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觀書法的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觀書法的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觀書法的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觀書法的心得體會篇1

喜歡書法應該從進師範時計起,周元江老師和胡吉祥老師的字一直以來對我都是一種仰慕。參加工作後,由於工作激情忙於教書育人,但是,喜歡和愛好一直沒有間斷過。免不了常買一些自己喜歡的帖讀一讀、練一練。到青龍中學教書後,還訂閲了中國書法進行學習,但由於基礎太差,好多地方總是不能理解,動筆也是憑偶爾的興趣而已。工作之餘,讀了一些有關書法方面的書,也臨了一些碑帖。到政府部門工作後,這種興趣越來越濃,只要認為好帖就臨寫一番。到紀委工作後,特別是深受宗書記愛好理念的啟示,多看、多想、多練變有了一些深層次的看法,經王林老師的多次點撥,使我對學習書法,使我對書法方面的知識、認識和欣賞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現就學習談一點感想和體會。

重在臨。會寫字的人很多,但只有熟練地掌握了書法的技法和知識,才能從一般實用寫字提高到以觀賞為主的書法藝術創作高度。我們學習書法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學什麼、怎麼學”的問題?在實踐中體會到,學習書法首先是從臨帖開始。既要臨古人帖,拜古人為師,也要臨現代人的帖。但是,為主的應臨古帖、名帖。這就是人們常説的“縱向取古,橫向取狂”。在這方面先賢和當代大師們都論述得很清楚,我們只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照着做就行了。啟功大師在給書法愛好者的信中説:“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為下矣”。不管是誰的話,只要有理,就得聽,學現在人最容易象,但一象了,一輩子脱不掉,以後悔之晚矣。“寫帖主要抓結構,結構對了,點劃的姿態即使全都刪除,人家也會説象某家、似某帖。”啟功先生對臨古、臨今説得再清楚不過了。

貴在勤。學習書法有“苦”、有“樂”,是苦中求樂。清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詩句,比較形象深刻地説出了勤學苦練的道理。書法家馮國語先生的名言“無情何必來斯世,有好終須累此身”,深刻地揭示了書法家的博大胸懷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他説:我練書法,經過的是“五步煉獄”。龍躍天門,虎卧鳳闕,神劍森列,無羈走馬,皆以臨為先。帖拜名師,不慕虛名,凝神錘造。此為一。心慕手追,別開蹊徑,獨創一格。此為二。廣納、博取、能容,天地為師,人人為師。此為三。知識、人品、涵養與之並輝。此為四。悟性為第五。何為悟性?“都道悟性為第一,我言悟性是忘機。疾風驟雨張長史,落花飛雪僧布衣,得骨得髓承前訓,古風古貌不隨俗。頓悟本來勤中生,胸納百川筆自逸。”可見,要想在書法藝術方面有所成就,不經過勤學苦練,不經過深鑽細研和認真地體驗醒悟是不可能的。但是,光靠“悶着頭”苦練也是不行的,還有一個學練的方法、竅門問題。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説:字不是“練”好的,是“學”好的。學就是拿,拿就是學。要想着自己是“寫字”的,而“字”寫得最好的是王羲之、顏真卿這樣的古人,如果不老老實實地向先賢們學習,不堅持到傳統寶庫中去拿寶,“字”是寫不好的。又説: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就學習書法來説,“外財”就是向外人學習,向外人的優點學習,把外人的好東西都吸收甚至“搶”過來。不向外人學習,就不能豐富和造就自己。在“發外財”中,傳統寶庫裏的外財最豐富,這個寶庫對誰都是敞開大門的,就看你去不去拿,是拿一件還是許多件,是拿一次還是經常拿。人,不從別人那裏拿來寶物是富不了的!由此看來,只有把人的天賦和好學、善學的刻苦鑽研精神結合起來,做到有才華而不淺嘗輒止,以全身心的投入,廢寢忘食的苦練,“退筆成山”的毅力,博學深思的悟性,才能在書法藝術方面才思敏捷,得心應手,剛柔相濟,創作出氣勢恢弘,瀟灑神飛,具有自己特點和風格的好作品來。

