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觀延安紅色教育心得體會多篇

觀延安紅色教育心得體會多篇

觀延安紅色教育心得體會多篇

觀延安紅色教育心得體會篇1

今年6月15-18日,我所分批組織黨員幹部前往延安及周邊地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為期3天的參觀學習,使我收穫頗深。

一、參觀學習過程:

此次延安之行,主要開展了三個方面的學習:

(一)參觀延安革命歷史紀念館。通過大量的珍貴歷史照片、文物和資料和現場導遊的詳實講解使我更加深刻的瞭解了中國共產黨1937年至1947年在延安領導中國革命的艱苦歷程和光輝歷史。

(二)實地參觀革命舊址。爬上了了寶塔山、來到了楊家嶺、王家坪、棗園等革命舊址,走進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所住的窯洞,在緬懷先烈的同時,體會延安精神,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前輩在嚴峻形勢下追求理想的種種艱辛。

(三)參觀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象徵-黃河壺口瀑布。

二、心得體會:

回顧黨中央在延安和陝北戰鬥的歷程,是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中國革命力量由弱到強、中國革命事業由挫折走向勝利的十三年。通過學習和思考,我有以下兩點感受:

(一)要認真學習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就是我黨艱苦奮鬥的精神、理論聯繫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以及實事求是的精神。它不但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傳家寶,而且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延安時期,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和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並取得了勝利,奠定了新中國的堅固基石,黨在延安鑄造的抗大精神、南泥灣精神、白求恩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原形和體現,也是我們現在所需的精神食糧。

(二)要珍惜當前來之不易的大好形勢,努力工作。延安時期共產黨人面臨的困難很多,不僅要面對艱難的形勢、困難的生活,同時還要在黨的事業與家庭、親人甚至生命之間進行抉擇。正是因為共產黨人懷揣着實現國家和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理想,所以才能堅定信念、前赴後繼,不計個人得失,在困難的環境下,依然義無反顧,投身於國家和人民的解放事業中。在今天這樣優越的環境中,我們更應該體會到現在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更應該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做好本職工作。

觀延安紅色教育心得體會篇2

步入大學,大學聯考前那個一心渴求進入名校的夢想實現了,可隨之而來的空虛寂寞讓我感慨萬千,所以大學期間的第一次社會實踐我選擇在陝西延安這片開國聖地度過,期待着能感受到當年那羣熱血青年追求夢想追求真理了精神,為自己找到一片寧靜的天空。

首先,這次暑期社會實踐讓我收穫了特別多,一個古舊的老城給我的震撼,團隊的成員的友誼,總有不虛此行的感覺,幾天的一幕一幕現在回憶起來還有一絲甜甜的味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最令人興奮的一點就是能夠走出校園,接觸到社會的形形色色。社會是一個學習的大舞台,踏在社會的土地上,可謂“俯仰皆學問”,用一句俗語:“抓一把泥土都是文化。”一位外國學者説過:“善於學習的人,只要得到一個學習的機會,他的進步肯定是突飛猛進的。”,現在我開始真正明白這次活動的意義。它讓我從那些人和事中感受到一種稚氣,一種樸實,一種善良;同時讓我深切的體驗了一種勞動,一種心得,一種珍惜。我們應該懂得感受每次生活所給予的,這樣就會有更多的收穫。

前期查閲資料時我瞭解到,延安,陝北的一個小城,這裏留下了黨的戰鬥足跡。翻開中國的現代革命史,延安這個名字永遠都閃耀着光輝,對它的功績,怎麼評價也不會過分。陝西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開展革命運動較早的地區之一。1931年以後,劉志丹、謝子長等,在陝甘寧邊區和陝北領導遊擊戰爭、創建革命根據地,使這裏成為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全國保存的一塊較大的紅色區域。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徵到達陝北,與西北紅軍和先期到達陝北的紅25軍勝利會師,最終成為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誠如毛澤東所言:“沒有這塊土地,我們就下不了地”。從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戰鬥了13個春秋,被後世稱為“延安時代”。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的革命活動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和遺址,這裏是我們新中國紅色政權的搖籃。

