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慢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優質多篇

慢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優質多篇

慢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優質多篇

慢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篇1

在這個愉快的寒假裏,我看了一本關於教育的名著,這本書是著名意大利作家德。亞米契斯寫的,他是一個非常關注教育的`作家,他在1886年創作《愛的教育》這本小説,他通過一個一個的小故事吧”愛的教育“傳遞給了年輕的一代,我在這本小説中也有許許多多的體會。

從這本書第一章我明白了:在學校我們不應該排擠同學,更不應該去傷害同學,我們對同年級的同學要好好相處,互相幫忙,對比自己小的同學要保護他們,如果有同學欺負他們,我們應該站起來阻止他,保護弟弟、妹妹們。

第二章我明白了:在學校、家裏、公共場所……我們都要尊敬年齡比我們大的人,愛護年齡比我們小的人。

從第三章我明白了:父母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我們做孩子的就應該順從父母的安排和要求,這樣我們可以少讓父母操心。

第四章中我明白了:我們做學生的要敬重老師,體貼老師,這樣讓老師覺得自己沒有辛苦,自己的教育成果成功了!

從最後一章中我明白了:童年是人生最快樂的時光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等到以後回憶起來會很開心。

從這本書中我有許多體會,我下一次也一定要去找這樣的教育名著來看,知道更多的道理。

慢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篇2

對於朱永新,曾在網站上看到過某位老師的文章中所提到過,隱約瞭解到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教育家,而對於他的文章則從未看過。上次學校特為我們訂了他的《新教育之夢》,帶着對他的好奇,我認真地看了這本書,真可謂收益頗多、感慨頗多。

對於有關教育類的書,我看的不多,應該説是很少,因為這類書通常是很抽象、純理論的,看起來很乏味,讓人想睡覺。但這本書則大不相同,書中所寫的純粹是朱老師根據教育現狀而談到的他所理想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外加理想的學校、校長、教師、學生及父母,非常實際、實在。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看完書後的一些感受。

關於德育,朱老師定位其是整個教育的靈魂,我非常贊同。書中講到,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説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環,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否則,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所以我在不久前就提出squo;人格長城squo;來,要我們大家squo;建築人格長城squo;。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自覺地創造真善美之人格。

我們幼兒園的德育基本上是通過晨間談話、教學活動形式來進行的。晨間談話時,我們經常通過一些故事來感染孩子,表面上效果不錯,但實質上則不然。在學校,我們經常教育孩子要如何孝敬長輩,幼兒都會説,但實際生活中呢?現在的家長都非常的寵愛自己的孩子,上學放學都要接送,父母工作很忙所以這接送工作大都落在年邁的爺爺奶奶身上。每天放學,孩子們要拿好自己的衣物,換好鞋子回家,我經常看見一些爺爺奶奶在吃力地為孩子換鞋子,而坐在椅子上的孩子還在東搖西擺。小班的孩子我們還可以理解,但有些中、大班的孩子也是如此,甚至,我還看到過一個孩子出手打奶奶。可見我們的德育效果如何,至少在孝敬教育這一塊是失敗的。

教學活動中,我們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引導孩子要愛祖國、愛護公物、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等等,有時候講的時候連我自己都感到可笑。正像朱老師所説,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文化和道德相脱節的現象。比如我在網上也會經常看到一些消息,如某地區的一公交車上,扒手偷東西,一女學生及時指出,卻遭到扒手的斥罵甚至毆打,而車上其他人卻如同沒看見一樣,更可氣的是那被偷的人非但沒有感謝那位女生,而是轉過頭來對那位女生説其實我身上沒帶錢包,哪怕偷。看到這樣的事例,誰還會去學那位女生呢?再比如,在某所成人高校中,有位女學員的男朋友在大白天衝進教室當着在場所有學員的面將其女友砍死,而在場的學員包括任課教師居然沒有人出來阻止,直到人被砍死、兇手離去,才有人報警。還有某地區幾位公安人員在大街上勇鬥歹徒,結果有一位公安人員大腿動脈被割斷躺在大街上奄奄一息,儘管行人很多,但誰也沒有伸出援助之手,結果那位公安人員終因失血過多而英勇獻身。這樣的事雖然不多,但要列舉出來也不少,可見我們現在的人的道德處於何種水平。在如何進行德育方面,我覺得僅僅靠學校是不夠的,還需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做好生活中的榜樣

關於教育方面,我還只是一個新手,因此,在此,我也不多説什麼了,以上只是我的一點點想法。總之,朱老師所提出的這些,我覺得正是我們教育所應達到的目標,正是我們一代代老師所為之奮鬥而想實現的理想,我將以此為奮鬥方向,並朝着這個理想而努力工作。只要我們朝着這個理想而不懈地努力,相信這個新教育之夢一定會實現。

