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演講稿 >學生演講稿 >

高中學生三分鐘演講

高中學生三分鐘演講

高中學生三分鐘演講

高中學生三分鐘演講1

尊敬的教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日我要演講的題目是《勤奮—通往成功的大道》。

蜜蜂辛勤地釀造,就會有甘甜可口的蜂蜜;鳥兒辛勤地築巢,就會有安全温馨的家庭;學生勤奮地學習,就會有出類拔萃的成績……想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須要勤奮地去做,僅有這樣才能成功。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想必頭懸樑,錐刺股,鑿壁借光這些故事大家已早有耳聞了吧。匡衡、孫敬、蘇秦就是經過勤奮地學習,最終成為了著名的學者和政治家。所以大家應當明白勤奮學習的重要了吧,勤奮是通往成功的大道。下頭,我再講兩位名人勤奮學習的小故事與大家共勉吧!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裏嚼着,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之後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錶,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裏,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餵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先生開始很惱怒,但不久還是被諸葛亮的好學精神所感動,對他更關心,更器重,對他的教育也就更毫無保留了。而諸葛亮也就更勤奮了。經過諸葛亮自我的努力,他最終成為了一個上知天文,下識地理的一代飽學之人。

聽了這些故事,大家也是否應當想想,自我有沒有勤奮刻苦地學習呢每個人都想用最簡便的方法取得最優異的成績,可是在學習上是沒有捷徑可走的。要想取得優異的成績,要想成功,就必須付出自我的汗水,勤奮地學習。

愛迪生有一句話説得好: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

韓愈也説過: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大家能夠每一天多問問自我:今日我盡力了嗎我勤奮認真地讀書了嗎請大家謹記一句話:勤奮是通往成功的大道。

在新的一學期裏,我期望大家都能經過自我勤奮地學習,取得優異的成績。

我的演講結束了,多謝大家!

高中學生三分鐘演講2

同學們: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僅有合作,才能雙贏”。

有兩個飢餓的人有幸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魚。其中,一個人要了魚,吃完後便餓死了;另一個要了魚竿,走向大海,但路途遙遠,他走了好幾天才到海邊,還沒來得及去釣魚也餓得一命嗚呼了。

魚能夠暫時充飢,但解決不了長遠的生計問題;魚竿能夠用來解決未來的生計問題,但對眼前的飢餓卻無能為力。

由此看來,僅有將二者合起來,才能徹底解決眼前和長遠的生計問題,僅有兩個人合作,一齊享用這簍鮮魚,一齊走向海邊,才有可能同時獲救。但可惜得很,他倆拒絕合作,最終落了個雙雙命赴黃泉的悲慘結局。

這個故事生動地印證了巴爾扎克的一句名言:單獨一個人可能滅亡,兩個人在一齊可能獲救。當然,是指兩個人合作起來共同創造生命的奇蹟,但如果像上頭那兩個人一樣你敲你的鑼,我唱我的戲,最終也只能落個雙敗的結局。

日本松下公司董事長松下幸之助常説:“每個人都擁有不一樣的智慧及無可限量的潛能,當大家對此有所瞭解,並同心協力開發時,就能為社會帶來繁榮。”他的創業是從對電燈泡的研究開始的。當時,日本正處於經濟危機時期,為擺脱困境,他親自拜訪了岡田電池公司董事長。二人商定,雙方免費給顧客贈送一萬隻電燈泡和一萬對乾電池,聯合進行產品宣傳。此舉廣告效應極佳,無論是電燈泡也好,乾電池也罷,兩家公司都接到了很多訂單,從而使兩家公司都重振起了昔日的雄風。這一商戰的勝利不正説明:僅有合作,才能雙贏嗎

當今世界,科技高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而人的智力、知識卻總是有限的,這就更需要人們有強烈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習慣。

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更應當善於合作。與教師合作,聆聽教師的教誨,你將迅速成長;與同學合作,在知識的海洋裏去探索,你將獲得無窮的智慧;與父母合作,善於傾聽父母的嘮叨,你將感受到無邊的幸福。

同學們,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句人生箴言吧:僅有合作,才能雙贏!

多謝大家!

