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大學生團課心得2000字

大學生團課心得2000字

大學生團課心得2000字

大學生團課心得2000字篇1

團課,正是一個新的機會讓我更加了解團,從新認識一個團員的職責與作用,更重要的是從思想的角度讓自己更好的提升自己,要不同的年齡價段對團的認識是不同的,因為這一切都在變化當中,每時每刻都有新的變化,在這變化與發展中不斷吸收,成長。團課,作為一個讓青年朋友更加拉近距離的課堂裏,讓我更深刻了解作為一個正式的組織,我們應當如何去發展好團員之間或青年之間的問題。只有一個團體成員的心一致才能是使一個團隊充滿力量,充滿活力。作為黨下一級的部門,我們有權力有職責做好我的每一件事,為黨的工作提供有力的輔助。決不能拉黨的後腳。

經過三節團課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各位資深專家們的深入解説,讓我們提升了很多。不是量的轉變而是質的飛躍。站在不同的成長分段,從不同的身份從不同的地位,從不同的責任感下去看待問題,而不是原來的老套方法。一個事情的發展,不是從一開始就是存在的,而是要經過不斷的積累與提升。到有條件時就一觸而發/。作為一個團員我們不僅要做好我們自己的每個件事,對待好每件事,認真負責。更重要的是影響周圍同學帶動他們一齊參與,不斷壯大團員的,團委的力量,為黨為社會做出自己一份力。不在在乎自己的得失,而始終把黨的工作放在心上,時時刻刻關注黨、政府的動態,瞭解事時,關注民聲。

經過各位領導、主任的講解,一些以前沒有了解到的,或忽略的細節,經過聽課了深刻了解到了,無論是團員的工作還是團章的精神都有了一定的瞭解。還有一個些優秀的團員的師兄師姐們的交流也從另一個方面讓我們瞭解了,讓我們有更多的瞭解與更多的經驗借鑑。讓我瞭解到了一個團員的工作不是單是做好自己,更重要的是,也是他們經常放在口裏的那句話,團隊精神。也許就是團日活動的作用與原因。作為一個班集體,我們就要讓同學們有更好的團結合作精神。一個好的團體是和諧的,是互助的。是充滿活力與青春的團隊。每個組織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團結的團隊,那就沒有理由長久的生存下去,更不要説壯大。

每一位資深的專家或成功人士。在他們成功的背後總是充滿坑坑窪窪。沒有一帆風順的道路。要前進的道路上,我要要做心,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往往成功的關鍵在於自己的心態好與壞,一個好的心態能給人時時刻刻予動力。不斷的向前衝,只有時時刻刻保持那種衝勁才會有更好的明天,只有為目標而奮鬥才會持久。經受得住挫折,才能更好的生存,正是那生物界的弱弱強食。正處於學生時代的我們,也許即將走出校門到外打工的我們,只有學到紮實的知識才能更有力的和別人竟爭。這是我們一職責!

社會發展正是需要有理想,有遠望、有衝勁的青年。

猜你感興趣:

1.團課學習心得體會2000字3篇

2.2000字團校心得體會

3.2016大學團課總結1500字3篇

4.大學生團課學習心得體會3篇

5.團員一學一做心得體會2000字

6.團課培訓心得2000字

7.大學生上團課心得體會

大學生團課心得2000字篇2

上週三開始,我有幸參加了揚州大學經濟學院的團課學習活動。作為一名團員可以説這次的學習讓我又一次正視了自己的團員身份,同時也如當頭一棒,提醒着我應該重新審視團員形象和責任。

説實在的現今大部分學生都是團員可是又有誰在待人接物的時候是用明確的團員的責任感來要求自己的呢?常言道:物以稀為貴。在大家都懵懵懂懂仰望那一面團旗,滿懷期待準備投身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時候,一定對團的章程和團員的責任義務了若執掌,同時也想象着自己以後作為一個先進的團員,一定會用實際行動證明團的先進性和團員的積極熱情。可是隨着年歲增長,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團員。團員之間缺乏比較性和競爭性,自然在思想上會懈怠。而在緊張的高中三年的學習生活過程中,大學聯考如利刃架在頸上,恐怕在這種壓力之下,團的生活無法開展,而團員更會忘卻自己的身份和責任。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團課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它使我們團員時刻能提醒自己要以身作則,提高自身修養。

這次團課學習活動總共進行了四次講座和兩次小組討論活動,學習的內容涉及各方面,起初我以為團課學習就是學習一些政治理論知識,這些老生常談的東西真的不是很感興趣,但通過四次講座,發現並非如此,團課學習的都是對我們日程的生活工作學習有積極幫助的知識。有關於高校共青團活動的組織策劃方面的,有教我們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瞭解自己,發展自己,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心理學教育,還有比較具有實用價值的應用文的寫作的講座。在課外,我們小組也組織了三次集中討論學習,對學生幹部的工作責任和工作方法以及剛出來的《政府工作報告》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這幾次上課學習和小組討論雖然時間比較短,但讓我瞭解接觸了許多以前未曾關注的東西,也讓我對自己的學習工作等方面有了新的思考。

