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7篇黨史學習個人心得體會

7篇黨史學習個人心得體會

本站小編為你整理了7篇《黨史學習個人心得體會》範文,但願能對你的工作學習會帶來幫助。

7篇黨史學習個人心得體會

黨史學習個人心得體會(第1篇)

參加我們人大機關黨史教育動員會後,本人開展了自學,現結合學習的情況簡單從三個方面談一下感受:

一是要樹立堅定的學習理念。今年是建黨一百週年,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非常有必要而且意義深遠,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牢記初心使命、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偉業的必然要求,是堅定信仰信念、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永葆黨的生機活力的必然要求。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我們要認真學習黨史、國史,瞭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下一步我想我個人在學習上要做到三點:一是制定學習計劃,全面系統學,不能蜻蜓點水走過場;二是結合實際,深入細緻學,多做思考與研究;三是多渠道多途徑學習,要通過書本、學習強國、新聞媒體等多維度學習,確保高質量高標準完成學習教育各項任務。

二是要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通過近期的學習,又一次深刻感悟到我們共產黨走過的這百年是多麼的不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又是多麼的來之不易,我們的未來在面對機遇與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很多的挑戰。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講到:我們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説是“雄關漫道真如鐵”;我們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説是“長風破浪會有時”。這三句話是我們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生動描述。在看到沙洲村“半條被子”、長征途中管被裝卻寧可自己凍死的軍需長等故事時,還有重温焦裕祿、雷鋒、谷文昌等一個個生動事蹟時,確實思想是被強烈震撼的,心靈是受到深刻啟迪的,也更加堅定了理想信念。

三是要樹立堅定的為民服務宗旨。我們學習黨史最終的落腳點是在實際行動上,在一切為了人民的服務宗旨上。以先輩先烈、先進人物為鏡,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為一名人大工作者,履好職盡好責,發民聲、呼民意,通過“一人一重點,領辦解難題”,重點議題工作的開展等幫助推動一些羣眾關心的實事,在對口聯繫監督農村經濟各領域工作的同時,多學習、多思考、多研究,多提有價值的建議和意見,為我區的三農工作、鄉村振興做出積極的努力。

黨史學習個人心得體會(第2篇)

慶祝我們黨百年華誕的重大時刻,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在全黨集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正當其時,十分必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立足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重大時刻和“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高度,深刻闡述了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大意義,深刻闡明瞭黨史學習教育的重點內容和工作要求,系統回答了“為什麼學、學什麼、如何學”等重大問題,既是一次全面的工作部署,也是一堂深刻的黨史教育課,宣示了新時代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堅定決心,展現了再接再厲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的奮進姿態,彰顯出超凡的政治高度、寬廣的歷史維度和深邃的思想深度,通篇閃耀着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輝。

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黨的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它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力量,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基層人大工作者,學習黨史是人生的必修課,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一是學習黨史,要從黨的百年輝煌歷程中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從黨的百年艱辛歷程中汲取前進的智慧力量,從黨的百年奮鬥歷程中傳承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賡續(gēng xù)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吸取奮勇前行的力量。堅持理想信念,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二是學習黨史,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發展規律,為我們正確認識現實和改造現實提供歷史依據和啟示,進一步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更好地為貫徹和落實黨的政治路線和政治任務服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加快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作出自己的貢獻。

三是學習黨史,要傳承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勞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始終保持黨同羣眾的血肉聯繫。

四是學習黨史,要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在一百年的非凡奮鬥歷程中,湧現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鬥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範,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構築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為我們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要宣傳英模的成長史,挖掘英模思想閃光點,講好英模的平凡事,用人民英雄的光輝形象、偉大精神、可貴品質,激勵後人繼承他們的遺志和品質,將共產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五是學習黨史,要對照自身修身養德。“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鏡子的意義在於讓你有所借鑑,明晰自己的優缺點,以便更好地規範自己的行為。而我們的黨史經典正是這樣一面鏡子,透過它我們看到了本質意義上的東西,它讓我們更好地正視自己,也使我們更加明白:我們這一代人需要堅定的精神信仰,更讓我們懂得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六是學習黨史,要從黨史、人大史中不斷增強戰鬥精神和昂揚鋭氣,不斷提高應對風險和迎接挑戰的素質能力。要把學習黨史同做好人大工作結合起來,努力以過硬的作風、高質量解決好關係人民羣眾切身利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切實把學習成效轉化為更好為黨旗添彩、為大局服務。

