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關於糧食安全心得體會(多篇)

關於糧食安全心得體會(多篇)

關於糧食安全心得體會(多篇)

糧食安全的心得體會 篇一

一滴滴晶瑩的汗珠,一棵棵豐收的水稻,一碗碗噴香的米飯,構成了我腦海中一幅難忘的畫面。

我是家裏的掌上明珠,爸爸媽媽非常寵愛我,總會把好吃的留給我。記得小時候,我吃飯經常挑三揀四的,看到不愛吃的,不喜歡的菜連聞都不聞,吃到不合口味的飯菜也都吐掉。爸爸無可奈何,於是在農忙時節,就把我帶到鄉下外婆那兒幫忙幹活。

在鄉下,我被爸爸抓到田裏幫忙,我想:秧不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嗎?把秧苗插到田裏就可以了,爸爸太小看我了。於是,我拿了一大把秧苗,模仿外婆的樣子插起秧來。可以不過一會兒,我就發現我錯了,本以為胸有成竹的事做起來卻是那麼難的。一開始我插的秧苗不夠深,秧苗都在水裏浮起來了,然後我在用力插一把,這時整個秧苗又都沉了下去,就這樣來回幾遍都沒成功。可着爸爸在旁邊看戲的模樣,我不甘心,於是再次小心翼翼地把秧苗放下去,終於穩了!我高興地沾沾自喜可着爸爸,可再看看外婆,她已經差不多插好一半田的地方了,這時我不禁有點崩潰的感覺。

時間過的好慢,好不容易熬到中午,太陽曬得我滿臉通紅、滿身大汗,我感覺全身都散架了,又累又酸。當我轉身看到我勞累了大半天才插一小塊地的秧苗,我彷彿聽見秧苗們嘲笑我的聲音了。我不禁想:農民伯伯可真辛苦啊!爸爸説插秧苗只是其中一步,插完秧苗以後還要不斷地灌溉、鋤草、施肥、除蟲,最後收割後經過加工能變成我們餐桌上的糧食。

這時,身上的勞累讓我不禁深刻地感受到糧食的來之不易!農民伯伯手上的老繭,黑黝黝的皮膚,那是長期勞作形成的,我這忙碌半天就感到那麼辛苦了,農民伯伯他們長期勞作難道就不累嗎?難道就不苦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想到我曾經是如此挑食,曾經是如此浪費食物,我的心裏酸溜溜的,為我以前浪費食物的行為,感到內疚極了!

2020年疫情期間,當我們的生活被按下暫停鍵,宅在家時,是足夠的糧食才能讓我們度過艱難的抗疫時期,但同時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現在做起,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珍惜每一粒糧食吧!讓我們都成為珍惜糧食的模範吧!

糧食安全問題心得體會 篇二

糧食安全與糧食浪費是屢見不鮮的問題,大家經常聽到,但對此卻沒有深入的思考。糧食問題已經成為了困擾全球的一個普遍問題。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世界糧食日的設立,就是呼籲大家重視糧食的生產,關注糧食的安全,反對糧食的浪費。它呼籲大家從我做起,儘自己所能地為緩解世界糧食危機做出貢獻。

食品安全問題與大家息息相關,如果我們也有絕不將就的態度,我想企業肯定會有很大的改進,當然國家的政策監管也不能忽略。在平時,大家要對食品安全的知識有所瞭解,對不衞生或顏色異常的食物,應該避而遠之。

安全尚未解決,浪費又成困擾。中國是一個食物浪費非常嚴重的國家。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一年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人一年的口糧。與此同時,中國西部農村、偏遠地區及城市低收入階層還有人吃不飽飯。遠的不説,就説説我們學校的午飯。雖然説不上太美味,但絕對是衞生營養的。有許多同學,對中午飯十分感冒,沒能扒上兩口飯就已經結束了。整盒飯菜沒動兩口就倒掉了。如果整個大橋人人都這樣,浪費的糧食將無法想象。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賣部前絡繹不絕的人羣,彎彎曲曲的隊伍。我想小賣部的零食一定比不上我們午飯那麼有營養。零食滿足了口味,卻滿足不了身體的健康。午飯吃不好,下午就累倒。上課的效率可想而知。儘管已經説過千遍萬遍,但還是想勸大家珍惜農民的汗水,儘量不浪費我們的盤中餐,為減少大橋,乃至中國的糧食浪費做出自己的貢獻。如果一個人如果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那麼何談去做大事呢?