懷着崇敬敬仰的心情,我們到王家坪、楊家嶺、棗園參觀了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張聞天、彭德懷等中央領導的故居和中央機關辦公地。就是在這樣狹小、陰暗、簡陋的窯洞裏,毛澤東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雄才大略,運籌帷屋,決勝千里,指揮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就是在這窯洞的小油燈下,他們寫下了一篇又一篇決定中國革命方向、指導中國革命的光輝著作,在這裏領導和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人民共和國的堅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歷史 篇章。

給我留下最深映像的莫過於棗園,曾有多位革命領導人在這裏居住工作過。踏在綠草如茵的草地上,漫步在領袖曾經走過的小路上,迎面吹來幾許涼風,充滿了泥土的清香。我們參觀了中央書記處會議室、作戰研究室、休息室和機要辦公室等歷史遺蹟,這些曾凝聚一代偉人思想的地方,依然肅穆可敬;如同院子裏那一棵棵綠瑩瑩的棗樹,蒼翠欲滴,意藴綿長。綠蔭深處,那一排排、一座座帶着圍院的窯洞,曾是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共高層領導的居所。凝視這些簡陋的木門、窗櫺、簡單的傢俱和空蕩的藤椅,彷彿那些崢嶸歲月就在眼前。

延安之行,使我們受到了一次最生動的黨性教育。延安之行堅定了我的信仰。在那艱苦的年代,延安的抗戰大學吸引了全國無數的人,雖然那裏的條件很艱苦,露天食堂,集體宿舍等,是黨的方針政策吸引了大家,大家都懷着崇高的理想,奮鬥目標,也正是這樣,大家一塊趕走了日本帝國主義,打倒了蔣家王朝。新的時期,我們更要堅定信仰,在黨的領導下,和全國人民一塊,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現在改革開放了,一些西方消極思想開始氾濫,享受主義,金錢主義,鋪張浪費等等不斷的腐蝕着我們的心靈,這次延安之行讓我真正瞭解到什麼是安貧樂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共產主義精神。

活動中我們還參觀了黃河壺口瀑布、秦始皇陵以及華清池等。黃土地、黃皮膚、黃河水,這裏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發源地,華夏族的始祖炎帝和黃帝在這裏留下光輝的足跡,九曲黃河,萬里泥沙,浩浩蕩蕩,想我中華泱泱大國,幅員遼闊。觀秦始皇兵馬俑,幾千年前我們的前輩們就創造了偉大的奇蹟,可謂世界之最,這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讓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感到自豪,都深深的熱愛這片土地。歷史上多少英雄兒女為之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今天的中國。瞭解歷史,展望未來,這也激勵着我們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奮鬥!

告別延安,捫心自問,我們在學習實踐中所遇到的困難、經歷的磨練,與烈士們相比真的不值一提。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深刻地體會到延安精神的實際內涵,決心要把延安精神落實到學習、生活和將來的工作之中,要振奮精神,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堅持做到“愛國”、“為民”、“儉樸”、“務實”的延安精神,將延安精神融入到學習知識,壯大中國航空事業的奮鬥歷程中去。

觀延安紅色教育心得體會篇3

2018年10月21日上午8時28分,在西安市第一醫院黨委、政工科組織下,由院黨委邢海柱書記和蔡秀蓮總會計師帶隊,我們第一批紅色教育學員一行93人,懷着格外激動的心情,從西安北客站乘坐d5082動車,於當日10時48分到達中國革命聖地——延安。當一腳踏在厚重的延安黃土地,一下子使我感受到革命聖地凝重神聖的氣息。我們學習團一行乘坐延安黨校的旅行大巴到培訓基地舉行開班儀式,邢書記、蔡總和延安培訓基地的杜老師、白老師在開班儀式上作了重要講話。下午我們首先去了習近平主席曾經下鄉的地方--樑家河

從延安市出發,沿210國道向東北方向大約行進70公里,我們到達了延川縣的文安驛鎮。從文安驛繼續往南,沿着一條新建的柏油路向山裏大約又行進5公里,便到達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樑家河村。

雖然村名叫“樑家河”,但實際上這裏並沒有河,只有一條溝渠。黃土高原乾燥少雨,難得有雨時,溝渠裏才會積攢些泥水。溝渠兩側是陡峭的山坡,依山坡挖出的一孔孔窯洞,就是村民曾經的家。在這裏,中延院教授現場為我們講授了《習近平主席的知青生活與他的羣眾觀》。隨後便是現場教學,參觀樑家河。

