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文化中國的心得體會多篇

文化中國的心得體會多篇

文化中國的心得體會多篇

文化中國的心得體會篇1

4月21日—24日,濟寧市第一期國學經典教育導師培訓,在濟寧教育學院舉行。我有幸成為第一批學員,參加了為期兩天半的培訓,受益匪淺。

在緊張的兩天半的培訓中,共聽報告五場,深深被精當的講解折服。儘管我有很多的內容聽得一字半解,但是講解教授的人格魅力深深的激勵並鼓舞着我。給我們授課的這五位教師,平均年齡都在75歲以上,但是他們的講解是那樣的激情四射,時而引經據典,時而直接現實,他們真的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講課,用自己的生命體驗詮釋着傳統經典文化。他們儘管年齡都很大,但是他們的精神都很好,真的是精神矍鑠,神采飛揚。中央民族大學的牟鍾鑑教授和曲阜師範大學大學的駱承彬教授不僅自己年齡大,而且還有一個高壽的母親。説來話巧,一個102歲,一個106歲,都是在去年的時候“壽終正寢”,留下了二老“孝”的佳話。

我們培訓的是傳統文化,我在想,或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滋養,造就了二老良好的心態和強健的體魄。中國的傳統文化難道有這麼強的魔力?亦或是其他的原因。在不同的培訓場合,我也聽説91歲的老教授講課的講義是用小楷字體的功力打造,而在授課的現場侃侃而談,這就不能不説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我想到了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也是非常的高壽,我不知道長壽的祕訣在哪裏?

通過這幾天的培訓,我明白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一種德性文化,告訴人們做人的道理,教人求真向善,叫人內心平靜。人內心平靜了,達到了一種體內外的平衡,人就會心情愉悦,充實樂觀。我想,在社會發展到目前的程度下,重新弘揚傳統文化,這説明傳統文化的德性在目前的卻需要,只有通過這種深入中國人骨髓裏的文化基因,才能夠夠拯救中國的現實,達到一種理性的和諧!

回想專家的授課,猶如響徹在兩耳的陣陣東風,又猶如沁人心脾的汩汩清泉,給人以無盡的精神洗禮。面對現實,又感覺差距甚遠。也許這種從骨子裏拯救國人素質的明智之舉要從娃娃入手,從中國這束希望之花的根部抓起,才會抓出收穫?期待花朵明天的輝煌與明豔的!

文化中國的心得體會篇2

中國,一個以五千年文明為積澱,以百餘年磨難為基點,以五十餘年發展為基石,多少榮辱悲歡,多少興衰成敗,成就了中國這隻浴火重生的鳳凰!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裏,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裏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裏好不熱鬧。小孩子穿着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着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夥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裏,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麼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歎氣,説:“怎麼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裏掃掃墓,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裏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

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裏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藴含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高中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保衞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等什麼?快行動吧!

文化中國的心得體會篇3

早晨四節課的時間聆聽了王老師的演講,自己受益非淺。王竑錡老師的演講猶如一縷陽光照入了我的心房,讓我看清了黑暗中的道路。

王竑錡老師説人的煩惱來自有所求,對啊,你想要做的事而達不成的時候你會煩惱。去做一件事有對有錯不能用不成熟的思想去衡量別人的思想,畢竟每個人所在的位置高度,看待問題思想都是不一樣的。其中老師放了一部宣傳片有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出生是原點也是起點,讓我感觸很深幫助別人成就自己,印象最深的便是王竑錡老師講出的一粒種子的故事,當別人播種下這裏種子時,用了各種方法,對現在還是一粒種子來説,憑什麼自己要屈尊在這小小的泥土裏,可等種子慢慢長大的時候,那粒種子不會再去埋怨別人把它種下,更不會去埋怨踩它一腳的人,種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吸收着,它還是那粒種子時別人給予它的養分,它會感激。同樣,當我們在感到受別人折磨時,不要難過,不要埋怨,那是別人在為你以後的成長與發展做鋪墊,不經歷風雨那能遇到彩虹?