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資政育人、錘鍊黨性和做合格黨員的教科書,它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結晶,藴含着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到“九八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等,這是民族精神的結晶和昇華,是我們共產黨人特有的精神狀態和人格魅力,它潛移默化的感化心靈、陶冶情感、昇華情感。這是黨史經典中強有力的精神源泉,激發我們對民族性、時代性、地域性的文化記憶,強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架構,構建安身立命、持續進步的精神家園,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奮鬥。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牢記初心使命、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偉業的必然要求,是堅定信仰信念、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永葆黨的生機活力的必然要求。我們學習黨史,就是要堅定信仰信念,做一名理論上清醒、政治上堅定的合格黨員;學習黨史就是要弘揚黨史精髓,堅持“與時俱進”,加快知識更新,加強實踐鍛鍊,使專業素養和工作能力相協調。學習黨史,就是要汲取精華,感悟紅色文化的激情與內涵,領悟初心,迴歸經典,讓精神與信仰散發恆久的光芒。作為一名黨員幹部、一名人大工作者,學習黨史,在原汁原味的黨史經典中更加深刻的認識黨,加強黨的思想教育,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盡職盡責,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週年。

黨史學習個人心得體會(第3篇)

黨史是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探索史、奮鬥史、創業史,是全體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認真學習黨史,能讓我們從黨發展壯大的歷史中汲取養分和智慧。通過學習黨史,我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段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實行改革開放、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光輝歷程和作出巨大貢獻的歷史。以下是學習黨史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是錘鍊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要從黨史中汲取強大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實踐力量,不斷夯實絕對忠誠的思想根基,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步調一致、行動統一。

二是矢志為人民羣眾謀利造福。要強化堅守初心的自覺,努力把羣眾期盼的事變成我們要乾的事,把我們在乾的事變成羣眾支持的事,把我們幹成的事變成惠及羣眾的事,千方百計解決好羣眾的急難事、揪心事、煩心事,不斷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三是強化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要進一步深刻認識一代人有一代人擔當的本質內涵,把組織的重託、人民的信任看得比泰山還重,以事業為重、以擔當為榮,自覺頂起自己該頂的那片天,擔起自己該擔的那份責,答好時代之問,創造出無愧歷史、無愧時代、無愧人民的更大業績。

四是汲取繼往開來的精神力量。要從黨史中汲取敢闖敢試、拼搏進取的智慧力量,繼承我們黨守正創新的優良傳統,用革命先烈先輩的感人事蹟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鼓舞士氣、激勵自己,不斷昇華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涵養浩然正氣,把工作幹得更好。

黨史學習個人心得體會(第4篇)

踐行黨史教育    弘揚紅巖精神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黨中央立足黨的百年曆史新起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動員全黨全國滿懷信心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作出的重大決策。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説服力的教科書。4月8號到13號在李主任的精心安排和帶領下,我們到了重慶,實地接受黨史教育。

重慶是一塊英雄的土地,有着光榮的革命傳統。毛澤東同志在這裏進行了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重慶談判,周恩來同志領導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這裏同反動勢力展開了堅決鬥爭,鄧小平同志在這裏領導中共中央西南局進行了大量開創性工作。重慶湧現了大批大義凜然、高風亮節的共產黨人,如信仰堅定、不怕犧牲的趙世炎等人,英勇善戰、屢建功績的王良等人,堅貞不屈、永不叛黨的江竹筠、王樸、陳然等人,嚴守紀律、勇於犧牲的戰鬥英雄邱少雲,等等。解放戰爭時期,眾多被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受住種種酷刑折磨,不折不撓、寧死不屈,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凝結成“紅巖精神”。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二〇一九年四月十七日在重慶考察工作時的説的話。

