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演講稿 >演講稿精選 >

圍繞創新為主題的演講稿800字高中

圍繞創新為主題的演講稿800字高中

圍繞創新為主題的演講稿800字高中

創新是從高大廈的棟樑,假如失去了它,將會是一片荒野廢墟;創新是燎原烈火的指引星,假如失去了它,那將會只剩下一把枯燥而冰冷的柴把;創新是滔滔大江的河牀,假如失去了它,將會剩下一片蔓延的波浪。共同閲讀圍繞創新為主題的演講稿800字高中,請您閲讀!

圍繞創新為主題的演講稿800字1

“板橋體”看似單個字形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羨慕鄭板橋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風格來出名,那麼他必定會走入一條死衚衕。因為有人説,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説“不可無一”,是肯定了“板橋體”獨特的藝術價值和不朽的藝術地位;説“不可有二”,則揭示了藝術創作中的真理。正如賈平凹在信中對小妹所説:“對於大師,你只能學習,不能效仿。”

“板橋體”與“揚州八怪”的其他藝術風格的誕生,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意義,在那個壓制人才發展、摧殘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揚州八怪”用一種不合乎世俗審美標準的藝術風格,表達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對自由的追求,也是對於權貴的蔑視和抗爭。可以説,“板橋體”的“非隸非楷,非古非今”是掙脱束縛,思想和心靈獲得自由的象徵,這也便是鄭板橋作品的韻味所在。後人如果模仿“板橋體”,只能有其形而無其神。這樣的作品,當然“不可有二”。然而,許多人並不信奉這個原則。當文學與時尚產生了關聯,似乎文學創作也能產業化發展,作家也能按一個模子批量生產了。書店裏,佔據“暢銷書架”的一會兒是懸疑小説,一會兒又是通俗哲理。花樣總在翻新,卻大都千篇一律。那些書雖暢銷一時,不久卻被遺忘在角落,蒙上塵垢,掛上蛛網。馬克思説過:“所有的價值最終都只剩下時間。時間會濾去所有跟風的作品,最終只留下一部或幾部體現時代精神,關注人類和人生的作品。”

這麼説,我們是否就不要學習他人的作品了呢?當然不是。那些膚淺的跟風之作,正是因為對文化藝術傳承、研究不夠,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落於俗套。因此,傳承是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創新則為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不僅藝術創作如此,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許多方面,都要傳承與創新並重。改革開放後,我國與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頻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嚐到了甜頭。但是現在,我國的創新實力卻比較薄弱。前幾日的《文匯報》上説,上海的服務業管理照搬製造業管理模式,阻礙了服務業起舞。在此,製造業管理模式也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吧。有變通與創新,才有突破。

不論從事什麼行業,我們都要廣泛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並充分認識自身特點,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勇於創新。傳承與創新並重,是科技和文藝等發展的根源。

圍繞創新為主題的演講稿800字2

從記事起,家中書房掛滿了竹子圖,水墨的質感清晰而飽含韻味,節節的竹竿象徵着蒸蒸日上,大有不與世間污穢同流之意。小時候雖驚歎於畫上竹子的惟妙惟肖,卻對邊上那幾行小字頻頻皺眉。

小時對書法不甚瞭解,長大了才慢慢有所知曉,那字非隸非楷,並不如平日所見那些大家之字整齊美麗。

年紀再長些,我瞭解到那是明清時期板橋的字畫,此時又方知鄭燮的字長久以來一直備受世人議論,有説他的字歪歪斜斜,似連國小生都不如;卻也有人以為它錯落有致、別有韻味的,他們説隸書、楷書皆傳承於千百年的書法文化,而鄭板橋又將其進行了創新。

板橋體誕生於滿清較勝時期,那時的清王朝對文字的約束更是嚴格,無論是八股文的盛行抑或文字獄的猖獗,都使那個時代的文章死氣沉沉,而鄭板橋卻在如此重壓之下形成獨一無二的文體,是他對當朝封建的不腐還是對自由與創新的嚮往。

正是這種傳承與創新,不僅僅出現板橋體這樣絕世佳作,更是形成了五千年獨一無二而又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

上溯至春秋時期,孔子對於炎黃帝思想的傳承與對治國修身創新性的獨特融合,形成了對後世影響頗深的儒家思想;而戰國的孟子,他又傳承了孔子的“仁”的理念,對執政也進行創新,融入“仁政”的概念;諸子百家的文化成為後世文人諸如蘇東坡、李清照、辛棄疾、杜甫等文人墨客傳承的對象,而那些垂名青史的大師們無一不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不同的經歷與情感釀出文化與文學無與倫比的美麗。

傳承與創新對現世也是不可或缺的,無論是作家韓寒對於古典文學的繼承與現今社會挫敗的創新,還是現代舞對古典芭蕾的傳承與對近代自由的新鮮無獨的創新,甚至是高科技產品的出現都以身證明創新與傳承的重要性。

