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疫情後到崗心得精品多篇

疫情後到崗心得精品多篇

疫情後到崗心得精品多篇

疫情後到崗心得篇1

在今年的直播教學中,我認為英語網課要做到下面三點:

一是要認真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

二是要充分準備,提前作好應對直播中出現的各種突發事件;

三是要吸引學生和家長的參與,讓孩子喜歡在網上學習。

下面談一下自已的一點做法:

製作高質量的課件

一是加強學習,製作高質量的課件,一定要有語音和動畫。直播時老師多準備素材並提前轉化成可播放的語音和視頻,直播雲只能播放mp3、mp4格式,轉化後可以到體驗教室完成試播。

加強互動

二是要加強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家長的互動。老師只是引導,要讓學生和家長練,充分調動家長的力量。在直播時,家長可以教孩子,孩子們也可以教家長,這樣的氛圍有利於孩子們的學習。只有家長和學生都動起來了,才達到了學習的目的。老師空洞的講解,滿堂講效果差。

形式多樣

三是上課要形式多樣,學生可以聽、可以看、可以練、可以做遊戲、可以表演、可以猜謎、可以唱、可以欣賞、可以做眼保健操等,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互相比起來,動起來。

注意檢查

四是要注意檢查,看學生是否上課,作業是否完成,學習效果怎麼樣,教師及時督導評價。老師可以在qq羣中加教師小助手來完成通知、打卡上課、佈置作業、作業評價、結果自動生成,不管是語音,作業或者是視頻。

疫情後到崗心得篇2

他們不是不害怕,但是在重大公共衞生事件前,所有人都可以後退、躲避,但醫者使命和責任感讓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逆行向前;他們不是不想家,但為了萬家安寧,他們必須守在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他們不是不喜歡自由,但在全民抗“疫”的路上,只有他們的堅守才能離勝利更近一步……疫情面前,他們不一樣,不能做曾經尋常的小事,但又都一樣,都身在抗“疫”戰場!

他們不再是17年前的他們,他們依然是逆行奮戰的他們。17年前,非典爆發,67歲的鐘南山站出來説:“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這裏來。”17年後,已經84歲高齡的他重新披甲上陣;17年前,7個晝夜建成當時世界上的一級傳染病醫院小湯山,17年後,10個晝夜“火神山”正式交付,24小時,武漢光谷科技會展中心變身“方艙醫院”;17年前因為sars,大學聯考選擇了臨牀醫學的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心血管內科醫生何德全,17年後,他代替前輩們迎戰新型冠狀病毒;17年前,曾傾盡全力奮戰在全國抗擊“非典”一線的戰士,在17年後的今天再次毅然請戰……

17年前和17年後,不變的是共產黨人初心使命薪火相傳。17年前的那些堅毅的身影又再一次顯現,他們在抗“疫”戰場挺身而出,逆行奮戰,在危難中堅守,用行動彰顯抗擊新冠肺炎的必勝決心。

他們不再是父母、兒女,他們依然是守護萬家安寧的他們。有這麼一羣人,他們沒有誓師會,沒有請戰書,只因一聲呼籲,一紙通知就到崗到位。他們告誡所有人不要外出,也有親人牽掛,但卻義無反顧走到疫情防控一線,去排查、去宣傳。他們就是廣大的鄉村基層幹部和志願者,是羣眾和組織的聯絡人,也是默默無聞的“戰疫人”。他們沒有警服、救援服、隔離衣,只有一支最普通的口罩和一張村民都熟悉的面孔,每天走街串户排查信息,變身“代購”“送菜員”“大喇叭”,將“為人民服務”做到細緻入微。他們顧不上照顧家裏年邁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他們把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折不扣執行各項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決策部署,廢寢忘食,奮戰在抗擊疫情第一線,守好社區第一道“防波堤”。

疫情後到崗心得篇3

筆者所在的社區是一處周邊企業眾多的動遷小區,外來務工人員流動頻繁,而本地的老年人也佔了很大比例,管理工作並不輕鬆,在這樣的關鍵時期,志願者們要和社區工作者共同開展人員車輛出入登記排查、體温檢測、衞生消殺、幫居家觀察人員代買所需用品等工作。在做好工作的同時,筆者也在思考,防控工作能夠進行得有條不紊,基層社區有哪些治理的智慧?我想這和宣傳的力度、執行的強度、羣眾的配合度是分不開的。

防控宣傳“零死角”,宣傳力度不斷加大。疫情發生以來,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利用小喇叭、入户發放一封信等宣傳手段,按照既定的線路,在醒目位置懸掛宣傳橫幅,在公告欄和居民區張貼廣告牌,確保每個路口、每個單元張貼到位,將《倡議書》《告居民的一封信》挨家挨户送到居民手中。利用私家車、電瓶車帶上音響設備,在社區內循環播報新冠病毒防護宣傳公益廣告,用移動“方言小喇叭”喊話疫情防控戰,防護構築了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宣傳體系。

快速響應“零時差”,執行力不斷加強。按照“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既定方針,堅持每天深入社區上門入户摸排疫情,徹底排查確診病例、疑似病例、輕症病例和無症狀感染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可疑暴露者,堅決阻斷本地二次傳染。及時發現上報、及時反應處理的“零時差”響應機制。進行實時監控,一旦發現人員聚集現象,及時通知網格員前去勸返,志願者會同社區工作者、民警、物業共同參與,聯防聯控、羣防羣治,迅速構建起保障防線,緊緊把牢疫情防控的小區關口。