在重慶的幾天我們聽到了“共產黨人的修養”的理論課,參觀了渣滓洞、紅巖魂陳列館、桂園等紅色革命教育基地,舉行了向革命英雄敬獻花籃,重温入黨誓詞等活動,回來後,我又重温了《紅巖》這部小説和《在烈火中永生》這部電影,感觸頗深。

《紅巖》作者羅廣斌、楊益言都是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倖存者,他們親身經歷了黎明前血與火的考驗,目睹了許多革命烈士為革命犧牲的壯烈場面。根據這些親身經歷,他們於1957年寫出了革命回憶錄《烈火中永生》,隨後在這個基礎上創作了這部以驚心動魄的鬥爭畫面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廣大讀者的心的長篇小説《紅巖》。

小説發生在1948-1949年解放戰爭臨近尾聲,蔣介石集團反動統治最黑暗日子的山城重慶。小説主人公江姐是一位傑出的共產黨員,她對黨忠貞,對敵戰爭頑強不屈,在獄中,她受盡折磨,兇殘的敵人把竹籤釘進了她的食指,面對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驗,竹籤是竹子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烈士的鮮血染紅了腳下的巖石,他們的鬥爭意志和必勝的信念,如巖石般的堅硬。

什麼是紅巖精神?紅巖精神是革命烈士對共產主義信念執着追求的高度概括,是革命先烈堅持的真理,社會的人生偉大實踐,是革命先輩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改革開放發展建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精神支柱。

紅巖精神就象一面鮮紅的旗幟,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為理想和信念奮鬥不息。無數個大義凜然的共產黨員前仆後繼,用生命和鮮血扞衞黨的尊嚴和機密,配合武裝鬥爭,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反動氣焰,正是有他們的努力,才有共和國今天的繁榮昌盛和國泰民安!  先輩們用他們的鮮血染紅了我們的五星國旗,在我們享用現代文明的時候,怎能忘記和平的生活源於血染的歷史;怎能忘記曾經發生過的戰爭;怎能忘記曾為此付出了生命和鮮血的先烈們;怎能忘記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莊嚴意義。

在紅巖魂陳列館,在解説員飽含深情的解説下,我們參觀了《紅巖魂》系列展覽,對《歌樂山的見證》、《歌樂山的記錄》、《歌樂山的悲壯》、《這座山屬於歷史》等內容進行了參觀學習,再次接受了一次全面的“紅巖精神”洗禮。

陳列館中的一張張照片,一段段文字,栩栩如生呈現了當年共產黨人被關押時所受的折磨,所作的不懈抗爭,無聲的痛訴着國民黨反動派對於革命先烈的慘無人道的迫害。陳然,江姐,羅廣斌,楊益言……一位位優秀共產黨人的事蹟在我們面前閃過,讓我們深刻感受了那段光輝的戰鬥歲月,重温了革命先烈的信仰和堅持。

通過學習,我們重温了“愛國、奮鬥、團結、奉獻”的紅巖精神養分,心靈都受到了洗禮和極大的震撼。學思踐悟,收穫很大:時代沒有選擇讓我們像烈士們那樣轟轟烈烈的為祖國就義,但我有一顆同他們一樣愛黨、愛祖國、愛人民的心。時間會沖淡記憶,但人們決不會忘記,為祖國犧牲的人們,他們的理想,他們的信念,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每一個黨員都應該瞭解我黨帶領中國人民走過的艱苦的歷程,理解我黨在重大問題上的決策,從而更加相信共產黨,擁護共產黨,堅持並加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過去艱苦的環境中,烈士們能為革命獻出寶貴的生命而不計較個人得失。在新時期,不能忘了本,忘了那些為抗日戰爭,為解放戰爭灑過汗,流過血,甚至獻出了生命的先輩。不能在這個舒適的生活中迷失了着自我與方向。作為共產黨員更不能忘記了對黨忠誠,忘記了為人民而服務。我們一定要更加珍惜今天所擁有的一切,以先輩們為榜樣,勇挑重擔,攻堅克難。

