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讀于丹莊子心得(精品多篇)

讀于丹莊子心得(精品多篇)

讀于丹莊子心得(精品多篇)

讀于丹莊子心得 篇一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把孔子稱為“聖人”,稱莊子為“神人”。之前看過於丹的《論語心得》之後,我又在暑假中閲讀了于丹《莊子》心得。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雖不知道什麼意思,只覺得詩句挺特別。後來知道莊子寫了逍遙遊,逍遙遊代表了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對世俗社會的功名利祿及自己的捨棄。

如果説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麼莊子就是道家的化身。莊子留給我們的,是他那些充滿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而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逍遙遊》。

莊子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雖是一個幽默而有涵養的人,但並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的人,他貧窮到極點,處處求人,等米下鍋德地步。

在於丹《莊子心得》裏,我很喜歡“境界有大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世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説;你怎麼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遊江海呢?有人將可以抗凍的家傳祕方用於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凍傷,而世代漂洗為生;有人卻高價買了此祕方使吳國兵士不被凍傷在向越國發起的水戰中大獲全勝,而裂地封候身價倍增。

所以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地價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價值

順應外界,與外界相處要通達,而內心又要有所堅持,這樣才能在複雜社會中不迷失自己。作文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二

閒暇時靜心品讀了餘丹教授的《莊子心得》,讀完後心裏沒有大波大涌的澎湃,也沒有沉睡中猛醒,倒像有千百條蟲子在胸中蠕動,竄動過每一條神經,彷彿要將身體及心境作個徹查,好讓靈魂動起來,晾在風裏,風掉黴塵與污濁。

餘丹教授的解讀,文字簡潔,説服力強,多以現實生活為支撐,便於理解。莊子思想映射幾千年,後人唯有在解讀中努力還原,包括餘丹教授在內的後來讀者,都只是在膜拜中受用,去淨化內心,去思慮人生,讀完後回想起來,胸中也只有一個漠態的梗概,無法真切去感知全貌,我想這就是莊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它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領悟,需要身體力行的踐行,我相信它是賦予有緣人的,這個緣需要虔誠,需要執着。

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在他的文章中可以尋找到名利,功名,生死這些相對人生態度的大統一,人生是個恆古不變的話題,人類幾千年來都在用實踐解讀內心,都在思考這個話題,到底什麼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我想有太多不同的解釋,每個人都在堅持自己的觀點,都在努力生活、生活繼而體現生命。

淡泊名利,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大眾詞彙。但真正又能有幾人能像莊子一樣活在名利之外呢?這是一個物慾澎脹,私慾成災的時代,社會呼喚淡泊,需要莊子思想的浸潤。我生活在一個偏遠貧窮的小縣城裏,説到貧窮分兩説,一是物質貧窮,二是思想貧窮,多年的積貧積弱,沒有刷新這個小縣城人的思維,大眾依然夜夜笙歌,飯局上酒杯中造就了無數豪傑英雄,朋友一紮堆,喝酒、唱歌、洗腳一條龍,口袋空了,半夜回家免不了再爆局部戰爭,但他舍利成名得到大眾肯定“某某耿直”。所幸的是,這種“耿直”延伸到了家庭,從主婦到小孩,也學會了夜貓子生活,子女是犯不着管教了,盡學着大人,舉家夜歸,在酒精的刺激下,似乎就有了“天地之間、捨我其誰”的胸襟了,家人也就在這種“會心會意的微笑中”找到了幸福的感覺,唯有苦了有老人的家庭,子女為其修了一條通向天堂的高速路。這種“耿直”似乎有其獨有的市場,得到升遷、拿下項目、承蒙關照都得益於“耿直”,名利場上,有名利雙收者,有舍利逐名者,有舍名逐利者,眼高手低者説:“我看破名利,追求淡泊”,內心空餘無限的悽苦與失落。唯有剝開名利場的面紗,見着血淋淋的傷口,以莊子思想外敷內服,才能療以頑疾,直達餘毒。

