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教師共同體心得體會多篇

教師共同體心得體會多篇

教師共同體心得體會多篇

教師共同體心得體會篇1

“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互相離不開。”每當説起這三個離不開,我就會想起我的“保護之神”。

悲傷逆流成河

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那一天,我瘦小的身軀拖着沉重的行李來到了內初班,離開了父母,一個人孤孤單單的,周圍是陌生的面容,陌生的聲音,陌生的影子。

總感覺自己像個沒家的孩子一樣,整天看着一個個陌生的影子走進教室,周圍沒有一個朋友。

陰沉沉的天氣,冰冷冷的心,悲傷你留成河。

夢裏落花知多少

“噹噹噹”考試開始了,我摸着自己那沉重的頭,看着那模模糊糊的黑圈圈,淚水滑過我的臉頰。

考完試了,我獨自一人坐在教室,趴在那堅硬的課桌上,教室裏安安靜靜的,只能聽到我一個人的呼吸聲,不知不覺中我進入了夢鄉,在夢裏,她來到了我的身邊。

長相依日光傾城

她輕輕地邁着腳步走了過來,温柔地説:“怎麼了?生病了嗎?”我被眼前的這畫面驚呆了,原來她是我們班唯一一個漢族同學紅霞,沒來得及回答,她就把我扶了起來,關切地説:“走,我陪你去醫務室。”

一路上,只聽她不停地嘮叨:怎麼一點都不會照顧自己呢?為什麼不注意自己的身體?你以為沒人管你啊!”我只記得她説了很多,但實在是記不起來她到底嘮叨了些什麼!

這時,我覺得我的世界開滿了美麗的向日葵,是世界上最美的向日葵。那段日子,紅霞就像我的“保護之神”,只要有困惑,她就會出現在我的身邊,在她無微不至的關心下,我的病也很快好了起來,一個霞光萬丈的日子,我們拉着手,面向霞光許願:做一生的好朋友,永不分離!

我的漢語水平不高,發音也不是那麼的標準,在她的耐心指導下,我的漢語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閒暇之餘,我也會教紅霞説幾句維吾爾語,日子在我們的相伴中愉快的度過。

民族團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更加發揚光大這種精神。民族團結是新疆穩定的“保護之神”,讓我們手拉手,心連心,各民族之間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一起建設美好家園!

教師共同體心得體會篇2

習總書記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會有海一樣的胸懷,山一樣的崇高。從個體的角度來説,沒有什麼比脱離共同體更具殺傷力的事情,離羣索居或遭到拋棄的恐懼孤單和坐立不安,足以讓一個人在精神意識上出現障礙和紊亂。也就是説,一個人的認知、生存與價值呈現,只有在具備共同體意識的海面上才能生髮並盪開。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涉個體的生命體驗與價值,有助於形塑一個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價值的個體。

有助於培育公共精神,形成個體理性品質。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是社會成員在公共空間中共營美好生活的過程。依託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指引與規範,成員們在努力營造共善生活中發覺並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最全面的範文參考寫作網站包括公正、平等、參與、法治、互助、寬容、合作、信任、廉潔、分享、責任等。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於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也會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進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果,最終還會落腳到公民個體成員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質和健康人格為基本的風範體現。

有助於生髮同胞情感,給予個體心靈歸屬。任何成員都不願意生活在一個冷漠疏遠的社會中,而理性又無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礎上,成員相互間才會有親和力,才更願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為情同手足的同胞。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不僅會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還會生髮友愛、關心、同情等同胞情感,這些情感在給予個體精神慰藉和心靈歸屬的同時,也提供了長遠樂觀的前景預期與歸宿。

有助於提供道德規範,提升個體生活體驗。共同體意識可以提供成員彼此間相處的良善秩序,也為個體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規範。無論是理性的公共精神,還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為大家所接納和偏愛。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觀身”,共同體意識可以促成共鳴性的良知和善意動機,進而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對穩定的道德規範體系。這些道德規範對醜惡能夠形成一定的約束與規制,消解歧視、思想彙報範文偏見等不愉快的生活體驗,進而提升個體生活的品質。

有助於形成自信心理,促進個體積極行動。作為一個成員,當其所處的共同體在燦爛悠久的文明基礎上能夠團結凝聚、能夠富強獨立時,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會油然而生。當然,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信並不等同於盲目自負,而在於尋求積極的自強行動,努力學習並進步。正是源於各族同胞的進步努力和能動維護意願,才形成了多元之和與一體之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併為個體提供自信行動的根基。

