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演講稿 >演講稿精選 >

返鄉大學生演講稿

返鄉大學生演講稿

返鄉大學生演講稿

篇一:返鄉大學生起而行

返鄉大學生起而行

撰稿:陳半農

“夢想的力量,行動的力量,榜樣的力量,組織的力量。”8月7日下午,在首屆海南返鄉大學生論壇主題峯會上,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理事長王平一口氣説出4個“力量”,詮釋了返鄉大學生的行動綱領“匯智返鄉大學生,再造魅力新故鄉”。這是全國首個返鄉大學生論壇,在3天的論壇上,我們看到一羣有夢想、有追求的年輕人因為對家鄉的熱愛而走到一起,一股年輕的、民間的、公益的社會力量正在悄然的崛起。

這個論壇吸引了200多名散落在異鄉求學或工作的海南籍大學生,以及青年公益實踐者、企業家、學者、知名公益人,它的發起人是海南遊子IT男胡詩澤、新聞男陳統奎和會計男吳國江。陳統奎説,論壇並不是要求大學生畢業以後立即回到家鄉工作,而是匯聚青年學子的智慧、經驗和資源,營造返鄉大學生社會資本,旨在於引領海南籍大學生匯智共建有愛的、温情的魅力新故鄉,“這個新故鄉新在哪裏呢?友善、乾淨、特色、品味、幸福感,這些關鍵詞就是我們的答案。”

誰能想到,3個發起人僅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籌辦了這樣一個高規格的論壇,得到海南省委副書記李憲生2次批示,論壇舉辦期間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還接見了陳統奎,支持論壇繼續辦下去並將永久性會址設在海南。這股新興力量,海南高層不僅看見了,而且大力支持,原因無他,正是返鄉學子對再造魅力新故鄉的發願和行動感動了他們。論壇主題歌《回到故鄉》末尾這樣唱道:“服務家鄉,讓青春飛揚,要做就做最好的榜樣。”

重建社會資本

是什麼因緣讓3個海南遊子成了引領時代潮流的先鋒呢?這得從胡詩澤的海南返鄉大學生志願服務隊説起。到2012年,胡詩澤創建的海南返鄉大學生志願服務隊已10年,他想搞個10週年年會好好慶祝一下。陳統奎聽説後,建議辦一個號召性論壇,引領海南籍大學生返鄉做慈善做公益,做社會創業做社區營造,於是就有了“匯智返鄉大學生,再造魅力新故鄉”這句行動綱領。

“注意,是匯智,不是匯聚,那是因為我們更看重返鄉大學生的智慧和文化,即‘軟實力’,文化創意和社會創投是我們的2杆槍。”陳統奎對記者説。

陳統奎在老家博學生態村做社區營造,行動綱領是“讓人民看見財富,再造魅力新故鄉”。大家可以看到,2句行動綱領後一句是一樣的,即目標是一致的。在台灣社區營造有3種模式,一種叫“政府幫扶型”,此種鮮有成功案例;一種叫“NGO幫扶型”;一種叫“返鄉精英型”。2009年訪問台灣時,在台中縣一個叫石崗鄉的地方,陳統奎見到一個“返鄉精英型”社區營造案例,一支10多人的大學畢業生團隊,他們有台灣大學、東吳大學等名牌大學生,甘願捨棄台北的都市繁華,回到鄉里做社區營造,做出全台灣最有名的自行車休閒道——東豐自行車綠廊。這個案例給了陳統奎很多靈感,其一是帶領博學生態村鄉民修建了海南島第一條鄉村山地自行車賽道,其二是提煉出“返鄉大學生”概念。

日本和台灣返鄉精英都曾開拓一個新的時代,與現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對應的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社會,以及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台灣社會,都出現過精英返鄉熱潮,他們開創了“社區營造”這股時代潮流,發願“改變世界從社區出發”,在鄉村社區成立“歷史景觀保存協會”、“街屋委員會”、“故鄉會”、“社區營造協會”、“文史工作室”等各種名目的執行機構,發動社區,發動民眾,再造新故鄉。台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新珠説,這是一種回到土地、回到社區、回到生活的主張,

在台灣,其主流人羣是文史工作者,大學教授,大學畢業生等文化人。

在陳統奎看來,中國大陸也需要社區營造,需要精英返鄉。

陳統奎不僅説而且起而行,返鄉帶來鄉民創建博學生態村,帶頭做,成為一名“知識返鄉青年”。而他的弟弟陳統誇大學畢業就回村裏蓋民宿,參與社區營造,成為一名真正的返鄉大學生。今年5月份,陳統奎去無錫參加了王文發起創辦的春暉青年公益發展論壇,他的班主任蓋中輝老師告訴陳統奎,這個論壇最大的價值是“重建社會資本”,即通過這個論壇網絡化個體,讓大學生走到一起累積“社會資本”,累積改變社會的力量。陳統奎一下子深受震撼,發現大學生可以有很大的能量。

何謂社會資本?通俗説,社會資本就是一個良好的社會關係以及社會關係網,會帶來信任,信任會帶來合作,合作會帶來好的結果。中國急需重建社會資本,切入點就是社羣營造,讓社羣進行自我組織和自我治理,重建社羣倫理,用專業,用情感,用信任來重建社羣。如果人和人之間有連帶,相互信任,自己兜裏沒有沒錢也可以做事,你可以借用或整合他人的資源。否則人與人之間沒有聯繫,不信任,那隻能用自己兜裏有錢才能做事。信任除了是一種社會資本,更是一種個人的無形財,信任度愈高,社會愈和諧,經濟活動愈順暢,生活也愈安樂。“社會資本”豐富的時候,在自己物質資本沒那麼豐富的時候,也可以做很多事情。換言之,“社會資本”豐富的一個社會,必定是一個公民互助的社會。

那麼,具體如何來重建社會資本?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羅家德的答案是“志願者”。“一個社會,志願者精神很重要,志願者往往是社區、社羣,發動社會資本重建的核心人物。任何一個社羣重建,一開始都會有高的成本和小的收益,志願者基於一定的理想、熱情,和對和一羣人的感情,先出發,當它克服這個成本的時候,人們就願意跟上,那就進入一個良性循環。”陳統奎於是想到,由胡詩澤的返鄉大學生志願服務隊來重建海南返鄉大學生社羣不就對了嗎?他跟胡詩澤一拍即可,包括把年會變成首屆海南返鄉大學生論壇,胡詩澤都非常領會地去做了,真的把論壇籌辦起來了。

真的不能小瞧了志願者,他們擁有改變世界的能量!