通過這次團課學習,我感受到了關注國家大事的重要性,在這次《政府工作報告》的討論中,瞭解到當今社會在經濟政治各方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這次團課學習心得體會也主要就這方面説一下自己的看法。今年的這份工作報告同往年相比似乎包含了更多的含義,因為它出台於特殊時期,我們知道,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也造成了不小的衝擊,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中國能否作出有效決策,不僅僅攸關中國自身的發展,也影響到外部世界對經濟復甦的核心。在報告中,温家寶在財政預算方面推出了諸多措施,包括9500億元的預算赤字,9050億中央政府投資以及5000億税務減免,還再次重申了“保八”的目標,也就是確保09年經濟增長率能達到8%左右。另外對於去年11月出台的四萬億經濟刺激方案,温特別強調絕不能把錢用於重複建設和一般性加工業,而應重點用於民生工程、“三農”、基礎建設、社會事業、節能環保和技術進步等方面,中央政府也會派特別檢查組進行監督。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政府的基本思路就是追求長期目標與解決眼前困難相結合,把擴大內需與改善民生相結合。“保八”是目標,保民生是基礎。

另外通過這幾次團課的學些,認識到作為團員還應養成最起碼的道德素質,提高自身修養。遇事少抱怨,多從自己找不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斷進步,修身達到一定境界。為人多付出,熱情待人,做人大方大氣。其實會後再思考,今天我們所要求的增強團員意識已經不單單是立足團的角度來要求其組織成員的思想昇華,更實際點説,其實是在要求我們這一代人修身,提高自身素質。

我很高興自己能參與了這幾次團課。因為短短几天時間讓我找回了自己三年的認知空白,彌補了自己思想上的缺陷。我想我更能理解團員的時代責任,今後也將用這種思想去要求自己不斷提升個人素質,也會和身邊同學共勉努力,增強團員意識。

大學生團課心得2000字篇3

共青團,一個熟悉的名字,青年的先進組織是對她的註解,它意味着一個陣地、一項事業,神聖而又神祕。中國共青團走過了80多年的風雨歷程,踏尋歷史的足跡,我們依然可以聽到廣大愛國青年在她的帶領下吹響進軍的號角,依然清晰地記得她凝聚青年在現代化建設中用血汗演繹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現在,我們從“青春創業行動”、“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等行動中切實感受着她的蓬勃朝氣。 記得餘秋雨説過,歷經春温秋肅,總要平一平呼吸,緩一緩心跳,迴歸心境的自然。就這樣,他開始了“文化苦旅”,走進了文化的更高境界,也選擇了自己的信仰。我最初加入共青團時,心裏總有惴惴。忐忑之餘,也有了機會靜下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旅途,選擇共青團,就是選擇了自己的信仰與志向。

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過,就無法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體驗過,就無法感受其中的快樂。 很早就知道共青團的成立過程:1919年的五四運動,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進一步結合,從思想上、組織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做好了準備。1920年8月,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為了教育廣大青年,更好地實行社會改造和宣傳社會主義,首先在上海組織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湖南準備建黨的同時,也開始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7月,在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研究各地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問題。會後派出黨員去做團的工作,加強對團的領導。在團組織日益壯大的情況下,1922年5月召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的團的綱領,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為中國青年無產階級的組織,是為全部解放無產階級而奮鬥的組織。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前身。 但對共青團的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卻始於高中。不僅是因為自己是團員,而是因為團組織所開展的如此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如此的密切貼近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身邊一位不可缺少的朋友。這時,開始認真地學習和思量團章中的內容,開始有意識地關注、參與團的活動。如去盲校幫助孩子們念課文、錄音,給處於困境的同學捐上十元錢,獻上一片愛心,開展暑假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處處都閃耀着共青團的光輝,給我們帶來了笑聲,帶來了希望,帶來了面對苦難的勇氣。 共青團在政治上、組織上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共青團的領導者,共青團是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的一部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

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青團是黨用來團結教育青年一代的羣眾組織,是黨聯繫青年的牢固橋樑和紐帶。黨的領導是共青團存在和發展的根本保證。團章規定,團中央委員會受黨中央委員會的領導,團的地方組織和基層組織受同級黨的委員會領導,並同時接受上級團組織的領導。 當邁進大學校園的時候,我已真正明白團章中所説的共青團的真正含義:她是神聖的。

標籤: 團課 大學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qy93m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