一世功與名,皆付笑談中。莊子以順其自然的心境理解功名,雖濟世之才,卻窮困聊倒,但逍遙自在,閒適野趣。現在人對功名的理解,沒有突破功名本身的瓶頸,得功名者,謂之才,不得功名者,謂之淡泊,才與淡泊本身就是功名的形式,唯有莊子不計功名才是真的達到順其自然之境,不刻意追求,不隨意屈從。在網上看到一大學教授的演講,從中能找到在當前中國這種教育體制下追逐功名會成為人的一種本能,從幼兒班到大學教育,都是在幹部體制下運行的,都會存在我國特色的官場潛規則,功名的追逐也就成了一種教育體制下存活下來的本能,這位教授的演講的痛心疾首的,其間盡是無奈和無助,説明大氣候還沒有逆轉,在我身邊也有好些人看破了功名,就像塵世中人看破了紅塵歸依了佛門,最終知曉平安是福,平淡是真,但這部分人盡是中年人或老年人,就像國人的鍛鍊意識一樣:“青年人沉睡、中年人覺醒、老年人奮起”,人太不容易滿足,看到的永遠是沒有得到的,已經得到的似乎就不值一提,所以長期會沉迷於功名的角逐,很難從中解脱出來,直到力不從心那一天,歎口氣後舒口氣,但判斷子女的標準依然用功名量化,強加給孩子成人的標準以實現自己未盡之遺志,悲乎、惜哉!莊子教我們看破功名,其中有大智慧,有大人生,它要糾正從國家到個人的盤根錯節的愚疑。

莊子説:超越生死。我們常説:“生者奮發、逝者安息”,更有甚者曰“好死不如賴活着”,這些詞句我對其的理解無法全面,都只能是以偏概全,因為我自身並不能達到莊子超越生死的境界,能遙知那是一種大智慧,大境界,超越説明無所謂生,也無所謂死,人的生死也就是春夏更替,草枯草榮一樣,是一種規律性的更替,至於名利、功名就像植物的品種不一,只是一種生存狀態要去適應一種生存環境一樣,莊子説:我們的心境要遊離於形骸之外。現實生活中的人,永遠擺脱不了自我,自我中心意識嚴重,數着日子計算生與死,以物質取得的多少決定生命的質量,莊子思想中生與死的超越,我想應該是指超越人的內心,無所謂生,也就無所謂生的強求,無所謂死,也就無所謂死的遺憾,然後才能擺正生存的姿態,順乎規律生活,將得失、愛恨、名利置於形體之外。

莊子思想經過了幾千年的洗禮,評價已是多餘,它作用於不同個體,產生的效果會有不同,對自身心理感受的記錄我想無可厚非,有形的記錄,説明離莊子思想無形的境界還相去遙遠,將以此為勉,淨化內心。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三

莊子認為遇事應該沉住氣,心平氣和的自然處之,切莫心浮氣躁,這才是有智慧的人。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雙目緊閉,盤着雙腿,兩手握在衣襟之下,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斷。打斷他的是將軍嘶啞而懇求的聲音:“老頭!告訴我什麼是天堂!什麼是地獄!”

老僧毫無反應,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但他漸漸睜開雙眼,嘴角露出一絲微笑。將軍站在旁邊,迫不及待,猶如熱鍋上的螞蟻。

“你想知道天堂和地獄的祕密?”老僧説道,“你這等粗野之人,手腳沾滿污泥,頭髮蓬亂,鬍鬚骯髒,劍上鐵鏽斑斑,一看就沒有好好保管。你這等醜陋的傢伙,你娘把你打扮得像個小丑,你還來問我天堂和地獄的祕密?”

將軍狠狠地罵了一句。“刷”地拔出劍來,舉到老僧頭上。他滿臉血紅,脖子上青筋暴露,就要砍下老僧的人頭。

利劍剛要落下,老僧忽然輕輕的説道:“這就是地獄。”

霎時間,將軍驚愕不已,肅然起敬,對這個敢以生命來教導他的老僧充滿憐憫和愛意。他的劍停在半空,他的眼裏噙滿了感激的淚水。

“這就是天堂。”老僧説道。

老僧確實能沉得住氣,在自己生命遇到危險時,依然能夠平靜的面對,所以,他制服了那個不可一世的將軍。試想一下,如果老僧沉不住氣,與將軍爭執起來,或者對其不屑一顧,其結果會是怎樣呢?

莊子説:“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因為只有看透別人的內心,才最有針對性的攻其心,而被人看透內心則比被別人抓住命根子還要可怕,還要恐怖,猶如被抓住牛鼻子一樣陷入被動,只能聽命於人,受制於人了。

這正如喝酒,真醉和假醉是完全不同的情況,愚者和裝愚者是相異的兩種人。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虛”處,是迷惑對手,而“拳”擊在“實”處,招招乃致命殺手。裝愚的,是“外愚而內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宏旨,無關大局,而“精”卻“精”在節骨眼上,事關一生命運。

所以,絕頂聰明的人不喜歡顯露自己的聰明,以免讓別人窺視到自己的真實意圖;相反,他們更多時候是賣殺裝憨,揣着明白裝糊塗,不讓別人看透內心。

“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還嶽夢中飛”。世界上雖滄桑變化,我心事定,無論你怎麼變化,我心裏有數。的確如此,古今中外,凡是偉人,定有遇事不慌,沉着冷靜的特點,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正確的判斷局勢、應變局勢、取得成就。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四

