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包身工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包身工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包身工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包身工》優秀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的要求】

1、把握課文表現的人文內涵,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權意識。

2、瞭解報告文學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抓住新聞事實和新聞背景,把握課文的線索。

2、通過對文字的解讀,理解“包身工”的內涵。

3、學會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在複雜記敘中有條理地穿插描寫、議論和抒情。

【授課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理解“包身工”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課前佈置預習題

1、試講述包身工的故事。

2、試為包身工下定義,指明課文中對包身工的提法,並用課文中的內容具體解釋。

二、匯入新課

在本世紀初的中國,生活著這樣的一個特殊的工人階層,他們住的是十七八個人擠在一起的鴿籠,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湯和爛菜葉,他們的年齡與我們相仿,甚至更小,但他們乾的卻是每天十二三小時繁重的紗廠勞動。他們沒有陽光,沒有歡笑,甚至他們也不能擁有他們自己──這就是包身工,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雙重壓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從本世紀的三十年代起,一個偉大的劇作家一直向人們含淚訴說著包身工的苦難生活──

由學生簡要講述“包身工”的含義和“蘆柴棒”的故事。

三、整體感知

1、疏通字詞:

⑴ 給加粗字注音:

衍(yǎn) 汀(tīng) 遊說(shuì) 輥(gǔn) 柵(zhà) 趾(zhǐ) 骷髏(kū)

⑵ 解釋下列詞語和短語中的加粗詞:

吆喝:大聲喊叫。

生殺予奪:指統治者掌握了生死賞罰的大權,橫行霸道,對人民生命財產隨意處置。生,讓人活著;殺,叫人死亡;予,給予;奪,剝奪。

呻吟:病痛時口中發出的聲音。

一聽天命:一,全;聽,聽憑,聽任。

契據是實:是,此。

非特不能賺,還要貼補:不但。

2、瀏覽全文,瞭解文體特點以及寫作背景:

這是一篇報告文學,是一種兼有新聞性和文學性的文體。

說它是“報告”,是就題材來說的,它必須選擇真人真事的新聞題材,迅速及時地反映生活;說它是“文學”,是就表達來說的,它必須採用某些文學的表現手法,形象生動地再觀生活,如注重選材的生動、形象,佈局的精巧。筆調的富有特色等。報告文學被譽為文學創作中的輕騎兵。

《包身工》發表於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創刊號。

夏衍(1900~1995),現代劇作家,革命戲劇和電影運動的組織者、領導者。原名沈乃熙,字端軒,浙江杭州人。1932年進入電影界;創作了《狂流》、《自由神》、《賽金花》等多部電影劇本。解放後,曾任全國文聯常務委員,文化部副部長,全國文聯副主席。作品很多,有《上海屋簷下》《法西斯細菌》等話劇劇本,還有小說《春蠶》《林家鋪子》等改編的電影劇本。作品收入《夏衍選集》。

為了創作這篇報告文學,夏衍親自深入東洋沙廠採訪調查。她得到一位女工的幫助,混進包身工中兩三次,但是這經後,他就被工頭盯住了從三月初到五月,夏衍為了看到包身工們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兩個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獲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後,寫成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包身工》。

3、閱讀全文,明確整體感知要求:

⑴ 本文是以什麼線索組織材料的?

⑵ 課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新聞事實,一類是背景材料。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在課文中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⑶ 從課文中,我們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如社會背景,工作情況,待遇等等。

⑷ 包身工給資本家帶來的好處是什麼?

⑸ 作者對“包身工”這一現象的評價是什麼?

(要求學生從課文提取資訊,朗讀相關語段。)

4、朗讀、討論、明確:

⑴ 課文以時間為線索,圍繞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來組織材料,中間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議論。作者把散亂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電影一樣,高度集中地組織在包身工從清晨到黃昏放工一天的時間裡。首先是四點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們住宿條件之差,以及在種種折磨下精神狀態的麻木,之後補敘了包身工的來歷,使帶工的謊言與現實條件的糟糕形成對比。然後是四點半,包身工吃飯的場景,接著進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廠家之所以特別願意僱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最後是五點鐘之後,包身工們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時所遭受的種種威脅和虐待。緊接著插敘指出日本紗廠吸取中國工人的血汗迅速龐大的事實,揭露帝國主義對中國工人的壓榨掠奪。如此安排,敘議結合,層次清楚。

⑵ 文章在敘述了一些新聞事實之後,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發展等情況。中間都有一些轉折性的詞句,使得銜接自然流暢。比如寫四點一刻被罵做“豬玀”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後,就以“但是,她們正式的名稱卻是‘包身工’”一句作為過渡,寫這些鄉下姑娘是如何被帶工老闆騙到城裡來的。在介紹了四點半鐘包身工們吃粥的情景後,就用“廉價的機器”來銜接,引出了日本廠家特別願意僱用包身工的原因,對包身工受剝削、受壓榨的情況做了具體、詳細的介紹。