1969年至1975年,習近平在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樑家河村插隊期間,和鄉親們一起開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秋收、挑糞拉煤、打壩淤地的生活。同鄉親們一起勞動、生活,和鄉親們成了一家人。作為知識青年,習近平有文化,有思想,敢擔當,能做事。任樑家河村支書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設沼氣池,解決了當地缺柴燒的問題;還辦了鐵業社、代銷點、縫紉社以及磨坊等,切實解決了村民們一系列的勞動和生活需求問題。

幾十年之後,習近平主席寫過一篇題為《我是黃土地的兒子》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回憶初到樑家河村的狀況:“年僅15歲的我,最初感到十分孤獨。但我想,黃土高坡曾養育了我的父親,她也一定會以自己寬大的胸襟接納我這個不諳世事的孩子。”

黃土地雖然有博大的胸懷,但習近平主席是過了四關考驗才被她接納的!哪四關?他説“幾年中,我過了四大關:一是跳蚤關,二是飲食關,三是勞動關,四是思想關。” 他也用真誠和實幹來回報這片歷經苦難而又無比多情的土地。1992年重回樑家河村,曾回憶自己當年插隊的生活:“早上天亮起來上山幹活,10點多回來自己做飯,吃過飯後11點多再上山幹活,幹完活晚上再看兩個小時的書。”勞動、做飯、吃飯、讀書,這就是這個15歲少年在這裏的日常作息表了。

上歲數的村民回憶起當年的習近平,説他“什麼活兒都能幹,什麼苦都能吃”、“能挑一二百斤麥子走10裏山路長時間不換肩”,後來曾有記着問,説習近平主席脖子為什麼有點偏?習近平主席説,那就是當年挑擔來着。“幹活不惜力”。村民們還向我們描述了當年打壩的情景:零下十幾度,河渠裏冰塊很厚,先要用手搬冰塊,再剷掉凍土,掏土、推車子、夯土……連當地人都怕幹這活,可卻第一個捲起褲管、光着腳,站在刺骨的冰水裏幹,手上磨出了血泡。村民們説:“他帶頭幹,我們咋好意思不幹?”從15歲到22歲,完全生活在人民中間,勞動在人民中間,不分彼此,坦誠相待,而這正是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説“年輕的我,在當年陝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着squo;生存還是毀滅squo;的問題,最後我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他説:“1969年,我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樑家河。在這裏一待就是七年。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裏。” 他對人民的深情和對腳下這片黃土地的熱愛,也逐漸化作他日益堅定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責任和擔當。

在知青們當年住過的一孔土窯洞的牆壁上,我們看到了當年和村民們、知青們留下的合影。照片上的略顯單薄,但在每張照片中他總是快樂地笑着,笑得那樣開懷。看來,物質生活的貧乏終究阻擋不了精神世界的光芒,有夢想就不會被眼前的苦難所嚇倒。後來談到在陝北7年工作生活經歷時説,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羣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後來遇到什麼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還可以幹事,現在幹嗎不幹?”

習近平總書記對樑家河人民的感情最深,他常説:“陝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鄉,這裏的父老鄉親永遠是我的牽掛,多少次讓我魂牽夢繞!”

7點,天色已晚,我們趕到寶塔山,面對寶塔,我們重温入黨誓詞,心潮澎湃。接着,觀看寶塔山燈光秀,體驗炫彩延安。

次日,先後參觀了延安革命紀念館、王家坪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和棗園革命舊址。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回顧了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艱苦歷程,併合影留念。在王家坪舊址,聆聽了中延院教授現場授課:《毛澤東與毛岸英感天動地的父子情》。在棗園,聆聽中延院教授的《白求恩與白求恩精神》。