有助於自我全面發展,實現個體人生價值。個體的人生價值雖由自己能動創造,但最終還是由共同體提供機會、由對他者和社會的貢獻來獲得評判。也就是説,自我人生的價值意義構建,是由整個共同體作為參考系並由共同體意識加以支撐。寬泛地説,參與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是成員間相互接觸聯繫、創造機會與價值意義的過程,也就是促進自我全面發展的過程。範文寫作同時,個體獲得的各種知識經驗、秉持的各種共善性的價值信念、創造的各種價值貢獻,都需要在共同體中才能完成和體現。

綜上所述,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一個過程,又是一種狀態;既與整體的規範尊嚴相關,又與個體的德性修養相連;既關乎整體的命運走向,也涉及個體的生命價值。有耕耘才有收穫,有付出才有結果。唯有參與鑄牢過程、鞏固鑄牢效果,才能產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覺自立、自愛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強自信,最終實現個人夢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教師共同體心得體會篇3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藴和實踐基礎。

?

在談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時,費孝通指出,“在相當早的時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黃河中游出現了一個若干民族集團彙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它像滾雪球一般地越滾越大,把周圍的異族吸收進了這個核心”。這一歷史演進,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佈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幷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

自秦朝建立首個統一王朝後,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執掌的中央王朝,都以建立大一統政權為首要政治使命。大一統觀念的形成,秦國“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改革是一個重要背景,其中尤以“書同文”影響深遠。秦統一六國後,以秦國文字為標準推進文字統一,文書行政之制的大體確立,為大一統格局提供了文化支撐。一以貫之的漢字系統,為中華文化代代傳承創造了穩定性條件,也是生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

兩千多年來,各民族在相互滲透、協同發展中交流、互動、融合,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書寫了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培育了偉大的精神。在長期演進中,各民族逐步實現了文化認同、心理與共、情感相通,構築了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區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徵。近代以來,亡國滅種危機空前沉重,各族人民攜手共進,御外侮、赴國難,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不斷深化對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理解和認同,在歷史的互動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意識得以鞏固。

處理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是關係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大事。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在這一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探索,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堅實根基。

自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肩負起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使命。七七事變後,中國共產黨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各族人民組成的東北抗日聯軍,海南瓊崖縱隊,滇桂黔邊區縱隊,冀中、渤海回民支隊,大青山蒙古族游擊隊,與全國抗日力量一起浴血奮戰,贏得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侵略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新中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實現了各民族的空前團結。在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被載入憲法。實踐證明,這一制度對於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發揮了巨大作用。20世紀80年代末,針對蘇聯和東歐出現的動盪,鄧小平同志對一些來訪的外國領導人説:“解決民族問題,中國採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國聯邦制度,而是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我們認為這個制度比較好,適合中國的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例如,堅持民族平等團結、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發展少數民族科教文衞等事業、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我國少數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區的面貌、民族關係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着眼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新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取得顯著成績。黨的十九大提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並寫入黨章。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作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民族地區調研,問冷暖、聽心聲,以精準扶貧實際舉措,確保少數民族地區告別絕對貧困,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歷史和實踐昭示我們,只有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持續推動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向前發展,才能以不斷增強的民族團結進步偉力助推中國夢的實現。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着力。

增強文化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當大力挖掘、整理、宣傳自古以來中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各民族文化心理與價值觀念的研究,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民族形象。

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各族羣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強各族羣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族羣眾充分認識到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才能擁有更加光明的前途,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

強化維護民族團結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加強民族團結,根本在於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在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基礎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幫助支持自治地方解決好本地方的特殊問題。另一方面,善於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堅持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在法治軌道上統籌力量、平衡利益、調節關係、規範行為,深度拓展各民族交往融通渠道,鞏固和強化民族團結。

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展是解決各種問題的總鑰匙。應聚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統籌謀劃、分類施策、精準發力,縮小差距,補齊短板,着力解決好各族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產生活問題,讓各族羣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在鞏固脱貧成果方面下更大功夫、想更多辦法、給予更多後續幫扶支持,促進全面脱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夯實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

教師共同體心得體會篇4

一、深刻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理念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深刻認識“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首先需要準確把握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縱觀古今,中國是一個大一統的文脈延續幾千年而從未斷裂的文明共同體;是一個走向現代化的超大規模的多民族共同體;是一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共同體,這也是 20 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最大的現實。