黨的十九大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新時代學習紅巖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其藴涵的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等方面的豐富經驗,是共產黨人堅守政治品格,經受歷史發展考驗的學習典範,是我們今天重塑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的強大精神力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學習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南方局共產黨人“相忍為國”“同仇敵愾”“合而不同”“鬥而不破”的領導藝術,深化對紅巖精神的理解,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初心與崗位職責、本職工作緊密聯繫,堅定理想信仰,抵禦腐朽思想的侵蝕,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不懈奮鬥。

我們沒有資格忘記這些歷史,先輩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和平而幸福的生活,現在他們都已沒入歷史的長河中,那剩下的,就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要將先輩們的精神一直一直延續下去,讓我們的國旗在我們的國土上更加驕傲地飄揚!讓紅巖精神在我們的心中永存。

黨史學習個人心得體會範本(第5篇)

堅定理想信念——黨史學習教育學習長征史有感

前段時間,我認真學習了《中國共產黨簡史》,對書中關於紅軍長征的這段歷史受教育頗深。為此,我重新拜讀了一遍王樹增將軍所著的《長征》,從細節上加深對這段歷史的瞭解、理解。

1934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經歷的長征是人類戰爭的奇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座豐碑。我們的黨在長征中創造了偉大的革命精神——長征精神。我不由自問,是什麼力量讓我們的革命先輩創造瞭如此輝煌的業績?答案是:理想信念,堅定的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會上指出:“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這是對此的最好詮釋。

參加長征的紅軍共四路: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紅軍三大方面軍在陝甘蘇區會師,標誌着長征的勝利結束,長征共歷時兩年。長征是我們紅軍不畏艱難險阻的壯舉。長征跨越了我國十五省份,長征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脈,其中的五座位於世界屋脊之上而且終年積雪,有我們熟知的夾金山;長征渡過了30多條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洶湧險峻的峽谷大江;長征走過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廣袤的濕地,那片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更為重要的是在總里程遠遠超過兩萬五千裏的長征途中,除了在少數地區短暫停留外,我們的紅軍不但要與重兵“圍剿”的敵人作戰外,還需要平均每天急行軍50公里以上。一路的慘烈戰鬥,一路的絕望與期望、飢餓與傷亡,支撐着他們的是理想信念。“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正是在這種艱難困苦甚至絕望的條件下,共產黨人磨礪了意志,砥礪了心態,堅定了信念。這是今天的我們必須學習致敬的。

艱辛長征路上,革命烈士倒下了,又有紅軍站起來,只因心中信念永存!長征是我們紅軍不畏犧牲的壯舉。長征途中,中國工農紅軍始終在數十倍於己的敵人的追擊、堵截與合圍中,中央紅軍共進行四百餘次重要戰役,其中師以上規模的戰役就達120餘次,平均三天就發生一次激烈的大戰。絕命後衞34師,用血肉之軀築起一道“城牆”,致使當地百姓“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在太平天國石達開最後覆滅之地的安順場渡口,17勇士領頭,強渡成功;22名戰士組成的突擊隊飛奪瀘定橋等等。這些諸如我們所熟知的湘江戰役、四渡赤水河、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重要戰役都已載入史冊。面對數十倍於己的敵人,面對無比巨大的傷亡犧牲,他們未曾退縮一步。悲慘壯烈、史無前列的長征向世人證明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是堅不可摧的。這是今天的我們必須學習致敬的。

漫漫長征路上,在飢餓、寒冷、傷病和死亡的威脅下,紅軍將士風雨同舟,生死相依。他們堅信,“死了我一個,自有後來人”,他們前仆後繼、視死如歸,決心為心中所認同的理想犧牲生命。諸如,寧可自己凍死也沒有自己先穿暖和一點的管被裝軍需處長,印象中在國小課本中學過的把魚肉讓給傷員自己偷偷吃魚骨頭最後犧牲的老班長……而他們,這些個無名英雄卻只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工農紅軍!他們都是共產主義事業的獻身者。紅一方面軍出發時86000餘人,到達陝北吳起鎮時不足8000人,二萬五千裏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紅四方面軍約8萬人,到達甘肅會寧時全軍33000多人。紅二方面軍21000多人到達將台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時,全軍約15000人。“革命理想高於天”,長征路上的苦難、曲折、死亡檢驗了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共產黨人的理念信念。這是今天的我們必須學習致敬的。

