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演講稿 >演講稿精選 >

做一個有温度的教師演講稿

做一個有温度的教師演講稿

第1篇:做一個有温度的教師演講稿

做一個有温度的教師演講稿

做一個有温度的教師演講稿範文

演講稿是在一定的場合,面對一定的聽眾,演講人圍繞着主題講話的文稿。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用到演講稿的地方越來越多,你所見過的演講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做一個有温度的教師演講稿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做有温度的教師。

今年,我剛剛踏入教育行業,成為一名英語老師。心懷立德樹人的教育夢想,踏上樸實厚重的三尺講台,來到孩子們中間。記得當我第一次走進教室,看到孩子們那一張張青澀的面龐,一雙雙清澈的眼睛,我先是有些慌亂,我急切地問自己,你能教好他們嗎?你能為他們的成長引路嗎?你能擔得起他們的期望嗎?我胡思亂想着,不過慌亂稍縱即逝,學生們一聲親切的“老師好”,讓我堅定了決心,鼓起了勇氣。那時,我想到了自己懷抱的初衷:我要做有情懷的老師,我要把課堂變成有温度的課堂。帶着這樣的信念,我站在三尺講台之上,拋灑着一腔熱情,努力去認真上好每一堂課。

記得在我班上有個學生,剛開始上課時,他總是心不在蔫,思想開小差。課堂上我提醒了幾次都不起作用,於是和他交流了一下。當我問他為什麼上課不認真時,他看了看我,艱難開口説:“老師,不是我不想聽課,是我聽不下去,覺得……覺得課堂很無聊。”

他的話如一記重錘擊打着我,有些悶痛卻讓我警醒。我想,大家都是從學生階段走過來的,如果課堂沉悶無聊,確實很難聽進去,所以,我決定從課堂氛圍營造上下功夫,立足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嘗試着以“零零”後感興趣的教學方式,走進他們。在備課時,我適當增加了課堂互動環節,也常拿他們喜歡的“梗”來教學,漸漸地,課堂氛圍“活”起來了,而那個不愛聽課的孩子,也喜歡上了我的課。現在,我正在領導分析《讓課堂充滿生長的氣息》,我會努力做好這一課題,和孩子們一起,在情感、認知、價值觀等方面,取得進步。

陶行知先生曾説,在教師手裏,操縱着幼年人的命運,如此便操縱着民族和人類的命運。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會繼續以一顆熱烈的教育心,以一份赤忱的教育情懷,堅定地在教育之路上,時刻謹言慎行,以身作則,與孩子們一起成長,讓孩子們走進有温度的課堂。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第2篇:做一個有温度的教師演講稿

這篇做一個有温度的教師演講稿範文很有代表性,送給你。

——做一個有温度的“八院人”

“温度”是一個温暖人心的詞!我們常常可以在電視劇裏看到這樣的鏡頭:一句有温度的話語悄然地打開了冰封的心扉;一個有温度的動作感化了走上不歸路的浪子;一雙有温度的手撫平了滿是創傷的心靈;一個有温度的眼神讓絕望的人重燃希望的火花...... 人是有温度的,人身體的温度一般保持在36.8°左右,這個温度恰到好處,過高則熱,過低則涼,這樣的温度能讓人處於一種最自然、最舒服、最正常的生命與生活狀態,於是我們一般説體温為36.8°的人是健康的人,否則就是病灶出現的直接體現。而我們醫患之間又何嘗不是需要這樣適宜的温度,惟有在這樣適宜的温度裏才能達到和諧。

不久前,北京大學舉辦了一場名為“畫布上的醫學”的畫展。一幅幅名畫,如同一面面鏡子,映射出濃濃的醫患親情。其中有一幅英國畫家路克的代表作《醫生》讓人肅然起敬,這幅畫源於畫家的一段親身經歷:1987年,畫家的孩子身患重病,請了當時的名醫穆瑞來診療,儘管孩子因為病情惡化而不治身亡,但穆瑞的醫技和醫德深深打動了畫家。畫面中,穆瑞大夫的身體微微前傾,一邊用深情的目光撫慰着患兒,一邊苦苦思考着治療方案。據説,這是我國醫學前輩黃家駟教授畢生最鍾愛的一幅畫,無論走到哪裏,他都掛在辦公室中,以勉勵自己。