參觀時,聽現場解説員翔實而生動的講解。很是感慨。參觀完,再次回到延安基地,舉行結業儀式,全體起立,高唱國歌,然後所有學員在西安市第一醫院紅色教育隊旗上簽名。

延安,既是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贏得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全國勝利的解放戰爭的出發點。從1935年到1948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在這裏生活和戰鬥了13個春秋,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領導和指揮了中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的歷史篇章。毛澤東同志的許多重要著作,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時期完成的。毛澤東思想正是在延安時期逐步成熟並正式寫到了黨的旗幟上。可以説,延安時期是我們黨科學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時期。沒有延安,就不會有毛澤東思想,就不會有我們現在的新中國。

延水悠悠,千年不斷;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有了“精神”這個法寶,人才變得有“精神”,事業才會有“精神”,民族才能更“精神”。此次延安紅色教育雖然結束了,但學習、實踐、發展、弘揚延安精神的歷史使命卻遠未結束,甚至才剛剛開始。我們,為了尋找一種精神而來,帶着一個堅定的信念而走,向着一個偉大的目標而努力前行。不虛此行,確實不虛此行!

實際上這次是我第四次來延安。第一次是2001年的九月,到延安醫科大學開男性科學術會,會後,我自己去寶塔山,王家坪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棗園革命舊址參觀。第二次是2002年國慶,我隨陝西電視台和華商報記者開車去延安。到了2003年,我再一次寫申請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2004年金秋十月被批准正式入黨。第三次來延安,是2005年五一勞動節,我開車帶着四川來的舅舅與父母去的。但是,哪一次去延安都沒有這一次讓我感動。因為這次是醫院組織的,所有黨員的和積極分子的大型政治學習活動,這是第一醫院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如此的培訓活動,增強我們黨員對黨的歷史瞭解,身臨其境地觸摸延安黃土高坡,避免了紙上談兵,既讀萬卷書,又行萬里路,現場教育使人印象深刻,堅定了對黨信仰,開闊了視野,增進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加強了醫院團隊精神,幹工作也更加有勁。這一切,我們必須感謝邢書記,感謝院黨委,感謝院領導的大力倡導與支持,感謝政工科各位領導的辛勤工作,使我們醫院第一批延安紅色教育團隊,在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來到革命聖地,體會延安精神,緊跟習近平主席,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延安,紅色革命的搖籃,讓我魂牽夢繞的神聖地方!

觀延安紅色教育心得體會篇4

在革命聖地延安的二十個小時裏,我一直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楊安嶺、棗園、寶塔山、延河---,那一串串從小就熟知的地名,如今在我的眼中變得越發清晰而真切。腳踏着結實的黃土,行走在黨的老一輩革命家們曾經居住過的窯洞前,聞着細雨輕風送來的高原泥土的氣息,聽着講解員彷彿身臨其境的講述,我對“延安精神”油然而生一種敬意與嚮往,感受到她是那麼親近而自然。

回眸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史,如果沒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我黨十數年的武裝革命鬥爭,就沒有延安精神的孕育與誕生;如果沒有我黨在延安十三年艱苦奮鬥的創業歷程,就沒有延安精神的成熟與發展;如果沒有此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光輝勝利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也就沒有延安精神的繼承與發揚。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我黨的精神發展史上,前有井岡山精神,後有西柏坡精神、鐵人精神、抗洪精神、神舟飛天精神等,延安精神與她們一脈相承、生生不息。延安精神不是起點、更不是終點,她是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她從黃土高原的陝甘寧邊區走來,卻不僅僅屬於延安,她早已隨着革命的勝利走向全國,她是屬於整個中華民族的;她從炮火硝煙中歷練萌生,卻不僅僅適用於革命戰爭年代,她既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更是未來的。

對延安精神最新的闡述來自李鐵映同志,他是老一輩革命家李維漢的兒子,1936年9月出生於陝北的保安,幼年時代便是在延安度過的。這位與延安有着深遠歷史淵源的前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對“延安精神”的全面解析是那麼得令人信服而富有感情。他説,延安精神的核心就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愛國主義的優秀傳統,羣眾路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那麼,延安精神為什麼能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偉大的勝利?她之於當代中國,之於我們所從事的福利彩票事業,又有着怎樣的現實指導意義呢?這很值得我們去探索和深思。

