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鄂豫皖革命紀念館心得體會多篇

鄂豫皖革命紀念館心得體會多篇

鄂豫皖革命紀念館心得體會多篇

鄂豫皖革命紀念館心得體會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快到了,我們去了烈士陵園掃墓。

到了烈士陵園,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矗立在廣場上高大的人民英雄塔,上面是蒼勁有力的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以前在戰場上犧牲的那些先烈們,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為共和國的建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剛進烈士陵園,兩旁那高大挺拔的松樹便吸引了我,它們像幾個威武的士兵一樣守衞着烈士陵園。再往裏走,便看見了兩座古典小亭,一個叫聞荷亭,一個叫怡心亭,裏面畫有精忠報國的岳飛,飛在天邊的仙鶴,氣勢磅礴的萬里長城……

我們走到紀念塔前,排好隊,開始默哀。我低下頭,此時,我想起了董存瑞炸碉堡,黃繼光堵槍口……我彷彿看到了以前的那些先烈們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跟敵人火拼到底的情景。默哀過後,我們到後面獻花,看到兩旁有兩個花圃,裏面種有幾棵鐵樹和一些四季常青的樹木,這應該代表着先烈們有鐵一樣堅強的精神,他們的精神永遠記在我們的心裏吧!“英名永存”四個大字刻在大理石上,下方是一個粉黃色的漢白玉花環,背面的牆是用堅硬的花崗巖做成的。大理石代表莊重,漢白玉花環是送給先烈的禮物,花崗巖牆象徵着先烈們像堅硬的城牆一樣守衞祖國。

在21世紀,雖然戰爭已經遠離了我們,但是那一段歷史絕不能忘,現在的美好生活是用革命先烈的血換來的,五星紅旗是用革命先烈的血染紅的,現在的美好生活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所以我們就更應該珍惜現在的時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絕不能讓那一段歷史重演!決不讓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祖國讓別人奪去!為偉大祖國自強不息!

鄂豫皖革命紀念館心得體會篇2

日前,為慶祝紅軍長征勝利八十週年,公司第一、三、九黨支部一行共36名共產黨員來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尋甸縣柯渡鎮丹桂村紅軍長征紀念館,緬懷革命先烈,重温入黨誓詞。

在這次重走紅軍路,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活動中,讓我進一步瞭解了革命的歷史,感受了紅軍艱苦奮鬥、頑強不屈的精神。當面對鮮紅的黨旗,鄭重地舉起右手,莊嚴地宣誓:“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議……”之時,腦海中浮現的全是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感人畫面,此刻我更加堅定了對黨的信念和為人民服務的決心。

煙葉公司經歷了二十多年的艱苦奮鬥,從八十年代的一個復烤車間發展到目前具有現代化生產加工技術、信息化高效管理、綜合實力較強的企業,是幾代雲葉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我覺得,不管是黨員同志或是普通員工,在為公司輝煌的奮鬥史感到驕傲的同時,更要學習紅軍不畏艱苦、勇於拼搏、團結奮進的精神,在公司深化改革之際,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進性作用,以高度的責任心承擔起公司改革發展的使命;以飽滿的熱情積極參與到企業文化建設中;以加快企業的持續健康平穩發展為主題,以“節能降耗、增收節支”為主線,以旺盛的鬥志和紮實的工作積極投身到公司“五個一流”的創建中。

鄂豫皖革命紀念館心得體會篇3

一個國家在一個時代的和平穩定,是經歷了前人不斷努力所創造的,而生活在這和平穩定的時代中的我們,更應該銘記前人為我們留下的許多可貴的精神財富。

正直暑假,我就在幾天前參觀了家鄉新建的革命先烈紀念館。那天碰巧是八月一號,那對於中華民族來説是個具有特別意義的日子,也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週年。那個特殊而又有意義的日子,紀念館裏自然也是人山人海了,有雙鬢斑白的老人,有年輕人,有學生,就連掃地的清潔工也在紀念館裏停下了腳步。看着紀念館上“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週年”的橫幅,我不禁讚歎。遙想九十年前,在江西南昌市城頭的那第一聲“槍響”,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支軍隊就在那時建立了。這隻軍隊為了抵禦外來侵略,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它救助人們於水深火熱之中。經歷了多少年的風風雨雨,多少人為此付出了生命才換來今天安定繁榮的生活。

走進紀念館,映入眼簾的便是那巨大的刻在石牆上的雕塑。上面刻着的都是革命戰士戰鬥時的場景,雖然紀念館裏人很多,但是似乎沒有太多嘈雜的聲音。望着那雕塑,彷彿能聽到革命戰士吹響的戰鬥的號角,彷彿能聞到戰火瀰漫的氣息。這無不體現了戰爭的猛烈和殘酷,也襯托出革命先烈們為了革命的勝利所做出的努力和心血。這種為了祖國奉獻出自己的心血甚至生命的精神不正是應該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的嗎?