歷史不能被忘記。回看長征路,我們始知什麼是堅定的信念,什麼是不屈的意志。中國工農紅軍轉戰大半個中國,每一次戰鬥、每一次犧牲、每一次會師都令人感動着;因為付出了太多的犧牲;因為犧牲承載着不屈的理想信念。他們奇蹟般地度過最黑暗的時刻。長征給我們留下的是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強的意志和無與倫比的勇敢。長征一路浴血奮戰,捨生忘死,用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傳播中國共產黨改天換地的革命理想,喚醒了中國千百萬民眾,他們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跟隨着那面紅旗一路遠去,堅信道路的盡頭就是勞苦大眾百年來的夢想——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開始。

想想長征這段歷史,我覺得世界上恐怕沒有絕望這一説,哪兒還有衝不過去的坎?如何在困境中堅持自己的理想?長征給了我們最好的回答。我想,看看長征,再結合自己,你就會有收益。從那些走過長征的普通戰士身上我們可以汲取一點能夠滋養我們今天心靈的東西,使我們更堅強一點、更樂觀一點、更自信一點。

黨史學習個人心得體會(第6篇)

80後,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

我,85年出生在吉林一個鄉村,典型的80後,與許許多多的80後一樣,我們是伴隨祖國改革開放成長的一代,更是享受改革開放成果的一代。在80後人生30多年中,我們身處和平、發展的主旋律中,見證了黨帶領大家由貧窮到富庶、從物質匱乏到各種資源豐富……日新月異的變化在我們每一個人身邊一直髮生着,下面結合我自身的經歷談下改革開放的一些感悟。

一、我身邊感受到的改革開放

作為一名80後,雖沒有完整的見證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變化,但三十多年身邊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85年我剛剛出生,此時我的父母正在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因為經歷過人民公社吃大鍋飯的他們,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他們相信付出的越多收穫自然就更多。1989年由於父母辛勤的勞作,終於從15平米的危房搬到了近80平帶院子的房子中,此後家中又搬遷了三次,每次都比前面的房子更加寬敞明亮,到了2006年響應國家提出的小城鎮建設政策,在當地的鎮中心建起了商品房,可以説忍飢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的問題可以説是一去不復返了! 

1992年我們家裏開始有了黑白電視機,這時候已經能看到中央電視台播放的動畫片了。諸如《灌籃高手》、《龍珠》《變形金剛》等優秀動畫片,這些動畫片中的人物飽滿,有喜怒哀樂,故事有情節,思想積極向上,豐富了我的課後娛樂時間。這背後是我們的文化事業不斷髮展,文化建設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確立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開啟了以改革促發展、以開放促改革的偉大歷史征程。我查閲了相關數據,1978年恢復大學聯考至今已有超過2.49億學子參加了大學聯考,當然我也是這其中的一份子。除了選拔人才,大學聯考更實現了社會流動、促進了社會公平。40多年來,大學聯考始終佐證着“知識改變命運”的信條。大學聯考制度的存在,使全社會形成了一種尊重知識、重視教育的風氣。大學聯考讓廣大人民羣眾相信,通過努力學習知識,就可以通過大學聯考進入大學深造,從而改變自身命運,使未來更加光明,人生更加精彩。

1998年11月騰訊成立,創辦QQ,雖經歷了一些資金上的困難,但最終QQ還是大獲成功,改革開放為馬化騰提供了舞台;1999年馬雲等人創辦阿里巴巴,打開了中國電子商務的大門。從這時開始,互聯網時代悄然來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湧入了人們的生活,不斷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出生於這個鉅變的時代,從小到大,我見證並經歷了人們的手機由只能打電話發信息到如今的擁有手機便知天下事,人們購物由一開始純線下購物轉變為現在的線上線下結合,線下的門店也逐漸由原來的銷售功能轉變為體驗為主。互聯網讓我看到了未來的無限可能,同時也警醒着我們這一代青年如果不順應時代追求創新,就會被淹沒在時代的浪潮裏,岌岌無名。