1、延安精神的勝利首先是政治路線的勝利。通過參觀學習,我們不難發現,延安時期的整風運動,統一了黨內的思想,營造出同心同德、團結向上的政治局面,形成了強大的革命合力;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我黨的指導思想並把她寫入黨章,在其光輝指引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最終的成功。新時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堅持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結合到我們的福彩工作,就是要把她當作黨和人民事業不可分割的一分子,提高到講政治的高度,每件事都服從、服務於這一偉大的目標。凡是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事,我們都應盡全力做實、做好。尤其是在吸收、借鑑國外彩票業先進經驗時,一定要堅持原則,弱化博彩性,突出公益性,使福彩事業始終沿着正確的政治方向不斷前進。

2、延安精神的勝利同時也是思想路線的勝利。延安時期倡導的“一切從實際和實踐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使我們黨擺脱了“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束縛,抓住了歷史的機遇,順應了時代的要求,贏得了革命的成功。新時期,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是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求真務實的政績觀,以人為本的羣眾觀,廣納羣賢的人才觀,不斷推動當代中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結合到福彩工作中,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有創新思路,管理、宣傳、營銷、黨團建設等方面,不妨多問幾個“為什麼”,多想想“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要敢於並且善於借外腦、開眼界,不斷加強學習,持續提高自己,“不惟上、不惟書,只為實”。

3、延安精神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我們黨正是因為贏得了佔總人口80%以上的農民的信任與支持,才取得了人民戰爭的最終勝利,並被歷史地推上了領導者的崗位。新時期,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結合到福彩工作中,只有我們想彩民之所想,急彩民之所急,全心全意為彩民服務,為一線服務,才能贏得市場、贏得民心;也只有這樣,才能籌集更多的福利資金,更好地幫助“老、弱、孤、殘”等困難羣體,切實踐行福彩“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的發行宗旨。

4、延安精神的勝利是艱苦奮鬥的勝利。《國際歌》中唱得好,“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新時期,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就是要清正廉潔,勵精圖治,無私奉獻,着力解決改革發展當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紮紮實實推進各項工作。參觀中,我們能夠深刻得感受到在當時的戰爭年代,物資極度匱乏,條件是非常艱苦的:報廢汽車座椅改制成的“沙發”成了難得一見的“奢侈品”,周、朱老總家中樸素得甚至簡陋的陳設讓人一陣陣地鼻子發酸。毛主席在楊家嶺居住的窯洞是那麼地低矮,他老人家當年還要親自動手澆水種菜。國小時學過一篇課文叫《楊家嶺的早晨》,説得就是當年毛主席在楊家嶺親自下地勞作的情景。文章結尾的那句話我一直念念不忘—“楊家嶺的早晨,一片金色的陽光”。我們在延安參觀學習的那天,雖然天空下着雨,但我的心中卻同樣是“一片金色的陽光”。因為,我已深深地懂得:艱苦奮鬥不是為了艱苦而艱苦,而是要珍惜今天來之易的幸福生活,從而激發出幹事創業的勁頭,奮發有為的動力,培養勤儉節約的習慣,樹立環保低碳的意識。如今,我們的物質條件較之從前確實已有了翻天覆地的提高,但要知道這是建國後數十年和平建設的成果啊!而如果沒有革命前輩的艱苦奮鬥、浴血奮戰,哪有國家民族的獨立解放,和平建設又從何談起呢?“道不遠人”,延安精神其實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從節約每張紙、每一度電做起,從珍惜每一秒鐘的時間做起,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珍惜當下,只有這樣才能無愧於前輩,無愧於子孫。

5、延安精神的勝利是愛國主義優秀傳統的勝利。在抵禦外侮,推翻“三座大山”壓迫的革命戰爭年代,中華民族迸發出的強烈愛國主義熱情是深植於每個華夏炎黃子孫血脈中的民族魂,她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她如寶塔巍巍,聳立雲端,她如延河綿綿,源遠流長,直到永遠。