183鄉向前行

8月8日上午,論壇有一個務實的環節,即海航集團社會創新創投競賽推介會,邀請在場的返鄉大學生報名參賽,針對目前海南地區所遇到的發展議題之一——扶貧助弱,通過社會創新的方式進行公益項目的規劃和創意。海航集團對優秀方案提供40萬獎金贊助,資助改變海南社會問題的創新性解決方案。

陳統奎是第一屆競賽的二等獎獲獎者,因而結緣海航集團。陳統奎表示,海航集團“海島新圖景,航向大未來“的社會願景與海南返鄉大學生服務隊的行動綱領“匯智返鄉大學生,再造魅力新故鄉”非常契合,他向海航集團執行副總裁高榮海發出邀請,聯合主辦論壇。最終,海航集團為“首屆海南返鄉大學生論壇”的所有演講嘉賓提供了往返機票,並提供了3輛大巴全程為參會者提供服務。推介會後,在場的返鄉大學生與海航集團共同發佈了一份呼籲書《微笑海南,183鄉向前行》,高榮海在論壇上直言,這份呼籲書讀了心裏暖洋洋的,返鄉大學生有這份激情,國際旅遊島大有前途。

什麼是“183”?呼籲書中這樣解釋:“首先,它是一個數量詞,它是海南鄉鎮的總數。其次,它是一個名詞,一個到海南走透透的族羣,我們是“哈183族”!最後,它還是一個動詞,表示走入海南鄉鎮旅遊。”這份呼籲書呼籲島民對本土的重視與關懷,邀請大家一起來尋找鄉鎮前進的力量。號召大家一步一腳印,以行腳海南的方式認識腳下土地,藉此凝聚海南向前行的信心。“海南加油贊,讓我們一起來為在地力量加油!”

接下來,論壇發起人將註冊成立海南返鄉大學生協會,並聯合海航集團、省旅遊委、省自行車運動協會等企業和政府部門,一起來設計和開發一本“鄉鎮護照”,然後跟183個鄉鎮的鄉村旅遊目的地、民宿、農家樂、農特產品商店等合作,將它們列為“微笑海南”終端,這樣,大家可以帶着“鄉鎮護照”行腳蓋紀念章,每蒐集20個章,

即可獲得一次抽獎機會,由合作企業或加盟商店提供特色獎品。護照上會印有個人資料、活動説明、各縣地圖、鄉鎮紀念戳章處、蓋章景點等介紹,這是一本將每一個行腳者與海南183鄉聯繫起來的神奇寶典。有一天,當人們坐着海航飛機進入海南島時,可以在航班上領到一本護照,加入“哈183族”。

發出“183鄉向前行”這樣一個呼籲後,返鄉大學生將先行一步,自搭平台,自找資源,支持返鄉大學生回到183鄉,開民宿,開咖啡店,搞有機農業,搞社區營造等等各式各樣的社會創業,發動大學生返鄉創業,成為支持海南鄉鎮崛起的新興力量。海南真正的魅力在183鄉,在每一個鄉鎮的山、水、樹、木之中,在每一個鄉鎮的人與人之間。“我們希望有一天,人們讚美説,‘海南,最美的風景是人’。”陳統奎對記者説。

本屆返鄉大學生論壇發出“183鄉向前行”的呼籲,來自論壇發起人胡詩澤提出的“就近服務家鄉”理念。在胡詩澤看來,“就近服務家鄉”的兩大優勢:第一,就是公益成本很低,比如志願者如果是上海人要去貴州、四川、西藏裏面支教,開展一些志願活動,成本都很高,因為一張火車票都很貴,更不用提飛機票了。第二就是他們不瞭解當地的語言、文化,而我們就知道我們服務的父老鄉親和孩子們他們的語言、心理,以及他們的需求點是什麼。同為從海南走出去的年輕人,胡詩澤與陳統奎2010年在上海認識,一見如故,在“返鄉大學生”的概念中很合拍,胡詩澤把他們的相識比喻為“很美好的遇見”。胡詩澤希望發動更多大學生返鄉,成立像陳統奎帶頭創建的博學生態村發展理事會一樣的社會經濟組織,再造魅力新故鄉.

“就近服務家鄉”並不侷限於“我要回家鄉”這個概念,而是可以理解為“我讓某些好的東西到故鄉去”,不是一個單純的“身返”。只要你所做的能起到反哺家鄉的作用,都可以理解成返鄉。在論壇開始的第一天晚上,復旦大學呂新雨教授提到了一個“資源的詛咒”的概念,即當一個地方存在豐富資源的時候,這個地方的原住民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海南現在打造國際旅遊島,已經有人在對着塊土地的資源“虎視眈眈”,這樣的形勢如果沒有什麼力量來改變,那麼,這個“這個資源的詛咒”一定有一天在海南發生。“我們的返鄉應當以保護海南人民利益、維護海南的文化以及保護她的獨特環境為宗旨。因為我們應該是秉着感恩的心態來回到家鄉的。我們不僅僅是要返鄉就業,更重要是是返鄉服務,真正地為海南做一件事。”參會者中山大學學生沈果林對記者説。

“我們希望我們的海南島是一個充滿温情和熱度的家園,讓海南有如家一般温暖。”陳統奎説,如果每個人都能多一分了解這塊土地,就會多一分關懷。

半農半X的生活

8月8日下午的論壇閉幕式上,論壇承辦單位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上海財經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海南返鄉大學生志願服務隊和花梨之家民宿共同發佈了一份《海南宣言》,倡議將8月8日定為返鄉大學生日,從支持大學生返鄉做起,掀起一股自主自願自發的精英返鄉熱潮,經過10年、20年的沉澱積累,營造我們共同的新的美麗鄉村。

宣言指出,鄉村再造或重建之路是經歷過大規模都市化和工業化、現代化之後的所有國家的一個必經歷程,這是一條迴歸之路——重新吸引社會精英返回鄉村,利用他們的知識和創意,採用社會創投等方式,成立各種社會經濟組織參與農村發展,使傳統、落後、貧窮的農村能夠儘快轉型成為結合有機農業、生態保育和休閒體驗的新家園。