高中學生三分鐘演講3

敬愛的教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首先,我要給大家分享一句話。“我寧願選擇驕傲也不選擇自卑。因為驕傲需要資本,資本需要積累,積累需要汗水,而自卑卻什麼也不需要。”這句話是我在看喬松樓將軍在復旦大學演講視頻時偶然間聽到的。

每個人的人生都並非一帆風順,並非永無波浪的湖面。而是一場充滿艱辛,坎坷,曲折,充滿挑戰與挫折的旅途。屬於我們的每一個新的一天都是一次挑戰。在迎接每日的朝陽時,我們需要足夠的自信來克服遇到的困難。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發表之後,有人曾炮製了一本《百人駁相對論》,網羅了一批所謂名流對這一理論進行聲勢浩大的撻伐。可是,愛因斯坦自信自我的理論必然勝利,對噠伐不屑一顧。他説:“假如我的理論是錯的,一個人反駁就夠了,一百個零加起來還是零。”他堅定了必勝的信念,堅持研究,最終使“相對論”成為20世紀的偉大理論,為世人所矚目。

同學們,或許我們無法成為像愛因斯坦一樣成為為社會做出極大貢獻的人。但我們依舊應當向他一樣自信的應對一切,應對困難,應對挫折。

我堅信,自信是一種力量,一種引領我們堅持的力量。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應當微笑地,平靜地應對人生,有了自信,生活便有了期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哪怕命運之神一次次把我們捉弄,只要擁有自信,擁有一顆自強不息、進取向上的心,成功遲早會屬於你的。

同學們,國中三年必定是一段崢嶸歲月。期望從今日開始,從此刻開始,我們都能夠把汗水的積累轉化為驕傲,自信的資本。以捨我其誰也的雄心壯志應對我們應當應對的每一次考驗。讓我們的高中生活成為人生光彩絢麗的回憶。

高中學生三分鐘演講4

尊敬的各位教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生命的硬度》

茫茫大漠,一棵樹站不起來,展現出來的是一座豐碑的形象。

巍巍青山,千萬棵樹站起來,連成的是一條長城的宏偉。

悠悠河岸,所有的樹站起來,綴成的是一條蛟龍的雄風。

我們象徵着太多,又演繹着太多。但我相信,我的形象,絕不是手若柔荑,膚如凝脂的林黛玉,也絕不是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現代蘇乞兒。我們象徵着期望、朝氣。所以我們展此刻別人面前的就應當是衣無褶、臉無垢、禮貌謙和的舉手投足間散發着一股英氣,朝氣和活力的現代新青年的形象,一個融入了大自然的精靈的化身。

有人曾説,生命有一種硬度,氣節和尊嚴是撐起生命硬度的骨骼。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這是歷來中國的傳統美德。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一大氣凜然的詩句又是否會讓那些毫無自尊的人汗顏喪失了自尊的人是一個沒出息的人,而我們作為時代的先鋒,要是永遠在黑暗中沉溺呢,還是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好男兒,一朵綻放在風雨中的鏗鏘玫瑰。答案,不言而喻。大漠再荒涼也有豐碑的矗立,青山再孤高,也有長城的環繞,河水再平靜,也有蛟龍的橫卧。而時代再怎樣變,我們的形象,我們的雄風依然如故。因為我們自尊,因為我們自信,因為我們有着鮮活的生命。而正因如此,河岸才悠悠,大漠才廣袤,青山才長青,生命的硬度才長存。

高中學生三分鐘演講5

尊敬的教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日我演講的題目是《正視挫折,走向成功》

秋收起義途中被捕,急中生智虎口脱險;

長征路上九死一生,衝破多少艱難險阻;

轉戰陝北兵臨城下,重圍之中談笑自若;

敵機城南突然襲擊,吟詩作賦胸有成竹;

革命一生痛失親人,胸懷人民福祉中華。

這位胸才大略,高瞻遠矚,數風流人物的人民領袖主席,為了人民得解放,為了建立新中國,傾其一生,百般磨難,最終在他的英明領導下,推翻了舊中國,打倒了反動派,建立了新中國,可謂是歷盡千險萬阻,流血犧牲才取得的成功是多麼不易呀!

成功者是需要堅韌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氣,一個人經歷一些挫折並不是一件壞事情,“自古雄才多磨難”,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有坦途也有坎坷,有鮮花也有荊棘,在你伸手摘取美麗的鮮花時,荊棘同時會刺傷你的手,如果因為怕痛,就不願伸手,那麼對於這種人來説,再美麗的鮮花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成功永遠屬於挑戰失敗的人,我們擁有年輕,年輕沒有失敗,只要能戰勝荊棘,戰勝自我,即便是弄得遍體鱗傷,至少能夠證明我們以往奮鬥過,我們不應是挫折的奴隸!

同學們,在學習中你遇到過挫折嗎?如測驗不合格,考試不夢想,這會兒對一道作文題目無從下筆,那會兒對一條數學題毫無頭緒等,這個時候,你們就該正視挫折,永不言敗,努力走向成功。我們偉大的共產黨,主席不也是經過無數次沉重的打擊,失敗,應對一次又一次重大挫折,始終堅持清醒的頭腦,一次次化險為夷,並最終取得了革命的最終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嗎?

同學們,我們要對成功説:“你不要來的太快,太容易,笑在最終才是最好的,我們要對挫折説:“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應對成功,請一笑而之,應對挫折,請從容應對,笑看人生。有道是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説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加油吧少年!

多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yanjianggao/xueshengjiang/gwwrr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