還有一幅畫是西班牙畫家戈雅的代表作——《我和阿雷塔醫生》,這幅作品向我們呈現了畫家本人病痛中的真實寫照。畫面上,戈雅身體佝僂着坐在牀上,雙手拉扯着被褥,阿雷塔醫生從背後支撐着戈雅的病體,右手托起一杯水,臉上流露着關切和悲憫,讓人們感到醫患之間親如兄弟。

藝術家的情感是最豐富、最細膩的。一名畫家,若非真的動情,絕不會有傳世之作。而能夠讓畫家燃起激情的醫生,必定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百年之前,醫生沒有白大褂,也沒有多少器械和藥物,但他們內心虔誠,與病人生死相依。因此,醫生常常成為畫布上的“風景”。

令人遺憾的是,今天的醫學進步了,醫患之間的情感卻疏遠了,醫生也日漸從畫布上消失了。我們在欣賞這些名畫的同時又何嘗不是在懷念已經逝去的醫學人文本質的迴歸呢?因為醫學是人的科學。離開人文的關懷,醫學就失去了靈魂。因此,醫學要有人的温度,而我們現在的醫務工作者更需要用自己的温度來温暖醫學、温暖患者。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一個有温度的醫務工作者呢,如何才能傳遞這份温情呢?我認為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修煉:

一、心靈要有温度

作為醫務工作者,首先我們要懷抱一顆有温度的心靈,這樣才能把温度傳遞給患者,從而温暖患者,這是很重要的邏輯起點。

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心靈有温度”呢?我想這就需要回歸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我們都知道“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仁”這個字在《論語》中出現了不下百次,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畢恭畢敬地去問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告訴他兩個字:“愛人”。也就是説,“愛別人”就叫做“仁”;樊遲又問什麼叫“智”?老師説:“知人”,也就是説“瞭解別人”就叫“智慧”,道理看似就這麼簡單,但卻意味深遠。那麼我們又該怎樣才能擁有一顆“仁愛之心”呢?孔子在《論語?雍也》中這樣説:“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人之方也已”。就是説,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自己想實現的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愛”的方法。孔子的這段話無疑告訴我們,我們要懷抱愛人之心,用愛心去了解和關心別人,並將這種愛推廣和傳遞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身上,這樣我們會成為一位有温度的人。 孔子的“仁愛”思想無疑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試想如果我們每一個醫務工作者都能常懷“仁愛之心”,用我們實際行動關愛患者,瞭解和理解患者,並把我們對親人的愛,推及到每一個患者身上,那我們又是一個多麼温情的人啊,我們的醫患關係又該多麼融洽呢?在我看來,懷抱一顆“仁愛”之心,才能鑄就一顆有温度的心靈,而這又是成為一個有温度的醫務工作者的前提,是和諧醫患關係,構建醫院温度文化的邏輯起點。

1940年,裘法祖正式開始外科生涯,在德國擔任住院醫師。一年以後,他的導師才允許他做第一例闌尾切除手術。接受第三例闌尾切除手術的病人是一位中年婦女,術後第五天突然去世。儘管屍體解剖沒有發現手術存在什麼問題,但導師對他説:“裘,這是一位4個小孩子的媽媽。”這句話,裘法祖記了一輩子。“醫學不是一門完美的科學,但必須要有人的温度”,裘法祖時時用自己的經歷提醒學生,要作一個合格醫生,首先要有仁愛之心。

裘法祖有一句名言:“做一名好醫生一定要有仁愛之心,醫學要有人的温度,要温暖病人。”為了做到“醫學要有人的温度”,他要求自己的弟子,“醫生是做人的工作,要先交朋友,後做手術。”他自己更是身體力行,他雖早已名聞天下,著作等身,但從沒有架子,不論病人身份高低貴賤,凡預約的病人,他提前到診室等待;病人的來信,他每封必回。他會診從不收費,90多歲高齡的他,不管是白天還是深夜,一個電話過來,風雨無阻,馬上就走。

