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畫龍點睛讀書心得【精品多篇】

畫龍點睛讀書心得【精品多篇】

畫龍點睛讀書心得【精品多篇】

畫龍點睛讀書心得 篇一

上個學期我們在學校的指導下讀了《成語故事》,直到今天我還能記住《畫龍點睛》這個成語,因為我從這個成語中學到了道理。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張僧繇是樑朝著名的畫師。

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龍。不一會兒,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在牆壁上。這時,皇帝發現這兩條龍都沒有眼睛,皇帝就問張僧繇這是為什麼?

張僧繇回答説:“畫上眼睛的話,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畫上眼睛,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一條龍點上了眼睛。剎那間電閃雷鳴,那條龍真的飛走了。我從這個故事知道:説話,辦事一定要認真才能要做的事情表現更好。

畫龍點睛讀書心得 篇二

今天,我讀了一則寓言故事,名字叫《畫龍點睛》。大概意思是這樣的:有一個人畫畫技術非常高,很多人都前來拜訪他,欣賞他的作品。有一次,他在牆上畫了四條龍,每條龍的姿勢各不相同,就像真的一樣。有細心的人發現,這四條龍都沒有眼睛。大家問這個畫畫的人為什麼,他説:“如果我把這四條龍畫上眼睛,這四條龍就會騰空而起,飛入雲霄。”大家都不相信,於是,他給兩條龍點上了眼睛,忽然,“轟隆”一聲巨響,那兩條龍頓時騰空而起,飛入雲霄,轉眼間,他們就不見了。大家都驚呆了。那些人很後悔沒有聽從畫畫人的勸告。

讀了這個故事,我感覺做每件事都有最重要的一點,只要把這一點找對,無論是説話還是寫文章都會很完美。以後,我做什麼事都要找準那最重要的一點,把“點”找好,我就成功了一半。

畫龍點睛讀書心得 篇三

我們常常讀到的成語故事《畫龍點睛》。

我們不但沒見過龍,連那龍身上任何一點也沒見過:在課本上還説他人在金陵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已經是個傳説了。

經過科學家研究成果這個世界上飛過出現過。龍雖然是我們中國的精神,但人類連一條龍都沒見過,不要説沒見過,就是龍的樣子也不知道。

雖然也是傳説,但寫的就像真的一樣,龍的形狀大小又是誰寫出來的傳説呢?龍的樣子那人是怎麼樣的呢?他(她)為什麼要把龍畫成這個樣子呢?他為什麼不把龍變成別的形狀呢?為什麼龍會是我們中國的精神呢?龍又是怎麼一會事呢?這都是對這成語故事的問題。

我在讀這成語故事《畫龍點睛》的時候這成語故事為什麼畫出來的東西點上眼睛就會天黑,電閃雷鳴就飛走了。

畫龍點睛讀書心得 篇四

樑朝時,有座安樂寺氣勢宏偉,金碧輝煌,這天,一面畫壁裏三層外三層擠滿了人,大家都抬着腳努力向裏看,原來是寺裏的方丈請來了有名的畫師張僧繇在畫壁上作畫呢!

張僧繇真不愧是名聲遠揚的繪畫大師,才過了一會兒,四條漂亮而又幹淨的龍就出現在大家眼前,那些畫的真是很好,就像活了一樣,哇,太好了,人羣中讚歎聲一片。可是,有位老先生走到壁畫前左看右看,突然大聲説畫師這四條龍畫的的確好看,可是為什麼不點眼睛呢?

大家仔細一看,是啊,四條龍的眼眶都空着呢?大家覺得不點上眼睛不完美,便齊聲説畫師快點上眼睛吧!張僧繇轉過身來,面對大家微笑着説,諸位,我畫龍從來不畫眼睛,要不然龍就飛走了。那位老先生搖搖頭,這怎麼可能呢?太荒。唐了,我不信,大家也七嘴八舌地叫了起來,我不信我不信,這樣方正對張僧繇説,你就給兩條龍點上眼睛,給大家開開眼界吧!張僧繇説畫就畫吧!只不過大家看到龍飛起來的時候不要嚇到,説完,他舉起畫筆,給兩條龍點上了眼睛,剎那間,烏雲翻滾了起來,電閃雷鳴,雷聲響起來,真嚇人,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隨着閃電的雷鳴,兩條點眼睛的龍突然從牆壁上飛了出去,人們被突如其來的情景嚇的魂飛魄散,等龍飛走以後,大家才慢慢的緩過神來他們看了看,牆上只剩下兩條沒有點上眼睛的龍了。

這個故事造的的確有點誇張,龍怎麼可能畫的好看,就從牆上飛起來呢比,畫龍點睛被人們看作是對畫畫非常棒的人表示贊別的一個詞。

畫龍點睛讀書心得 篇五

畫龍點睛,單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畫了龍又給它加上了眼睛而已,這有什麼大不了的。讀了第一遍只理解了有個叫張繇的人畫畫畫的非常好,他畫的人物佛像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一次他給金陵(今南京)安樂寺牆上畫了四條龍,張繇畫完了,大家看了,口中讚道:“這四條白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可就是沒有眼睛。”人們覺得很奇怪,紛紛去問張繇,可張繇卻説:“不能畫眼睛,點上眼睛馬上就會飛走了。”眾人認為他是在開玩笑,一再請他畫上眼睛,張繇沒辦法,在其中兩隻龍上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眾人嚇得四處躲藏,只聽“咔嚓”一聲,一道閃電將牆擊穿,大家再看牆面,只有兩隻沒有眼睛的龍了。

更深入地想一想,這個故事不就是要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要抓住其要害或本質,那樣它的內容才會更加生動或精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e1epo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