5月22日袁隆平去世,舉國傷悼,互聯網上熱淚成海。值得注意的是,90後、00後青年人對這位老人的無限崇敬和哀思。“別哭了,上吧。我們不能一輩子躲在老一輩的後面仰望他們的背影。”這是一位年輕網友發佈的一條高贊評論。停放袁隆平遺體的殯儀館外,有數萬來自全國各地的羣眾前來悼念,大家手捧鮮花排着長隊,與袁老做最後告別。在長沙,花店免費提供菊花,司機免費提供接送,還有愛心人士為大家提供免費食物和水,而更多無法到場的人也都自發在網絡上向這位讓大家吃飽飯的老人表達了自己的懷念,無數畫面令人動容。以袁隆平為代表的科學家為我們這一代青年人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而在袁隆平身後,青年人也向這位素未謀面的爺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您的禾下乘涼夢我們來接棒!這羣年輕人,遠比外界想象的要堅強且獨立,並且已經慢慢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們青年幹部要主動投身黨史學習教育,從黨的百年奮鬥中汲取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黃牛的激情幹勁,努力在“十四五”發展中建功立業。

一要全面系統學。學習黨史這部厚重的教科書,要正確地把握黨的歷史發展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

二要持之以恆學。鍥而不捨,爭取做到學不精通不罷休、學不深入不放手。

三要辯證思考學。要在學習的過程中結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和需要,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結合實際學和用。

四要拓寬渠道學,我們身處信息技術發達的時代,學習也應該與時俱進,不僅僅侷限於書本,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學習會、座談會等機會,多途徑,多方面深刻學懂弄通做實。

如果説老一輩人創造了中國的來路,那麼現在的我們青年人正在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中國未來的前路。為實現偉大中國夢為奮鬥目標,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攻克難關,年輕幹部要接好艱苦奮鬥接力棒,讓青春在奮鬥中綻放奪絢爛光芒,讓夢想在奮鬥中照進現實!

黨史學習個人心得體會(第7篇)

下面,我分享一些近期黨史學習的一些感悟,可能有些觀點不見得正確或者全面,還請批評,還請見諒!

黨的歷史,已有百年。百年來,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攻堅克難,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取得了一項又一項歷史成就,留下了無數輝煌瞬間。這其中,我覺得尤為波瀾壯闊的,就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這段時間裏,我黨、我國和全社會經歷的偉大歷史變革。

之所以認為這段黨史尤為特別,主要因為:我黨作為執政黨,取得的巨大成就概括起來,主要有推翻舊社會、戰勝國外侵略勢力、通過一次次變革讓人民過上富足的生活等等。如果把這段歷史強行的去和中國歷史上一些封建王朝去比較,會發現:一些比較開明的時代(比如光武中興、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等),都有過休養生息、安撫民生的政策;也有一些強勢的朝代,有過戰勝異國入侵的輝煌戰績(比如秦皇漢武)。所以説,有文治武功,都並不算鮮見的事。但是能大刀闊斧改革,尤其是突破意識形態的限制,不僅刀刃向內,更惠及到每一個人民羣眾的,可能就極少有。(這一點,古代的商鞅、張居正、王安石做不到,蘇共的戈爾巴喬夫、葉利欽做不到,只有中國共產黨做得到。)

對這一段歷史,我個人總結有三個標誌性事件。其一,光明日報刊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標誌着我黨在歷史變革期,思想在徘徊中摸索前進,最終找到了理論明燈;其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我們直接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和道路問題;最後,92年初的南方談話,則直面當時社會上對改革開放的種種不可知論,直截了當地回答了我們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

在學習這段黨史的同時,我閲讀了一部書,藉此機會,就從這本書的角度,看改革開放這前十來年的歷史。可能在座的領導也看過,叫做《大江東去》。(這本小説前段時間還改編拍成了電視劇《大江大河》,影響還是蠻大的)。下面我用“三個三”,來歸納一下這部書的一些要點,和我的一些讀後感。

