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頒獎心得體會多篇

頒獎心得體會多篇

頒獎心得體會多篇

頒獎心得體會篇1

親情是什麼?親情是海,是世界上最深的愛海;親情是絲,是世界上最長的情絲;親情是結,是世界上最密的心結。説起我呀,我也喜歡給媽媽爸爸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表達我對父母的親情。

記得在去年暑假,爸爸媽媽還要上班,我就幫他們把房子收拾得乾乾淨淨,每當父母下班回來誇我是一個整理小能手時,我就會覺得很自豪。有時候要上英語課或者游泳課,沒有太多的時間,我就在回家後的這15分鐘內,幫爸爸媽媽收拾一下牀頭櫃,我把3個遙控都擺得整整齊齊,跟平板電腦一起放在最邊上,這樣媽媽就可以隨時取了;水壺和水杯也找到了自己的家庭;還有一些橘子、香蕉、獼猴桃之類的水果,這使我傷了腦筋,它們的家在哪裏呢?

我左思右想,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我把這些水果跟遙控擺在一起,媽媽想吃什麼都可以夠着。經過一番改造和整理,牀頭櫃總算一塵不染了。我正累得筋疲力盡,想休息一會兒的時候,這時,我聽見了門鑰匙在轉動,我想:“一定是媽媽回來了。”果然,不出所料,媽媽真的下班回家了,我恭恭敬敬地向媽媽問好,媽媽只是微笑,走向了房間,當我聽見媽媽的一聲“哇”,就知道有事情發生,我看見媽媽讚歎着我收拾好的牀頭櫃,我心裏立刻湧出一絲甜蜜。

不管你是什麼,親情必定是你的依靠,你的依戀,你的期盼。

頒獎心得體會篇2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蹟全面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的精神風貌。

一幅厚重長卷被徐徐展開,紅底灑金紙上,啟功先生親題的“感動中國”四個字緩緩出現。緊接着,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一張張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畫面,書頁猶如片片“龍鱗”,記錄了《感動中國》創辦以來留下的感動瞬間……這是《感動中國2021》宣傳片中的畫面。

不知不覺間,這檔欄目已陪伴觀眾走過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蹟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開篇人物將目光聚焦在歸根清華、為中國科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百歲物理學家楊振寧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間長達20餘年的僵局,當美國剛發佈公告解除外國人訪問中國的禁令時,思鄉的楊振寧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歸途。在受到阻礙沒能回國的歲月裏,楊振寧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取得了多項頂尖的科學成果,使他背後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回國定居後,楊振寧為吸引中國頂尖科學人才傾盡心血,始終關心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決策,繼續用他的科學精神和學術人格,在中國科學界起着顯著的引領作用。

從中華少年,到愛國遊子,到歸根老人,歲月須臾而過,楊振寧用50年的時間迴應鄧稼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約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動容、引人落淚。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與祖國同心同向,一起向未來是本次感動中國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奠基者彭士祿“深潛”一生,只為永遠守望祖國海洋;超越年齡、傷病、體能侷限,被稱為“中國飛人”的運動員蘇炳添,始終堅信“我們中國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餘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讓青藏鐵路14萬築路大軍免於高原病……

頒獎心得體會篇3

奉獻是“捧着一顆心來”的堅守,是“不帶半顆草去”的純粹,更是“你退後,讓我來”的果敢,也是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更是給我們樹立起了標杆。20-年感動中國人物杜富國用實際行動向我們傳遞了作為新時代青年應有的歷史擔當與責任意識,他奮不顧身的保全了戰友的安全,也不負戎裝的完成個人的使命。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生來就懂得去奉獻,也沒有誰會註定成為英雄,跟我們的大多數人一樣,他也只是個普通人。在一次邊境掃雷作業中,面對雷場複雜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國在千鈞一髮之際,做出讓自己的身軀擋在戰友之前的行為,想必在那一瞬間,他的從容不迫都來自於個人的信仰、用凡人之軀扛起軍人的使命感,他的事蹟看得見、摸的着,而作為新時代的熱血青年,只要向他看齊,像他一樣堅持、奮鬥、奉獻,我們眾多的一人也可以成為基層社區的不平凡之人,用心做事、甘心為人、堅守初心,始終如一。