從《海南宣言》中記者得知,論壇發起人將發起成立全國性的“返鄉大學生創業聯盟”,並將在上海註冊民辦非企業單位“返鄉大學生創業諮詢中心”。作為配套,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將設立“返鄉大學生社會創業專項基金”,並通過建立友成志願者驛站的方式,支持回到貧困地區創辦社會企業或公益組織的大學生創業,每年預計支

持10到20個返鄉創業者。今後,返鄉大學生論壇一年一屆,通過論壇的理念引導和經驗分享,支持城市精英到鄉村進行社區營造和社會創業,打造一個個具備人文精神、產業特色、教育體驗、社區關懷、生態資源保護、可到訪並與外界互動的鄉村社區。

以本屆論壇為例,它主要倡導了一個“半農半X的生活”理念,分享者是“半農半校長”的海南定安縣潭黎國小校長陳顯德。在海南返鄉大學生志願服務隊的支持下,今年初潭黎國小開闢了校園裏的兩塊荒地,辦起現實版“開心農場”,創意是讓同學們體驗勞動的樂趣,體驗生命的成長過程和收穫的`喜悦,同時也為城鄉兒童搭起平等交流的橋樑,吸引優質的社會資源過來幫助鄉村的孩子。

辦開心農場後,每天下午下課後,陳顯德便和師生們一起開荒種地,每天勞動結束後,孩子們都追着他問:“校長,我們什麼時候能在農場裏面種菜呀?我想種玉米,我想種花.......“陳顯得把地規劃後,分給每個班一塊,每個老師也可以認領一塊。更大的一個變化是,創辦開心農場後,他把家安在了學校,並在開心農場裏認領了一塊地,種上了自己喜歡的玉米,豆角和地瓜葉。

“週末是我們一家最快樂的日子,妻子帶着孩子從縣城回潭黎,我們一起勞動,一起採摘蔬菜做飯,然後其樂融融的一邊吃飯一邊欣賞校園的美景:各種小鳥在鬱鬱葱葱的的樹間飛來飛去,可愛的小松鼠在枇杷樹上竄來竄去,尋找成熟的果子。這樣的半農生活令人陶醉。”陳顯得這樣描述他的新生活,“半教的生活,讓我回歸自己的同時,也能夠貢獻於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屆論壇,我們邀請了著名企業家葉鶯女士來演講,並讓陳顯德做一對一服務。當葉鶯聽説陳校長的國小裏有一個開心農場,不顧從倫敦奧運現場趕到海口的旅途疲勞,立即從會場驅車去學校參觀。在那裏,葉鶯看到了一座校舍簡陋,但孩子快樂大方、活躍可愛的鄉村國小,同時看到一名返鄉校長在一所國小一呆就是12年的堅守。在主題峯會演講中,葉鶯2次向陳顯德致敬,坦言如此清苦的鄉村生活她做不到,但是陳顯德做到了。200多名與會者向陳顯德報以熱烈的掌聲。

開心農場開辦半年來,迎接了海南中學國際班、海南日報社親子行等城市來的學生團隊,他們與潭黎國小的孩子一起在農場裏體驗勞動,這些在優越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有些連鋤頭都不會握,要靠鄉村孩子的幫助。這也讓鄉村孩子找到了自信。在教室交流的環節,也讓鄉村孩子看到了與城裏哥哥姐姐的差距——他們能言善辯,能歌善舞,而自己卻害羞的説不出話來。

陳顯德意識到:鄉村的教育不能再是機械的知識灌輸,而要多創設條件注重體驗教育。從此,每天早上,他在學生到校前就來到校門口,主動微笑地跟每個孩子打招呼問好,放學時又在校門口與他們道別。短短几個月,潭黎的孩子臉上充滿了自信,完全沒有一般鄉村孩子的膽怯和害羞葉鶯告訴大家,陳校長可以叫出每一個孩子的名字,試問有幾個校長能做到?

日本作家鹽見直紀在《半農半X的生活》中講到:一定有一種生活,不被時間和金錢所迫,迴歸人類本質;一定有一種人生,在作自己的同時,也能奉獻社會。這正是陳顯德所追求的生活與人生。半農半校長的生活,陳顯德喜歡這種生活方式,別人或以為清苦,陳顯德卻樂在其中,並造福於師生,造福於社會。

篇二:返鄉大學生起而行

返鄉大學生起而行

撰稿:陳半農

“夢想的力量,行動的力量,榜樣的力量,組織的力量。”8月7日下午,在首屆海南返鄉大學生論壇主題峯會上,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理事長王平一口氣説出4個“力量”,詮釋了返鄉大學生的行動綱領“匯智返鄉大學生,再造魅力新故鄉”。這是全國首個返鄉大學生論壇,在3天的論壇上,我們看到一羣有夢想、有追求的年輕人因為對家鄉的熱愛而走到一起,一股年輕的、民間的、公益的社會力量正在悄然的崛起。

這個論壇吸引了200多名散落在異鄉求學或工作的海南籍大學生,以及青年公益實踐者、企業家、學者、知名公益人,它的發起人是海南遊子IT男胡詩澤、新聞男陳統奎和會計男吳國江。陳統奎説,論壇並不是要求大學生畢業以後立即回到家鄉工作,而是匯聚青年學子的智慧、經驗和資源,營造返鄉大學生社會資本,旨在於引領海南籍大學生匯智共建有愛的、温情的魅力新故鄉,“這個新故鄉新在哪裏呢?友善、乾淨、特色、品味、幸福感,這些關鍵詞就是我們的答案。”

誰能想到,3個發起人僅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籌辦了這樣一個高規格的論壇,得到海南省委副書記李憲生2次批示,論壇舉辦期間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還接見了陳統奎,支持論壇繼續辦下去並將永久性會址設在海南。這股新興力量,海南高層不僅看見了,而且大力支持,原因無他,正是返鄉學子對再造魅力新故鄉的發願和行動感動了他們。論壇主題歌《回到故鄉》末尾這樣唱道:“服務家鄉,讓青春飛揚,要做就做最好的榜樣。”