第一大部分,三個主要人物

這本書,立足於改革開放的大背景,講述了自1978年起的數二十年間發生的故事。書中有三個主人公,分別是宋運輝、雷東寶和楊巡。

知識分子宋運輝,是恢復大學聯考後考上大學、作為年輕化、知識化幹部,成長起來的國有企業改革者、管理者形象,他借恢復大學聯考改變了命運,上大學、包分配、下基層,最終成功改變了人生軌跡。

村支書雷東寶,是一個在農村帶領羣眾承包到户、興辦和發展農村集體企業的農民企業家形象,在鄉村改革浪潮中,他作為村書記帶領小雷家村全村人緊跟政策,承包到户,辦磚窯廠、搞建築隊、辦電線廠和銅廠,一度被樹立為典型,還當上過市人大代表。

個體户楊巡,是一個在計劃經濟夾縫中,走南闖北做小生意、從個體户艱難打拼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家形象,他憑藉對改革開放政策的敏鋭和個人的吃苦耐勞,從賣饅頭開始發展事業,一路摸爬滾打,最終擁有了自己的產業。

宋運輝、雷東寶、楊巡這三個主要人物,正代表了改革開放的大時代背景下,國營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的發展歷程,小説中人物的具體情節就不多説了,有時間有興趣的領導可以抽空翻一翻這部書。

第二大部分,對三類所有制企業發展歷程中一些細節的思考

一是國營企業引進外資的問題。小説中,宋運輝所在的東海化工,在項目上馬初期一度面臨外匯緊張、難以引進最前沿技術等矛盾。企業內部越來越多的“開化派”有積極引進外資,用股權換取技術和設備的想法;這就同企業裏的老一派,圍繞“姓資還是姓社”開始激烈的鬥爭。最終,是宋運輝敏鋭的捕捉到了可能要釋放“南方談話”的信號,最終推動了項目順利前行。站在今天的角度,引進外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用多説,但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引進外資,如何在引進外資的同時有效保護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的發展,如何利用外資實現自身管理和革新和技術的突破,時至今日還在不斷討論。(究竟應該如何選擇和操作,其實看看最近幾年在芯片問題是如何被“卡脖子”的,可能就更能明白自主創新和對外開放的辯證關係。)

二是集體企業科學管理的問題。集體企業,一度隨着改革春風迅猛發展。但很多集體企業從78年開始,在發展了10來年後終於遇到了瓶頸,不論是法律意識,薪酬的不對等,還是多頭管理等限制,最終都導致了集體企業在經歷了野蠻發展後終於停滯不前。而地方政府接管企業,產權不清晰等因素,又往往讓企業遇到生存危機,集中説明了集體企業、乃至國有企業進行股權改革、實行現代化管理的重要性。(我大學剛畢業時,曾經在健力寶實習和工作過,這家企業就因為產權不明、政企糾紛、缺乏創新等因素走向衰落。網上有評論説,健力寶的創始人李經緯與紅塔的褚時健並稱“生於市場,死於體制”的兩大悲情人物。)

三是私營企業取得平等生存土壤的問題。92年以前,個體户的經營資產只能掛靠在集體企業下,產權不是自己的,上級政府隨時可以收管,個人資產實際上得不到任何保護。發展過程中,個體户沒辦法辦證,沒辦法貸款,沒辦法獲得公平的發展環境。因此,雖然在改革開放初期已有形成了大量的個體户大軍,可是支持和鼓勵私營經濟發展的哨聲遲遲沒有吹響,他們只能在政策的縫隙中尋求生機。而92年的南方講話,成為了私營經濟能正大光明繼續進行下去的“身份證”,私營企業從此開始可以挺起胸膛。從這裏,也能看出優化營商環境、對企平等保護的重要性。(當然,南方談話不僅直接影響私營經濟,它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