“如果不是堅強的意志,強健的體魄”,他可能熬不過在醫院治療的那段時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我們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和強健的體魄,才有可能達到最終的目的地。面臨生死攸關的時刻,能做到像他一樣敢於犧牲的人寥寥可數,但作為普通人在這個和諧安康的社會,我們可能不需要隨時成為壯烈犧牲的英雄,只要在日常的社區工作中,秉持為羣眾帶來便利、為羣眾提供真誠服務的精神、在工作中盡職盡責、面對工作崗位上的艱難,不畏懼、不退縮、將微笑時常掛在心裏、給需要我們幫助的羣眾及時的伸出援助之手。也許你我的一舉一動還不足以改變整個環境,但卻留有芳香,温暖他人,我們的形象會一直留在人民羣眾的心中。

時代在變,感動不變,人們對真善美的嚮往和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永遠不會變的,杜富國捨己為人的事蹟不是嘴上説過的漂亮話,而是在人民需要的時候幹出的貼心事,應該將這種堅持、奮鬥、奉獻潛移默化的帶到我們的工作崗位上,生活中,把這些精神發揚光大,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贏得社會的認可與尊重,為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

頒獎心得體會篇4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一羣人,他們並不富裕,但他們的精神是任何人都不可替代和衡量的。

醫者他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只有一位醫者做到了,那就是胡佩蘭老奶奶,她是一位婦科醫生,雖然已經退休了,但她仍然去醫治那些婦女,卻不在意自己也是腰間盤突出的病人。曾經有多少嬰兒在她的手上出生。她是醫生中一塊不倒的銘碑,給所有人都豎起了榜樣

有這樣的一位老爺爺,他已經快90歲了,他的每次匯款雖然都是用幾十來計數的,但這些錢是他從自己的生活中,飯菜中節省下來的。他的一日三餐只是靠自己在垃圾桶裏撿來一些別人不要的菜葉為持生活,他的錢來之不易,是自己撿來的一個又一個的塑料瓶,去賣掉後換取來的辛苦錢,他自己不用這些錢,卻用這些錢去匯款給那些撿來報紙中那些有困難的學生。政府給他的補貼費也存着不用,等到足夠了,再去匯款。他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他就是飽經風霜的劉盛蘭老爺爺。他的匯款是給所有中國人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

他們雖然只是儘自己的一份責任,但他們的貢獻是誰都可以替代的,他們永遠是中國人的驕傲。

頒獎心得體會篇5

看了這片《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真的很感動,觸動心靈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蜀道難,蜀道難,台灣娘子上涼山。跨越海峽,跨越偏見,她抱起麻風村孤單的孩子,把無助的眼神柔化成對世界的希望。她起來無比堅強,其實她的內心比誰都柔軟。”不錯,她就是張平宜老師。有人説當老師就是每天講紀律,不怎麼快樂,是不是這句話就是老師們的心聲呢?

不是的,快樂,是發自內心的感覺,同樣,做一名老師應該用心去體會教孩子們的快樂,聽到孩子們整整齊齊的説句:“老師,這堂課我學會了!”這便是老師的快樂。

張平宜老師竟然在生活艱難的麻風村裏教沒有書讀的孩子們,“無助的眼神”“世界的希望”這不就是張平宜老師所期待的嗎?

有人還説“好人難做。”我倒覺得不是。當一位好人,其實就是隨手撿撿垃圾,給素不識路的老奶奶指路,這,便是好人。就如那位阿姨,為了救一個素不相識的孩子,居然受傷了一隻胳膊,值得我學習。

讓我學會堅持的是擁有“隱形的翅膀”的大哥哥,因為小時候的意外,兩隻胳膊離他而去,他哭過,怨過,罵過,後來他覺得人生活着就應該創造價值,於是他去參加艱難的游泳訓練,正在他克服了種種困難,準備參加奧運會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情,讓他不得不放下游泳這個夢想。

看到這裏,我乾脆索性捂住雙眼。原以為他會放棄,會自暴自棄,竟沒想到他沒哭、沒放棄、堅持自己的價值、夢想,他開始學音樂、堅持適應用腳去彈鋼琴,最後,可想而知,他,成功了!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你做了一件事,可能會失敗。但你不去做,一定會失敗。”人生活着就是為國家創作價值。這,便是理智的選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zjy5e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