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99公益心得體會多篇

99公益心得體會多篇

99公益心得體會多篇

99公益心得體會篇1

大學生參加勞動實踐活動培養其熱愛勞動、艱苦奮鬥的優良品質,鍛鍊自理潛力和協作潛力,使其養成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珍惜羣眾榮譽與他人勞動的美德和良好行為習慣,縮短學校與社會的距離;推動學校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工作;美化校園環境,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我院本期設置大學生勞動課,後勤總公司將這一任務交予了我們(物業分公司),分公司領導把學生勞動課作為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吃苦耐勞精神和服務育人的一項重要工作,結合我院實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

為確保勞動任務的落實,我們把任務逐項分解,層層落實,建立職責制,劃分職責區,明確職責,職責到人。建立了物管組職責人、組內職工、勞動委員、班長、班內成員職責制,實行目標職責管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做到職責任務到人,每個人都在勞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根據勞動課的要求和同學們的具體狀況,把勞動課的同學分成校園環衞組、教學樓管理組、綠化組、公寓管理組、臨時突擊組,構成了全天候校園勞動教育、勞動教育管理不放鬆的格局。

在勞動中我們以對待事業要中心,服務學院要全心,實踐操作要精心為工作指南,要求每位同學在崗期間做到全心全意,認真細緻,不錯過任何一個鍛鍊機會,不放過任何一個衞生死角,在勞動過程中注意自身的禮貌禮儀、禮貌用語、禮貌行為,確保勞動課順利有序進行,保證圓滿完成勞動任務。

勞動創造了禮貌。勞動創造了美。事實證明,學生在勞動課中拓展了知識、技能,發展了智力,在必須程度上提高了思想品德水平,感受到勞動價值和創造之美。此外,還改善了師生關係,使學校教學、勞動處於樂融融的氣氛之中。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這天,對於我們這些在校的大學生們,獨立的培養和社會的洗禮是多麼的重要。在這個更新速度超快的這天,如何適應社會也是我們即將面臨的問題。對於此刻的我們,越早接觸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就意味着我們越能適應它。我們就應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不辜負黨組織對我們的要求。

99公益心得體會篇2

當踏入大學校門時,心中充滿好奇,好像個孩子來到這五彩的世界一樣。對於公益勞動這門從沒接觸過的課程來説,其實心中不免懷着同樣的好奇。

從課程題目上來看:“公益”,也許你看它時覺得很遠,其實它離我們很近。公益廣告遍佈街頭大街小巷,偶爾你也會看到一些公益志願者在做着各樣的事,在汶川大地震時我們都深切體會到公益的力量,併為此感動,而我們其實也在做着公益的事,比如勸募,捐款。“勞動”,那就更熟悉不過了,從小就明白勞動最光榮,會在家長的教導下反反覆覆背誦那首耳熟能詳的《憫農》,即使到國中沒有勞動課之後,我同樣每天勞動着。如此一來,我仔細一想,覺得公益勞動這門課程是最貼近我們生活,最有延續性的課程。它延續在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中,延伸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並且將在以後依然延續。

我就懷着小小的好奇心去上這門既陌生又親切的課,漸漸去體會公益勞動其實際帶給我們的教育意義。

第一次,我被分配去打掃休息室,一走進去,覺得會議室挺乾淨的,不用我們幹太多事,覺得應該挺輕鬆的。我撩起袖管就開始賣力幹起來,上上下下里裏外外都擦得乾乾淨淨,連櫃子頂我也搬個椅子站在上面把它擦乾淨了。原以為老師會來大加讚賞一番,不想老師一來就是一個殘酷的打擊,重做。我不知道是怎樣重新拿起拖把的,但我開始做了就依然要做好。終於,老師發現了問題,雖然我很賣力,其實人在走動,拖過的地方便又髒了。小事情裏也有大學問。怪不得,有句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重新干下來,人已滿頭大汗,老師關切地問一句:“很累吧?”我看了看這敞亮的休息室,覺得挺温暖的,也許這就是“勞動最快樂”的內涵所在吧,我笑了笑:“不累,不累。”