希望各位同學在之後有所觸動,更有所行動。希望大家繼續密切關注食品安全的問題,也更希望大家樹立節約意識,珍惜自己的盤中餐。大家一定還會做的更好!請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糧食安全心得體會 篇三

最近中央電視台連接報道了許多酒樓食堂的就餐人員,浪費大量飯菜食品的專題調查。所展場景觸目驚心,浪費糧食巨大。為此,央視號召要大力提倡餐飲的“光盤行動”,減少糧食食品的無效浪費,迴歸理性消費。

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關於糧食問題,我覺的太重要了。全國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雖然連續多年的糧食豐收,國家也儲備了一定糧食。但我認為目前仍然不能樂觀。國家規定“糧食安全省長負責制”是十分正確的。

雙親去世有些年了,還時時思念着,尤其是母親對我們四個子女的點點滴滴恩情今世難忘。小孫子四歲自已會獨立吃飯,每次吃飯時,桌上地下都撒有不少飯粒。碗裏往往還有半碗飯就不吃了。這時我會毫不猶豫地端起碗幾口就把飯吃完了。但是,每次都會得到兒媳的反對:“大人不能吃小孩的飯,要折壽的,倒了這點飯不算什麼!”真的不算什麼?每當此時,就會想起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生活困難,糧食緊缺和母親的操勞。

1960年前後,連續三年自然災害,給剛有起色的國民經濟帶來嚴重影響。不論是生產資料還是生活必須品都嚴重匱乏。許多物資都憑證憑票限量供應。排隊購買商品是司空見慣。糧食供應更是如此。提倡“一干二稀”、“瓜菜代“。油脂、蛋白質攝入量少,二個妹妹發生了浮腫。在母親的偏心下,有時我還可以吃上一個家養母雞下的蛋,用米湯衝成蛋花吃。雖然,沒有發生浮腫,但天天的“菜煮飯”已經讓人吃煩了。母親看在眼上,疼在心裏。白菜、薺菜、蘿蔔和老南瓜輪換煮着飯吃,以此來調節口味。一天中午放學回家,走到家門口就聞到一陣陣的飯香。好似還夾着一絲絲的青香味。打開飯甑一看,白花花的米飯如珍珠一般。頃刻食慾大增。我急忙盛了一碗飯,放了點豬油,再倒入醬油拌和着就狼吞虎嚥地吃起來了。邊吃邊讚揚:鬆鬆散散的飯很是爽口好吃。但又總感覺其中含有什麼東西,便詢問母親。母親喜悦地説放了白蘿蔔一塊蒸的。

原來母親將洗淨的白蘿蔔切成片再切成絲,又改刀成為米粒般大小的蘿蔔丁,然後摻和在煮過的撈飯中,放入飯甑蒸熟。我把母親這種‘摻雜使假’做米飯的方法告訴了同學。他們家都紛紛仿效,説節約了糧食又好吃。摻了白蘿蔔丁蒸的米飯畢竟不如純大米飯味正,時間一長也就覺得很乏味了。

那年秋收後,地處信江北岸沙洲地的傍羅鄉,用收穫的紅薯抵交糧食徵購任務。糧食部門將紅薯運到各個糧食供應站,以每斤糧食指標摺合6斤紅薯,每人扣5斤糧食定量,供30斤紅薯的規定,搭售給全鎮居民。母親把買回來的二百多紅薯。一部分做成薯乾片,是春節過年又甜又脆的傳統食品。另外大部分紅薯則變着花樣吃。或蒸紅薯或放在稀飯中煮着吃。那段時間集中供應紅薯,家家户户都在食用紅薯。欲話説:一個紅薯三個屁。坐在教室裏上課,此起彼伏的放屁聲往往引來了一陣陣的笑聲、責罵聲。一天有個頑皮的同學在鄰坐同學放了一聲屁後,忽然站起來大聲地説:“老師,又放屁了。”頃刻間引起鬨堂大笑,老師很是尷尬。