上世紀50年代的南京鼓樓醫院老院長陳祖蔭教授,在病人術後喊冷時,他就把病人的腳放在自己的懷裏捂熱。武漢協和醫院心內科主任塗源淑教授,冬天接診病人一定要把聽診器放在手心捂熱了,再隔着一層秋衣聽診;詢問病情時,她也必定微微彎腰,俯身傾聽患者的訴説;她乘電梯時遇到患者,一定會讓患者先進,在辦公室寫病歷時,只要有患者前來諮詢,就會放下手中的事情,起身相迎。我想他們之所以成為名醫,之所以成為患者心目中可信賴的白衣天使,就是因為他們常懷“仁愛”之心,他們用心靈的温度,温暖了每一位患者。

心靈的温度是需要長期修煉的,比如那種表情自然的會心微笑,不僅會給人帶來被關心、被呵護的温暖的感受,同時也給大家營造出一個舒適和諧的氣場。試想,一個內心糾結擰巴的人,怎麼可能會有一個自然順暢的微笑?怎麼可能會有一個敞亮陽光的面容?怎麼能會有清淨安寧的心境?相反,一個內心富有温度,充滿温暖的人,一定會自然流露出會心的微笑,一定會展現出陽光的面容,一定會保持寧靜的心態。這就是我們常説的俗語“相由心生”、“境由心造”。不管有人擅長在生活中表演,於內心中掩飾,但是心靈攜帶的信息和內存的釋放是不會騙人的。人性的温暖一定是伴隨着心靈的温度而來的。

醫生是一個道德行業,醫學史全社會的得到的底線。醫務工作者一定要成為心靈有温度的人。因為一個人毫無隱諱的把隱私告訴你們,把痛苦告訴你們,把身體展示給你們,把生命交給你們。這個人就是病人。你們是什麼人?你們應該是道德最高尚,公眾最信任,全社會最有“温度“的醫務工作者。

二、診斷要有温度

現代醫學看似很先進。但是從我行醫30多年來的經歷來看,其實它並不是大家想的那麼全能,那麼準確,那麼百分之百。因為,照片不知道病人的痛苦,驗血不知道病人的温度,CT不知道病人哪裏麻木,核磁共振不知道病人的肌力,而CTA也是見心不見人。這樣就必然會造成一個後果,醫生的手術刀在病人面前不知哭,病人在ICU裏想哭都哭不出來。

很多人去看醫生,有一個傾訴的願望、溝通的渴求,從敍事醫學的觀點看來,疾病是一個故事,病人有眼淚要流,有故事要講,有情緒要宣泄,有心理負擔要解脱,這個過程就是治療的一個重要方面。可現在醫生往往忽視了這一點,醫患接觸之時,不讓病人説話,平均17秒就要打斷病人的話;過去沒有那麼多高精尖設備的時候,醫生首先需要安靜地聆聽病人傾訴,再次傾身用聽診器聆聽軀體的症候,然後再進行溝通,等做完這三步以後病人的病情就好了一半,但是這些充滿温情的畫面沒有了,因為醫生覺得患者講的都是多餘的,機器照一下全知道。

可以説,人性的温情都消融在這些所謂的高科技的診斷方式中。現代醫學藉助於高科技的影像和實驗室檢查,雖然能夠準確地早期診斷疾病,但這卻不是萬能的,傳統的帶有人的温度和温情的望、聞、問、切、視、觸、叩、聽等診斷方式仍是重要而行之有效的途徑。

就拿發生在香港屯門醫院的醫療事件來説,病人因為頭部外傷而住院,急診核磁檢查顱腦正常,可三天後腦出血身亡,原因是急診時顱腦出血很少,高科技檢查不出來,醫生就誤認為沒問題,可是病人的大腦裏在慢慢滲血,三天後達到一定的量壓迫了腦組織,隨後病人身亡。其實,我們都知道,在住院的第

二、三天,病人肯定會有顱腦損傷的徵兆,那時如果我們能夠多看望病人一眼、多詢問患者的病情、多和患者進行交流,我想就會及時發現問題,不會上演這樣悲劇的一幕。所以病史是疾病的直接信號,體查是疾病的間接信號,影像和實驗室檢查是身體功能和形態的瞬時信號,後者只能是診斷的支持和參考。