恆在情。對書法藝術的喜歡和愛好,是學好書法的前提和基礎。對於一種好的書法碑帖、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常常是百看不厭,百練不厭,愛不釋手,看一次有一次的收穫,練一次有一次的提高。這就是感情所繫,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沒有這種愛好和感情,是無法學好書法藝術的。

情感因素在書法藝術中是非常重要的,書法就是講功力和情性。有很多老同志功底很好,但情性不行,寫得很死、很板。功力是技法性的,情性是精神性的,這是兩個不同的層面。這也就是人們常説的要以心境平和、不激不厲的心態來進行書法練習。這就既要有功夫,掌握規矩法度;又須見情性,奔軼絕塵,蹈乎大方而不逾矩。所謂心手雙暢,功情兩全。使心之所想、情之所感、意之所託、筆之所動躍然紙上,完成揮灑才情、表露氣質、張揚個性和擴散美感的生動過程。

行在美。在學習書法的實踐活動中,常遇到有些書法作品寫得美觀大方、活潑生動,讓人覺得很美,看起來很舒服,甚至有些字不認得,大家也覺得好看。有的作品寫得古古怪怪的,看了就不舒服。對一幅書法作品的欣賞和評估有時存在分歧,甚至截然不同的看法。這是欣賞者個人的愛好、水平和審美角度的差異。學書法要不斷提高個人欣賞和評估書法作品的水平和能力。馬克思在《一九四四年經濟——哲學手稿》中説:“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清人葉橫山説:“大凡人無才則心思不出,無膽則筆生畏縮,無識則不能取捨,無力則不能自成一家。”可見提高欣賞和鑑賞水平,對於書法愛好者是必要的,對於從事書法藝術者更為重要。只有不斷學習和豐富個人對書法藝術的知識,不斷提高文學、美學等方面的知識和修養,才能提高我們的欣賞、鑑賞水平和創作能力。

要在追求美的風格中不斷超越自我,在書法學習中,追求美的風格,也就是自己認為“怎麼美就怎麼寫”。看一幅書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個字的形體結構,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變化,結體、點劃不雷同,肥瘦適當,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風姿瀟灑,達情儘性,神采飛揚。由於每個人愛好和審美觀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但,好的始終是好的,這一點無論何人都不能超越,以無法超越。書法學習是無止境的,是長期學習追求、不懈奮鬥的事,只有將整個身心加以傾注,不斷超越自我,多看、多想、多練,終定能有所收穫。

觀書法的心得體會篇2

學習書法有沒有收穫?肯定有收穫,而且收穫很大。下面我就來分享我個人學習書法的3點心得體會。

第一點:書法改變了我的人生。

對聯是民間最直接的書法作品

有人質疑,真的有這麼大的收穫嗎?我個人認為是書法改變了我的人生。1985年我五年級的時候開始學書法,教我書法的語文老師也是我的親戚,按輩分我當叫他“姑丈”。他在我們縣城是大名鼎鼎的“書法家”,村裏紅白喜事,寫對聯、輓聯,都能見其揮毫潑墨的身影,而且,他凡是參加縣裏舉辦的書法比賽,必定獲獎,是當地公認的書法“名家”,能寫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國中時期我的書法開始有長進,到了高中階段,書法已在全校名列前茅,硬筆書法比賽拿了全校第一名。

當你硬筆書法比賽獲得全校第一名

因為書法寫得好,班主任和語文老師對我非常好,班級的板報抄寫,都是我起筆。説到書法,我也很感激我的高中語文老師,他不但在作文寫作上給予我諄諄教誨,還鼓勵我繼續練好書法。1993年,在那個千軍萬馬過獨木的大學聯考歲月,在一個縣城中學,考上省城的重點本科院校實屬不易。而那一年大學聯考,語文總分120分,我考了98分,其他文科類也考得很好,老師給我分析獲得高分的原因時説,這可能與我的書法寫得好有關,正常情況下,字跡工整,卷面整潔,改卷老師會給出一定的印象分。所以,後來我考上了省城大學中文系,在大學裏面業餘時間繼續習練書法。

書法寫得好對學習和工作大有裨益

大學畢業以後,我被分配到一家大型國有企業當祕書,當時,還沒有普及電腦,領導的講話稿多為手寫版,廠黨委書記的一些講話稿,她都安排由辦公室主任擬稿,讓我來執筆書寫。所以,畢業不到兩年,我被提拔到廠政工部任廠報總編輯。遺憾的是,國有企業改革,讓昔日國企的輝煌不再,企業效益每況愈下,大量的工人下崗,專業技術人才流失嚴重。我也選擇了跳槽。