⑶ 社會背景:

家庭生活困難,被迫賣身給帶工老闆,帶到上海的日本紗廠工作。

“一二·八”戰爭以後,日本在中國的紗廠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工,於是“大量用這種沒有結合力的包身工來代替普通的勞動者”。

工作性質:

“清晨四點一刻,天還沒有亮,睡在擁擠的工房裡的人們已經被人吆喝著起身了。”

“兩粥一飯,十二小時工作,勞動強化,工房和老闆家庭的義務勞役,豬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踐踏。包身契上寫明三年期間,能夠做滿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還是工作,手腳象蘆柴棒一般的瘦,身體象弓一般的彎,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慘,咳著,喘著,淌著冷汗,還是被壓迫著做工。”

“紗廠工人的三大威脅就是音響,塵埃和溼氣。沒有人關心他們的勞動條件,這大概是自然現象吧,人在這三種威脅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勞。”

待遇:

吆喝。

呼喊。

命令似的高叫。

沒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工資待遇低:

“最初工錢是每天十二小時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幾個星期之後就調到鋼絲車間、條子間、粗紗間去工作……工資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⑷ 包身工給資本家帶來的好處是什麼?

“在一種特殊的低優惠的保護之下,吸收著廉價勞動力的滋養,在中國的日本紗廠飛躍地膨大了。單就這福臨路的日本廠子講……創立第一廠的時候,錠子還不到兩萬,可是三十年之後,他們已經有了六個紗廠,五個布廠,二十萬個錠子,三千張布機,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萬元的資本。”

⑸ 作者對“包身工”這一現象的評價是什麼?

“看著這種飼養小姑娘謀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時候看到過的船戶養墨鴨捕魚的事了。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

⑹ 根據課文內容,理解包身工的含義併為包身工下定義。

(讀出語言資訊,進行整體歸納。)

示例:

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時間),在上海東洋紗廠裡(地點),為外國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質)。因為這些女工在進廠時已經簽訂了賣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權,所以被稱為“包身工”

啟發引導:

① 包身工是舊社會一種變相的販賣奴隸的形式,被販賣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廠做工,沒有人身自由,工錢全歸承包人所有;

② 課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經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包給了叫做“帶工”的老闆。“包”的標誌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處不僅在於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騙,而且是一僕二主:一主是日本資本家(工頭是拿摩溫);另一主是中國二老闆,帶工的。日本資本家稱她們為“試驗工”“養成工”;中國帶工者稱她們為“包身工”;

③ 作品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包身工這一罪惡制度存在的根源,在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動統治;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對《包身工》一文從整體上進行認識和感知,瞭解報告文學的特點及二三十年代出現的包身工現象的社會根源,認識包身工制度的罪惡及其給包身工帶來的巨大傷害,下節課,我們將著重對文字內容進行較全面的分析與探究。

五、佈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三”。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對文字探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包身工》被稱為我國報告文學的經典之作,“包身工”、“蘆柴棒”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給每一位認真讀過本文的人以心靈的震撼。《包身工》的震撼力何在?本節課我們將從寫法、語言、內涵這三個方面入手,做深入的探究。

二、寫法探究

(本堂課主要採用“引疑-議疑-釋疑”的基本方式使師生、生生互動。)

1、引疑:

作者為什麼要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為組材的主線,同時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發展和趨向等內容來構思謀篇?

議疑:

作者寫了包身工起身,讀者目睹她們的悽慘形象會怎麼想呢?自然會產生關切之情,希望瞭解她們的來歷、身份,所以,接著補敘了包身工的來歷、身份。

作者寫了包身工的早餐,讀者目睹她們豬狗不如的飲食自然會想到帶工老闆的殘忍刻毒,於是插敘日本廠家大量僱傭包身工的原因。

作者寫了包身工的上工,讀者目睹包身工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艱苦勞動情景自然會憤憤不平地想到,她們創造的財富到哪裡去了?於是,緊接著插敘日本紗廠榨取中國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實,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工人的壓榨掠奪。

作者寫了包身工收工,讀者目睹了包身工受到的侮辱自然會產生一種痛恨這種罪惡的包身工制度的強烈感情,文章通過議論,預示了包身工制度必然滅亡的結局。

釋疑:

這一篇報告文學,是作者經過幾年的材料積累和幾個月的實地考察之後寫出來的,材料極為豐富,並沒有一個完整的人物、事件,作者卻能把它組織得井井有條,這得力於作者在安排結構時能把握讀者的心理規律,精心而巧妙地安排材料,既具體地再現包身工的一天生活情況,又根據本文主題的需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發展和趨向,展示造成包身工悲慘命運的複雜背景,一條主線與一條副線交互發展,有機地結合,使讀者對包身工制度的罪惡,既有觸目驚心的直觀印象,又有深入全面的歷史認識,達到了虛實相生的表達效果,深化了主題。

2、引疑:

包身工是一個群體,作者運用了什麼寫法使我們對這一群體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認識?