第三大點,三個充分認識

1.充分認識經濟社會鉅變背後的本質。小説中三個不同的典型人物,三種不同的經濟形態,以點帶面,映射了這段歷史中,我們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歷史過程。這些年,計劃經濟時代的規則制度被逐步打破,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規則制度重新建立健全;各類企業如雨後春筍,經歷蓬勃生長後,逐步實現秩序化發展。這個過程,至今也仍在不斷演變之中,經濟結構動態變化的背後,是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持續、劇烈和深刻的變化。

——我的感想是,我們黨在思想和行動上的創新,本質上是對固有思想觀念進行的系統變革。這個過程,同國情、同社會、同時代、同國際國內環境,是同人民的心聲和需要聯繫起來。改革開放,就是創造性地在全方位、更深層次、更長遠的角度,對經濟社會各種實踐進行系統性指導的方案,這個方案的基礎來自人民,來源於最廣大人民實際的生產生活。作出改革的決定,制定出改革的方案,或許是來自黨的核心領導層,但根本的出發點、落腳點都是在羣眾身上,其核心目的是通過改革去滿足羣眾在不同歷史時期最迫切的現實需要。凡事都要人民至上,堅持人民性,堅守初心,這也是我們人大進行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2.充分認識黨的政策變化背後的本質。整部《大江東去》中,有兩個字貫穿整部作品——政策。政策,是全書人物命運變化的推手,每個人物的成長與轉變,都暗合了當時國家的發展形勢。因此,小説裏能夠讀書看報,跟隨改革開放的步伐的幾個主人公,往往能第一時間捕捉到國家政策方針的變化,思想上行動上比一般人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幹事情就不會跑偏,就可能離成功越來越近。在運用政策上,小説裏的三個主要人物有正面的案例、也有反面的教訓。他們的起起落落和奮鬥軌跡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講: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歷史同行,順應發展。

(對這些年的政策,這部小説中用很多情節直接點到不少的關鍵詞,我僅僅是不完全統計,就羅列了一長串,比如説:大學聯考、包產到户、環保,打擊假冒偽劣,誠信經營,私營企業“掛靠”,安全生產,技術人才引進、下崗工人安置、開放引進外資,國有企業自主定價權,清理“三角債”、行政事業單位剝離名下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制改革、產業集羣發展、村幹部廉潔自律,等等。當然這些詞有的可能並不規範,偏於口語化一些。)

——我的感想是,春江水暖鴨先知,企業和羣眾對政策是最敏感的。黨的政策可能在一夜間改變羣眾的生活和企業的命運。政策的科學性、延續性,穩定性,對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民的生活都具有極端重要的作用。企業和羣眾對自己命運的規劃和選擇,是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緊密相連的。因此,作為各項政策的決策者、制定者,能否堅持“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能否正確迴應人民的期盼,是政策制定時首先要考慮的最重要方面。我們人大監督政府的工作,其實也是對各項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尤其是最近二十多年,更加突出依法治國,人大的立法、普法、執法檢查,都是對政策在法律層面的更深層次延伸,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3.充分認識人物命運變化背後的本質。從這部書中,我們看到了在黨的政策的引領下,三種“經濟”各有特色、各有坎坷、各有創新,在曲折中摸索前進,經歷了翻天覆地的發展。正是偉大的改革開放,破除了各種束縛生產力發展的不合理制度和觀念,催生了蓬勃的發展動力,讓每一箇中國人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能與其自身的價值創造直接相關。(這句話不是我講的,是黨史書上看到的,我覺得這句話體現的其實也就是真正的“人權”,和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是相通的)。

——我的感想是,改革開放的歷史,是黨史的重要部分。黨史一百年,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歷史,是我們黨不斷強化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的歷史,是一部改變中國這個國家社會、人民地位和命運的歷史,更是一部不斷實現人民最根本需要的歷史。“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正是貫穿整個黨史的最生動寫照。近期,我們人大開展“民呼我應”活動,和黨的根本宗旨是一脈相承的,和我們堅持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一致的,無論從加強人大機關黨的建設,還是切實履行好人大職能角度來看,都非常必要,非常及時,我們作為普通黨員,都要積極投身其中。

各位領導,以上是我的學習體會,謝謝大家!

複製內容

本站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7篇範文,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黨史學習個人心得體會》相關內容的範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4w6yo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