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延安行心得體會多篇

延安行心得體會多篇

延安行心得體會多篇

延安行心得體會篇1

6月6日-10日,在民革淄博市委會組織下,我們一行40餘人,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接受了一次莊嚴的紅色教育洗禮。大家先後參觀了樑家河、寶塔山、延安革命紀念館、王家坪舊址、楊家嶺舊址、棗園革命舊址,感受了中國共產黨曾經歷過的那些崢嶸歲月、艱難險阻;感受了老一輩共產黨人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對人民的無限深情,對革命事業的執着和忠誠。通過瞻仰遺蹟,緬懷先烈,感受當時艱苦的環境,瞭解中國革命的艱辛,見識毛主席為首的領導集體的宏圖大略,欣賞中國共產黨取得的光輝業績……肅然起敬、感慨萬千。

從1935年到1948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在這裏生活和戰鬥了13個春秋,他們運籌帷幄,領導和指揮了中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的歷史篇章,創造出以小克大、以弱勝強的人間奇蹟,把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帶向了民族獨立、逐步富強和全面振興的嶄新時期。

在革命聖地,觸碰歷史,回首過往,對老一輩革命家的高尚品德和家國情懷有了更深的瞭解,尤其是對新時期民革人的責任和擔當有了更深的體會和認識。

一是政治信仰必須堅定正確。蒼松環抱,依山聳立的中央大禮堂後牆上的標語“同心同德”四個字,告訴我們老一輩共產黨人、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為了民族解放大業結下的革命友情,睹物思人、撫舊思新,深感繼承傳統的責任重大、開拓創新的使命光榮。當前,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光輝道路上,作為新時期的民革人一定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同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切實提高政治把握能力,不僅自身把握好,而且引導帶領我們的黨派成員堅持這種政治信仰,只有解決好方向問題才能走得穩、走得遠。才能擔起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責任。

二是參政議政必須積極主動。隨着我國“四個全面”“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對我們有新的考驗,特別是我市正處在老工業城市全面振興的新徵程上,也註定是一條漫長、艱難的道路,既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絕不會一蹴而就、一勞永逸。更需要我們新時期民革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勇往直前的責任擔當,付出更為艱鉅、更為艱苦的長期努力,積極參政議政,主動建言獻策,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事,講好淄博故事,講好民革故事,以達成思想上的共識;把參政議政作為一種職責和使命,切實提高參政議政的能力和水平;堅持着眼大局,服務中心,注重收集各界對國家和地方大政方針的制定與實施的意見建議,針對一些我市出現的帶有全局性、傾向性、動態性、苗頭性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及時反映人民羣眾的意願和要求。

三是有為有位必須敢於擔當。大事難事看擔當。新時代需要的不是高談闊論、吹毛求疵的批評家,而是勇於擔當、腳踏實地的建設者。作為新時期民革人應當重塑責任,勇於擔當,把小事做細、細事做精,在新徵程上站到前台,走在前列。作為民主黨派成員就是要勤於學、敏於思,認真學習各方面知識,豐富知識儲備,完善知識結構,打牢履職盡責的知識基礎。通過學習增強本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同時要堅持原則,敢於擔當。面對矛盾敢於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於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於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於堅決鬥爭。始終注重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適應時代要求,在更加廣闊的舞台上提高改革創新能力,擔當起改革發展的親歷者、推動者和建設者的職責。一如習近平總書記的豪邁宣示:“唯其艱難,才更顯勇毅;唯其篤行,才彌足珍貴”。

延安行心得體會篇2

延安作為中華民族聖地、中國革命聖地,以其“三秦鎖鑰,五路襟喉”的戰略地位成為了革命中心,孕育了當時拯救了中國的社會主義以及現在將中國發展壯大的優秀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初到延安,首先印入眼簾的便是“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山中的窯洞、紅色的舊址,以及道路兩旁迎風招展的一面面紅旗,無不使我感受到革命聖地的神聖與輝煌。1969年,習近平總書記以知青的身份初到樑家河,在這裏一待就是7年,50年後的今天,我們懷着崇敬的心情再次來到了樑家河,看着習總書記留下的47座沼氣池以及鐵藝社、供銷社,再看當地人民對習總書記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不難想象這在現在看似微不足道的東西,當時藴含了多少心血。

培訓期間,我們懷着崇敬的心情參觀了樑家河、棗園、寶塔山、鳳凰山等革命舊址,聆聽了現場和專題教學,並觀摩了情景教育。這些豐富多樣的革命教育,使我們真正體會到延安精神的精髓,同時也看到了新延安的欣欣向榮,更是感同身受地瞭解並學習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流淌在延安大地上的血液,是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它體現了我們的中華魂、民族魄。中國共產黨在延安13年的崢嶸歲月中,歷盡艱難險阻,不畏犧牲,完成了拯救國家、拯救民族、驅除外辱、恢復主權的光榮使命。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靈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本質;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特徵。