著名醫學家裘法祖生前曾遇到過一位腹痛的女病人,他剛做了腹部觸診,病人的眼淚就流下來了,説:“您真是個好醫生啊!”他感到很奇怪,接着病人説:“我看過五六個醫生了,從來沒有醫生摸過肚子,您是第一個。”此事給裘法祖留下深刻印象。他説: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後看檢查報告,是為“上醫”;同時看片子和報告,是為“中醫”;只看報告,提筆開藥,是為“下醫”。心臟科老專家馬德瓚教授,根據聽診情況就可以手繪出患者的心電圖圖形,跟機器測出來的一模一樣。今天我們倡導温度文化、人文醫院,又何嘗不是倡導上述醫學温度診斷的迴歸和復興呢。

三、治療要有温度

我們都知道,現代醫學對疾病的治癒率是很有限的,在大多數疾病面前,作為醫生的我們是素手無策的,醫學大師特魯多就曾説過,“有時去治癒,常常去照顧,總是去安慰。”可以説,在治病的過程中,病因學佔了20%,發病學佔20%,症狀學佔了30%,安慰學卻佔了40%。由此可見,醫學涉及了最基本的人文價值,它的一端是科學知識,另外一端是人文知識,因此對待醫學我們要用兩隻眼鏡:第一隻眼是技術之眼,第二眼是人文之眼,第二隻眼有時比第一隻眼還重要。

我們經常會看見這樣的一些醫生,一大早查房時,就很冷冰的跟患者説,“你明天要手術了,手術的風險很高啊,同意就請簽字。”把患者嚇得不得了。我總是在想,為什麼我們不能先問一下病人,你昨晚睡得好不好?哪裏痛?是不是有點緊張?讓病人在接受治療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我們醫務工作者的關愛呢?

你要明白,醫生是在觀察病情,而病人是在體驗痛苦。也許因為作為主治醫生的您的一句飽含温暖的問候、一句真誠的鼓勵、一句温馨的安慰,就能極大地緩解病人的痛苦。因此,人文的治療對患者來説至關重要,我們要把温度融入到我們的治療過程中。

由此可見,醫學的結構恰如一個“人”字,一撇是技術的醫學,一捺是人文的醫學。只有技術與人文相協調,才能寫出最美的“人”字。如果醫生盲目依賴和崇拜技術,而把病人僅僅當成一個疾病的載體、一個病菌的容器,那就背離了醫學的根本。

總體來説,要想成為一個有温度的醫務工作者,我們必須要從修煉我們的心靈開始,惟有我們懷抱“仁愛之心”,才能使我們的診斷和治療行為充滿温情,只有我們醫療的點滴行為有了温情,才能讓患者感受到温度,進而最大限度地幫助患者減輕痛苦。讓我們時不我待,從今天開始就沿着這條温暖之路行走下去並漸行漸遠,讓温度文化成為我院人文精神永恆的主題。 因為醫學面對的是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和周圍有着千絲萬縷聯繫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我們醫務工作者必須能夠止於至真、止於至善。因為醫學的主旨在於減輕痛苦、拯救心靈,所以我們醫務工作者要通情達理,入情入理,更要敬畏生命。因為醫生與病人是情感、道德、價值的共同體,醫學又是一門人道、人性優先的藝術,所以我們醫務工作者必須具備人文情懷。如果我們每一位醫護人員都能散發着自己可以散發出人性的温度,我們醫患關係這座冰山必將融化,我們醫院的温度文化也將開花結果,我們醫院的歷史將在愛的傳承中不斷積澱起來。

我一直以來有這樣的一個理想,我憧憬着走在我們的醫院的每一個角落裏,都能感受着這個有着65年曆史的醫院的人文情懷:醫生們耐心細緻的診療、護士們熱情周到的護理、陪送人員體貼入微的護送、遇到陌生路人導醫們不厭其煩的指引,患者與我們的醫護人員如同親人般其樂融融……這些都將成為構成我院温度文化的美好畫面,它需要我們一代一代“八院人”地不懈努力,它也將成為我們永續經營的動力所在,我想這些美好也必將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歷久彌新。

一個人,如果心靈有温度,他的服務就會產生温度;一個醫院,如果每個人都有温度,那麼這個醫院一定會產生温度。從現在起,讓我們成為有“温度”的八院人,共同打造我們有温度的醫院。

標籤: 演講稿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yanjianggao/yanjiangjingxuan/153m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