習近平總書記在20__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中特別強調,“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係,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係,各民族的關係,是一個大家庭裏不同成員的關係”。這句話為我們辯證認識“一體”和“多元”的關係提供了根本遵循。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算術意義上的加總,還應具備函數意義上的統合性特徵。費孝通先生曾經指出,56個民族是基層,中華民族處於高層;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支流,共同彙集於高層次的中華民族的秩序之中,高層與基層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

多民族的差異性是包涵在中華民族的統一性價值之內的。同時,民族共同體的建構並不意味着消滅差異、否認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中華民族是包容一體、交融一體、多樣一體、海納百川的一個偉大的民族;中華民族不僅包含着56個民族單元,而且還包容着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民族的每一個人民個體。應以開放的心態包容文明的差異,在共同繁榮發展中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

只有深刻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理念內涵,才能切實理清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係,搞清楚哪些方面必須“同”,哪些方面可以“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靶向治理。

二、充分認識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戰略意義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國無魂不立,族無魂不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並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任務。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的智慧和力量。

剛剛閉幕不久的__屆__中全會在《決定》中特別強調“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充分體現了黨在新時代賦予了民族工作的新內涵和新使命。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幹部羣眾深刻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國家,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56個民族共同的夢。只有牢固樹立各民族水乳交融、脣齒相依、休慼相關、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理念,才能匯聚起新時代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三、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和手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只有各民族和睦相處,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才能真正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才能推動社會進步發展。因此,要不斷創新公共治理的政策措施,消除各民族交流交往障礙,拓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渠道。通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使各族羣眾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總目標。

這一點體現在我們高校工作中,就是要積極創造條件,促進各族學生在共同學習生活中彼此相互溝通,加深瞭解、增進感情。通過紮實推進“雙語”教育,讓更多的少數民族學生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拓寬視野,增長知識,在更大的空間範圍裏進行交往交流交融。交融並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間的差異,而是尊重差異、包容多樣,通過擴大交流交往交融,讓各族學生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四、踐行守望相助理念,擔當責任,忠誠奉獻

作為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源地、開創地,內蒙古開創併成功實踐了民族區域自治道路,形成了內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全面推進了內蒙古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贏得並長期呵護了“模範自治區”的崇高榮譽。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給予高度讚譽,並充滿期待。他到中央工作後,先後3次來內蒙古考察調研。20__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中再次強調,內蒙古要“踐行守望相助理念,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共同守衞祖國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在新時代繼續保持模範自治區的崇高榮譽”。這句話表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三大期望:民族團結、守衞邊疆、共創美好生活。

作為工作、生活在邊疆民族地區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深入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內蒙古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提高政治站位,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將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到日常各項工作之中,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履職盡責,爭做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模範。

教師共同體心得體會篇5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具有維護國家團結統一和社會穩定的功能。學生作為國家發展的後備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踐行者。學校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依照不同階段的教育特徵,結合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層次,針對國小教育階段,確定學校教育在不同階段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重心,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歷史觀、文化觀,增強學生的“五個認同”意識。

國小教育階段是啟蒙共同體意識,孵育愛國情感時期。

這階段學生從家庭步入學校,生活環境發生了改變,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因此,該階段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立足於啟蒙教育,以象徵教育為主要手段,以學生身邊的事物為出發點和參照物,讓學生感知國家的象徵符號,孵育國家情感。首先,我們通過學生在校期間美德表現發放激勵卡,學生們通過集體表現獲得激勵卡數,換取學校組織的傳統、民俗文化體驗和參觀機會。參觀了草原英雄小姐妹故居、武裝暴動紀念館,體驗了蒙元、農耕等文化。以此感悟民族文化,進而增進民族情懷。在傳統節日時,我校組織“小小烏蘭牧騎”多次走進社區,和社區居民們共度傳統節日,為廣大居民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的同時,也傳承和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學校依託《語文》《道德與法治》等教科書中象徵中華民族或國家的符號,如顏色鮮豔的國旗、國徽、紅領巾,或者祖國媽媽、花瓣、大家庭等國家比喻物,通過情感的渲染,在學生心裏播下愛國的“種子”。向學生傳遞苦難輝煌的中華歷史和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知識,讓學生初步瞭解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歷程,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基礎。

