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體會多篇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體會多篇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體會多篇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體會1

雨果是法國19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今天,我偶然在櫃子裏翻到一本書,這便是《悲慘世界》。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冉阿讓出生在一個貧困農民家庭的故事。由於過度飢餓去偷麪包,他在監獄裏度過了19年黑暗歲月。出獄後,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所以冉阿讓完全絕望了。但是奇蹟發生了,仁慈的米麗婭姆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他決心改過自新。然而,為了救一個可憐的小女孩,他逃脱了警方的.層層調查,找回了她一生的幸福。督察沙威,典型的“法律監督者”不相信一個罪犯會改變主意並追求他一輩子冉阿讓,然而,冉阿讓在沙威即將被槍決的時候救了他一命。冉阿讓死後,人們給他樹立了一座豐碑。

讀了這本書,我開始深深地意識到在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裏有如此真實的聖人。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地影響了冉阿讓,正是他重新點燃了冉阿讓,使他徹底懺悔並開始了新的生活。因此,冉阿讓的命運並不總是如此悲慘。可悲的是當時的整個世界觀。正是因為像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都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都可以在熱水中摸索前進。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一個是要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會被看穿,虛偽只會在事實面前被摧毀。另一個是有高尚情操的人,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光明、善良和寬容。洗過之後,冉阿讓變得仁慈,善良,仁慈的心影響了無情而固執的盲目地追捕他的警察長沙衞!

冉阿讓説:最高的法律是良心,但法律沒有良心。他理解自己生活的真正意義。他學會了誠實。他讓他的靈魂再次被上帝認出來。然而,法律是一個沒有眼睛的嗜血者。他不會看靈魂,也不會讀心。法律將永遠關注表面。當法律説它是公平的,它扼殺了誠實的善良。事實上,法律拯救的不是人類的靈魂,而是人體。讓你的身體消失,法律就完成了任務。他一直是法律責任的一部分。他的一生似乎像是在玩一場毫無意義的法律遊戲,但他從未放棄在這部戲中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本書最讓我歎息的是冉阿讓可以像愛妻子和女兒一樣愛一個陌生人,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

一個人是強大的,不是力量,不是財力,而是精神!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體會2

媽媽新買了許多書回來,一本一本疊在桌子上。書對我有無窮的吸引力——我立刻就跑了過去,搜索着,目光最終停留在《悲慘世界》上。我立刻將它抽出來,聚精會神地讀了起來。

冉阿讓正在小鎮迪涅的一張長椅上休息。一聲歎息,道出了他的無奈與困苦。年輕時,他曾經為了讓孩子們填飽肚皮而犯盜竊罪鋃鐺入獄,只因打碎一塊玻璃,偷了一塊麪包。出獄後,他對這個腐敗的社會感到絕望,不知如何是好。這時,他遇到了善良的主教卡福汝。他贈給冉阿讓銀燭台,並讓他賣掉,使他生活不必如此拮据。之後,他來到海濱蒙特勒伊,做了許多好事,開了一家工廠,成為了這兒的市長。不料被幹練的警探沙威知道了冉阿讓的身份,他只能繼續逃亡。後來,他經過重重磨難,收留了珂賽特,當做自己的養女。

好幾年過去了,珂賽特長大了許多,並愛上了革命志士馬呂斯。可是冉阿讓卻覺得,珂賽特如果結婚,他的一切就會被奪走。於是,他讓馬呂斯和珂賽特離開,並讓他們不要再叫他爸爸。當馬呂斯發現這個誤會是已經晚了。冉阿讓在家裏躺着,馬呂斯和珂賽特默默的流着眼淚。冉阿讓像是睡着了,只不過,他再也不會醒來了……

到現在,我還記得那上面的故事情節。冉阿讓,就像如今社會上那些善良的人一樣。想為貧苦的人付出許多,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芳汀,就像現在的慈母一般,雖不能回來看她,但是卻無時無刻不在關心珂賽特,想讓她過上幸福的生活。德納第,就像生活中的卑鄙小人,見錢眼開,為謀取錢財不顧手段,甚至綁架。他們之間講述着一個個十分真實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法國社會過去的腐敗與貪婪。

合上了書,心裏卻五昧雜陳。要是世界上多幾個像冉阿讓的人,少幾個像德納第的人,世界還會如此混亂不堪嗎?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體會3

《悲慘世界》中,冉·阿讓原本是一個誠實的安分守己的勞動工人,一直幫助貧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為了不讓孩子忍飢挨餓,不惜偷取麪包維持他們的生存。此舉雖不正確,但卻足以證明他足夠善良,他的生命本應閃耀善良的光輝。世人皆善,奈何生命卑微,很多人無以為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試想,假使我們正遭受着飢餓的迫害,生命垂危,我們能以微弱的良知和廉恥心去對抗人類與生俱來的強大的求生本能嗎?無温飽,何以知廉恥?