慢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篇3

最近讀了《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通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將來如何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教師教育行為細節

育人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教師的教育行為要發揮理想的效果,必須擺脱枯燥與乏味的單一説教,關注自身行為的細節,從細小之處來影響學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與不經意間的一個細節。一句平常不過的話,一個細小不過的動作,都有可能給學生的心靈烙下痕跡。一次無意的非言語行為失誤,一句脱口而出的傷人之語,則有可能疏遠師生之間的關係,使教育產生的真實影響與預期的目標背道而馳。

二、教師教學行為細節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能夠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這些行為也體現了教師個人的基本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來的行為細節,不管是言語行為,還是非言語行為,不管是有意表現出來的行為,還是無意流露出來的行為,都可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乃至日常生活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行為為例,假如教師表現出得當的言語行為,那麼就能夠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的情緒變化,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假如教師表現出失當的言語行為,那麼就有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疏遠師生之間的情感,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教師管理行為細節

在學校教育世界裏,教師經常承擔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要進行課堂管理或者教學管理;在課餘與學生的互動中,要進行學生管理。教師在管理課堂、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細節,努力從細節之處做好管理工作。教師與學生打交道比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為細節。

四、教師學習行為細節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知識激增的當代,作為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教師,需要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素養,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因而,不管參加有組織的學習活動還是自我學習,教師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為細節,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教師日常行為細節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在校園之中的日常行為,也要時時注意細節,以免給學生傳遞不良信息。在很多時候,教師日常的行為細節,就是對學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這種教育比言教更具影響力。

慢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篇4

當我們埋頭去課程,教學,乃至於許許多多的細枝末節的教育教學工作時,很少有人抬着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認真想一想我們究竟要往何處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為什麼。這些教育最本原的問題,人類那些最偉大的哲學家(同時也是教育家)始終在思考,卓越的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的思考,尤其應該給予敬意。

懷特海是機械死板的考試製度的堅決的反對者,他認為,支離破碎的知識、信息與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傳授僵死的知識,而是教人們如何掌握知識的藝術,讓知識充滿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問題。我們是在與人的大腦而不是與僵死的物質打交道。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和判斷力,以及控制複雜情況的能力,使他們在特殊情況下應用理論知識對前景作出展望——所有這些能力不是靠一條體現在各科目考試中的固定規則所能傳授的。因此他主張,要根除各科目之間那種致命的分離狀況,教育只有一個主題,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這是一個宏大而又難解的問題。身為一個一線教育工作者,讀完懷特海的作品後,不禁被深深地觸動了。之前並沒有深思過的這個問題,也時常在腦海中盤旋。

韓愈的《師説》一文將教師的功能定位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幾乎成為了我國關於教師的傳統認識。教師教育的目的就是傳授聖人的學説,解答疑難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學者,教書往往是無組織的行為,他們對世界對知識的認識很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在傳授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也帶着個性的烙印。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教育由為少數人服務的、高水準的職業演變成了為公眾服務的機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想教什麼就教什麼,因材施教也因為條件的原因幾乎得不到實現。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發生改變呢?懷特海認為教育不僅僅是來促進發育,他更讚揚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長,就是希望通過教育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地發展,而不是把知識等外在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蘇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個人靈魂裏固有的能力,並用瞎子作比來嘲笑當時宣稱能把靈魂裏原本沒有的知識灌輸進去的所謂智者們。這就是反對用狹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們總是要給生長設定一個外部的目的,例如將來適應社會,謀求職業,出人頭地等等,壓着孩子朝這類目的努力,否則彷彿生長、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義。這位英國的哲學家、數學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兩條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務須透徹)時,是抱有置疑的態度的。他認為在眾多的科目中選擇一小部分進行教授,會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不連貫的思想概念,會沒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閃爍。由此可見,教育的功利性是應該被淡化的,應更多地着眼於個體的發展,從人本化角度來考慮,反對向學生灌輸知識,反對讓校外考試扼殺了文化的精華。