在紀念館的小玻璃櫃子裏,存放的都是當時抗戰時用的工具和武器。看看那鏽跡斑斑的步槍和抗戰片裏常有的大砍刀,我不僅感歎道,如今的中國的軍事科技已居世界前列,各種型號的飛機大炮數不勝數。然而以前的革命軍隊卻是靠着小米加步槍一步一步慢慢挺過來的,這種不畏艱險,捨生取義的革命精神不正激勵着我們嗎?不管當今的科技多發達卻依舊要保持吃苦耐勞的品質,才能讓祖國的未來發展的越來越好。

在大廳的中央還佇立着一塊石碑,走近看會發現石碑上刻着不計其數的名字。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先烈一樣無所畏懼,忠肝義膽為祖國獻出生命的,烈士們的犧牲使我們感到很惋惜。但是,他們死的壯烈,死的英勇,他們的犧牲換來了革命的勝利。許多人在此駐足不前,有的上了年紀的老人家還默默哀悼,看着眼前的一幕,使我內心的熱血澎湃了起來。連老人尚是如此,那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又該怎麼做呢?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我們更應該要秉承先烈的品質,學習更多的知識,為祖國未來的繁榮昌盛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革命先烈們在祖國大地上撐起一片天,開啟了我們民族的千秋大業,創造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應該永遠銘記給我們幸福生活的人,讓我們永遠感恩那一個個為了這片土地,灑下熱血的革命先烈們。

鄂豫皖革命紀念館心得體會篇4

“這裏館藏的物件,刻着紅軍長征二萬五千裏的不易。”這段紅色記憶,始於江西瑞金,走過的 14 個省份,講述着中國工農紅軍可歌可泣的故事;翻越的 18 座大山,鐫刻着中國工農紅軍如火如荼的決心;跨過的 24 條大河,傳承着中國工農紅軍有膽有識的魄力,耗時兩年,紅軍長征勝利,終於甘肅。有文化學者言,“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堅韌的細線,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而經硝煙焚燒,已是滿目瘡痍的山河,正是在這根由紅軍心血染成的紅色細線悉心縫補中再添光彩。

冀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 —— 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

這份“紅色跳動”是面對波濤洶湧的河水時,仍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赤子之心。紀念館位於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大渡河西岸,館外“紅軍勝利場”五個大字,用最直接的方式,留下了最不容置疑的肯定。228 件館藏,一張張照片,一件件陳列品,夜襲安順場、強渡大渡河……一幕幕場景在高科技下生動還原。大渡河內孤舟勇,手握槍支,深縮眉頭,緊盯河岸,那是悲憤、視死如歸的角度,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踩波踏浪殲敵軍。場景再現,讓我們與 80多年的崢嶸歲月,今日相見。當那段歲月的艱苦與痕跡,都被時間流放,而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那段歷史早已融入血液,跟隨紅色基因傳承,延續新輝煌。作為黨員幹部,應隨這份赤子之心而跳動,在困難面前應不忘拼搏初心,不減奮鬥激情,不負艱辛努力,要找重點領域對焦關鍵,衝破重重難關。

大渡橋橫鐵索寒 —— 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

這份“紅色跳動”是面對敵人的炮彈耳邊過時,仍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十三根鐵鏈,扛起一個共和國”紀念館中一段由幾節鐵環組成的鐵鏈早已斑駁的鏽跡記載着當年的烽火歲月。一邊,紅軍一路向北,披荊斬棘,滔滔江水之上,22 名勇士攀着長鐵索,向着河對岸匍匐前進,嗖嗖槍彈之下,找尋着炮火死角,有人中彈身亡掉落湍急的河水之中,沒有木板便以身化板,爭分奪秒搶佔先機,到最後奪取完成之後,大多數勇士都未留下姓名。而另一邊,紅軍開山破路,晝夜兼程,用草鞋跑過時間,一日奔襲 240 裏,中國速度在那時便已體現,這是真正的狹路相逢勇者勝。東西夾擊,奪取瀘定橋的約定在炮火中實現。作為黨員幹部,我們的心應隨這份民族精神而跳動,需志存高遠,胸懷全局,面向百年發展,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閲卷人,需風雨兼程,亦風雨同舟,發展大業,讓時代的道路在腳下延伸。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只是紅軍長征重要征途之一,篳路藍縷,砥礪前行,萬里長征路,紅軍意志堅定,不忘初心,堅定決心,星星之火方能燎原。做好紅色精神傳承,激活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紅色文化內涵,緊隨這份“紅色跳動”,讓長征精神代代相傳。

鄂豫皖革命紀念館心得體會篇5

時間永不停歇的流淌着,但數字的轉盤又讓它走到了今天,這個屬於緬懷革命烈士先輩們的特殊日子:20_年4月日。

都説清明時節雨紛紛,難道唯有下雨才能引起你的哀思嗎。今年的清明不僅沒有細雨紛紛,而且天空還很晴朗充滿了期待。我想這也許是革命先輩們對我們的期待吧。期待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我們青島捲煙廠各部門的優秀團員們,在下班之後都趕到廠區門口集合,坐上了開往嶗山革命烈士陵園的班車。在到達目的地後,我們集體佩戴菊花,列成兩隊,踏着石階,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到了革命烈士紀念館前,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流程:出旗、致詞、默哀3分鐘、敬禮,到最後的獻花。一切都是那麼的安靜,那麼的和諧。在這裏我們瞭解到了許多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蹟。隨後我們又來到了紀念碑前。那個時候,我相信我們全體成員都有一種思念,而這共同的思念匯成一曲生命的讚歌,響徹我們的身畔。我們不僅建立一座紀念碑來幾年烈士們,我們也在心間樹立一座紀念碑紀念你們的靈魂。

作為一名優秀團員,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安定生活,工作中要努力工作,爭取為青島捲煙廠做出自己的貢獻,努力讓青島捲煙廠我們這個大家庭的明天,越來越和諧,越來越好,像今天一樣晴朗,充滿活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74mmz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