人類之所以渺小,就在於無法穿越或者説是很難穿越苦難,這就是我們最大的侷限。很多時候,我們做錯事甚至做壞事,並不是我們情願的,一定是受外界逼迫,不得不為,而一旦這種受逼迫沒有得到及時的制止和拯救,成為習慣,靈魂一再墮落,便造就了所謂的壞人。

雨果在《悲慘世界》的序中指出:“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是貧窮逼迫冉·阿讓去偷去麪包以救濟飢餓的外甥,最終被判處19年苦役。刑滿釋放後,又因持黃色身份而受到歧視,無法生存,所有這一切導致冉·阿讓開始盲目地對社會進行報復。是背叛和歧視殘害着蘇婷,出賣自己的靈肉以維持私生女兒的生存。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的一生是苦難的,而造成其苦難的根源無疑便是社會,是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以及無人救贖的社會現狀。

《悲慘世界》之所以厚重,之所以偉大,根本在於他深刻揭示並諷刺的正是這種悲慘的社會現狀所導致的人性的扭曲。如若《悲慘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冉·阿讓在承受社會各方面帶給他的壓迫後,仍無一絲一毫怨恨,一心向善,難免會讓我們覺得主人公不食人間煙火,無血無肉,無愛憎,是一個聖人而不是凡人,多少會有些不真實。

人終究是人,我們甚至無法保證自己在苦難中仍然保持善良的姿態,何以強求他人沒有仇恨、幽怨,一心向善,守護住他們自己的靈魂?我們能做的就是原諒和救贖,救贖苦難的靈魂。

冉·阿讓在刑滿釋放,尋找安身之處而被幾乎所有人拒之門外後,推開了當地受人尊敬的主教大人米利埃的家門,好心的主教收留他過夜,在他偷走主教大人的銀器並被逮捕後,主教仍替他辯解,最終倖免被捕。此時,冉·阿讓善良的本性已經被喚醒,他自己也相信,他不再是以前的那個人了,他的心已經完全改變了。只是19年的監獄生活早已把他對社會法律的仇恨轉化為對整個社會的仇恨,包括對一切善良,無辜,公正的抗拒和仇恨,他還無法接受這種與他所下決心完全相反的良心的覺醒。而在搶了小瑞爾威的四十個蘇後,內心的矛盾終於爆發,他看到自己以往的醜陋並勇敢接受自己靈魂上的覺醒。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體會4

我手捧着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津津有味地看着:失業工人冉阿讓因為生活貧因,偷了一塊麪包,被抓住監獄,他因多次逃獄,延長刑期。出獄後,冉阿讓受教主的感化立志從善,他對許許多多的人做出了無數的貢獻,對自己幫助過的人毫無所求,對犯了錯誤的人寬宏大量。終於他當上了事長。然而,歷盡種種曲折又被抓進監獄……

當我讀到這裏時,我讀不下去了,我的淚水奪眶而出,我深深地被感動了。這時我想起了一句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冉阿讓也不例外,為什麼,人們就不能像米里哀教主一樣有一顆寬容的心,原諒他的過去呢?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犯錯誤是人生必經之路,我們不應該將目光侷限於犯錯誤的人身上,應該把目光放遠一點,把心放寬一點。

這時,我不禁聯想到自己,記得那次去小姨家,我看到了小姨家的電視機上擺放着兩隻閃着銀光的水晶天鵝擺設,覺得非常有趣,便伸手從電視機上取下來。“嘭……”水晶擺設竟然讓我打碎了,當時因為沒人在家,我以為這樣就可以瞞天過海了,可是,這件事卻被媽媽知道了,他拉着我,非要我和小姨道歉,媽媽把我拉到小姨跟前,要讓我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告訴小姨:“我…我…,小姨,對不起!”我低着頭,不敢望小姨。“怎麼啦?”小姨摸了摸我的頭問,這時,我已經落淚了,眼淚不由地流下來。小姨知道了這件事後,並沒有罵我,還表揚了我勇於承認錯誤是個好孩子……我又再次落淚了,我被小姨的那顆寬容的心所感動了。

感動是什麼?感動是心靈深處湧起並波動全身每一條神經的震顫,是心絃在真善美的彈撥下奏出的美妙音樂,是平靜的情感之湖投進一粒石子泛起的陣陣漣漪,是心與心的感應,是絢麗多彩的人性之光。我不正是被冉阿讓,米里哀教主、小姨這些人物所感動嗎?

“在種種艱辛和逆境中,他不斷地完善自己,為貧窮和值得同情的人們獻出了自己的人生”。這就是《悲慘世界》的結尾,冉阿讓和這個悲慘而又黑暗的世界告別了。但是,本性並不壞的冉阿讓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體會5

我聽過這樣一種説法,“一流作品,二流電影”。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往往爭議不斷。有人説,越是二三流的文學作品越容易改成一流的電影,而一流的文學作品往往就難以造就經典電影。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自然是因為一流的文學作品往往因其深入人心,拍成電影后難以符合每個人的標準,也就造成了爭議不斷的局面。我雖不太贊同這種觀點,但我更願意去品味用美麗的語言展現出來的原汁原味的作品。例如,雨果的《悲慘世界》。