重建社會資本

是什麼因緣讓3個海南遊子成了引領時代潮流的先鋒呢?這得從胡詩澤的海南返鄉大學生志願服務隊説起。到2012年,胡詩澤創建的海南返鄉大學生志願服務隊已10年,他想搞個10週年年會好好慶祝一下。陳統奎聽説後,建議辦一個號召性論壇,引領海南籍大學生返鄉做慈善做公益,做社會創業做社區營造,於是就有了“匯智返鄉大學生,再造魅力新故鄉”這句行動綱領。

“注意,是匯智,不是匯聚,那是因為我們更看重返鄉大學生的智慧和文化,即‘軟實力’,文化創意和社會創投是我們的2杆槍。”陳統奎對記者説。

陳統奎在老家博學生態村做社區營造,行動綱領是“讓人民看見財富,再造魅力新故鄉”。大家可以看到,2句行動綱領後一句是一樣的,即目標是一致的。在台灣社區營造有3種模式,一種叫“政府幫扶型”,此種鮮有成功案例;一種叫“NGO幫扶型”;一種叫“返鄉精英型”。2009年訪問台灣時,在台中縣一個叫石崗鄉的地方,陳統奎見到一個“返鄉精英型”社區營造案例,一支10多人的大學畢業生團隊,他們有台灣大學、東吳大學等名牌大學生,甘願捨棄台北的都市繁華,回到鄉里做社區營造,做出全台灣最有名的自行車休閒道——東豐自行車綠廊。這個案例給了陳統奎很多靈感,其一是帶領博學生態村鄉民修建了海南島第一條鄉村山地自行車賽道,其二是提煉出“返鄉大學生”概念。

日本和台灣返鄉精英都曾開拓一個新的時代,與現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對應的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社會,以及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台灣社會,都出現過精英返鄉熱潮,他們開創了“社區營造”這股時代潮流,發願“改變世界從社區出發”,在鄉村社區成立“歷史景觀保存協會”、“街屋委員會”、“故鄉會”、“社區營造協會”、“文史工作室”等各種名目的執行機構,發動社區,發動民眾,再造新故鄉。台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新珠説,這是一種回到土地、回到社區、回到生活的主張,

在台灣,其主流人羣是文史工作者,大學教授,大學畢業生等文化人。

在陳統奎看來,中國大陸也需要社區營造,需要精英返鄉。

陳統奎不僅説而且起而行,返鄉帶來鄉民創建博學生態村,帶頭做,成為一名“知識返鄉青年”。而他的弟弟陳統誇大學畢業就回村裏蓋民宿,參與社區營造,成為一名真正的返鄉大學生。今年5月份,陳統奎去無錫參加了王文發起創辦的春暉青年公益發展論壇,他的班主任蓋中輝老師告訴陳統奎,這個論壇最大的價值是“重建社會資本”,即通過這個論壇網絡化個體,讓大學生走到一起累積“社會資本”,累積改變社會的力量。陳統奎一下子深受震撼,發現大學生可以有很大的能量。

何謂社會資本?通俗説,社會資本就是一個良好的社會關係以及社會關係網,會帶來信任,信任會帶來合作,合作會帶來好的結果。中國急需重建社會資本,切入點就是社羣營造,讓社羣進行自我組織和自我治理,重建社羣倫理,用專業,用情感,用信任來重建社羣。如果人和人之間有連帶,相互信任,自己兜裏沒有沒錢也可以做事,你可以借用或整合他人的資源。否則人與人之間沒有聯繫,不信任,那隻能用自己兜裏有錢才能做事。信任除了是一種社會資本,更是一種個人的無形財,信任度愈高,社會愈和諧,經濟活動愈順暢,生活也愈安樂。“社會資本”豐富的時候,在自己物質資本沒那麼豐富的時候,也可以做很多事情。換言之,“社會資本”豐富的一個社會,必定是一個公民互助的社會。

那麼,具體如何來重建社會資本?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羅家德的答案是“志願者”。“一個社會,志願者精神很重要,志願者往往是社區、社羣,發動社會資本重建的核心人物。任何一個社羣重建,一開始都會有高的成本和小的收益,志願者基於一定的理想、熱情,和對和一羣人的感情,先出發,當它克服這個成本的時候,人們就願意跟上,那就進入一個良性循環。”陳統奎於是想到,由胡詩澤的返鄉大學生志願服務隊來重建海南返鄉大學生社羣不就對了嗎?他跟胡詩澤一拍即可,包括把年會變成首屆海南返鄉大學生論壇,胡詩澤都非常領會地去做了,真的把論壇籌辦起來了。

真的不能小瞧了志願者,他們擁有改變世界的能量!

183鄉向前行

8月8日上午,論壇有一個務實的環節,即海航集團社會創新創投競賽推介會,邀請在場的返鄉大學生報名參賽,針對目前海南地區所遇到的發展議題之一——扶貧助弱,通過社會創新的方式進行公益項目的規劃和創意。海航集團對優秀方案提供40萬獎金贊助,資助改變海南社會問題的創新性解決方案。

陳統奎是第一屆競賽的二等獎獲獎者,因而結緣海航集團。陳統奎表示,海航集團“海島新圖景,航向大未來“的社會願景與海南返鄉大學生服務隊的行動綱領“匯智返鄉大學生,再造魅力新故鄉”非常契合,他向海航集團執行副總裁高榮海發出邀請,聯合主辦論壇。最終,海航集團為“首屆海南返鄉大學生論壇”的所有演講嘉賓提供了往返機票,並提供了3輛大巴全程為參會者提供服務。推介會後,在場的返鄉大學生與海航集團共同發佈了一份呼籲書《微笑海南,183鄉向前行》,高榮海在論壇上直言,這份呼籲書讀了心裏暖洋洋的,返鄉大學生有這份激情,國際旅遊島大有前途。

什麼是“183”?呼籲書中這樣解釋:“首先,它是一個數量詞,它是海南鄉鎮的總數。其次,它是一個名詞,一個到海南走透透的族羣,我們是“哈183族”!最後,它還是一個動詞,表示走入海南鄉鎮旅遊。”這份呼籲書呼籲島民對本土的重視與關懷,邀請大家一起來尋找鄉鎮前進的力量。號召大家一步一腳印,以行腳海南的方式認識腳下土地,藉此凝聚海南向前行的信心。“海南加油贊,讓我們一起來為在地力量加油!”

