市場。同時,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和伴隨而來的對教會地產的大規模侵吞,對修道院等的壓迫,把住在裏面的人無情地拋進無產者行列。把人從地產上清掃出去,對“神聖的所有權”進行最無恥的凌 辱,對人身施加最殘暴的暴力,在那個時代,所有這些被視為理所當然,這就是原始積累的各種“田園詩式”的方法。無怪乎托馬斯.莫爾在自己的《烏托邦》一書中就宣稱:“羊在吃人”。所有這些為資本主義農業奪得了地盤,使土地與資本結合,為城市工業造成了大量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階級。

我一直用“不受法律保護”來形容那些無地無產者,因為他們確實幾乎沒有受到過任何法律的保護,即使有法律,那也是用來壓迫剝削他們的血腥法律,可以説,他們是時代的犧牲者,同時也是奉獻者,因為他們的非自願地犧牲造就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幾乎一夜間,大量無地無產者被投向勞動市場,但是這個不受法律的無產階級不可能像她誕生那樣快地被新興的工廠手工業所吸收。再者,這些突然被拋出慣常生活軌道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適應新狀態。他們大批地變成了乞丐、流浪者,其中一部分人是由於習性,但大多數是為環境所迫。我們甚至不曾想過法律可以這樣:它對大多數人為何淪為流浪者在所不問,甚至鼓勵把農民淪為無產者的行為,但它卻對流浪者施加酷 刑,並要他們發誓回到原籍或最近三年所居住的地方去“從事勞動”,而沒有人“願意使用”還要被割耳朵。多麼殘酷的諷刺!他們的家園和土地已經被剝奪,勞動市場早已飽和,法律卻要求他們“從事勞動”,否則就對他們施加酷 刑。在形式上,血腥立法的目的在於反對流浪者和乞丐,但是轉變為這種人的人恰恰就是被剝奪者。可以這樣説,血腥立法所做的工作並不少於血腥剝奪者的工作。法律還在另一個方面起了大作用:法律雖然規定了工資的限度,但從來沒有規定工資的最低限度。“支付高於法定工資的人要被監禁,但接受高工資的人要比支付高工資的人受到更嚴厲的處罰。例如,伊麗莎白的學徒法第十八條和第十九條規定,支付高工資的人,監禁十天,而接受的人,則監禁二十一天”。有關僱主和僱傭工人之間的契約以及解約期限等條款規定,對違約的僱主只提出民事訴訟,而對違約的工人則提出刑事訴訟。工人的狀況極端惡化,貨幣工資提高了,但其提高的程度不及貨幣貶值和物價上升的程度。正如亞.斯密所説:“每當立法機關企圖調解僱主及其工人之間的糾紛時,它的顧問總是僱主。”所有這些在今天看來,都是那麼不可思議,那些法律變成了可笑的反常的東西,但是它確確實實的存在過,並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原始積累,造就了大資本家。

“資本是天使?資本是魔鬼?資本能讓我們一步登天,也能讓我們落入萬丈深淵。人人心中都有一個資本的模樣,你心中的資本模樣如何?”通過《資本論》,我瞭解到原始積累的殘酷性以及後續資本的積累,一方面使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則是相對過剩人口大量存在,從而擴大品貧富差距。而越來越多相對過剩人口對在業人員造成極大的壓力,迫使在業人員不得不過度勞動和忍受資本家的擺佈。發達的生產力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在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公有制比較起來,社會公有制自然是一個長久的多,艱苦的多,困難的多的過程。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羣眾,而社會公有制則是人民羣眾剝奪少數掠奪者。《共產黨宣言》最後呼籲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並不只是出於階級鬥爭的考慮,更是提高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國中資本論讀書心得2

從資本的總公式看,剩餘價值不可能發生在貨幣本身上,因為貨幣作為購買手段和支付手段,只是實現商品的價格。它如果還是採取貨幣形式,價值量也就不能增大。剩餘價值也不可能發生在商品的出賣上,因為這個行為只是價值的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因此,剩餘價值只可能發生在第一個行為G—w中所購買的商品上。不是發生在所購商品的價值上,而是發生在所購商品的使用價值上。因為互相交換的是等價物,不可能因交換而發生價值變化,只能從所購商品的使用上發生。“要從商品的使用上取得價值,我們的貨幣所有者就必須幸運地在流通領域內即在市場上發現這樣一種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特殊屬性,因此,它的實際使用本身就是勞動的物化,從而是價值的創造。貨幣所有者在市場上找到了這種特殊商品,這就是勞動能力或勞動力。”