依靠羣眾“零距離”,羣眾配合度越來越高。有社區居民主動要求成為志願者,幫助社區工作者一起做好防控工作。有的相應社區號召,做好自我防護,自覺居家隔離,還在羣裏呼籲支持配合社區工作人員,對社區工作者的辛苦表達感謝。這些都是對社區工作者的硬核支持。

疫情面前,我們是命運共同體,也是責任共同體。只要我們凝聚共識,各方面都行動起來,將各方力量下沉到基層,讓基層治理的智慧發光發熱,構建形成疫情防控共同體,就一定能夠贏得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後勝利。

疫情後到崗心得篇4

疫情肆意,足不出户成為了我們為祖國最大的貢獻。開學時間不斷延遲,學校紛紛開展網絡教學。因此各大軟件公司抓住時機,開發出各種線上教學平台,這些平台功能齊全,操作方便。

在家裏學習相對學校而言更加自由,但是這是否都對我們學習有利呢?

有網絡段子打趣道:“沒想到多年前出現在作文上的事,竟然真的實現了”因為國家迅速發展,在家中一個本子,一台手機,一支筆就可以學習。沒有了傳統教學的繁瑣,交作業只需要用手機拍照再釘釘上傳就完成。有些題目甚至系統可以自行更改,並進行排名。這樣就方便了老師,為老師提供便捷。錯誤的地方系統會自動登記,這樣老師就能輕鬆知道我們的問題所在。正所謂,簡單,方便,快捷。

而在這些優點的背後,也存在着更大的弊端。

幾乎所有的網上授課功能都是由各大社交軟件推出的,雖然是好意為之,卻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社交軟件的主題是放鬆娛樂,學習卻是一—件嚴肅繁重的事。這兩者之間本身就存在矛盾。並且大多數學生都不能自律,在學校就不缺愛開小差的學生,失去了監督之後,恐怕是更加肆無忌憚,聊一下天,刷一下視頻,玩一會遊戲。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學習效率不如在校學習。

不論是優點也好,缺點也罷,這都不是主觀原因。學習是修煉性格的一個過程,不完美的我們,所有缺陷都會在其中展現出來。只有不甘平庸,跳出温水,才能青蛙變王子。

希望最後我們都通過網課學到最多的知識,願疫情早點過去,我們早點返校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學習!

疫情後到崗心得篇5

圍繞抓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某某區某某鎮某某村積極落實上級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要求,羣防羣控,嚴防死守,全面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

一是廣泛宣傳發動。迅速成立全村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組織召開疫情防控動員會議,傳達鎮防控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各項防控措施。抽調黨員譚明鏡、警務助理譚其堂,聯合村兩委成員組建疫情防控志願小分隊,面對疫情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通過印發“明白紙”、張貼標語、懸掛橫幅、喇叭廣播等多種形式,提高村民的防控知識知曉率。暢通信息渠道,建立黨員、村民微信羣,及時傳達、轉發官方發佈的疫情信息和防疫知識,及時掌握村民動態情況,有效避免了羣體性恐慌事件。

二是全面加強排查。封堵進村小路口1處,保留進村大路口1處,設置疫情防控勸返點,擺放醒目標牌,村兩委成員、駐村第一書記、部分黨員和村民志願者輪流值守,禁止外來人員和車輛入村,本村人員出入逐一檢查,詳細詢問有無發熱及外地人員接觸史等信息,並做好出入村登記,守好全村第一道防線。組織開展“

網絡化”“地毯式”入户排查,全面摸排市外返鄉人員,詢問有無與湖北武漢人員接觸史以及有無發熱、咳嗽等情況。入户同時開展防控知識宣講,指導村民做好個人防護,引導形成“勤洗手、常通風、不聚會、戴口罩”等健康文明習慣。

三是積極儲備物資。針對雙旭村列為省級貧困村、集體經濟差,積極尋求各方面支持,發動村民捐資捐物,儲備各類防護防控物資,做好疫情防控“持久戰”準備。鎮黨委政府配送了消毒液、一次性口罩等,為村民農產品等生活必需品供應進行集中代購;市鄉村振興服務隊淄川三隊隊長王培響捐贈消毒液和棉大衣;村主任、入黨發展對象譚其國捐贈“84”消毒片200片、一次性口罩100個;村委委員、入黨發展對象譚其剛捐款1000元、消毒液100斤;村民譚新芬捐贈一次性口罩500個,譚明經、譚坤明二人捐款各500元,譚立銀捐款200元;市鄉村振興服務隊淄川三隊隊員、區派駐村第一書記孫豐濤購買了紅外額温計、免洗手消毒液、酒精、噴壺、體温表、垃圾桶、保温瓶、手電筒、洗手液、肥皂、抽紙等防控防護用品,其所在單位龍泉衞生院向48户貧困户捐贈了油、米等生活物資,向村兩委捐贈了一次性紙杯等用品。

四是嚴格隔離消毒。嚴格落實上級有關要求,對2户4名武漢返村人員實行居家隔離觀察,在其住家門口設置醒目提示,由村支部委員譚雲國、譚雲安負責24小時專門看管,每天測量體温,詢問身體狀況,並按規定及時上報,未發現異常症狀。村支部書記譚其清、村委委員周丕美負責對垃圾桶等公共設施、村口勸返點、重點住户、廣場街道等重點部位進行環境消毒,確保了全村疫情防控工作不出紕漏。目前,全村總體情況平穩,未發現疑似疫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ldekd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