書法作品展

1998年,我參加謀電視台記者公開招考,經過筆試、面試,最後被錄用入編,在幾百人的選拔中脱穎而出。後來,我的台領導在一次個人談話中告訴我,他説,其實我的筆試內容答題不算很好,但是他看中我寫的這一手字,還有面試的時候,那種從容不迫的神情和對答如流的表達能力,適合做一名記者,才決定錄用我。

習練書法需要長期積累

第二點:書法讓我結識更多的良師益友

學習書法永無止境,在工作當中,我因書法與許多書法愛好者和當地書法界名人多有交往。與書法愛好者平時有空多交流,成為了工作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在國有企業工作的那兩年,廠裏工會副主席是出了名的書法高手,人也孤傲,但我和他卻私交甚篤。後來我調到海濱城市電視台做記者,他還趁旅遊的機會,專程找過我好幾次,和我喝酒聊天談書法。在海濱電視台工作期間,因書法而與之結緣的領導和同事,後來都經常走往,談得最多的也是書法。後來,我又調到了省直機關單位上班,對書法藝術我依然沒有放棄。

揮毫潑墨瞬間

不過,有一些書友,寫字很有個性,平時寫字水平一般,但是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以後,在半醉的狀態下,再揮毫潑墨的話,那筆法功力,判若兩人。用他們自己的話説“李白是醉酒詩百篇,我是醉酒下筆如有神”。後來,我發現其實有不少人在喝酒半醉狀態下,確實寫字另有一番風味。

因為書法我跟書友們又學了攝影

因為書法,我結識的這些前輩們當中,有不少人對攝影和繪畫造詣很深,後來,在他們的鼓勵和幫帶下,我又開始涉足攝影行業,因為在電視台做過記者,對攝影攝像器材本身就不陌生,所以進步很快,後來參加攝影比賽獲獎無數。

學習書法讓人心平氣和

第三點:書法讓我身心更加健康

關於書法有益於身心健康,我之前的文章已做了表述,不再贅述。簡單講一講我個人的感受。首先,學習書法能讓我養成做事有始有終的習慣。寫一幅書法作品,不僅要寫正文,還要寫落款,加蓋鈐印,才能完事。其次,習練書法要集中精力,所以,眼睛要聚精會神,執筆之手要柔韌有餘,氣息要均勻,整個書寫過程,就是精氣神的提煉。一幅書法作品寫下來,整個人身心得到一次陶冶。

書法藝術展示

習練書法還能緩和個人緊張的神經和生活節奏,釋放壓抑的心情,當沉迷在書法的精神世界裏,那些擾亂心神的雜念會逐漸消失,讓自己變得更加心平氣和。欣賞好的書法作品,能讓自己彷彿置身世外桃源,穿行於高峯流水、雲嵐幽谷之間,感悟如同跋涉人間“仙境”一般。

觀書法的心得體會篇3

中國書法經過幾千年的沉澱、積累和發展,已成為獨具華夏特色的文化瑰寶。關於如何學習書法,我有“三個經驗”體會與書法愛好者共勉。本人經歷了從不知到有知,從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從寫字到書法,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從我知事的那天起,就把它作為終身追求的一項事業,從真學上下工夫。堅持60多年如一日,為國家學,為民族學,為傳承和創新而學。家境貧寒,買不起燈油和筆墨,就用山上的松樹油照明,用樹枝當筆,以大地當紙;沒有字帖,就蹲在墓碑前觀摩習練;出門在外,沒有筆墨,就在自己的膝蓋上比劃名碑名帖;有條件時拼命學,沒有條件時千方百計創造條件學,工作繁忙時擠出時間學,把別人用於唱歌、跳舞和釣魚的閒餘,都用來學書法,這樣抓住空暇刻苦學,自覺地把學習書法作為生活中除衣食之外的須臾不可缺少的第三件大事,不管生活條件多艱苦,也不管工作環境多險惡,從未間斷過認真學書法。