接下來,論壇發起人將註冊成立海南返鄉大學生協會,並聯合海航集團、省旅遊委、省自行車運動協會等企業和政府部門,一起來設計和開發一本“鄉鎮護照”,然後跟183個鄉鎮的鄉村旅遊目的地、民宿、農家樂、農特產品商店等合作,將它們列為“微笑海南”終端,這樣,大家可以帶着“鄉鎮護照”行腳蓋紀念章,每蒐集20個章,

即可獲得一次抽獎機會,由合作企業或加盟商店提供特色獎品。護照上會印有個人資料、活動説明、各縣地圖、鄉鎮紀念戳章處、蓋章景點等介紹,這是一本將每一個行腳者與海南183鄉聯繫起來的神奇寶典。有一天,當人們坐着海航飛機進入海南島時,可以在航班上領到一本護照,加入“哈183族”。

發出“183鄉向前行”這樣一個呼籲後,返鄉大學生將先行一步,自搭平台,自找資源,支持返鄉大學生回到183鄉,開民宿,開咖啡店,搞有機農業,搞社區營造等等各式各樣的社會創業,發動大學生返鄉創業,成為支持海南鄉鎮崛起的新興力量。海南真正的魅力在183鄉,在每一個鄉鎮的山、水、樹、木之中,在每一個鄉鎮的人與人之間。“我們希望有一天,人們讚美説,‘海南,最美的風景是人’。”陳統奎對記者説。

本屆返鄉大學生論壇發出“183鄉向前行”的呼籲,來自論壇發起人胡詩澤提出的“就近服務家鄉”理念。在胡詩澤看來,“就近服務家鄉”的兩大優勢:第一,就是公益成本很低,比如志願者如果是上海人要去貴州、四川、西藏裏面支教,開展一些志願活動,成本都很高,因為一張火車票都很貴,更不用提飛機票了。第二就是他們不瞭解當地的語言、文化,而我們就知道我們服務的父老鄉親和孩子們他們的語言、心理,以及他們的需求點是什麼。同為從海南走出去的年輕人,胡詩澤與陳統奎2010年在上海認識,一見如故,在“返鄉大學生”的概念中很合拍,胡詩澤把他們的相識比喻為“很美好的遇見”。胡詩澤希望發動更多大學生返鄉,成立像陳統奎帶頭創建的博學生態村發展理事會一樣的社會經濟組織,再造魅力新故鄉.

“就近服務家鄉”並不侷限於“我要回家鄉”這個概念,而是可以理解為“我讓某些好的東西到故鄉去”,不是一個單純的“身返”。只要你所做的能起到反哺家鄉的作用,都可以理解成返鄉。在論壇開始的第一天晚上,復旦大學呂新雨教授提到了一個“資源的詛咒”的概念,即當一個地方存在豐富資源的時候,這個地方的原住民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海南現在打造國際旅遊島,已經有人在對着塊土地的資源“虎視眈眈”,這樣的形勢如果沒有什麼力量來改變,那麼,這個“這個資源的詛咒”一定有一天在海南發生。“我們的返鄉應當以保護海南人民利益、維護海南的文化以及保護她的獨特環境為宗旨。因為我們應該是秉着感恩的心態來回到家鄉的。我們不僅僅是要返鄉就業,更重要是是返鄉服務,真正地為海南做一件事。”參會者中山大學學生沈果林對記者説。

“我們希望我們的海南島是一個充滿温情和熱度的家園,讓海南有如家一般温暖。”陳統奎説,如果每個人都能多一分了解這塊土地,就會多一分關懷。

半農半X的生活

8月8日下午的論壇閉幕式上,論壇承辦單位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上海財經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海南返鄉大學生志願服務隊和花梨之家民宿共同發佈了一份《海南宣言》,倡議將8月8日定為返鄉大學生日,從支持大學生返鄉做起,掀起一股自主自願自發的精英返鄉熱潮,經過10年、20年的沉澱積累,營造我們共同的新的美麗鄉村。

宣言指出,鄉村再造或重建之路是經歷過大規模都市化和工業化、現代化之後的所有國家的一個必經歷程,這是一條迴歸之路——重新吸引社會精英返回鄉村,利用他們的知識和創意,採用社會創投等方式,成立各種社會經濟組織參與農村發展,使傳統、落後、貧窮的農村能夠儘快轉型成為結合有機農業、生態保育和休閒體驗的新家園。

從《海南宣言》中記者得知,論壇發起人將發起成立全國性的“返鄉大學生創業聯盟”,並將在上海註冊民辦非企業單位“返鄉大學生創業諮詢中心”。作為配套,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將設立“返鄉大學生社會創業專項基金”,並通過建立友成志願者驛站的方式,支持回到貧困地區創辦社會企業或公益組織的大學生創業,每年預計支

持10到20個返鄉創業者。今後,返鄉大學生論壇一年一屆,通過論壇的理念引導和經驗分享,支持城市精英到鄉村進行社區營造和社會創業,打造一個個具備人文精神、產業特色、教育體驗、社區關懷、生態資源保護、可到訪並與外界互動的鄉村社區。

以本屆論壇為例,它主要倡導了一個“半農半X的生活”理念,分享者是“半農半校長”的海南定安縣潭黎國小校長陳顯德。在海南返鄉大學生志願服務隊的支持下,今年初潭黎國小開闢了校園裏的兩塊荒地,辦起現實版“開心農場”,創意是讓同學們體驗勞動的樂趣,體驗生命的成長過程和收穫的喜悦,同時也為城鄉兒童搭起平等交流的橋樑,吸引優質的社會資源過來幫助鄉村的孩子。

辦開心農場後,每天下午下課後,陳顯德便和師生們一起開荒種地,每天勞動結束後,孩子們都追着他問:“校長,我們什麼時候能在農場裏面種菜呀?我想種玉米,我想種花.......”陳顯得把地規劃後,分給每個班一塊,每個老師也可以認領一塊。更大的一個變化是,創辦開心農場後,他把家安在了學校,並在開心農場裏認領了一塊地,種上了自己喜歡的玉米,豆角和地瓜葉。