傳承是對於古舊文化的肯定與對精華的保留,而創新是結合不同的時局、不同的社會狀況而產生的獨一無二的內容。唯有兩者共同結合,才能達到“和”的境界。

圍繞創新為主題的演講稿800字3

我愛看的書有很多,有:《西遊記》、《200字作文》、《1001個動物之謎》……但我最愛看的還是《創新作文》。

《創新作文》裏有許多幽默的句子。比如《給番茄的一封信》中的“親愛的番茄大哥,我想喜歡你,可缺少勇氣。以後爸爸上市場買菜時,請你立刻跑遠遠的確。”還有更好笑的呢!如《我家的“鬼”弟弟》中有這麼一段“弟弟用他那油油的小手裝模作樣地拍了拍拍鼓鼓的肚子,大喊一聲:‘老闆,再來一桌!’”你覺得好笑嗎?我可是笑了個前仰後合。

《創新作文》裏還有許多感人的句子。比如《我的外公外婆》裏的“你一個人在家,吃不飽飯,我怎麼能放心得下?那一刻,我似乎看見外公的眼裏有水光在閃爍……”“嗚——。”真感人。

我喜歡《創新作文》裏的許多句子,有幽默的,有感人的,有搞笑的,還有嚇人……它們讓我笑,讓我哭,讓我喜,讓我憂……

再告訴你們一個祕密!有一次我的作業寫到很晚,我在9點10分時還躲在被窩裏偷看《創新作文》,被媽媽看到了,教訓了一頓!

《創新作文》帶給我快樂。我愛《創新作文》!也愛給我訂《創新作文》的媽媽!

圍繞創新為主題的演講稿800字4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在這個時候,回眸中國一路走來的歷程,還是很有意義的。

當中國還處在帝國主義列強和封建主義兩座大山壓迫,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時候,以孫中山為領導的反帝反封建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他們在借鑑外國革命的基礎上,力主中國革命有所超越,以摒除外國資本主義初期帶來的弊端。雖然他們的革命沒有完全勝利,但這種打破思想桎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想,這是我們應該繼承的。不管是民主革命,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亦或是改革開放,科學發展觀,都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出來的。也正是因為這種精神的繼承和創新,中國共產黨才會成立,才能領導人民建立新中國。

時至今日,在中國正在不斷向前邁進的同時,學習各種國學經典,又成為一股新的文化熱潮。重要的是,在這些國學經典中,我們要學些什麼,我們要繼承什麼,我們要發揚什麼,我們要創新什麼。很多國學經典是不變的真理,但在這些國學經典中,也不鮮有不適合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的。對於國學經典的學習,我們應該抱有一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而不是生搬硬套。對於學習經典,重要的不是學,而是用。弟子規、三字經張口便是,生活中卻絲毫未見,這樣的學習又有什麼意義?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但你也要會在生活中用到。滿腦袋之乎者也,滿嘴的仁義道德,到頭來未見真才實學,不得不説是十分可笑的。當繼承已經成為一個問題的時候,如何創新更是無從談起。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就是因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體現。當經典走進生活,創新便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了。

繼承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繼承,創新無從談起;沒有創新,繼承也不過爾爾。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繼承和創新,正是我們前進的路標和源源不斷的動力。

圍繞創新為主題的演講稿800字5

十月份,學校組織我們去了下城區青少年宮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我選擇的項目是“攝影世界”。原本以為拍照嘛,沒啥哪的,拿着相機對準要拍的景物,“咔嚓”一下就OK了。但我完完全全想錯了。活動一開始,老師就問了一個問題:攝影和拍照有什麼不一樣?我覺得這兩個方式除了名字不同,其他沒什麼區別。後來老師告訴我們:拍照充滿隨意性,而攝影,是現有構思,再去拍的。邁出攝影的第一步,就是要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接着老師給我們介紹了數碼相機的部件及使用的方法,然後讓我們挨個兒拿着相機試一試。老師一再提醒:左手拖住相機,右手按着快門,要留出一些空隙。我心想:這麼簡單的事,還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嗎?但事實證明,説説總比做做簡單,在我之前拍的沒幾個姿勢是對的。有的不能準確對焦,有的畫面沒留出空隙,還有的是突不出主體。終於輪到我試了,我信心滿滿的把相機掛在脖子上,左手拖着相機,右手按住快門。做到這一步是,我就有點兒驕傲了:前幾個人怎麼做不好呢?我隨便一弄,就做好了。接着,我把眼睛貼到相機孔上,準備拍了,但怎麼也對不準目標,手始終都抖個不停,想讓他不抖都不行。我好不容易對準了目標,“咔嚓”按下快門。去下相機,觀看自己的“傑作”,結果還是沒有拍好,原來在我按下快門的一瞬間,我的手有逗樂。唉,真是不容易啊!我終於知道攝影也不是看着的那麼簡單咯!

接下去是練習時間,老師讓我們練習了幾次,我發現自己拍得一次比一次好,能夠很好地控制住相機,手也不抖了,拍出的效果也更棒了!當我們都掌握了基本的拍照技巧的時候。老師便讓我們換上了服裝和道具,大家輪流拍攝。“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歷經磨難,終於到達了“南天門”。他們個個喜笑顏開。小攝影師們把這可喜的一幕記錄了下來。而童話世界裏的“小公主”、“小魔女”和小精靈們也紛紛“走進”了小攝影師們的鏡頭裏。大家玩得可開心了!後期,我們還用電腦把自己拍的照片進行了美化。

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我學會了如何使用數碼相機,同時也懂得了:任何事情都不會像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每件事都有它的技巧和竅門。我們做任何事,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取得成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yanjianggao/yanjiangjingxuan/6z9r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