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弟子規心得體會600字多篇

弟子規心得體會600字多篇

弟子規心得體會600字多篇由本站會員“a77730890123”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弟子規心得體會600字多篇

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泛愛眾人,這個世界倘若人人都能夠學習弟子規並加以學成,我想這個世界將會是一個充滿和諧與大愛的世界!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心得體會600字,但願對你有借鑑作用!

弟子規心得體會600字一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説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説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説得多有道理啊!

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的時候,摺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説:“你摺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摺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裏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後悔,她説:“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着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最後,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無信,萬事皆虛。

 弟子規心得體會600字二

幸福的一生又匆匆過去,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讓末學彷彿回到了童年那麼天真,無邪,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純真,純善。這使得末學更不敢對自己鬆懈,更是戰戰兢兢。要對每一個孩子負責,家庭負責,更要對自己負責。

因為:“童蒙養正聖功也”。幼兒正是長養天性的時期,“先入為主”。他們現在就是一杯清水,一張白紙,給他什麼,他就是什麼!古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的一言一行時刻都在影響着孩子們,而我們的言行由思想決定,所以,抉擇中最重要的.就是“擇念”。因此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是,我們需要的是解決,而非指責。“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像蔡老師説的那樣,千萬不要意氣用事,用自己的一己之見來下定論,不然會後悔莫及。一定要用理智,智慧來進行判斷。那麼,要想有智慧,就要不斷去學習,學習中華聖賢經典智慧,因為它是經過時間驗證的,永恆不變的真理和規律,它超越了時間跟空間,古今中外都需要。也只有這樣的智慧值得我們用短暫的生命好好去追求和深入,這樣,才不會走太多彎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嘛”!

老師還講到,思想決定着一個人的行為,行為決定着一個人的習慣,習慣會形成一個人的性格,性格改變着一個人的命運。所以,小到個人,大到國家,社會,要想解決問題和衝突,根本就在思想。每個人從小就懂得感恩利他的話,我想,整個社會必然是和諧圓滿的了。

反觀之,現在的社會人人都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折手段。其根源還是被慾望所遷。“欲令智迷”,慾望是個無底洞,是無止境的。我們要教孩子長德行而非慾望。

厚德方能載物,大學裏説:“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只有之所先後,才能則近道已。

 弟子規心得體會600字三

讀了《弟子規》,它就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着我,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

以前,每到吃飯的時候,媽媽叫我吃飯,我總是心不在焉,雖然嘴裏説着“馬上來”,可我還是一頭紮在電腦前玩遊戲,在媽媽的再三催促下我才不情願的把遊戲暫停去吃飯。現在想想,這是多麼不應該呀。現在,每當媽媽説吃飯,我會立刻放下手裏的遊戲,趕緊幫媽媽擺碗筷,搬凳子。因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以前,我生病發燒時,媽媽總是細心的照顧我,藥總是媽媽先嚐嘗再給我喝,晚上也會徹夜照顧我,而我呢,當媽媽身體不舒服時,還吵着媽媽陪着我出去玩,不讓媽媽休息,現現想想,自己都覺得臉紅,我以後會改的,媽媽身體不舒服時我會讓媽媽好好的休息,細心的照顧媽媽。因為“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以前,我做完作業,總時將作業本、書、文具等隨便一扔,搞得到處是我的東西。有時看完書後,桌上、地上、牀上,到處是書,真是雜亂無章!而現在我都把書分類整理得井井有條地放在書櫃上。爸爸媽媽都説我像換了一個人一樣,還直誇我的房子整潔呢!