“週末是我們一家最快樂的日子,妻子帶着孩子從縣城回潭黎,我們一起勞動,一起採摘蔬菜做飯,然後其樂融融的一邊吃飯一邊欣賞校園的美景:各種小鳥在鬱鬱葱葱的的樹間飛來飛去,可愛的小松鼠在枇杷樹上竄來竄去,尋找成熟的果子。這樣的半農生活令人陶醉。”陳顯得這樣描述他的新生活,“半教的生活,讓我回歸自己的同時,也能夠貢獻於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屆論壇,我們邀請了著名企業家葉鶯女士來演講,並讓陳顯德做一對一服務。當葉鶯聽説陳校長的國小裏有一個開心農場,不顧從倫敦奧運現場趕到海口的旅途疲勞,立即從會場驅車去學校參觀。在那裏,葉鶯看到了一座校舍簡陋,但孩子快樂大方、活躍可愛的鄉村國小,同時看到一名返鄉校長在一所國小一呆就是12年的堅守。在主題峯會演講中,葉鶯2次向陳顯德致敬,坦言如此清苦的鄉村生活她做不到,但是陳顯德做到了。200多名與會者向陳顯德報以熱烈的掌聲。

開心農場開辦半年來,迎接了海南中學國際班、海南日報社親子行等城市來的學生團隊,他們與潭黎國小的孩子一起在農場裏體驗勞動,這些在優越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有些連鋤頭都不會握,要靠鄉村孩子的幫助。這也讓鄉村孩子找到了自信。在教室交流的環節,也讓鄉村孩子看到了與城裏哥哥姐姐的差距——他們能言善辯,能歌善舞,而自己卻害羞的説不出話來。

陳顯德意識到:鄉村的教育不能再是機械的知識灌輸,而要多創設條件注重體驗教育。從此,每天早上,他在學生到校前就來到校門口,主動微笑地跟每個孩子打招呼問好,放學時又在校門口與他們道別。短短几個月,潭黎的孩子臉上充滿了自信,完全沒有一般鄉村孩子的膽怯和害羞葉鶯告訴大家,陳校長可以叫出每一個孩子的名字,試問有幾個校長能做到?

日本作家鹽見直紀在《半農半X的生活》中講到:一定有一種生活,不被時間和金錢所迫,迴歸人類本質;一定有一種人生,在作自己的同時,也能奉獻社會。這正是陳顯德所追求的生活與人生。半農半校長的生活,陳顯德喜歡這種生活方式,別人或以為清苦,陳顯德卻樂在其中,並造福於師生,造福於社會。

篇三:返鄉大學生起而行

返鄉大學生起而行

撰稿:陳半農

“夢想的力量,行動的力量,榜樣的力量,組織的力量。”8月7日下午,在首屆海南返鄉大學生論壇主題峯會上,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理事長王平一口氣説出4個“力量”,詮釋了返鄉大學生的行動綱領“匯智返鄉大學生,再造魅力新故鄉”。這是全國首個返鄉大學生論壇,在3天的論壇上,我們看到一羣有夢想、有追求的年輕人因為對家鄉的熱愛而走到一起,一股年輕的、民間的、公益的社會力量正在悄然的崛起。

這個論壇吸引了200多名散落在異鄉求學或工作的海南籍大學生,以及青年公益實踐者、企業家、學者、知名公益人,它的發起人是海南遊子IT男胡詩澤、新聞男陳統奎和會計男吳國江。陳統奎説,論壇並不是要求大學生畢業以後立即回到家鄉工作,而是匯聚青年學子的智慧、經驗和資源,營造返鄉大學生社會資本,旨在於引領海南籍大學生匯智共建有愛的、温情的魅力新故鄉,“這個新故鄉新在哪裏呢?友善、乾淨、特色、品味、幸福感,這些關鍵詞就是我們的答案。”

誰能想到,3個發起人僅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籌辦了這樣一個高規格的論壇,得到海南省委副書記李憲生2次批示,論壇舉辦期間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還接見了陳統奎,支持論壇繼續辦下去並將永久性會址設在海南。這股新興力量,海南高層不僅看見了,而且大力支持,原因無他,正是返鄉學子對再造魅力新故鄉的發願和行動感動了他們。論壇主題歌《回到故鄉》末尾這樣唱道:“服務家鄉,讓青春飛揚,要做就做最好的榜樣。”

重建社會資本

是什麼因緣讓3個海南遊子成了引領時代潮流的先鋒呢?這得從胡詩澤的海南返鄉大學生志願服務隊説起。到2012年,胡詩澤創建的海南返鄉大學生志願服務隊已10年,他想搞個10週年年會好好慶祝一下。陳統奎聽説後,建議辦一個號召性論壇,引領海南籍大學生返鄉做慈善做公益,做社會創業做社區營造,於是就有了“匯智返鄉大學生,再造魅力新故鄉”這句行動綱領。

“注意,是匯智,不是匯聚,那是因為我們更看重返鄉大學生的智慧和文化,即‘軟實力’,文化創意和社會創投是我們的2杆槍。”陳統奎對記者説。

陳統奎在老家博學生態村做社區營造,行動綱領是“讓人民看見財富,再造魅力新故鄉”。大家可以看到,2句行動綱領後一句是一樣的,即目標是一致的。在台灣社區營造有3種模式,一種叫“政府幫扶型”,此種鮮有成功案例;一種叫“NGO幫扶型”;一種叫“返鄉精英型”。2009年訪問台灣時,在台中縣一個叫石崗鄉的地方,陳統奎見到一個“返鄉精英型”社區營造案例,一支10多人的大學畢業生團隊,他們有台灣大學、東吳大學等名牌大學生,甘願捨棄台北的都市繁華,回到鄉里做社區營造,做出全台灣最有名的自行車休閒道——東豐自行車綠廊。這個案例給了陳統奎很多靈感,其一是帶領博學生態村鄉民修建了海南島第一條鄉村山地自行車賽道,其二是提煉出“返鄉大學生”概念。

日本和台灣返鄉精英都曾開拓一個新的時代,與現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對應的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社會,以及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台灣社會,都出現過精英返鄉熱潮,他們開創了“社區營造”這股時代潮流,發願“改變世界從社區出發”,在鄉村社區成立“歷史景觀保存協會”、“街屋委員會”、“故鄉會”、“社區營造協會”、“文史工作室”等各種名目的執行機構,發動社區,發動民眾,再造新故鄉。台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新珠説,這是一種回到土地、回到社區、回到生活的主張,在台灣,其主流人羣是文史工作者,大學教授,大學畢業生等文化人。