我們應該要無時無刻的感激別人對自己做過的事情,他讓我們得到了不一樣的成長,也獲得了更多的力量,慢慢的儲存能量,等待時機能成熟時迸發出無窮的力量,震撼着那些曾經“幫助”自己的每一位人,感謝他們的存在才能成就今天的自己。感謝人生旅途中每一位拉引者,帶我們走向光明

文化中國的心得體會篇4

每次上課的時候我都把自己當成一個“演員”,扮演的就是和學生一樣大的孩子,希望更貼近他們的思維,從而用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方式教他們一些知識,下課時我也總在反思,學生到底喜歡什麼、需要什麼。

校本課程的最大好處就是,教師可以發揮一些主觀能動性在一定範圍內去選擇一些知識,也可以根據學生接受能力和興趣時而改變一些授課方向,所以,在領同學們讀了一些繪本之後,我決定用一節課的時間去了解學生,我佈置下去小任務,下一節校本閲讀課可以自己帶喜歡的書來,介紹給大家,然後自己閲讀。

我充滿期待和擔心,期待着孩子們的表現,通過一節課去更瞭解現在孩子們的喜好,但又擔心孩子們會在一週後把這個小任務忘掉,但結果還是好的。

一週後,剛走進教室,孩子們就開始揮舞手中的書,臉上滿是驕傲和開心,他們迫不及待的想讓我知道他們的喜好,我也充滿期待的一一瞭解,走過半個班,我看到的幾乎都是漫畫説,不得不承認現在孩子們的選擇確實很多,比我們小時候的書精美,我們小時候流行的也就那麼幾款,現在卻在一個班找不出相同的兩本書來,我先是感歎,後是擔心。

我轉過全班,只有一本科學類的書、一本介紹恐龍的書、還有一本忘記帶書的同學拿出來了一本三字經,這樣的結果我不知該怎麼收拾自己的心情,我以為會出現名著,我以為孩子們會很驕傲的跟我説“老師,我知道四大名著”,我以為孩子們會喜歡一些可能難住我的外國作者,但都沒有,我設想了很多種可能,我沒有規定題材就是想看看孩子們到底平時都在看什麼,結果卻真的讓我意外了。

回想一次課上,我給同學們放《夏洛特煩惱》夏洛回到學生時代1997年的片段,班裏竟有同學脱口而出“我的天,穿越到古代了”。雖然是句玩笑話,但説的也是事實,香港迴歸離他們都那麼遠了,更何況那些名著出世的時代。他們對於歷史、地理、政治的理解都侷限與熱點,熱點問題也許會有同學聽説或者瞭解,但排除掉熱點,很少同學會因為興趣愛好而去探索、研究和發現。

也許是因為課外班太多,有限的課餘時間也被眼花繚亂的漫畫吸引,也許是因為考試並沒有涉及那麼廣泛,不在備考範圍內的遙遠的、過去的事不想去了解,也許就是引導不到位。

名著在大部分孩子眼裏就不是課外書,因為圖片少,內容不搞笑,我小時候也這麼認為,可是真的讀了,讀進去了,會發現另一個世界,我很急切的把這個規律告訴孩子們。

在課上剩餘的十幾分鍾裏,我帶着同學們一起看了西遊記,大部分都被吸引,我告訴同學們這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由此看來名著也並不是枯燥無味的,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當時作者想象力的豐富,也可以學到遇到困難不輕言放棄,更可以知道只要有信心、有毅力終會達到目標。我的目的不是給孩子們灌輸心靈雞湯,而是想讓孩子們對名著感興趣,從而主動的去閲讀名著,之後引發自己的思考,思考的內容和方向與我相同也好,不同更好,重要的是讀過這些經典,有了自己的思考,那本書才真正變成了“自己的”。

在發揚經典國學的今天,不僅是把經典加進課本,更是讓孩子們愛上國學,向經典致敬!

文化中國的心得體會篇5

欲為人師表,先學會做人。

剛剛學完《傳統文化教育》,內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才真正的感悟到自己活得多麼失敗!多麼的不在道!由衷的感恩學校領導給我們這個認識自己,改變自己的機會。讓我真正的找回了自己那顆丟失已久的良心!