一開始,其實我並不太明確應該做什麼,怎麼做才能參加到公益活動中去。一次公益勞動課上出現“溪水”這個公益性組織時,對於這個問題我開始明晰起來。現代的公益,是人人蔘與的公益,不管是個人還是集體,人們通過各種方式都可以參與到公益中來。關鍵一點就是有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這來源於內心,來源於對於社會,對於他人的愛本身。只要我們有心,那麼我們同樣能做出努力,為公益事業作出貢獻。當然高中時我就參加過志願者活動,同時還是市紅十字會會員,但這都是大團體,大組織,讓我深深震撼的是,只要我們有志向,有愛心,我們同樣能組成一個民間團體去幹出自己想做的公益事業。

8周就這麼一步步走過,每一步踏出的都是掛着汗水的甜蜜,掛着快樂的艱辛,我在這一次次公益勞動中也慢慢體味着這門課本身具有的意義。

99公益心得體會篇3

假期我參加了由“xxxx”組織自發的xx公益組織的活動,主要網絡宣傳工作,其實工作本身並很累,在網絡媒介上用的力量宣傳,工作很小,卻也很有意義。

xx是肺動脈高壓人羣設立的,主要資金用來對肺動脈高壓捐款的公益慈善組織,現在基金會還未能設立,的規模,我國是肺動脈高壓的患者較多的國度,現在統計在案的有100人左右,而我所做的現在xx主要的宣傳工作。

宣傳主要是讓更多人來肺動脈高壓病人,從而在基金會創辦後可以的募捐,從而資助的肺動脈高壓患者。

肺動脈高壓是由先天性心臟病引起的稀有疾病,我在向別人傳播前到肺動脈高壓患者看似與常人任何區別,在常人看來沒的走六分鐘在肺動脈高壓患者眼裏那是的挑戰,肺壓過高,她們無法與常人一樣行走,只能慢行,並且很容易缺氧,治療費用極度的高,最便宜的也要xx元每月,而要想讓身體穩定就要上萬每月的藥物,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這在外國可以免費的治療項目在我國讓每個家庭都可以傾家蕩產。

為此,病人學生都出國留學,為的是享受國外的免費治療。就了“有藥沒錢治,有家不敢回”的奇怪。

我明白了,每患上肺動脈高壓的治療都會在x年內死亡,也説她們中間的每人都在與死亡賽跑,每人,手中都有計時器,看着死亡的。她們不敢説,,人會相信。

做實踐我最喜歡的實踐,就算假期結束了,我也要做下去,這是我所喜愛的,現在方法原因不大,我會努力做下去。

我的體會,我覺得有時候也許關懷就在的身邊,身邊其實就會有那樣的需要去幫助的人們,而,也應該都有一顆慈愛的心,去幫助別人,這是最好的。

99公益心得體會篇4

聆聽武校長的家庭教育講座,我頗感收益良多。其中的一個事例,尤其令我感觸深刻。

武校長講到,電力工程隊在深山中架設電纜時,由於溝深壑險,把電纜線從一座山樑扯到對面的山樑上去,極為不便。聰明的施工人員是這樣操作的:首先放飛風箏,讓風箏落在對面山樑上。然後,把“風箏線”逐漸變得粗起來。當“風箏線”粗到足以承受電纜的重量時,最後順利地把電纜牽引過去。

這個聰明辦法令人拍案稱奇,其過程更是耐人尋味。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風箏線’逐漸變粗”的巧妙過程,細細的風箏線能成功地牽引電纜嗎?地球人都知道,當然不能!可是,在教育孩子,特別是在轉變差生的過程中,不少教師、家長恰恰忽略了那個讓“‘風箏線’逐漸變粗”的巧妙過程,急功近利,簡單粗暴,結果自然是事與願違。

由這件我聯想到自己的一些做法。初接班這個時,大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強,一多半男生長期不交作業……我從每天早晨組織學生搞接力賽跑做起,培養學生力爭上游的意識。這種意識,遷移到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班風班貌漸漸好轉。鑑於學生不愛學習,我就從讀故事書抓起,讓學生愛上讀書,愛上學習……

總之,辦法總會比困難多。前提嘛,是付出足夠的愛心和耐心。

其一,我們的父母大多沒受過專門訓練。

無論是小時候,還是長大戀愛成家,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很少有人對我們説怎麼做父母。即使有人説過,也只是長輩們。他們或許會説“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長”……這些在生活中流傳的觀念對嗎?這需要我們去反思。要做駕駛員需要到駕校學習3個月才能拿到執照,而要做父母3個月能學會嗎?父母不同的語言、行為、教育會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父母們難免會出錯。