6、延安精神的勝利是羣眾路線及思想方法的勝利。在延安革命紀念館裏,我看到最多的是羣眾的智慧和羣眾的參與:建機場、搞支前、馱鹽巴、大生產---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發動和組織羣眾,依靠和為了羣眾,在延安十三年的革命歷程中貫穿始終。在新時期、新階段,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應發揚光大。結合到福彩工作,就要求我們鋪下身子,深入一線,向基層學習,向羣眾學習,把辦公室建在站點上,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時刻保持和基層一線的血肉聯繫;否則,我們的工作就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7、延安精神的勝利是批評和自我批評作風的勝利。批評和自我批評,作為我黨三大優良作風之一,被中國共產黨人賦予了新時代新的內涵。古人云:人恆過,然後能改。知錯必改,善莫大焉。延安革命紀念館的講解員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延安時期,當邊區受到國民黨的封鎖出現糧食短缺時,邊區政府不得不加大了糧食的徵收量,額度計劃從原先的每年不足5萬擔猛增到20萬擔,加重了陝甘寧邊區百姓的負擔,引發了不同程度的矛盾與衝突。開明紳士李鼎銘向我黨提出“精兵減政”的建議,引起了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在分析客觀情況的基礎上,我黨積極從主觀上尋求新的思路和辦法,糾正錯誤,解決難題,決定先將徵收任務削減到10萬擔,同時發動開展了以南泥灣三五九旅為模範典型,以“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為主旨的大生產運動,全黨全民參與,終於戰勝了困難,度過了難關。這件事在毛主席那篇著名的文章《為人民服務》中也有所體現。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修養,還是一種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態度,這種修養,這個能力,我們的事業才能在實踐中不斷超越自我,不斷改進,不斷進步。

延水悠悠,千年不斷;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有了“精神”這個法寶,人才變得有“精神”,事業才會有“精神”,民族才能更“精神”。此次延安紅色教育雖然結束了,但學習、實踐、發展、弘揚延安精神的歷史使命卻遠未結束,甚至才剛剛開始。我們,為了尋找一種精神而來,帶着一個堅定的信念而走,向着一個偉大的目標而努力前行。不虛此行,確實不虛此行!在棗園五大書記塑像前重温入黨誓詞時,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把延安精神和福彩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以“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優質服務,和諧發展”為指針,立足本職、服務大眾,為開創和諧福彩新天地、建設文明富庶新煙台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觀延安紅色教育心得體會篇5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神祕的窯洞,高亢的信天游,是小時候我腦海中延安最深的印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對延安的瞭解越來越多,我對這個革命聖地也就越來越嚮往。

7月29日,在民進陳倉支部的組織下,我終於就要到達中國革命聖地——延安了,旅途中,我的心情格外的激動,一種説不清是亢奮、敬重還是虔誠的情緒充滿了我的心扉,當一切都清晰地呈現在面前時,厚重的黃土高坡,一下子使我感受到革命聖地凝重的氣息。我們學習團一行先後參觀了延安革命紀念館、楊家嶺革命舊址、棗園革命舊址和王家坪革命舊址、寶塔山、清涼山等,現場聆聽了解説員翔實而生動的講解,我才知道以前從書本和電視上得到的對延安的認識是多麼的粗淺和簡單,延安的歷史和精神是那麼的豐饒和厚重。也就是在這樣狹孝陰暗、簡陋的窯洞裏,毛澤東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指揮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就是在這窯洞的小油燈下,他們寫下了一篇又一篇決定中國革命方向、指導中國革命的光輝著作,在這個落後、貧窮的地方領導和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人民共和國的堅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歷史篇章。

延安,既是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贏得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全國勝利的解放戰爭的出發點。從1935年到1948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在這裏生活和戰鬥了13個春秋,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領導和指揮了中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的歷史篇章。毛澤東同志的許多重要著作,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時期完成的。毛澤東思想正是在延安時期逐步成熟並正式寫到了黨的旗幟上。可以説,延安時期是我們黨科學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時期。沒有延安,就不會有毛澤東思想,就不會有我們現在的新中國。

延安的十三年是艱苦的十三年,奮鬥的十三年,延安精神是實事求是的精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艱苦奮鬥的精神。當年延安精神指引着革命打下江山,今天我們更需要將他發揚光大。我們教師當前最需要的不正是這種精神嗎?當年革命先輩為了人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作為教師的我們現在做的又如何呢?