在陳統奎看來,中國大陸也需要社區營造,需要精英返鄉。

陳統奎不僅説而且起而行,返鄉帶來鄉民創建博學生態村,帶頭做,成為一名“知識返鄉青年”。而他的弟弟陳統誇大學畢業就回村裏蓋民宿,參與社區營造,成為一名真正的返鄉大學生。今年5月份,陳統奎去無錫參加了王文發起創辦的春暉青年公益發展論壇,他的班主任蓋中輝老師告訴陳統奎,這個論壇最大的價值是“重建社會資本”,即通過這個論壇網絡化個體,讓大學生走到一起累積“社會資本”,累積改變社會的力量。陳統奎一下子深受震撼,發現大學生可以有很大的能量。

何謂社會資本?通俗説,社會資本就是一個良好的社會關係以及社會關係網,會帶來信任,信任會帶來合作,合作會帶來好的結果。中國急需重建社會資本,切入點就是社羣營造,讓社羣進行自我組織和自我治理,重建社羣倫理,用專業,用情感,用信任來重建社羣。如果人和人之間有連帶,相互信任,自己兜裏沒有沒錢也可以做事,你可以借用或整合他人的資源。否則人與人之間沒有聯繫,不信任,那隻能用自己兜裏有錢才能做事。信任除了是一種社會資本,更是一種個人的無形財,信任度愈高,社會愈和諧,經濟活動愈順暢,生活也愈安樂。“社會資本”豐富的時候,在自己物質資本沒那麼豐富的時候,也可以做很多事情。換言之,“社會資本”豐富的一個社會,必定是一個公民互助的社會。

那麼,具體如何來重建社會資本?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羅家德的答案是“志願者”。“一個社會,志願者精神很重要,志願者往往是社區、社羣,發動社會資本重建的核心人物。任何一個社羣重建,一開始都會有高的成本和小的收益,志願者基於一定的理想、熱情,和對和一羣人的感情,先出發,當它克服這個成本的時候,人們就願意跟上,那就進入一個良性循環。”陳統奎於是想到,由胡詩澤的返鄉大學生志願服務隊來重建海南返鄉大學生社羣不就對了嗎?他跟胡詩澤一拍即可,包括把年會變成首屆海南返鄉大學生論壇,胡詩澤都非常領會地去做了,真的把論壇籌辦起來了。

真的不能小瞧了志願者,他們擁有改變世界的能量!

183鄉向前行

8月8日上午,論壇有一個務實的環節,即海航集團社會創新創投競賽推介會,邀請在場的返鄉大學生報名參賽,針對目前海南地區所遇到的發展議題之一——扶貧助弱,通過社會創新的方式進行公益項目的規劃和創意。海航集團對優秀方案提供40萬獎金贊助,資助改變海南社會問題的創新性解決方案。

陳統奎是第一屆競賽的二等獎獲獎者,因而結緣海航集團。陳統奎表示,海航集團“海島新圖景,航向大未來“的社會願景與海南返鄉大學生服務隊的行動綱領“匯智返鄉大學生,再造魅力新故鄉”非常契合,他向海航集團執行副總裁高榮海發出邀請,聯合主辦論壇。最終,海航集團為“首屆海南返鄉大學生論壇”的所有演講嘉賓提供了往返機票,並提供了3輛大巴全程為參會者提供服務。推介會後,在場的返

鄉大學生與海航集團共同發佈了一份呼籲書《微笑海南,183鄉向前行》,高榮海在論壇上直言,這份呼籲書讀了心裏暖洋洋的,返鄉大學生有這份激情,國際旅遊島大有前途。

什麼是“183”?呼籲書中這樣解釋:“首先,它是一個數量詞,它是海南鄉鎮的總數。其次,它是一個名詞,一個到海南走透透的族羣,我們是“哈183族”!最後,它還是一個動詞,表示走入海南鄉鎮旅遊。”這份呼籲書呼籲島民對本土的重視與關懷,邀請大家一起來尋找鄉鎮前進的力量。號召大家一步一腳印,以行腳海南的方式認識腳下土地,藉此凝聚海南向前行的信心。“海南加油贊,讓我們一起來為在地力量加油!”

接下來,論壇發起人將註冊成立海南返鄉大學生協會,並聯合海航集團、省旅遊委、省自行車運動協會等企業和政府部門,一起來設計和開發一本“鄉鎮護照”,然後跟183個鄉鎮的鄉村旅遊目的地、民宿、農家樂、農特產品商店等合作,將它們列為“微笑海南”終端,這樣,大家可以帶着“鄉鎮護照”行腳蓋紀念章,每蒐集20個章,即可獲得一次抽獎機會,由合作企業或加盟商店提供特色獎品。護照上會印有個人資料、活動説明、各縣地圖、鄉鎮紀念戳章處、蓋章景點等介紹,這是一本將每一個行腳者與海南183鄉聯繫起來的神奇寶典。有一天,當人們坐着海航飛機進入海南島時,可以在航班上領到一本護照,加入“哈183族”。

發出“183鄉向前行”這樣一個呼籲後,返鄉大學生將先行一步,自搭平台,自找資源,支持返鄉大學生回到183鄉,開民宿,開咖啡店,搞有機農業,搞社區營造等等各式各樣的社會創業,發動大學生返鄉創業,成為支持海南鄉鎮崛起的新興力量。海南真正的魅力在183鄉,在每一個鄉鎮的山、水、樹、木之中,在每一個鄉鎮的人與人之間。“我們希望有一天,人們讚美説,‘海南,最美的風景是人’。”陳統奎對記者説。

本屆返鄉大學生論壇發出“183鄉向前行”的呼籲,來自論壇發起人胡詩澤提出的“就近服務家鄉”理念。在胡詩澤看來,“就近服務家鄉”的兩大優勢:第一,就是公益成本很低,比如志願者如果是上海人要去貴州、四川、西藏裏面支教,開展一些志願活動,成本都很高,因為一張火車票都很貴,更不用提飛機票了。第二就是他們不瞭解當地的語言、文化,而我們就知道我們服務的父老鄉親和孩子們他們的語言、心理,以及他們的需求點是什麼。同為從海南走出去的年輕人,胡詩澤與陳統奎2010年在上海認識,一見如故,在“返鄉大學生”的概念中很合拍,胡詩澤把他們的相識比喻為“很美好的遇見”。胡詩澤希望發動更多大學生返鄉,成立像陳統奎帶頭創建的博學生態村發展理事會一樣的社會經濟組織,再造魅力新故鄉.