這一階段學校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目標以愛自然、愛他人、愛家鄉為融入點,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愛祖國、愛中國共產黨、愛社會主義、愛中華民族、愛人民的情感。

教師共同體心得體會篇6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做好新時代西藏工作至關重要。在日前召開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西藏工作必須堅持以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為着眼點和着力點,強調要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祖國統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團結是祖國統一的重要保證。“必須把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作為西藏工作的着眼點和着力點”,這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藏穩藏興藏的一條成功經驗,是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一個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西藏工作的着眼點和着力點放到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上,把實現社會局勢的持續穩定、長期穩定、全面穩定作為硬任務,對各方面工作統籌謀劃、綜合發力,牢牢掌握反分裂鬥爭主動權,推動西藏民族團結基礎不斷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日益深入人心。實踐充分證明,西藏工作只有堅持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才能維護西藏和諧穩定、實現西藏繁榮進步。

“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西藏是我國的一個重要邊疆民族地區。西藏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的特殊重要性,主要體現為西藏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對國家統一和安全具有重大意義。要着眼全局,多謀長遠之策,多行固本之舉,堅決開展反分裂鬥爭,堅決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挑戰,不斷夯實西藏長治久安的根基。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旗幟鮮明反對分裂,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責任和義務。要加強對羣眾的教育引導,廣泛發動羣眾參與反分裂鬥爭,形成維護穩定的銅牆鐵壁。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加強民族團結,基礎在於搞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深入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深入開展西藏地方和祖國關係史教育,引導各族羣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要重視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全過程,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青少年的心靈深處。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各族羣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要挖掘、整理、宣傳西藏自古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引導各族羣眾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來,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積極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標。牢牢把握西藏工作的着眼點和着力點,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各項工作,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讓民族團結之花開遍雪域高原,我們就一定能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萬眾一心、同舟共濟,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風險挑戰,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變成美好現實。

教師共同體心得體會篇7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這首歌中所唱,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泱泱大國,民族團結是一條重要的發展大計。

新疆更是一個多民族的聚集區,在這裏民族團結顯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後,三個離不開成了這裏的發展之大計。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相互離不開。

是啊,只有各民族團結一心,祖國才會有今天的輝煌!只有民族團結了,經濟才能更迅速的發展;只有民族團結了,才不會發生昨天的悲劇;只有民族團結了,人民才會安居樂業。我們中華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會主義的偉大復興。

縱觀千百年來的民族發展史,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56個兄弟民族,生活在這片遼闊而富饒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傳統、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儘管各民族之間,在歷史上曾經存在着矛盾與不和,發生過沖突和戰爭,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一直是歷史的主流。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融合成為團結的整體,並經歷幾千年的.變故與動盪而永不分離,正是因為我們的祖輩們如此團結,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親入藏,土爾跋扈族在渥多錫帶領還鄉……這些事例雖然來自離我們非常遙遠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廣為流傳。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這樣的事例:

人們不會忘記,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維吾爾族學生毛蘭·吾買爾,23歲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顆腎,無償捐贈給了素不相識的維吾爾族“弟弟”。

人們不會忘記,在天山深處偏僻的庫車縣欄杆村,維吾爾族老人卡德爾,用40年時間寫下了1000多篇日記,記載瞭解放軍與當地村民之間擁軍愛民的故事。這位老人説,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寫日記的任務交給兒子,這日記不會停,一定會一代代寫下去。

人們不會忘記,被譽為維吾爾“音樂之母”的“十二木卡姆”在新中國成立前已瀕於滅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將其列為重點搶救的藝術品種,組織力量收集、整理和保護;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蒙古族史詩《江格爾》、哈薩克族的《阿依特斯》等一批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項目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手握手、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維護民族團結是刻不容緩的,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真正落實到行動中去的,讓我們每個人從身邊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匯成江河,不傳謠,不信謠,不參與違法犯罪活動,不利於民族團結的話不説;不利於民族團結的事不做,共同築起一道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銅牆鐵壁。

一堆沙子是鬆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後,比花崗巖還堅硬。我們要團結,不要分裂,讓我們民漢一家親,永遠這樣相親相愛吧,如果我們分裂了,別的國家就有機可乘,必將會讓我們走向滅亡,如果我們心連心,手握手,築起銅牆鐵壁,那麼,就算有再強大的敵人,我們也不會害怕!我們中華民族必將象巨人一樣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lk17n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