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十四五規劃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十四五規劃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十四五規劃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規劃心得體會 篇一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京召開,會議主要議程為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十四五”規劃的科學編制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之後,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砥礪奮進的第一個五年,國家層面上意義重大。作為一名基層大學生村官,在政策實施的“最後一公里”,制定我們小“五年規劃”也至關重要,到村任職一年來,緊跟處理村內各項事務,脱貧攻堅、人居環境整治、新時代文明建設等,與羣眾打交道,傾聽羣眾心聲,充分感受到學習與務實的重要性,因此編制小“五年規劃”要注重“學”“實”“奮”的精神內涵。

注重“學”字。“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出自《荀子·大略》,荀子認為,學者不一定都要做仕者,但做了仕者就必須堅持學習,提高學習能力,為國家、羣眾做實事,才能真正做到“不負所學”。作為大學生村官、基層幹部,更要注重學習的重要性,向書本學習、向羣眾學習、向實踐學習。首先要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要的學習規劃,堅持理論學與實踐學相結合,用理論去指引實踐,再用實踐來悟理論,循環往復,理論定能學深悟透,反過來創新實踐。其次作為基層的幹部要把羣眾當做的老師,學習“羣眾話”與“羣眾事”,“解鈴還須繫鈴人”,基層幹部最主要就是處理羣眾問題,運用羣眾方法去處理羣眾問題不過。

注重“實”字。“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等,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幹精神”的論述有很多,我們之所以能比歷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是因為有前輩們長期的艱苦實幹,鐵人王進喜、“兩彈一星”鄧稼先、縣委書記焦裕祿……我們的“五年規劃”一定要實,處理好脱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村內產業發展規劃,在國家大規劃的指引下制定小規劃,讓我們的小規劃服務大規劃。切不可制定與村內實際發展情況相違背的規劃,比如在皖北平原地區規劃發展茶葉種植茶葉,這就是南轅北轍,亂規劃、錯規劃還不如不規劃。

注重“奮”字。“奮鬥是青春最亮的底色。”我們作為新一代的青年,特別是處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現階段,更要勇挑重擔、勇克難關、勇鬥風險,發揮出五四運動時期,中國先進青年敢於擔當的精神品格。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雖然沒有炮火連天的戰爭,但處在兩個百年曆史交匯點、中國夢實現的關鍵階段,挑戰依然很大,必須勇於砥礪奮鬥,練就過硬本領,錘鍊品德修為,不斷提升自身素質,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徵程上譜寫更加壯麗的青春篇章。

小規劃融合在大規劃中,千萬個小規劃成就大規劃,規劃已編制,讓我們共同砥礪奮進、攻堅克難、永攀高峯,讓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學習十四五規劃心得感悟 篇二

“十四五”規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目標,推動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從事羣眾工作,基層幹部需要走出高樓深院,走進田間地頭,打開羣眾“話匣子”,掏出為民服務的“心窩子”,與人民羣眾坦誠相待。基層幹部只有帶着一份真誠、捧着一顆真心,走進村居社區,和羣眾同坐一條板凳,才能讓羣眾感受到為民服務的“真實温度”。要從羣眾需求出發、以羣眾冷暖為重,秉承“一枝一葉總關情”為民情懷,常解羣眾之憂,將每一件惠民利民的暖心事落到實處、落到羣眾心坎上,用為民服務的“熱度”提升羣眾內心的“温度”,時時處處傳遞“十四五”帶來的社會温暖。

要有一顆實幹心,做鄉村振興中流砥柱。全會多次指出鄉村振興,強調“三農”問題。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新時代基層幹部要避免當過客、看客、清談客,要注意“幹”字為先,真抓實幹、敢抓敢幹。要從客觀實際出發,避免好高騖遠,以釘釘子精神,抓鐵留痕,穩紮穩打,避免形式主義。要錘鍊實幹本領,在實踐實戰中鑽研業務、掌握政策,豐富知識、發現短板,總結經驗、有所突破,立志做為民幹事、富民興村、能解難題的行家裏手。要勇於擔當,敢於擔當,面對急難險境,關鍵時刻要頂得上、靠得住,擁有越是艱難越向前的剛毅,變被動為主動,走出“舒適區”,保持奮進姿態、創造性張力,將經歷化為經驗,不斷磨礪。

學習十四五規劃心得感悟 篇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於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隆重舉行,此次會議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制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樹立了2035年的遠景目標。這一系列舉措是滿足人民未來生活的有力保障,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是傳播“十四五”精神的方式。學習瞭解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內容是當代青年人的責任,繼承並弘揚其精神是我們應擔當起的使命。