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的延安精神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對我們的人生具有指導意義,是激勵我們工作的永恆動力,值得我們發揚並傳承下去。

延安行心得體會篇3

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上都烙印着那段新中國成立前的屈辱史,在那時,我們的祖國,我們的人民受盡了屈辱。然而悲憤的同時,我們也體會到了中國勇士們的精神,沒有他們,也就沒有我們如今完美的和平生活。在清明期間,我們總會伴着“上帝的眼淚”,在無數座烈士的墓碑前紀念他們。而這次,我還閲讀了《保衞延安》這本書,讓我不禁再次感歎烈士們的英勇頑強與永不放棄的精神。

在《保衞延安》一書中,作者以一個連隊為主,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抗戰時期烈士們的艱辛與奮勇的歷史畫面,讓我們為之敬畏。

在書中,周大勇這個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在中央宣佈撤離延安中,周大勇看着倒在血泊中的人民,胸中燃起憤怒與正義之火,他不顧自我的安危,堅守在延安,保護着百姓們的生命。他總是衝在最前頭,就像一匹拉不住繩的牛,可他又充滿了智謀,渡過了一次次危機。他是我們人民心中的英雄,他的英勇,令人讚歎,他的愛國,令人敬佩。在歷史上,有許多英雄也與周大勇一樣,而他們就是歷史上無畏英雄的象徵,沒有他們,也就沒有了中國二字。

?保衞延安》中用嚴謹的文字刻畫的那些英勇人物令人欽佩,我們要向烈士學習,雖不必須能上戰場拼搏,卻要時刻懷着一顆愛國、愛黨的赤誠之心!

延安行心得體會篇4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我們已經迎來了建黨90週年。想一想是誰救中國於水火之中?是誰使中國迎來了國富民強的時代?是誰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當然是黨!既是建黨90週年,我便閲讀了《保衞延安》,一睹當年偉大共產黨的英雄風采。

?保衞延安》是現代作家杜鵬程所寫,它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大規模正面描寫解放戰爭的優秀長篇,被譽為“英雄史詩”、當代戰爭文學的開山作和里程碑。它以宏大的規模、磅礴的氣勢,出色地反映瞭解放戰爭中着名的延安保衞戰,描繪出一幅真實、壯麗的人民戰爭的歷史畫卷。文中,作者以高昂的筆調、遒勁的筆力,刻畫了一批生動的人物形象:他們之中有卓越領導人彭德懷總司令,有馳聘沙場的高、中級將領陳允興、李誠、趙勁、衞毅,有叱吒風雲的基層指揮員王老虎、周大勇,還有根據地革命老英雄李振德。他們具有共同的階級資本,卻又有各自獨特的個性。

周大勇是小説的主人公,他是我國當代文學中比較成功的人民戰士英雄形象之一。周大勇在保衞延安的幾大戰役中,從一個勇敢、頑固但不成熟的連級幹部,成長為一位思想成熟的營級指揮員。榆林掩護部隊撤退是因為周大勇剛毅、勇猛,指揮時冷靜果斷,時刻維護人民羣眾的利益,維護黨與人民軍隊的威望,才成為一位頗具領導才能的指揮員。

我讀着讀着,彷彿身臨其境,和陳旅長、楊政委、趙團長、李政委等人站在一起眺望北方:北方,萬里長城上空突然颳起了強大的風暴,打起了閃電,發出轟響。風暴夾着雷霆,以猛不可擋的氣勢,捲過森林,捲過延安周圍的山崗,捲過中華民族的黃河流域,向遠方奔騰而去……

?保衞延安》歌頌了廣大軍民赴湯蹈火、浴血奮戰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再現了壯烈的延安保衞戰,使我感受到人民戰爭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巨大威力。

延安行心得體會篇5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週年,身邊的人掀起了一股看“紅色經典作品”的潮流,我也隨着大家的步伐,看了《保衞延安》。看過後我發覺這本書真的算得上是中國的一部紅色經典作品,不僅僅是書的資料,還有書中所散發出來的那種革命精神,讓我覺得又重温了那個紅色的革命年代。