“就近服務家鄉”並不侷限於“我要回家鄉”這個概念,而是可以理解為“我讓某些好的東西到故鄉去”,不是一個單純的“身返”。只要你所做的能起到反哺家鄉的作用,都可以理解成返鄉。在論壇開始的第一天晚上,復旦大學呂新雨教授提到了一個“資源的詛咒”的概念,即當一個地方存在豐富資源的時候,這個地方的原住民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海南現在打造國際旅遊島,已經有人在對着塊土地的資源“虎視眈眈”,這樣的形勢如果沒有什麼力量來改變,那麼,這個“這個資源的詛咒”一定有一天在海南發生。“我們的返鄉應當以保護海南人民利益、維護海南的文化以及保護她的獨特環境為宗旨。因為我們應該是秉着感恩的心態來回到家鄉的。我們不僅僅是要返鄉就業,更重要是是返鄉服務,真正地為海南做一件事。”參會者中山大學學生沈果林對記者説。

“我們希望我們的海南島是一個充滿温情和熱度的家園,讓海南有如家一般温暖。”陳統奎説,如果

每個人都能多一分了解這塊土地,就會多一分關懷。

半農半X的生活

8月8日下午的論壇閉幕式上,論壇承辦單位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上海財經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海南返鄉大學生志願服務隊和花梨之家民宿共同發佈了一份《海南宣言》,倡議將8月8日定為返鄉大學生日,從支持大學生返鄉做起,掀起一股自主自願自發的精英返鄉熱潮,經過10年、20年的沉澱積累,營造我們共同的新的美麗鄉村。

宣言指出,鄉村再造或重建之路是經歷過大規模都市化和工業化、現代化之後的所有國家的一個必經歷程,這是一條迴歸之路——重新吸引社會精英返回鄉村,利用他們的知識和創意,採用社會創投等方式,成立各種社會經濟組織參與農村發展,使傳統、落後、貧窮的農村能夠儘快轉型成為結合有機農業、生態保育和休閒體驗的新家園。

從《海南宣言》中記者得知,論壇發起人將發起成立全國性的“返鄉大學生創業聯盟”,並將在上海註冊民辦非企業單位“返鄉大學生創業諮詢中心”。作為配套,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將設立“返鄉大學生社會創業專項基金”,並通過建立友成志願者驛站的方式,支持回到貧困地區創辦社會企業或公益組織的大學生創業,每年預計支持10到20個返鄉創業者。今後,返鄉大學生論壇一年一屆,通過論壇的理念引導和經驗分享,支持城市精英到鄉村進行社區營造和社會創業,打造一個個具備人文精神、產業特色、教育體驗、社區關懷、生態資源保護、可到訪並與外界互動的鄉村社區。

以本屆論壇為例,它主要倡導了一個“半農半X的生活”理念,分享者是“半農半校長”的海南定安縣潭黎國小校長陳顯德。在海南返鄉大學生志願服務隊的支持下,今年初潭黎國小開闢了校園裏的兩塊荒地,辦起現實版“開心農場”,創意是讓同學們體驗勞動的樂趣,體驗生命的成長過程和收穫的喜悦,同時也為城鄉兒童搭起平等交流的橋樑,吸引優質的社會資源過來幫助鄉村的孩子。

辦開心農場後,每天下午下課後,陳顯德便和師生們一起開荒種地,每天勞動結束後,孩子們都追着他問:“校長,我們什麼時候能在農場裏面種菜呀?我想種玉米,我想種花......."陳顯得把地規劃後,分給每個班一塊,每個老師也可以認領一塊。更大的一個變化是,創辦開心農場後,他把家安在了學校,並在開心農場裏認領了一塊地,種上了自己喜歡的玉米,豆角和地瓜葉。

“週末是我們一家最快樂的日子,妻子帶着孩子從縣城回潭黎,我們一起勞動,一起採摘蔬菜做飯,然後其樂融融的一邊吃飯一邊欣賞校園的美景:各種小鳥在鬱鬱葱葱的的樹間飛來飛去,可愛的小松鼠在枇杷樹上竄來竄去,尋找成熟的果子。這樣的半農生活令人陶醉。”陳顯得這樣描述他的新生活,“半教的生活,讓我回歸自己的同時,也能夠貢獻於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屆論壇,我們邀請了著名企業家葉鶯女士來演講,並讓陳顯德做一對一服務。當葉鶯聽説陳校長的國小裏有一個開心農場,不顧從倫敦奧運現場趕到海口的旅途疲勞,立即從會場驅車去學校參觀。在那裏,葉鶯看到了一座校舍簡陋,但孩子快樂大方、活躍可愛的鄉村國小,同時看到一名返鄉校長在一所國小一呆就是12年的堅守。在主題峯會演講中,葉鶯2次向陳顯德致敬,坦言如此清苦的鄉村生活她做不到,但是陳顯德做到了。200多名與會者向陳顯德報以熱烈的掌聲。

開心農場開辦半年來,迎接了海南中學國際班、海南日報社親子行等城市來的學生團隊,他們與潭黎國小的孩子一起在農場裏體驗勞動,這些在優越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有些連鋤頭都不會握,要靠鄉村孩子的幫助。這也讓鄉村孩子找到了自信。在教室交流的環節,也讓鄉村孩子看到了與城裏哥哥姐姐的差距——他們能言善辯,能歌善舞,而自己卻害羞的説不出話來。

陳顯德意識到:鄉村的教育不能再是機械的知識灌輸,而要多創設條件注重體驗教育。從此,每天早上,他在學生到校前就來到校門口,主動微笑地跟每個孩子打招呼問好,放學時又在校門口與他們道別。短短几個月,潭黎的孩子臉上充滿了自信,完全沒有一般鄉村孩子的膽怯和害羞葉鶯告訴大家,陳校長可以叫出每一個孩子的名字,試問有幾個校長能做到?

日本作家鹽見直紀在《半農半X的生活》中講到:一定有一種生活,不被時間和金錢所迫,迴歸人類本質;一定有一種人生,在作自己的同時,也能奉獻社會。這正是陳顯德所追求的生活與人生。半農半校長的生活,陳顯德喜歡這種生活方式,別人或以為清苦,陳顯德卻樂在其中,並造福於師生,造福於社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yanjianggao/yanjiangjingxuan/9lk6n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