參加工作來到糧食部門。母親很是高興,認為餓不死我這個管糧食的人。其實不然,記得到糧站報到上班,正是夏糧收購入庫高峯的八月份。武夷山下的小小糧站,裏裏外外都是交糧的農民。而糧站只有5名職工還包括站長。為了應對繁忙的糧食收購,增加9名臨時助徵人員。人多了,收糧時間又長,丁站長決定伙食團改分菜分飯製為集中用膳,不分菜,打開飯甑吃。對於我這樣的正在長身體的“薄薄子”正是求知不得。這樣的日子過了不到一個月,不知哪位快嘴的人秉告了糧食局。一個電話掛下來,不但制止不了這種吃飯不定量的用餐,站長受到批評,而且還扣除當季全站人員的綜合獎每人9元多錢。不要小看這9元錢,在當時是一個人的月伙食費標準。

翻開中華民族厚重的史冊,雖然也有過驕人的繁榮和昌盛,但飢餓、災荒幾乎在每一頁都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民以食為天”,讓老百姓吃飽飯是困擾中國政治家們幾千年的一個難題。西方有學者曾多次斷言:中國存在一個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養活不了佔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經過不懈努力,終於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黨確定了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方針。廣大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激活了農業生產力,糧食及農副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解放後60年來,我國的糧食產量以每年800多萬噸的速度遞增。糧食產量連續跨過3億噸,4億噸和5億噸三個台階。總產量躍居世界首位,人均糧食產量達400公斤左右,超過世界人均水平。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讚許説:一個可耕地面積只佔世界7%的國家,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這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奇蹟,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奇蹟。對世界也是個貢獻。

糧食專家袁隆平院士為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的突出貢獻。他發現和研究海南野生稻,並利用其優勢,發明了三系配套(不育系、恢復系、保持系)制種雜交水稻技術,以及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種植,獲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促進了我國的糧食安全。

告別了短缺經濟的中國老百姓正由“吃飽”向“吃好”過度。市場各種物資相對富足,糧食多了,農民賣糧又難了。糧食不抵價,農民有怨言。國家實行“糧食收購最低保護價”。保護了農民種糧的收入。糧食多了,國有糧食企業壓庫增支,入不敷出,步履維艱。糧食少了不行是顯而易見的。糧食多了又不好卻是一個新課題。由此還衍生出“奢侈浪費有理”。説什麼可以拉動內需,刺激消費,搞活經濟,是貢獻之舉。於是乎有花數百上千的請吃,一桌酒席飯菜剩一大半。大桶大桶的菜飯,或成了餵豬的泔水,或直接倒進了下水道。這種消費不是浪費嗎!於個人講,空耗了金錢、犧牲了自已的勞動果實。從大局講:無意義的空耗資源等於是加重了大自然有限資源的消耗,也有悖於“勤儉持家,勤儉建國”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德。我們應牢記“兩個務必”,沒有理由奢侈浪費,窮耗資源,提倡積極的適度的消費,節能降耗,低碳生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是我們正確的選擇。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應該以減少糧食種植面積為目標。否則容易造成糧食生產波動,一時糧價節節上升,供求一度似乎偏緊。一時又谷殘傷農,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因此,國家糧食生產始終得到各級領導重視,既有“糧食收購最低保護價”,又有“耕地面積保護紅線”,確保糧田面積不減少。同時涉農費税全免,減輕農民負擔,還有39項涉農補貼。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又上來了。難怪鄉下的外甥告訴我,他不再東奔西跑外出打工了,回家種田再搞些養殖,全年經濟收入一樣不低,又能照顧家庭。真是適逢其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ez9v1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