去年的暑假我讀了《于丹論語心得》,收穫很大,今年的暑假我又拿起《于丹莊子心得》,慢慢品讀,收益非淺。似乎感悟到了生命的本原。

給我啟示最大的是于丹關於《庖丁解牛》的新解。

《庖丁解牛》,節選自《《www.》莊子。內篇。養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時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點,也可以説是一個人怎麼達到對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斷進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後目無全牛,最後是神遇全牛而遊刃有餘。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從有到無到遊刃有餘的過程嗎?先是規劃人生,但未免有點像站在山底去規劃登山的路徑,顯得路途遙遠,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種“無”的精神,能夠超越山的最高處,才能最終將“有”和“無”結合起來,達到“神遇”的境界,既能超脱一切而又能順應一切,順其自然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無限的最樸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

另外,《于丹莊子心得》還着重描述了內心的力量,強調認識自己的重要性。(第48頁)。“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能與天地共往共來,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既不能自卑,也不能自傲,而是自知,這樣我們就能夠憑藉健全的內心,在自知的基礎上時時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斷改進自己的不足。同時也強調了人必須認識社會,順應社會。一方面在生命原則上堅持大境界的價值觀,另一方面通達和順應變化萬千,日新月異的信息社會,“外化而內不化”,和光同塵,獲得一個遊刃有餘的人生境界,生命境界。

讀于丹莊子心得 篇五

這個暑假,我一直在靜靜地品讀于丹的《莊子》心得,覺得自己的內心淡定了許多。我的座右銘是諸葛亮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覺得人就應該在這個物慾喧囂、浮躁的社會靜下心來,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的人生價值和追求是不同的,我們關鍵是應該做好的自己。

回首自己走過的歲月總覺得是那麼匆匆忙忙。我們生命裏的這段光陰,跟整個時間流程相比,的確是微不足道的。用莊子的比喻來講,“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我們也時常在思考,什麼樣的人生才最最有價值呢?

莊子告訴我們:“心態決定人的狀態。”是的,今天的我們要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是最重要的,做人有擁有一顆平常心,平靜地對待生活中的一切,因為該屬於自己的誰也拿不去,不屬於自己的它也不會來。自己常常想,作為一名教師,最大的價值就是做一名學生喜歡的、家長信賴的老師,這就是我最欣慰的。但是有時候總是過於急躁,不允許學生犯錯誤,當學生做了違反課堂紀律,作業出現錯誤,我總是很生氣,有時甚至大聲指責。其實想想學生們真不簡單,我剛剛批評過他們,他們竟然會對我親切地微笑,並親切地喊我“韓老師”。

在這個人際關係複雜的世界上,想想做國小老師也是比較幸福的,因為與我們朝夕相處的是最純潔的心靈,不需要去揣摩他人的心思,只要我們付出愛心、耐心,就會獲得最真摯的情感。作為一名老師,當然都盼着自己的先生最優秀,希望他們的成績出類拔萃,好像這樣才更光彩。這是一種積極追求向上的心態,但如果過度了,就會給孩子們太多的壓力,使他們討厭老師而最終對學習產生倦怠。所以,我們為人師者的心態不僅僅決定了自己的生活質量,更影響着祖國未來和希望呀!

感歎人生的短暫,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獲得成功。我有時也羨慕那些功成名就的人,但羨慕又有什麼用呢?人還是應該面對現實,找準自己的目標,為了心中的執着不斷前進。凡是一件事如果動機過強,往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越來越喜歡看體育比賽,那不僅僅是欣賞,更是一種挑戰,有多少優秀的選手正是因為壓力太大,沒調整好心態,而失去了登上最高領獎台的機會,其實有時候最大的對手就是自己呀!我的第一次國旗下演講至今記憶猶新,因為它磨鍊了我。我們學校組織老師輪流演講,當我登上演講台,真有點搖搖欲墜的感覺。剛剛開始時,我就覺得有些小緊張,又想到周圍這麼多的師生,後面還有校長們,就更緊張了。我提醒自己“不要緊張”,但無濟於事,演講快結束了,我的心才漸漸平靜下來。我想可能自己想演講得好一些,結果適得其反。當我讀了莊子《達生》篇裏木匠的故事,明白了一個樸素而又玄妙的道理,人做事要做得好,要穿越三個階段:忘利、忘名、忘我。也就是我們在做事時,別想太多,要達到忘我的境界,也就實現了真正的超越。與我們的同事天天相處,我們需要的是寬容和理解,正如於丹所説:“真正的爭鬥,取得勝利,不在於勇猛,不在於技巧,而在於德性”。