善練是方法。人間凡事,沒有學不會,只有不會學。“無巧不成書”,學習書法,既要有決心,更要講方法。方法是渡河之舟。我在學習書法時,堅持“帖學與碑學並重,古法和今法相濟;楷行習練交叉,常練榜書在先;首要把握重心,字形結構嚴謹;注重學習效率,練字習法共進;心中有字在胸,下筆方可有神”。從而,變苦練為善練,變死練為活練,變練一體為練多體,變單練書法為繪畫、雕刻(石、木、竹)、裝裱並舉。這樣,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融會,事半功倍。

苦研是恆守。書法是我國千古絕唱的線條藝術之一。要傳承和發展,必須刻苦鑽研、持之以恆地探清其脈絡,理清其源泉,把握其精髓,效法其規範,開掘其新境。據此,我進入大學後,就發奮學習王羲之、黃庭堅、顏真卿、蘇東坡、張懷瓘、懷素等歷代書法名家的書法理論,既研習書法的歷史進程和演化,又研習書法的產生形成與風格;既研習各種書體自身的美學原則和技法規律,又研習各種書體的用筆技術與文化背景;既研習我國的書法和繪畫,又研習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原生態的基礎構築,凡是有利於學習、弘揚和創新書畫藝術的各個領域都有所涉獵。因此,從創立自己超越傳統的握筆方法,到行之有效的“書法重心學”,從寫字的基本筆法到字體的和美結構,從帖學到碑學,從書寫形式到書寫內涵,從學會一體到學會多體,從學好一家到學會百家,從集百家之長到獨具個性特點,從書法的外形美到書法的內在美等等,都進行過認真不懈地研習。同時還研習了唐詩宋詞和哲學、美學,不斷為自己的書法創作,打下堅實牢固的基礎和吸取鮮活元素的條件。實踐使我深切地感悟到:沒有凝練厚重的文化底藴,領悟不了書法的真諦精華,充其量就只能做個寫字匠,而永遠、絕對當不成書法家。

妙用是目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比服務民眾、貢獻社會更有意義。妙用書法之途亦理應如此。我上國小二年級時,就給鄉親們寫春聯,後來從中學到大學,從機關到農村,辦板報牆報、佈置會議室、慶典寫橫幅標語、表彰大會寫獎狀、太平盛世入碑林以及與世界各國開展文化交流,無所不用其極。辦展覽、出專集,刊發報紙、雜誌,收進典籍、文庫,運用電視網絡,讓廣大民眾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同時,教學生、發範本,為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各主管領導、民間社團和企業家及城鄉老百姓書寫橫批中堂,為抗災扶貧助教等公益活動捐獻作品,只講付出,不求回報。把自己的所學之長貢獻給祖國和人民,心曠神怡,樂在其中。

觀書法的心得體會篇4

前些日子,有幸聆聽了著名書法家葉培貴老師的書法講座。講座中,葉培貴老師笑容可掬,不乏親切之感,他從欣賞的角度出發,引導老師感悟書法藝術中的“雅”與“俗”,講解了如何客觀正確的感受書法藝術之美,提高了美術教師對書法藝術的感悟和鑑賞水平。另外,葉培貴老師還提到了歷代優秀碑帖,尤以唐楷為主,對各家書體做出了精煉的闡述。

本次書法知識的學習,使我對書法鑑賞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醉過方知酒濃,當置身於那一幅幅優秀的書法作品中,才知道書法愛好者如痴如醉地“求工於一筆之內,寄情於點畫之間”那種情結為何!

書法是一門藝術,有道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要瞧出門道,就必須懂得如此門道的方法,我們平時很欠缺這方面的知識,由此學習正確的鑑賞知識尤為重要。我們對書法的學習與認識,大多隻停留在“好”與“差”的感覺層次上,是非常籠統和模糊的。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必須多看多寫多練。葉培貴老師建議初學者學寫字應從楷書和隸書入手,楷書尤以歐體和顏體為宜,掌握各種筆法後再學習其它書體就有了基礎。臨帖是練好字的必須手段。不臨帖全憑自己想法隨意寫,是上不了路子的。學寫毛筆字一定要有恆心和毅力,要持之以恆,戒驕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説:“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毛筆字比一般的硬筆書畫在書畫的要求上更為細緻,它的筆畫並不是從始至終完全一樣的,從提筆、運筆到最後收筆,線條的豐滿程