傳統文化的`學習,剛好有吳老師講的“如何做一位如理如法的好人”,如何讓傳統教育滲入生活,融入工作。但我感覺自己對“弟子規”還是停留在“聖人訓”的階段?慚愧啊,可見自己的確不是上根之弟子?不過“勿畏難、勿輕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至”,要知恥近乎勇,只要嚴格堅持按照恩師的教導,每天按時完成作業,勇猛精進,相信一定會得到身心和諧、家庭和諧、校園和諧、乃至社會和諧的理想生活。

傳統文學並不是談玄説妙,“話説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聖賢留下的經典,沒有一句是多餘的話,正如“聖賢乃實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這些經典,都是從聖賢人的自

性中流出,自己只有時時刻刻提起恭敬心,才能與古之先賢心心相應。自己修學不得力,正是因為對恩師、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缺乏恭敬心,才會讓煩惱習氣障礙自己。而恭敬心不夠,也就證明了自已的孝心不夠,自己是否時時刻刻念着父母的恩德?是否時時刻刻想着父母的健康?是否做到了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自己身體不健康,已是大不孝,檢討仁、義、禮、智、信,自己沒有一樣做得及格?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感恩“傳統文化講座”!感恩父母養育之恩!

感恩領導辛勤教導!

感恩農夫辛勤勞作及所有付出的人!

也通過此次學習,讓我真正知道了自己走上教師這個崗位是多麼的榮幸。教師這個職位是多麼的神聖。要想成為師之典範,必先成為一個好人!對於怎樣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我感悟到了以下幾點:

1:教師須是有道德修養的人,須修身養性讓自己具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2:教學生先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讓學生有一顆感恩的心。讓學生知道學習的真正意義。

3:點燃孩子的學習興趣,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於魚。

4:增強教師業務素質,努力成為孩子成長中的一汪源源不斷的泉水,不斷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努力把傳統文化持之以恆的滲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時刻警惕自己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文化中國的心得體會篇6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一門技擊之術,同時也是一門養生修身入道之學。它有着豐富的技擊內容體系,藝術般的攻防方式,更具有獨特的健身養生功效。

而就在它的技擊內容而言無非就是對人體各個部分加以鍛鍊和加強,從而達到非普通人能所及的地步。

就比如説它對頭,腿,手,骨頭,皮的修煉。從而創出的武術;鐵頭功,佛山無影腿,醉拳,縮骨功,金鐘罩等。體系則是以天人合一,太極哲理,人道與氣和知行合一為主流觀點的。而理論基礎是在陰陽,五行,八卦戲一套哲學範圍。

就養生而言,傳統武術養生則有大養生與小養生之別,大養生包括“三基大養”即“居住”“飲食”和“環境”三個大的基本方面,以及“動養”“靜養”“神養”“節養”德養“六個小的要求。這裏特別強調的是,作為小養生並不是大養生減去三基而是指其居住條件,飲食條件,環境條件。

但是總的來説養生和技擊是不容分割的,而且具有中國國術之稱的武術自古以來就與養生有着不解之緣。況且武術界更是有一種説法兄有先養生,強身,健體,壯身,達到身體的強健因而才可進行技擊。不然的話身體慮弱或不夠強壯,不擊自倒。何談與人較技呢?因此,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養生,強身之道。且武者們窮其畢身精力把修煉的首要目標是放在增長本源上性的功力之上,以達到先養生,壯身而後提高技擊實戰效用為目的。

既然武術的本質上市一門以“技擊“打鬥為追求,以養生,強身,修身,為根本且的門類。那麼毋庸置疑,武術在養生方法學問的積累上有其獨到之處。而就傳統武術而言,拳起於易而理成厭,易理和醫理事拳理的主要構成因素。

總的來説我們可以把養生要義總結為:“通過行拳修煉來達到身體陰陽二氣的最佳平衡。”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武術中也有這樣一句話。“靜者壽,噪者失”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的武學經典非太極所禹。而太極武學的奧義在於練功對過程中“以靜求功”以此來開發人體的神經功能。

“靜者壽,噪者動。”這句話似乎能夠很好的解釋今天的武術界。隨着科學的發展和熱武器的不斷創新。技擊的作用也越來越小,武術界的躁動者也似乎少了很多。不然任你武功再高,我也能一槍幹倒。由此武學的格鬥和技擊猶如枯萎的花朵。不過還好還有一朵正在盛開的朵。

滄海桑田,海枯石爛,中華傳統武術仍對我們的生活有着不可代替作用和影響。歸其原因是中華武術是中華優秀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標籤: 心得體會 多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59evv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