我們每個人的心態決定了我們生活的質量,把握住現在所擁有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做一名家長信賴的老師,我們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六

《莊子心得》這本書是我讀過這麼多書來,第一本讓我有如此大的震撼的書。莊子之道,與儒家學派不同,不在乎名利,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他乘物以遊天,他上窮碧落下黃泉,他嬉笑怒罵説盡天下。其實他的內心十分安靜。

在莊子書中,以他自己的説法就是謬悠之説,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但其中卻藴含着天大的奧義與智慧。莊子是一個非常善於講寓言故事的人,他的寓言故事,陸離光怪、神神叨叨,他的生活貧困潦倒、等米下鍋。他沒有富裕的生活,温飽不定,這樣一個人,他憑什麼去逍遙遊呢?就憑他的精神!莊子的心胸非常的寬廣,他曾經對他的弟子説過,“我死之後,將我扔到山溝裏。讓蒼天穹廬做我的棺蓋,讓廣袤大地做我的棺底,讓日月星辰、世界萬物給我陪葬。這是一種多麼豁達的境界呀,莊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如此的看得開。

人,本來是無羈無絆的,本來是放縱自由的。但由於太多的選擇,太多的物質利益,束縛了我們的身心,迷失了我們本來的面貌。如果説儒家給了我們堅實厚重的一片大地,則道家給了我們一片未來自由的天空;如果説儒家讓我們學會了挑起擔子,負起重量,則道家讓我們學會了舉重若輕。莊子的精神就是,不為高官厚祿所動搖,不為名譽權力所掛念,讓心胸豁達一點,開朗一點。《莊子》中記敍了那麼多的寓言,無論是尖酸刻薄,還是諷刺挖苦,都是為了一句真理:“大道合乎自然”。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七

閒暇之餘,我隨手拿着《于丹莊子心得》,隨着于丹教授的引導去體會那逍遙,無為的世界。

莊子的逍遙世界都圍繞着名與利的糾葛去詮釋世界。通過《于丹莊子心得地教誨我們》,知道了世人都被名利所迷惑着,我們平凡人一輩子都被名和利所束縛,無法逃脱,終身拖着那疲憊的身子。

而莊子卻對名與利絲毫不眷戀,他那充滿智慧的眼看破世間一切的名利。他是一個乘物以遊心,可以獨以天下精神往來的人。他説:“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貧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個人可以窮窘於貧困,但他的內心是否真正在於這種貧困,他對於一個利字看得究竟有多重,這就決定了他面對貧困的態度。”

我們這些平凡人啊,對待莊子這種無為逍遙的處世精神,是何等的困難。我們在這世界上相互的拼鬥,爭奪,面對四處的勾心鬥角與背叛親離,為的僅是那張張的紙錢。

唉!我感歎與羞愧着,我們為何要為了世間的種種所拼,為了人慾所強迫自己做不願做的事。

《莊子心得》中,莊子用小故事講大道理,簡淺地教誨我們看破名利,可是我們又怎麼去了解那虛無的世界呢?

于丹教授説,網上流行一段話“人生無非就是為了那幾張紙。為錢,就是為了那幾張人民幣。名呢,就為了那幾張獎狀、文憑、檔案。人死後,為了墓誌銘,為了燒錢紙。一輩子,就是為了那幾張紙而已。”

這真是我們的陣時寫照。從小時候,我們便為了有面子,光宗耀祖而去勞累筋骨地拼命學習,爭那鮮紅的獎狀,可憐的我們卻失去了童年那快樂的時光。長大後又失去了青春年華。可悲啊!我們!我們無法像莊子那樣逍遙地享受那精彩的世界。

我們試圖解脱,可是已定的局勢,名與利實在太重要了,它們代表了我們生活中許許多多,我們無法釋懷。

名與利啊,只有看破一切紅塵的人才可以不被它所束縛,我們平凡人只有在于丹教授的引領下,在莊子的筆下的《莊子》中感悟那無為的世界。

可是細細想想,我們爭奪乙炔,目的是為了自己最終可以享受,但是我們不去追求任何,逍遙面對,那種享受才是真的享受。我們都想像莊子一樣乘物以遊心,獨以天地精神往來的人。做到齊物我,齊是非,齊大小,齊貴賤。可是何等的困難。

試想一下,人的潛能無限,只需自己做到,我們便可像莊子那樣在逍遙,虛無的世界乘物以遊心,與天地精神往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61qg9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