度都有所不同,只有良好的視知覺能力才能對整個字的邊、線和角有一個正確的把握。而且,對墨的多少全控制在手腕和手指之間,對手部小肌肉的精細控制能力要求很高,力度的把握也十分重要。

練習書法能使人靜,而靜又是書法的前提!靜以修身,對書法的追求是一種境界,倫老師還給我們展示了他的一些作品。這也使我聯想到了很多,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導致人心浮躁,做事情缺乏持久力,也總是靜不下心來!祖先留給我們的,是無比寶貴的藝術財富和精神財富,真的應該認真練習書法,徜徉其中,不但可以提升我們的自身修養,還可以讓淵源的文化傳承和發揚下去。

有所求,亦有所樂,為此要一往向前!

觀書法的心得體會篇5

暑假,我和爸爸一起到找一位教書法的老師家做客。老師家的客廳裏掛滿了字畫,還擺放着許多書,在一面牆上還有許多國小生的字畫,他們的字寫的非常好,所以我暗暗下決心,比他們寫的字還好。

可是因為他家離我家太遠了,而且,我們家的臨近就有一位伯伯也喜歡練書法,所以,我就跟着樓下的伯伯一起寫毛筆字。

一開始,伯伯先教我寫“一”,我想:這還不簡單,於是,我就寫了一個“一”。然後,伯伯説:“應該先往外寫一道小橫,再往右下方頓筆,然後寫一道長橫,往上一翹再往下頓,再往裏一折。”沒想到寫個“一”字這麼複雜,還是先練練吧。我一筆一劃的練着,一開始,我的字寫的一點兒也不好,我就反覆的練,不知不覺就寫滿了一本大仿本,直到伯伯滿意為止,伯伯説我後邊的字比前面的好看多了。我聽了伯伯的誇獎,心裏就像吃了蜜一樣甜。我漸漸喜歡上了寫毛筆字。我決定每天都來練毛筆字。

第二天下午,我又來學毛筆字。這一天,伯伯教我寫“二”,伯伯説:“寫二和寫一一樣,就是上面的橫短一些,下面的短一些。三也是一樣。後來,經過伯伯的指導,我的字寫的越來越好。後來,伯伯的兒子看到我的字比她的.字要好,所以她也想寫毛筆字,我想終於有人幫我磨墨了,可是,他連怎樣磨墨都不會,他爸爸就耐下性子來教他磨墨。寫字學會以後,我們就一起比賽,看誰寫的好。

我們互相關心,我不會的問他,他不會的問我,就這樣,我們兩個人的字寫的都非常好,伯伯還經常誇我們呢。

學習書法的感悟:

書法自古就被視為中華文人士大夫的必備修養,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書法倍受中華人民的喜愛與推崇。

書法的發展離不開漢字的發展歷程。漢字發展分線條化、圖象化、筆畫化。書法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體,楷書結構的排列正好是中間階段。它是從隸書演變過來的,如果把楷書寫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筆法即是隸書。將書寫得簡便流動一些即是行書,行書再寫得簡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從隸書開始,就難以掌握楷書的筆法,因為楷書的筆法要比隸書豐富複雜。可見,練好楷書基本功可以作為練寫各體的基礎。楷書最為難學難掌握,但是楷書是書法規律的基礎典範,所以從目前學習者絕大多數是從學楷書開始。當你感覺怎麼寫也寫不好的時候,一方面是楷書難寫,另一方面是你在不斷地進步着,你感覺寫的不好,就會努力地去寫好,因為你看到了差距。

我們在學習楷書時候也可以練習着行書、隸書、篆書等,這樣可以有助於更好的練習楷書,也可以減少練習中的疲勞感。書法,很美的一種藝術,閒暇之餘,練練書法,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好辦法。

學好書法也是需要花很多時間的,但經過兩個多月的書法練習我也學到了很多,至少我們學習它可以瞭解更多的書法知識寫字技巧,還能瞭解一些歷代書法家和書法家的作品,特別是能鍛鍊一個人的毅力與耐性。