延水悠悠,千年不斷;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有了“精神”這個法寶,人才變得有“精神”,事業才會有“精神”,民族才能更“精神”。此次延安紅色教育雖然結束了,但學習、實踐、發展、弘揚延安精神的歷史使命卻遠未結束,甚至才剛剛開始。我們,為了尋找一種精神而來,帶着一個堅定的信念而走,向着一個偉大的目標而努力前行。不虛此行,確實不虛此行!在棗園五大書記塑像前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把延安精神和工作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以“愛崗敬業,開拓創新”為指

觀延安紅色教育心得體會篇6

10月28日,我跟隨城郊聯社黨員們開始赴延安紅色教育之旅。親眼見到傳説中的楊家嶺、寶塔等革命聖地,親身感受延安精神的內涵,接受一場紅色的心靈洗禮。

經過長途的顛簸,一路感受延安革命老區的面貌,黃土高坡,天高地闊,丘壑縱橫,古樸渾厚,只有這樣的風土才養育出勇敢淳樸的老區人民吧。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和中共中央機關居住在楊家嶺。

到達楊家嶺革命舊址正是早晨,朝陽初上,霞光萬丈,羣山中的聖地一片安詳。青磚灰瓦的建築,門前一片青草,兩棵翠柏,裏面幾排破舊的桌椅,若不是門口的牌子,任誰也想不到這就是中共中央七大會址吧,從國小的課本里就看到的照片,充滿了神聖的地方!華麗麗的遊客與閃光燈,充斥着不大的會堂,牆壁上的照片記錄着曾經發生在這裏的故事,每一件事都已載入歷史。享受着老前輩用生命換來的美好時代的我們,如今回到這裏,心裏只剩下銘記和感恩!

在會址後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窯洞,這就是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領導同志們當年的住所。一座低矮的土牆圍起來的小院子,山坡裏開鑿出的三間窯洞,屋裏一桌,一椅、一牀,簡陋到無法再簡陋,這就是毛主席曾經生活了八年的地方!懷着無限的崇敬,我走過屋裏屋外的每一個角落,當我停下來仰望東方的時候,太陽正跳上遠方的山崗,一片清澈明亮!

讓我震撼的不只是生活條件的簡陋,更是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革命前輩帶領人們堅持度過中國歷史、黨的歷史上最為困難、關鍵的幾年,在困難中完成解放全中國的艱鉅任務。這期間,中共中央繼續指揮抗日戰爭敵後戰場並領導瞭解放戰爭,領導了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召開了黨的“七大”和延安文藝座談會。

我越發相信,在堅定信念的鼓舞下,任何想象不到的困難都能克服。老前輩們為我們創造出今天的世界,我們又有何理由再找任何藉口、再為自己分辨呢?這一趟紅色之旅,讓我更深刻體會到了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理論聯繫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精神。讓我們把延安精神帶到今後的工作中,讓信用社的發展更上層樓!

觀延安紅色教育心得體會篇7

9月20到25號,自己很榮幸參加了由縣委組織部組織的為期六天的延安之行。聽了賀海倫教授講的延安十三年、去到了寶塔山、鳳凰山、楊家嶺、延安革命紀念館、王家坪、樑家河這一個個之前就熟悉的地名,觀看了《延安保育院》。除去路上的兩天,四天的學習觀摩,設身處地地了老一輩革命家奮鬥過的地方,一個個生動故事讓我認識到了什麼是延安精神,為什麼延安精神從革命時期到現今,仍然指引着我黨不斷向前邁進。

從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延安的十三年,是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中國革命力量由弱到強、中國革命視野由挫折走向勝利的十三年,是毛澤東思想日益走向成熟、豐富發展的十三年,是延安精神孕育形成、發揚光大的十三年。延安是落腳點,也是出發點。在這裏,中國共產黨孕育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精神動力作用,是中國共產黨、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產生着巨大和深遠的影響。賀教授講的一個故事深深感觸着我,一天,我們的革命同志看到毛主席裹着被子在炕上看文件,以為他生病了,就問他怎麼了,主席指了指晾在邊上的棉衣,説棉褲濕了,就裹着棉被看文件,當這位同志讓警衞員去給主席領一套新的棉衣時,被主席拒絕了,主席説,現在我們條件那麼艱苦,我不能搞特殊化。一件棉衣雖小,但革命領導人艱苦樸素、以身作則的精神,讓我們深思,聯想到今天,是有革命先輩用鮮血才換來的我們今天幸福生活。就像周總理説的,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裏,指揮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寶塔山之行,唱着那首“山丹丹花開紅豔豔”,參觀了楊家嶺、王家坪、棗園革命舊址,走進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居住和工作過地方,一孔孔簡陋的窯洞,一件件樸素的陳設,一幅幅珍貴的圖片,生動地再現了當年老一輩革命家的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在延安革命紀念館中,豐富的人物模型、滄桑的歷史圖片、生動具體的文字介紹,給同志們再現了革命延安的生產、生活、戰爭、文體情況、聽着講解員的講解,看到了當時保衞人員用的步槍、乾糧袋、揹包等,還有當時為了打破日軍及國民黨政府對延安經濟封鎖,我黨為了生產自救開展生產運動時用的棉花紡車、農具等。