書中描述的是我軍在山西的部隊奉命參加保衞延安的戰鬥,戰爭的勝利也就是收復革命聖地延安、解放大西北的勝利。這本書的語言貼近生活,並且很細膩,讓我有種他們就在眼前演繹的感覺。而戰鬥場面的描述是十分震撼人心的,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敵強我弱情景下戰爭的殘酷激烈。每一次戰爭都會有無數的戰士犧牲,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了此刻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多麼值得珍惜。所謂有得必有失,無數革命戰士的獻身換來的是最終的勝利,這是讓我欣慰的。

書中的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每一個都是有血有肉的硬漢,每一個都是那麼深入人心。我還記得那個為了掩護我軍而跳下絕崖深溝的李振德老漢,他讓我明白,革命沒有年齡的界限,無論老或少,都有本事也有職責為革命付出。我最印象深刻的人物就是周大勇。他的人正如他的名一樣勇敢,有着大無畏的精神。他在戰鬥中成長,也在戰爭中被錘鍊得愈來愈堅強勇敢。他的精神也是無數革命戰士所擁有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令人敬佩的革命精神。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許多,同志們的團結,每個革命戰士的努力,每一場戰爭的奮不顧身,每一個人犧牲時的無怨無悔……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這個團,依靠這一套完備而精密的組織,依靠這些奮不顧身的工作的人,才成了永遠充沛活力的戰保衞延安讀後感無不勝的整體。“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大家的力量扭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靠,那就是團結,就是更大的力量。我從這本書中也感受到,沒有什麼是難事,只要努力,任何不可能都是有可能的。也沒有什麼過程會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些磕磕絆絆,但邁過這道坎,就像雨過天晴,總會有彩虹出現,總會看見成功的曙光。

延安行心得體會篇6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神祕的窯洞,高亢的信天游,是小時候我腦海中延安最深的印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對延安的瞭解越來越多,我對這個革命聖地也就越來越嚮往。

有幸,10月11日,在公司的組織下,優秀黨員、先進員工一行25人終於就要踏上延安這片紅色土地,我們此次紅色之旅的行程很滿也很緊,第一天我們到達首站西安,當踏上這片土地是我就被十三朝古都厚重的人文歷史所感染,一排排古城牆、一座座古城樓映入眼簾,到達西安時已經到了下午時分,因此導遊並沒有安排其它的行程,休息一晚後,第二天我們正式開始了這次紅色之旅的行程,按照行程安排第一站我們去了唐昭陵,它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寢,來到昭陵後,遠看昭陵挺拔高聳、刺破青天,海拔高達1188米,它的周圍,均勻地分佈了九道山樑,把它高高拱舉,所以它因此得名九嵕山,它也是中國曆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譽為“天下名陵”。中午吃過午飯後緊接着我們坐車去了乾陵,它是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東起蒲城慄山,西起乹縣的梁山,連綿一百五十公里,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乾陵的綠山,它把這座陵墓層層包裹,使人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浮現出唐朝文藝復興時的樣子。靠近無字碑看到上面的字。上面已刻滿了對過去的總結與滄桑。路兩旁有石翁,共二十尊。抱着棒子嚴肅而立。最靠地宮的地方有六十一賓王像,體現了大唐萬邦來朝的繁榮景像更是彰顯武則天女中豪傑的氣概……

13日我們首先參觀了陝西曆史博物館,一件件展品讓我們目不暇接心生讚歎,參觀完博物館後,下午的重頭戲來了我們去了來陝西必去的一個地方兵馬俑,來看看這個曾經橫掃六國的精鋭部隊,進入俑坑的展示大廳,我眼前豁然開朗,一排排安靜、威武、嚴肅的兵馬俑盡收眼底。我不禁一個個細細觀看欣賞起來,將軍俑和武士俑甚是氣宇軒昂。看着這些兵馬俑如同真人一樣,神態各異又形神兼備;連身邊的戰馬也塑造得栩栩如生。整個場面陣容鼎盛,軍威雄壯,像是出征之前接受人們的檢閲。我不禁陷入深思:秦始皇的殘暴給當時的百姓帶來多少苦難,卻給後人留下了兩千年前的文明見證。