“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這句話指出了三點:(1)勞動力是在“活的人體中存在的”,它既不能離開人體,又不等於人體。(2)勞動力是“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它只能在運用時,即在勞動時才表現出來。(3)勞動力是“體力和智力的總和”。不能把勞動力等同於體力。一個白痴和瘋子即使有體力,也不能算勞動力。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歷史條件

第一個基本條件是:在商品交換本身除了包含由它自身的性質產生的從屬關係以外,不包含任何其他從屬關係的前提下,勞動力只有被它的所有者自己當作商品出賣,它才會出現在市場上。第二個基本條件就是:勞動力所有者只有自己的勞動能力可以當作商品出賣,沒有別的東西可賣。其實,不僅勞動力成為商品是歷史的產物,而且前所考察的商品、貨幣這些“經濟範疇”也都帶着歷史的痕跡。資本的出現,標誌着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新時代,這個“資本主義時代的特點是,對工人本身來説,勞動力是歸他所有的一種商品的形式,他的勞動因而具有僱傭勞動的形式。另一方面,正是從這時起,勞動產品的商品形式才普遍化”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

作為商品的勞動力,同其他商品一樣具有價值。“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從而再生產這種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的。”決定勞動力價值的要素有三個:

第一,因為勞動力只是活人的能力,所以勞動力生產要以這個活人的存在為前提。活人維持生命,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資料,“因此,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可化為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或者説,勞動力的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至於這些生活資料的種類和數量應該是多少,“生活資料的總和應當足以使勞動者個體能夠在正常生活狀況下維持自己”。所謂正常生活的維持,不僅包含着自然條件如地理環境和氣候決定的自然需要,而且還包含着一個由歷史形成的生活習慣所決定的歷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第二,作為勞動力所有者的人是會死的,必須依靠人口繁殖使自己永遠延續下去。“因此,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總和,要包括工人的補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資料。”

第三,使人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知識和技能,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訓練,這就得花費一定量的商品等價物。“勞動力的教育費隨着勞動力性質的複雜程度而不同。”

總之,“勞動力的價值可以歸結為一定量生活資料的價值”。生活資料的價值改變,勞動力的價值也隨着改變。

勞動力價值的實現和它的使用價值的讓渡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它所需要的社會勞動決定的。貨幣所有者在交換中得到的勞動力使用價值要在使用中即消費中才表現出來,而勞動力的消費是在生產過程中進行的。現在,讓我們跟着勞動力買賣雙方到生產場所去看一看吧!在那裏,原料等等生產資料是按十足的價格支付的;而勞動力的消費過程同時就是商品和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

勞動力的買賣是在流通領域進行的。“那裏佔統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自由”是指交換雙方都出於自願、自主,“平等”是指等價交換,“所有權”是指“雙方都只支配自己的東西”,“邊沁”是指“雙方都只顧自己”,為自己的特殊利益結對的。然而,這些只是外部表現,不是經濟關係的實質。

一旦離開流通領域,進入生產領域就會看到,“原來的貨幣所有者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隨於後。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這才是自由、平等、所有權背後的真實關係——資本剝削關係。