大家佇立在大刀、長矛、土地雷和步炮前,彷彿追溯着歷史的足跡,回到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看到了當年的戰火硝煙,聽到了當年的戰火聲,感受到了革命先輩浴血奮戰的情景和革命先輩們當時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從事革命和生產的高昂革命鬥志。聽了“毛澤東與毛岸英的父子情”,毛岸英自小帶着兩個弟弟流浪上海,留學蘇聯,在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毅然辭去蘇聯的部隊職務,回到祖國,去到農村進行開墾,去到工廠當一名工人,到最後奔赴朝鮮戰場,犧牲在那裏,他是主席的兒子,他沒有得到一絲特殊的照顧,他不是一名好丈夫,結婚第二天就奔赴戰場,然後就再也沒有回來。毛主席既是一位偉人,他沒有因為自己是主席,就給兒子特殊照顧,在兒子回國第二天,就讓他自己去食堂排隊就餐,更安排他去農村開墾,但他也是一位父親,在得知兒子不幸犧牲的消息後,他一個人在屋裏,一個人悶頭抽了一宿的煙,一張“兒啊”的字條,壓在他牀頭許久許久。“張思德及其為人民服務精神”,一名平凡的戰士,但他在平凡的崗位上,他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裏最苦最累,他就出現在哪裏,每到出炭時總是最先鑽進窯中作業。1944年9月5日,天下着雨,張思德帶着突擊隊的戰友們照常進山趕挖新窯。中午時分,炭窯在雨中發生崩塌。危急時刻,張思德一把將戰士小白推出窯口,自己卻被埋在坍塌的土裏,戰友得救了,張思德卻獻出了年僅29歲的生命。“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是毛澤東對張思德的思想道德、理想追求和奮鬥足跡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張思德精神就是為人民利益勇於犧牲的精神,就是為人民利益任勞任怨的精神,就是為人民利益艱苦奮鬥的精神。“觀看了延安保育院”,在保育院需要轉移的時候,聽到那句“媽媽,我留下吧”,淚水沾濕了自己的眼眶。在樑家河,我們的習總書記作為知青下鄉帶過的地方,那時的知青,積極響應毛澤東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在這裏,他克服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和思想關。樑家河的山山窪窪留下了總書記勞動的身影和辛勤的汗水,在這裏,他帶領村民打井汲水、辦磨坊、縫紉社、代銷店、鐵業社,建成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在在南泥灣,我們的三五九旅將多年來雜草叢生、荊棘遍野的“爛泥灣”變成了稻田翻綠浪,窯洞滿山腰的陝北好江南。

延安精神就是我黨艱苦奮鬥的精神、理論聯繫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以及實事求是的精神。它不但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傳家寶,而且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認真學習延安精神,珍惜當前來之不易的大好時光。結合我的工作實際,回來後,我將把此次延安行學到的、看到的、領會到的充分運用到我的工作當中去。一是加強學習,在工作中加強學習,提高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埋頭苦幹,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投身到工作上。二是堅持以身作則,艱苦奮鬥,時刻牢記自己共產黨員的身份,帶頭堅持和發揚時代需要的艱苦創業的延安精神,真正把延安精神存之於心、踐之於行,為我縣海洋與漁業發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三是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宗旨,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去。四是要謹言慎行,遠離誘,重自省,嚴律己。延安行是尋根之行,更是逐夢之旅。在這裏汲取的力量將為我以後的工作提供不竭動力。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q76vm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