14日上午我們前往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它為中華兒女祭祖的聖地,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黃帝陵景區,由軒轅廟和黃帝陵園兩部分組成。軒轅廟也稱黃帝廟,坐北朝南,聽講解員説每年清明節、重陽節均在此進行祭祀典禮,特別是清明節國家公祭已是中華民族傳統祭祀大典,儀式非常的隆重。下午我們去了黃河第一瀑布——壺口瀑布,坐了大約三個小時的車我們到達到了景區,老遠我們就聽到瀑布聲隱隱如雷,看到河谷裏霧氣瀰漫。寬暢的河面在此突然收縮,只見洶湧的河水勢如萬馬奔騰,互相擠着、撞着,推推搡搡,幾個濺起的水珠打在我的臉上,讓我不禁打了一個寒噤,趕緊向後退了一步,壺口瀑布水勢洶湧、濤聲震天,是黃河最壯觀的一段,它的氣勢正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14日晚間經過幾個小時的山路我們終於到了革命聖地延安,休息一晚後,第二天一早我們就向這次紅色之旅的精華部分出發了,途中,我的心情格外的激動,一種説不清是亢奮、敬重還是虔誠的情緒充滿了我的心扉,當一切都清晰地呈現在面前時,厚重的黃土高坡,一下子使我感受到革命聖地凝重的氣息。我們一行先後參觀了延安革命紀念館、楊家嶺革命舊址、棗園革命舊址和王家坪革命舊址等,現場聆聽了解説員翔實而生動的講解,我才知道以前從書本和電視上得到的對延安的認識是多麼的粗淺和簡單,延安的歷史和精神是那麼的豐饒和厚重。也就是在這樣狹孝陰暗、簡陋的窯洞裏,毛澤東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指揮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就是在這窯洞的小油燈下,他們寫下了一篇又一篇決定中國革命方向、指導中國革命的光輝著作,在這個落後、貧窮的地方領導和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人民共和國的堅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歷史篇章。

延安,既是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贏得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全國勝利的解放戰爭的出發點。從1935年到1948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在這裏生活和戰鬥了13個春秋,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領導和指揮了中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的歷史篇章。毛澤東同志的許多重要著作,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時期完成的。毛澤東思想正是在延安時期逐步成熟並正式寫到了黨的旗幟上。可以説,延安時期是我們黨科學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時期。沒有延安,就不會有毛澤東思想,就不會有我們現在的新中國。

在延安時期,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和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並取得了勝利,奠定了新中國的堅固基石,黨在延安鑄造的抗大精神、南泥灣精神、白求恩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原形和體現,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艱苦奮鬥的精神。當年延安精神指引着革命打下江山,今天我們更需要將他發揚光大。延水悠悠,千年不斷;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有了“精神”這個法寶,人才變得有“精神”,事業才會有“精神”,民族才能更“精神”。

16日,我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革命聖地延安,也離開了具有厚重歷史文化的陝西,即將踏上另一個歷史名省山西,來到山西第一站我們去了永濟城參觀了王之渙寫下千古名句的所在地鸛雀樓,在登樓的同時我一遍遍地吟誦着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眼前好像浮現了一幅壯觀的畫面。一輪落日正金光奪目,在連綿起伏蒼蒼莽莽的羣山西面緩緩落下,落下,終於隱身到西山背後去了;腳底下的黃河流水,波濤滾滾,哆嗦遠去,遠去,為投入大海的懷抱而奔騰不息

17日我們去了此次紅色之旅的最後一站皇城相府,皇城相府坐落於山西晉城,是一處官僚巨宅,從這裏走出來最為出類拔萃的人物當數清代康熙年間官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的陳廷敬。陳廷敬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師,又是當朝宰相,是康熙的近臣、重臣。為清王朝的發展,康熙盛世的形成,尤其是為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施展起到了重要的輔佐作用,立下了顯赫的功勛。走進皇城我連聲讚歎。它枕山臨水,依山而築,城牆雄偉,官宅民居,鱗次櫛比,樸實典型,錯落有致,是一組別具特色的古代建築羣。望着這裏的山,看着這裏的潺潺流水,摸着這裏的磚瓦,住着村民的別墅,我真的是不想離開。皇城是個很美的地方,皇城是很適合人居住的地方。我驚歎皇城的壯觀。主要建築有外城城牆,家宰第、點翰堂、小姐院、翰林院、書院、花園及功德牌坊等,是一組規模宏大的清代城堡式官居建築羣。這組建築羣落風格別緻,空間佈局合理,充分體現官居特色,同時又與地方建築風韻相吻合,體現着傳統的封建禮制文化,又體現着清代官居建築文化,同時還折射出封建建築文化,幾種建築文化融為一體,形成了皇城相府的建築文化理念。想想自己微薄的工資,簡陋的住宅,我更加深刻明白了“學而優則仕”,我更加深刻明白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暗暗提醒自己:好好學習,不斷進取。

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此次延安紅色教育雖然結束了,但學習、實踐、發展、弘揚延安精神的歷史使命卻遠未結束,甚至才剛剛開始。我們,為了尋找一種精神而來,帶着一個堅定的信念而走,向着一個偉大的目標而努力前行。不虛此行,確實不虛此行!一定要把延安精神和工作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堅持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堅持加踏實地、實事求是,把延安精神帶到今後的工作中,讓泉盛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z4zqn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