當我捧起這本書,壓在心頭的是厚重之感,感到的是人類的苦難深厚而沉重的積澱。歷時三十餘年,從一八二八年起構思,到一八四五年動筆創作,直至一八六一年才終於寫完全書,感謝偉大的雨果先生帶給我們這本《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被稱作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書中代表性的人物各有各的艱辛與苦難。主角冉阿讓因飢餓偷麪包而成為苦役犯飽受折磨、老年潦倒不得不賣掉自己珍愛的藏書的馬伯夫、因窮困墮落淪為娼妓不得不拋棄自己女兒的芳汀、貪財又狡猾,最後卻還是走上了毀滅自己道路的德納第,追捕冉阿讓數年最終放過他而卻投河自盡的沙威、童年時受苦受難無人關心的珂賽特、以及可憐的愛唱歌的巴黎流浪兒伽弗洛什。

法國十九世紀浪漫派領袖雨果作為人類生存狀況和命運的思考者,以未來的名義去批判社會的歷史和現狀,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己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恆性矛盾。雨果天衣無縫地將大大小小的故事串在一起,全方位地考察這些因果關係,給我們展現了由社會的原因造成的人們所經歷的無論是物質的貧困還是精神墮落的苦難。

冉阿讓只是因為曾經當過苦役犯的事情重新被世人知曉,好不容易重新用自己的能力換來的馬蘭德市長身份便這樣毀於一旦,從受人尊敬的市長先生成為低賤的苦役犯。生活中人們總是這樣,當知道了某某曾經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便將他人全盤否定,立馬換上一副嘴臉對待,冷嘲熱諷,竊竊私語。這是人性的弱點,也是不爭的事實。

我喜愛冉阿讓這個人物,欣賞他改過自新的勇氣,同情他對珂賽特愛到卑微的情感,敬佩他從不磨滅的意志與智慧,對馬呂斯坦白自己的過去的勇敢,以及他對死對頭沙威的寬容與大度。

在書中,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着囚犯的身份,飽受着他人的歧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一點點的磨滅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過向善的信心。是慈悲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無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製燭台送給了他並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開始深深的感悟到,原來,在當時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竟然也有這樣的世外聖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所以説,冉阿讓的命運並不是永遠都是那麼的悲慘,悲慘的是那時候的整個世界觀,就是因為有了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才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熱之中艱苦摸索前進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開始變得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一切得轉變使我既倍感欣慰。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

冉阿讓對珂賽特的愛也格外令人感動。就像雨果所寫道的,這是一種集父愛,母愛,祖父的愛,對戀人的愛為一體的愛。冉阿讓一生只愛過珂賽特一人,既是在贖罪,又是為了實現對芳汀的承諾。他是如此地愛她,以至於當發現珂賽特愛上馬呂斯時內心惶恐不安卻又無可奈何,想阻止卻警告自己不能,這是一種多麼無私的愛,他只想要她幸福,寧願自己吃黑麪包穿老舊的衣服,也讓她得到自己一切喜愛的東西。將要離世的時候還生怕他們二人不肯原諒自己,不肯使用自己留下來的財富,充滿對自己的自責,可他從始至終只做錯了因飢餓偷食麪包。

真正用心愛一個人的時候大概便會像他這樣吧,愛得卑微愛到骨子裏,生怕她受一點委屈,不願讓她有任何不開心,願意讓自己受盡磨難也不想要她知道真相擔驚受怕。

芳汀因為貧窮淪為娼妓也是這世上那些為了生計而不得不違背初心人們的典型形象。悲慘世界有多少無奈和苦楚,而我們究竟又如何解決這問題太大也太難。雖説每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可有的人生來就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如同戰狼2中生活在戰火疾病與貧窮里的非洲難民,他們的命運又會怎樣呢?我們無從得知。

書中還有一個人物,沙威。他追捕冉阿讓多年,到了最後,道義與職責在碰撞,他不得不選擇一條不歸的路。放走了冉阿讓,他無法面對自己。但是如果不放走他,他無法面對良心。他作出了選擇,卻背叛了自己。這是沙威的偉大之處,無論我之前有多麼痛恨沙威對冉阿讓的傷害,他的選擇使我肅然起敬。

冉阿讓離世的時候,書上有這樣一句話:我們在所愛的人要去世的時候,目光就死死盯着,想把人留住。這也許也是雨果想要展現的人世間的一種悲慘吧。

面對悲慘世界中的世態炎涼,社會上通常會產生三種人:第一種是因為卑微而變得低劣的人,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使得他們走上毀滅的道路;第二種是不堪重負不得不被命運所打敗,失去本心,失去希望的人;最後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且擁有高尚情操的人。

第一種人就如書中的德納第,為了金錢不惜一切代價殺人劫財。而芳汀則是第二種人,因為貧窮無助而不得不出賣身體。第三種人正是主角冉阿讓,洗心革面後他變得寬大,善良,仁慈。

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確切的公平可言,黑暗也不是絕對的,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着人們那份慈悲之懷,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在這個世上的確好人不一定有好報,社會也並不一定會回報所謂的好人,人性有弱點,社會有許多不足,世界有不那麼美好的一面,但,——願我們每個人不忘初心,銘記美好,化大悲為內心之安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vyzlw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