通過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多説請、謝謝、您好、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養成主動寫作業的好習慣,作業不磨蹭,這些我一定要謹記在心,時時刻刻用《弟子規》來教育自己,鞭策自己。

這是一篇《弟子規》讀後感,作者概括故事內容簡潔清晰,能在引述的基礎上很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不足之處:語句不通順,如“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應改為“讓我在德行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弟子規心得體會600字四

《弟子規》是教育我們每一個人的手冊,《弟子規》裏説的每一句話都會牽連着我們的行為、習慣,教育我們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是我們生活的典範。

這本書是根據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學期一開始,我們學校就掀起了學《弟子規》、讀《弟子規》的熱潮,我們也把學到的內容運用於行動當中,得到了父母、老師、親戚的表揚。

《弟子規》中“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意思是父母親生病了,吃的藥要自己先嚐一嘗,看看會不會太苦、太燙,並且應該服侍在他們身邊,不離開。記得有一天中午,我回到家,便大聲喊:“媽媽,我回來了!”可是沒聽見媽媽回答,我很納悶,這時,奶奶從廚房走出來説:“別吵,你媽媽病了。”我飛快地衝進媽媽的房間,摸摸她的額頭,“呀!真燙!”我迅速拿來體温計測體温,呀!39度!“奶奶,快快熬藥!”隨着一聲“沒問題!”,奶奶就開始熬藥了。“好啦!好啦!”奶奶大聲説。我快速端起藥碗,來到媽媽身邊,輕輕呼喚着媽媽:“媽媽,藥好了,快喝吧!”媽媽坐起來喝了一口,又躺了下去,嘴裏喃喃地説:“太苦了,太苦了!”我嚐了一口,果真很苦,為了讓媽媽早點病除,我勸説她“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藥雖苦,但能治病呀!”媽媽好感動,連拉着我的手説:“我的女兒長大了,會關心體貼父母了,也會運用知識來説服我!”説完便端起藥碗“咕咚、咕咚”地喝完了藥。我望着媽媽,笑了,媽媽也笑了,直誇我越來越懂事了。其實這也是《弟子規》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的功勞呀!

《弟子規》是提高我們個人修養的好材料,它對我們的健康成長是十分必要的。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讓世界更美好、和諧!

 弟子規心得體會600字五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一本好書,不僅能讓我們增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們真真正正能從中收益。初讀《弟子規》由於受年齡的限制,不能領悟其中的奧祕。在定崗實習學校,開展以《弟子規》為核心的新八德教育,我再次接觸到《弟子規》,對它進行了全面的解讀。

《弟子規》,作者李毓秀,字子潛,山西絳州人。清康熙年間秀才,以教書為生。李毓秀根據當地童蒙教育需要,結合教書實踐,寫成《訓蒙文》。後經清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全書列舉了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禮儀,三字一句,淺顯易懂,音韻諧美,知識豐贍,是目前社會大眾開展道德教育、規範言行、防邪存誠,培育忠厚家風的德育讀物。

在迫切需要加強道德建設的今天,《弟子規》對幫助現代人傳承中國文化,養正人格品行具有重要價值。不可忽視的是,在教孩子如何立身做人的同時,也要求家長必須按《弟子規》的要求,身教在前,率先垂範,成為子女效仿的'楷模。所以,《弟子規》是一本全民道德教育的經典讀本。在學習《弟子規》中,讓我的心靈得到三次進化。

第一次淨化:“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昨晚接到通知,明天去三中,由教育局王寶寨局長為我們做講座。在講座上,王局長贈送了每一個實習生一本《弟子規》。我拿到手裏如獲至寶,當局長講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終於發現我做錯了什麼,當即用手機給父親發了一條認錯短信。以前父母責斥我們,我都會去反駁,讓親心傷,可是這本書告訴我們父母的話,不管對錯都不應該去頂撞,不可以讓父母傷心,就才是孝道!

第二次淨化:“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許多孩子在課上管不住自己,這時教師用體罰,用責罵是不起絲毫作用的。不但不能使孩子改正缺點,還會讓孩子有逆反心理,任何懲罰不如去給孩子講道理,重德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在課上我嘗試着用這種辦法教導學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次淨化:“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這句話本意是教導孩子不能讓父母擔心,出門回家都要和父母打招呼。同樣是教導學生,出教室一定也要告訴學生,回學校也要和老師見一面,這樣才不會讓老師擔心。

許多事情,可以用經典給大家講明白,不需要老師批評指責或當面懲罰。用真心去感化學生,才會以德服人,才能真正為國家培育人才

弟子規心得體會600字5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ew8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