學書法,如果真的投入當中的話,你可以感受很多的樂趣。我們起初接觸到的是篆書,然後過度到隸書,接下來是楷書,每種書法字體都有它的特點。我覺得篆書的筆畫是非常優美的,隸書是比較柔和的,只有楷書是挺拔有力,有氣勢的。而且我個人比較偏愛楷書,特別是顏真卿的楷書,因為我能感受到它的神,所以每次我寫的時候,都能胸有成竹的寫好每個筆畫的形,寫的時候注意起筆、頓筆、提筆和收筆,但只要心中有它的形就比較容易掌握了。

要真的學好某種字體,領略名家風采,模仿名家特色,形成自己風格,是比較難的。首先你得對歷代書法家和他的作品要有一定的瞭解,然後要掌握他的書法特點和運筆技巧。其實書法的境界確實是無窮大的,你要學好它,真的得花時間,我們要花時間去領悟某種字體風格,多去了解些書法家的時代背景和他作品誕生的背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全面的掌握某種書法風格。學書法,重在臨摹,精心讀帖,有實臨與虛臨之分,不要隨心所欲,不論法度。

最後,我覺得學好書法,也得有一定的審美要求,寫出來的作品要有美感。要在追求美的風格中不斷超越自我。在書法學習和創作中,追求美的風格,看一幅書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個字的形體結構,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變化,結體、點劃不雷同,肥瘦適當,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風姿瀟灑,達情儘性,神采飛揚。由於每個人愛好和審美觀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從某種意義上講,形成了個人的藝術風格,不斷地超越別人、超越自我,才能從容地走進這一人類書法藝術的殿堂。我相信只要我們付出了努力就終有所獲。

書法藝術是國人的驕傲,我們必當代代相傳。

觀書法的心得體會篇6

首先,在平時的工作和學習中,注意養成良好的習慣,在需要寫字的時候,我認真對待,絕不馬虎,從一筆一劃練起,因此漸漸地我的字也就好起來了。

然後,我在工作之餘,抽取一定的'時間學習名家書法。比如每個星期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來練習毛筆字,在練習的同時,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了,也讓自己工作之餘的生活更加充實。名家書法有很多,顏真卿的,柳公權的,趙之謙的,等等我都挺喜歡,不管是哪個書法家,不管是哪種字體,我都會加以練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楷書到隸書,再到行書,草書等等,我都在學習之中。我覺得草書最能體現人的性格了,因而草書最難以練習的,也許只有書法大家才能揮毫成草書。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練習,我覺得學習書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學習書法要勤奮,貴在堅持練習,書法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字都是一筆一劃寫出來的,只有堅持練習下去,一定的時間之後才能有所成績,不要想着立竿見影和一步登天。

第二,學習書法要勤于思考,最好能找個老師。書法是一種藝術,而要進入藝術之門,最好是能有一個引導者。如果能找到一個名家大師作為自己的老師,那麼對於學習書法的效果將會事半功倍。若是找不到老師,可以經常看看字帖和歷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在看作品的時候思考這字的結構、形體、筆畫、用力、佈局等等方面,思考如何才能讓一個字能夠具有藝術感,即既漂亮美觀,又具有神韻。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日積月累的觀察和體會的,我想這也是我要到達的境界。

第三,書法應該有自己的特色。當然這指的是書法一個比較高的境界。當書法到達一個比較高境界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加上自己的特色,加上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和領悟,將自己的這種想法在書法中體現出來,真正做到字不僅有形,形美,而且要做到有神,神形俱備,這才是好的書法。

説起書法,不能不説王羲之;説起王羲之,幾乎是家喻户曉,説不定還能説出幾個有關他的故事。這也算是中國獨特的書法文化現象。

王羲之(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衞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羣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誌着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傳説,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説:“洎乎漢、魏,鍾(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書名蓋世於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雲:“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於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鍾繇”轉變為“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蕭衍雲:“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

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讚辭,評鍾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云、王濛、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通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範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鉅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悦誠服,推崇備至。

中國書史上雖推崇王羲之為“書聖”,但並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聖像,而只是看作中華文化中書藝創造的“盡善盡美”的象徵。事物永遠是發展的、前進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時代到達“盡善盡美”的頂峯,這一“聖像”必將召喚後來者在各自的時代去登攀新的書藝頂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6k8dz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