其二,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離方向。

父母與孩子間有天然的感情聯繫,特別是母子一體,自然產生期待,把自己沒實現的,沒做成的都轉而寄期望於孩子來完成,難免不切實際。一本《哈佛女孩·劉亦婷》賣了幾百萬冊,正是父母們這種心理的反應。父母的過度關心,過度照顧剝奪了孩子成長的空間。《揚子晚報》的記者調查發現,現在的大學生不知道怎麼安排生活,其實,他們中的很多從小到大不要考慮任何事情,怎麼會有成長呢?走向另一個極端的過多限制、過多幹涉也會阻礙孩子潛能的釋放。我們常常居高臨下地待孩子,以“家長”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讓你聽,你不聽,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職責。

由於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慮也是學校教育,忽視了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俗話説:三歲看老。孩童時代所受的教育影響着人的一生,兒童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源於父母,家庭教育的影響對人刻骨銘心。父母們慣有的家長概念在英文中其實是個貶義詞,含有“家長制”、非民主的意思。而要孩子完成一件事必須有真正的理解、接受,才能去做好。對教育職責的漠視,教育理念的偏頗自然導致家庭教育易出錯。

99公益心得體會篇5

上週日(3月25號) ,我帶着我的小外甥(外甥跟着我上學)在原師專體育館參加了一個成長心連心大型公益活動。“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活動由山東ta(火炬行動)青年志願團發起,迄今為止,已在全省各地舉行了幾十場大型公益活動。有上萬名學生、家長、老師從這項活動中受益。本次是在山東省的第30場活動。“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是一項大型的體驗式社會公益活動。它通過一系列體驗式社會公益活動架起了學生和家長、老師之間溝通的心橋。活動中我們承諾創造一個“和諧、愛心、激情”的世界,讓學生、家長、老師在這個環境中體會團隊精神和相互關愛、增進相互之間的溝通。達到師生與家長心連心的目的,形成嶄新的師生家長關係。

從而培養孩子成為優秀人才必備的心態與素質,也喚起社會各界對學生素質教育的關注與支持,實現“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的目的。“我/我們承諾創造一個真誠、愛心、和諧的世界”,這是這個愛心活動的主題,目的是讓學生擁有更加良好的成長、教育環境,形成學生、家長、教師之間有效溝通的的嶄新關係,豐富和探索我校德育教育的新途徑。活動從當天早上8點開始,到下午五點結束。為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溝通,志願者們將所有的學生、家長和老師全部打亂分為32個小組,經過上午的:打招呼、組建團隊、破冰、團體呼拉圈、風中勁草、信任背摔等熱身項目,所有到場的同學、家長和老師都放開了許多,不再拘謹和靦腆。

下午專為增強師生、學生與家長之間溝通的“二人對話”真情互動環節,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許多同學紛紛對老師和家長們表達出自己內心最真的想法與感受,而家長和老師們也更加理解了同學,説出了平時沒有機會表達的語言,互動中同學們理解了老師和家長的一片苦心,決心努力學習不再讓他們生氣;家長和老師們則表示今後要和同學們多溝通,多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和體諒。緊接着設置的“感恩”系列活動更是將整個活動推向最高潮,同學們為自己最愛的家長和老師繫上了表示感恩的藍絲帶,而很多家長則淚流滿面地給孩子們凝聚了體諒、理解、包容、愛的擁抱。活動的最後,全體學生在長50米的畫布上繪出自己心中理想的藍圖,在慷慨激昂的“説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的歌聲中,將自己的夢想高高舉起。這次活動達到預期目的,不但促進平時難以實現的師生、家長與學生之間深層的溝通,而且寓教於樂,使學生在遊戲和活動中學會了感恩和理解。

同時在活動中實現了學生、家長及老師的換位思考,相互理解,形成一種新的溝通方式,增進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感情,使人與人之間體會到愛、信任、責任的重要,提升學生成長為未來優秀人才所需要的責任、愛心、真誠、互信、等素質。“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主題教育公益活動是一項具有積極、深遠意義的公益活動,在活動體驗中學生、教師與家長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愛心、真誠、和諧的成長環境”,在互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溝通,在溝通中進步。這次活動從活動經費到場地、物資、飲食、道具、紀念品、義務服務人員的參與等都是由青年志願團愛心感召募集而來的。我的一個學生的父母都在這次活動中做義工,我感到他們非常偉大,俗話説的好: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我在這些志願者和義工們的身上看到了素質教育的希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k6ej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