通過學習“十四五”的相關推文,我瞭解到此次規劃建議稿由15個部分構成,分為三大板塊,涉及到了民生、經濟、精神文化等多個方面,對我國未來的發展方向起到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十四五”規劃的第一板塊為總論,從推文中我體會到了我國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發起挑戰的決心與信心。結合打贏脱貧攻堅戰的經歷和成就,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對人民負責的基本原則。作為一名公民,我應積極瞭解新政策,配合其實施,盡我所能的幫助這場新徵程能夠儘早取得勝利。

第二板塊——分論,結合新發展理念,分領域、分層次的闡述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重點任務,並對重點領域進行了工作部署。這提醒着我,作為一位新青年,要認真學習並貫徹新發展理念,在思想上時刻牢記使命和責任;在實踐中不斷嘗試新的事物,發揮創新思維和創造意識;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擴展知識面,提高專業技能。同時,我們要總結前人經驗,繼承其精神,弘揚與傳播中華文化,不斷提升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對推動社會發展進微薄之力。

“十四五”規劃的第三板塊是結尾,強調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意義非凡、責任重大。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必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積極參與進新徵程中,團結一致的為新時代奮鬥,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勝利而奮鬥。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我會在志願服務中豐富人生閲歷,鍛鍊本領;在學習中內省,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制定合理的計劃;在生活中嚴格要求自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斷學習新思想,緊跟黨的步伐,更好的服務於人民,服務於社會,為實現新徵程盡一份力量。

規劃心得體會 篇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於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全會總結了我國“十三五”期間取得的歷史性發展成就,擘畫我國“十四五”發展的宏偉藍圖。面對“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對着力發現和培養各方面優秀幹部和人才,提供堅強的幹部人才保障具有重要意義。

激盪幹部隊伍“一池春水”。黨的事業成敗關鍵在隊伍,關鍵看幹部。激盪幹部隊伍“一池春水”,推動偉大事業,必須校準“定盤星”。始終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始終胸懷共產黨人的政治信仰,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胸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全局,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必須吹響“衝鋒號”。要深入落實新時期好乾部標準,把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立起選人用人的政治標尺,鼓勵幹部做負重前行的人、披星戴月的人、鞠躬盡瘁的人,鼓勵幹部始終保持鋭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鋭氣、蓬勃向上的朝氣,鼓勵幹部為人民服務、為地區發展奮鬥、為實現夢想拼搏。必須用好“指揮棒”。堅持實績導向,改進考察方式,以幹部幹事實效、組織和羣眾認可滿意為基本標準。以本事論英雄,讓肯幹事、善幹事、能幹事的幹部有舞台、有前途、有奔頭。同時,要明確“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鮮明導向,讓能幹者、實幹者有動力,讓平庸者、觀望者沒市場。

招引各方人才“一羣雁陣”。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廣聚天下英才起而行之,使各方人才競相湧現,勇敢投身偉大事業,須有“求賢若渴”的真誠。要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意識,從心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為人才學習、工作、生活創造各種有利條件,保證薪金待遇,對高精尖人才,柔性引才和個性化引才相結合,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須有“用人之才”的舞台。要健全市場機制,通過轉型升級、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為人才創設與人才專業研究方向對口、研究領域一致的項目企業,為人才施展才華提供舞台。要爭取國家級實驗室、科創平台、孵化基地等,通過行政手段為人才施展才華搭建舞台。須有“容人之過”的雅量。面對自己所用的人才在很多方面比自己突出,某些領域的見識、能力和威望甚至超過了自己,不能出於私心、妒忌打擊,而要容人之才、贊人之才。要從全局出發,在維護原則的前提下對人才的短處有所包容,切莫以“小肚雞腸”對人才的細小不足耿耿於懷、斤斤計較。

燒旺擔當作為“一尊熔爐”。幹部和人才“兩支隊伍”集結完畢,就要用好他們。要抓住制度創新的“牛鼻子”。針對幹部和人才隊伍現狀,建立務實管用的管理機制、激勵機制、懲戒機制、評價機制,落實資金、項目、平台、政策等要素,通過制度把幹部和人才管好用好。要用好實踐歷練的“主戰場”。把幹部放在艱苦的環境中,多接幾回燙手的山芋,多啃幾次難啃的骨頭,把幹部錘鍊成擔當幹事的幹部。把年輕人才放在挑大樑的位置上,鼓勵創新創造、鼓勵探索試驗,攻克前沿技術和未知領域。要倡導健康高雅的“新風尚”。把規矩和紀律作為幹部、人才隊伍創新創業的安身立命之本,樹立“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嚴管就是厚愛”的理念,做到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引導幹部人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倡導追求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幹事,以忠誠乾淨擔當的良好形象揚帆奮進“十四五”,勇立潮頭再當先。