馬克思的資本理論最能反映他生活的時代和實踐中心的要求,這種理論也因其與實踐中心緊密對應,而形成對時代精神能更好把握的理論硬核。理論之樹常青,馬克思的資本理論在當今社會仍閃爍着耀眼光芒。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完善的過程中,以“資本動力學為核心的生產力理論、哲學智慧對現代化建設實踐的貫注、社會人文關懷或是以人為本”也順應時代的要求,成為時代思想的弄潮兒。以資本動力學為核心的生產力理論,從理論上直接把馬克思《資本論》的建設性內核和一貫強調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經濟哲學思想的內核聯繫起來了,從實踐上提供了國際經濟全球化和國內現代化建設實踐所需要的哲學理念。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可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一方面充分利用資本的動力作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現代化建設的財富增長目標,並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同時,我們也可能減輕資本野蠻面的破壞性和給人民帶來的痛苦。為此,我們也需要在經濟全球化與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注入哲學智慧及弘揚其人文關懷,促進以人為本的思想在社會實踐中的作用把馬克思主義實踐唯物主義的哲學智慧運用於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既使中國經濟的發展呈現了“跨越式”態勢,又避免了過去資本主義發展中的曲折與苦難,建立了經濟發展的新規則。繼續着把實踐唯物主義的哲學智慧貫注到經濟建設中去的創造性活動,又創造了新的實踐和成功。

社會人文關懷是自由與權利在法制與民 主制度架構內的哲學弘揚,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建設實踐中的運用。

國中資本論讀書心得3

第一次看見這本書,是在父親的書櫥裏,很厚的精裝本。

那時,父親是解放軍政治學院政經教研室的副主任,掛着將銜的教授。專門給那些到這所軍隊高等院校來進修的團級以上政治主官,也就是政委們,講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小時候我很好讀書,曾經翻遍了父親,還有母親的書櫥。為此曾經遭到父母親的嚴斥,而且把書櫥上了鎖。因為他們的書櫥裏,不僅有諸如《資本論》,《馬克思全集》、《恩格斯全集》等等的馬克思主義經典,還有像《紅樓夢》、《西遊記》與《戰爭與和平》一類的世界文學名著。他們不希望我過早去接觸這些錯綜複雜的東西。可不管他們將鑰匙藏在哪裏?我總有自己的辦法找到。於是,他們的書櫥,還是被我徹底翻閲過不止一遍。後來,我才知道,我們兄弟姐妹六人,只有我才會如此的大膽與離經叛道。其他,包括三個大我很多的姐姐,在書櫥被鎖後,再也不敢去偷看裏面任何一本書籍。我是翻閲這些書櫥面的人。

當然,一個國小三四年級的孩子,不可能對《資本論》這類書籍感興趣。吸引我的是裏面像《紅樓夢》《西遊記》《戰爭與和平》等大批的文學作品。

第一次知道《資本論》是寫的什麼?大約在國中二年級。我走進書房時,看見父親在讀這本很厚的書,便隨口詢問了一句。父親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我,那時一本關於政治經濟學的教科書,也是一本馬列主義教科書。作者就是卡爾。馬克思,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我曾經不經意的朝着那本放在父親案頭的厚書撇過一眼,而已。

第一次接觸到這部書的實質內容,在那些高中生的嘴裏,還有他們那些大 字報上,聽到和看到關於“資本論”中,可能是被斷章取義,或者完全肢解後的隻言片語。

第一次自己翻開這部經典著作,是我走進大學校園以後。我是讀中文系,像這類教科書並不是我的必修科目。只是因為讀中文,也要讀些諸如哲學、政治經濟學的副科,曾經做過最簡單的翻閲,幾乎連一頁字的讀書筆記也沒有做過。

歸根到底,我從來沒有真正讀過《資本論》。

這些天突然打算從頭到尾認真閲讀和學習《資本論》,其實並非無的放矢的一時間心血來潮。很長一段時間,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已經不再被人提起。尤其是在一般人中間,恐怕更是少有人會去讀這樣的專著。馬克思主義思想正在,甚至已經在廣大羣眾中嚴重缺失。更加令人擔憂的還是,在當今思想領域,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學説,正在遭受到嚴重挑戰,正在受到來自不同角度的詆譭、篡改與攻擊。

我不是一名共產黨員,但一直堅持認為自己是一個信仰馬列主義的人。於是,我決定認真地從頭來學習馬克思主義學説的基本理論,我想通過學習來弄明白,中國未來的路,究竟在哪裏?當然,我就算真弄明白了,也不過自己明白了而已。可我想對得起自己一生的信仰,總還是一件好事。

既然如此,要讀的第一本書,理所當然應該是《資本論》。

國中資本論讀書心得4

一直以來我一直認為給工人放假,給工人福利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是以美國企業家福特率先發現並提出。最近看《資本論》發現資本論中也有類似觀點,只是表述不一樣,馬克思的觀點是:工人的消費是擴大再生產的必要條件。

聯繫到我們的實際,前一些年我們總説內需不足,消費不足,但是現在網絡消費興盛,我們的消費起來了,問題卻又是我們“生產力水平跟不上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買個馬桶蓋都要出國買。

現在問題來了:

1。消費是擴大再生產的必要條件,但是如果消費都是消費的國外產品呢?那國內的擴大再生產如何進行?