事實上,以往的應試教育正被這隻校外考試的無形的手操縱着,師生們為了絲毫的分數之爭全心全意地死記硬揹着那些無活力的概念,真是可悲至極。教育全力做的事,竟是以適應現實為目標來塑造學生。蒙田説過,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學習是為了發展個人內在的精神能力,從而在外部現實面前獲得自由。同時,也正是獨立的人格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對改變現實起到偉大的作用。如果只是為了適應現在,社會的發展又靠什麼去完成呢?懷特海反對教育中無活力的概念,其實就是反對為應試而去學習的做法。帶着這樣的目的去學習是不可能真正學好的。記得有次在課上和孩子們提到中國台灣問題,對這個當前的熱點,孩子們也知道一二。但大多數只知道,為了領土主權,所以我們必須收復中國台灣,而且到時可能會干涉我們的,無非就是美國這個世界好事者。這讓我想起了曾看過的一篇文章,在採訪的日本中學生中,大多數學生認為中日戰爭還會再次爆發,而時間,很可能是在大陸收回中國台灣以後。因為海峽是日本的運輸生命線,一旦失去,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且不從中來談什麼日本的侵略性,就看日本學生在考慮問題的時候,真正地把地理、歷史及當前的國家經濟等問題都聯繫在了一起。不禁感慨,我們的中學生還是單純地把知識當成一門課程,當作一個分數來學習,完全忽略了各個科學領域之間的相關性,更別提用它們來認識所處的世界,並極力地去改變它了。

所以,在素質教育轟轟烈烈地被推行開來的今天,我們更要去考慮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沒有辦法從思維上更新觀念,不能從根本上革新教育,那會如懷特海所説從一種形式主義陷入另一種形式主義,從一團陳腐呆滯的思想陷入另一團同樣沒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課改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遞者的角色,而是通過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判斷學生的需要,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推動和鼓勵學生自主地進行知識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許無法簡單地明示,但作為教師,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學生對於生活的靈感、感悟和創造,使學生通過樹木而見到森林。

教育是一個一分鐘一分鐘、一小時一小時、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細節的過程。不存在一條由燦爛的概括鋪成的空中過道通往學問的捷徑。教育的目的到底為何,需要我們在每次的教學過程中去思考;激活學生對一切的感悟和創造,需要我們盡最大的努力去培養和引導。這樣,教學才不會陷入程序化、機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終充滿着鮮活的生命力。

慢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篇5

“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這些是我在看李鎮西名著《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中所摘抄下來的句段。在“手記一”裏,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大學聯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説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

整篇文章裏,沒有華麗的辭藻裝飾,沒有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全是記載着李老師與他的學生們之間發生的最平常的事,可這些事又極其的不平凡!給學生送上生日祝福,為貧困學生捐款,這些我們大多數老師也做過,可是有幾個能像李老師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而且我們有幾個能做到像李老師這樣對學生是一種純粹的、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愛呢?大多時候,我們老師對學生的所謂“愛”,是否建立在某種“功利性”的成分上呢?這些值得我們好好地去反思。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老師是我們的楷模,值得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者好好地去學習。李老師所採用的一連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頓開,受益無窮。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以李老師轉化你的成功事例為榜樣,以蘇霍姆林斯基説的:“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的不滿,發泄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住: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為指導思想,耐心地去對待我的任何一個學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個人都是一塊璞玉,如果你不經過一番“精雕細刻”,就算你天賦多麼的高,也不可能變成一塊玲瓏剔透的好玉。我們班有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甚至打人,經過慢慢的和家長溝通和之前的課任老師瞭解,這個孩子在一二年級甚至幼兒園就出現這樣的情況,母親在家也是棍棒教育,在瞭解這樣的情況下,對這孩子多關心,遇到他和其他孩子發生矛盾以溝通教育為主,不一味批評,多鼓勵孩子,鼓勵孩子參與學校沙盤遊戲等心理疏導活動……通過本書的閲讀可以指導日常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是老師的好幫手。

慢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篇6

“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李鎮西《愛心與教育》

有這樣一句話"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我想:作為教師,貴在有一顆愛學生的心。用心愛學生,用心育一代新人,反過來,才能讓人用心去接受教育。因為有了愛學生的心,才有了對學生的關心和耐心,進而有了彼此之間的貼心。

"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

我非常贊同這句話。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雖然,愛心並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愛心是教育的源泉!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如果每個兒童的喜悦和苦惱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關懷和擔心,那你就勇敢地選擇崇高的教師工作作為自己的職業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創造的喜悦。”或許,正是這份對孩子的喜愛讓我選擇了這個職業,教育必須要在愛的基礎上建立,少了愛就無法實施教育。只有擁有了智慧的愛,與學生平等相處,才能與學生達到真正的心與心的溝通、心與心的互換。

從教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乎,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當孩子悲觀的時候,告訴他:你已經開始走向成功了;當孩子失敗的時候,告訴他:一切都可以重來;當孩子怨恨時,告訴他:每個人都會出錯的,寬容一些,對大家都有好處。也就是説,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為教育培育一顆愛心,智慧的愛心,使教師融入學生中,對學生愛入深處,他們方能“愛其師,信其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r3mjp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