規劃心得體會 篇五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着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在環境、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持續增長。“十四五”時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應在以下方面加快補短板,讓生態環境得到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統籌資源、環境、生態協同發展,全面推進“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十三五”期間,我國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在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環境綜合治理、健全生態安全保障機制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以水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為例,2019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由2016年的81立方米、52.8立方米降至60.8立方米、38.4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由0.542提高到0.559。然而,當前資源節約、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三大領域的協同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發揮。事實上,環境綜合治理是生態保護修復的必然要求,只有將三大領域的戰略規劃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議》圍繞“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四個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各地應注重提高資源節約、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在政策設計中的地位和佔比,更加註重系統觀念,統籌資源環境生態源頭化治理,加快形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控制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系統三者相互促進的生態文明建設格局。

拓寬生態系統功能,創新生態產品形式。通過市場化運作將生態資源轉化為兼具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的生態產品,是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重要途徑。面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人民對環境的更高要求和更多期許,需進一步提升生態產品供給數量和質量。近年來,我國生態產品市場迅速擴大。一是綠色生態產品認證數量迅速增長。2005年至2019年,僅以綠色食品為例,其獲得認證產品總數從9728個增長到36345個,年均增長量達1901個;二是生態文化產品繁榮發展。以浙江安吉為例,其依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優勢塑造的文旅一體化產業2019年總收入達388.24億元;三是生態產權市場不斷擴大。2003年起,福建不斷深化林權改革,如今已確定期限長達30年、月息0.6%以下的林權抵押貸款制度。然而,我國經濟產業對生態資源的利用與融合仍不完善,對生態系統的物質、文化、調節等功能均未充分利用,生態產品的創新開發潛力巨大。挖掘生態系統的多樣化功能,創新生態產品形式,要充分依託良好環境為產品注入“綠色生態”“特色”“文化”等內涵,提升產品和服務附加值。要積極探索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的有效途徑。以森林碳匯交易為例,以森林碳排放量作為交易對象,加快設立碳資產管理部門,既拓寬項目融資渠道,又使得生態資產得到保值增值,維護生態系統穩定性。

深化生態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強化生態產品市場化基礎。儘管當前我國生態產品市場規範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一定約束。其一,生態產權邊界不明晰:一是空氣、水等自然資源的自身屬性決定其產權無法準確界定,二是國有自然資源的收益羣體存在爭議,導致產權邊界難以界定,由此阻礙了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產,進而影響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其二,缺乏成熟統一市場體系:一是生態產品認證標準制度不完善,生態產品的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現象明顯,二是由於難以統一制定生態產品價格標準,當前林權、水權、碳排放權等生態虛擬產權始終相互分離、自成體系,規範生態產品市場難度很大,市場體系化進程緩慢。為此,需完善生態資源的產權制度,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農房所有權、林權、水權等自然資源產權進行確權和賦權,力求“山有界、樹有權、地有證”,為生態資源向生態資產轉化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需建立完善的生態產品認證標準體系,加強生態產品標誌管理,指導和監管生態產品生產過程,助推生態產品品質提升;規範生態產品市場標準,維護生態產品標準化市場秩序,引導生態產品市場消費。

擴大生態補償覆蓋面,完善生態補償標準。當前,我國生態補償覆蓋面有序增加,逐步由單一的天然林擴展到水域、山區、農田等區域。但生態補償標準亟待統一,在補償主體界定、補償方式、補償資金來源與數量等方面均缺乏科學界定與統一標準。因此,一要統一生態補償受益主體標準,改變當前生態補償受益方多停留在政府層面的現狀,將居民納入生態補償受益羣體。二要統一生態補償方式標準,當前我國生態補償方式以單一財政支付為主,如果生態補償方式標準無法統一,將進一步增大社會資金進入生態補償體系的風險,從而阻礙生態補償方式有序創新,導致生態補償資金來源單一的困境無法突破。三要統一生態補償資金標準,加快構建生態系統生態價值核算體系,在全國範圍內統一生態系統生態價值核算標準,減少補償資金的隨意性,增強生態補償制度的公平性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生態補償受益主體標準、生態補償方式標準、生態補償資金核算標準,在保障生態補償資金的補貼性質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其對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激勵作用。

拓寬生態系統共建共享半徑,激勵公眾綠色行為。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發展中不可替代的公共品,其建設維護及獲益等各個環節應由全社會共擔共建共享。“十四五”時期應着力探索社會參與生態系統共建共享的渠道,建立健全“綠水青山”的社會共建平台和“金山銀山”的社會共享平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只有不斷凝聚社會力量,才能將更多潛在的生態環境資源轉化為更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r37j7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