2。如果是簡單的擴大再生產,只要能掙錢就上馬,這樣的擴大再生產肯定不行。那麼消費的擴大再生產如何進行經濟產業的升級呢?如何進行產品的改造呢?這個產品的升級改造是如何影響消費的呢?有沒有經濟規律曲線?

在我們國家,普通老百姓奮鬥十幾年,所得收入只為一套房,顯然這是不合理的。因為這個錢再碼放之前一直是儲蓄,既沒有被用來消費,也沒被用來投資(起碼普通老百姓都是攢錢買房,不是從資本兑現的錢去買房),這是浪費。

其次這麼大的一筆錢就為一棟房,它所推動的資本流通相對於所投入的買房錢,是非常有限的,對於經濟的刺激是非常有限的。而現實中經常説房價推動經濟繁榮,我持懷疑態度。因為資本的流通必然增值。你一棟房子所帶動的資本增值最終會體現在房子上,不可能你一套房子所帶來的資本增值200,最後賣你100萬。但是為什麼還會這樣?商人肯定不傻。我懷疑這是地方政府搞的鬼。

再次老百姓拿十幾年的錢去消費一套房,也就是説老百姓一兩年的勞動時間產出的產品需要他用十幾年的勞動時間去換取,這是不是一種剝削。國家要解決這個問題。

國中資本論讀書心得5

許多年前,我們在高中時代聽老師講過剩餘價值學説,但從沒讀過《資本論》的原著。我想即便那時讀,也不會理解的,因為我們沒見過或者説沒有親身體驗過資本主義社會。自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一直都是西方資本主義不歡迎的人物。在中國,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資本論》很少有人去讀了。

我以前一直以為《資本論》是純經濟學著作,光那麼厚,就讓人望而卻步。不久前前,從新聞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在許多人特別是西方國家的人們當中,掀起了一股重讀《資本論》的小熱潮。我很好奇,為什麼那麼多長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們會重新審視這部革命著作?我順手拿起那本靜躺在我書櫃上許久的《資本論》,隨便打開一頁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資本論》並不是深奧難懂的經濟理論,是平常易懂的,更是無比貼近現實社會的,書中引用的事件,無不在真實生活中得到應驗。於是,我立馬沏茶,在新居的書房裏匆匆讀了起來。

《資本論》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瀾,他真的是一部底層工農羣眾的《聖經》。他帶給我的第一感受是:我明白了他為什麼堅決不讓走資本主義道路,把資本主義消滅在萌芽狀態。《資本論》不僅總結了分析了資本主義的性質和一般規律,而且揭露了許多血淋淋的事實。讀着那一件件具體的事件,我在想,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國嗎?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國。馬克思寫《資本論》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後的國家避免那樣血腥的事情發生。我現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幾段話抄在這裏,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示:

“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然規律,引起社會的對抗。這種對抗已經發展到什麼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來説,並不是我們這裏的問題。這裏的問題是這各種規律本身,是這各種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並且貫徹下去的趨勢。工業比較發展的國家,不過為那些更不發展的國家,顯示出它們自己未來的形象。”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揭露近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一個社會即便已經發現它的運動的自然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一個法令來廢除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夠把生育的痛苦縮短並且減輕。”

類似的章句還有許多,一下子不能如數摘抄,我會在回帖中貼出那些振聾發聵的語句和結合現實社會的感想。

如今,資本家們在惶惶不可終日,瘋狗般反對國進民退之時。猛然想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一個叫馬克思的德國猶太人預言了他們的埋骨之所!!!

於是,政要顯貴們也紛紛捧起《資本論》,迎接革命導師在當今世代的華麗出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139ye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