議疑、釋疑:

本文寫作上另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點面結合。

本文既有對包身工悲慘遭遇的概括介紹,對包身工群體形象的簡略描寫,如作者在記敘中集中寫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個場面,這面上的記敘與描寫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勞動狀況,又有對“蘆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動描寫,作者以“蘆柴棒”為例,通過“發燒”“生病”被“抄身”等細節描寫,寫出了包身工奴隸般地“被榨完殘留在皮骨裡的最後一滴血汗為止”的悲慘命運。“小福子”遭到“拿摩溫”和“東洋婆”毒打懲罰的描寫,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3、寫法啟示:

⑴ 所選的材料必須具有典型性,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質,如“蘆柴棒”的事例。

⑵ 根據中心思想的需要,進行剪裁,點面結合,互為補充。本文寫包身工的一天活動情況就是包身工全部生活的縮影。

三、語言探究

(分小組交流、探究。)

示例:

1、精煉簡潔,形象鮮明:

作品開頭寫到“一個穿著和時節不相稱的拷綢衫褲的男子”在吆喝著女工們起床,只用一句話寫他的穿著,抓住了特徵,表現了他的身份,也流露出了作者的憎惡感情。經過一陣吆喝,女工們忙著起床了,工房就象攪動了的蜂窩一般騷動起來,“那男人虎虎地向起身得慢一點的人踢了幾腳,迴轉身來站在不滿二尺闊的樓梯上,向樓上的另一群人呼喊:‘揍你的!再不起來?懶蟲!等太陽上山嗎?’”這裡寫這個打雜快速的連續動作,寫他踢人時用了“虎虎地”這個狀語,十分逼真地表現了這個凶暴的流氓本相,語言十分簡潔,而又形象鮮明。

2、比喻新穎貼切:

說“包身工是一種‘罐裝了的勞動力’”,“絕沒有因為和空氣接觸而起變化的危險”,比喻新穎貼切,形象鮮明,表現了包身工們沒有半點自由的受壓狀態。寫到紗廠車間裡音響、塵埃和溼氣三大威脅時,也用了生動的比喻。“沙沙的急雨”和“隆隆的雷聲”這兩個隱喻,寫出了遠處的聽覺感受,接著,用了“馬達的吼叫、皮帶的拍擊、錠子的轉動、齒輪的磨擦”四個排比句子,然後把“一切使人難受的聲音”比喻成“好象被壓縮了的空氣一般緊裝在這紅磚牆的廠房裡面”,給人以強烈的感受,就象聽到車間裡的巨響一樣。用“愛作弄人的小惡魔”來比喻無孔不入的飛絮,加強了讀者的厭煩感覺。

3、個性化的語言:

通過對話表現人物的性格,是作品的語言特點之一。包身工這些奴隸,雖然是會說話的工具,但也沒有多少說話的權利,作品沒有寫到他們的對話,但寫包身工的壓迫者時,對話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一段對話都生動地表現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徵。例如,蘆柴棒生病時,打雜的說:“假病!老子給你醫!”打雜的向蘆柴棒頭上潑了盆冷水,寒冬時節,她反射地跳起來了,老闆娘就笑著說:“瞧!還不是假病!一盆冷水就醫好了。”

兩個人的話都表現了狠毒的本質。但又不完全一樣,打雜的粗暴,而老闆娘則顯得狠毒而又陰險。

4、精闢的警句:

語言上的另一個特點是警句的運用,象“罐裝了的勞動力”,“每一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箇中國奴隸的冤魂”,“黎明的到來,還是終於無法可以抗拒的”,“我也想警告某些人,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就都是非常精闢的句子。這些警句,是作者運用正確的觀點,深入地觀察現實生活,把從中領會到的思想壓縮在極其簡練的語句裡,因而顯得簡潔、生動、含蓄而有力量。

四、作品的內涵探究

引疑:

《包身工》作於1935年,至今已經70多年了,今天我們讀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你認為文章為何具有如此的震撼力,說說你的看法。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體會作品深刻的人文內涵。《包身工》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毫不畏懼的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

議疑:

今天的“打工仔”與當年的“包身工”相似嗎?

社會是複雜而多面的。一些現代民工與七十年前包身工的悲慘境遇相似,但又不盡相同。

釋疑:

書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們不會抗爭也不懂得抗爭。而今天的打工仔從農村走進城市,走進外企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們有抱負更有人格尊嚴。(可聯絡孫天帥事件。)

五、結語

本文雖然是老文章,反映的是上世紀初的事情,和我們的時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現出一種社會責任感、一種對於人的尊嚴和人的生存權利以及勞動權利的尊重,這些情感卻是永恆的,值得我們一生銘記的。

六、課後作業

根據課文內容,發揮你的想象,設計“小福子與蘆柴棒的對話”,要求寫出人物的個性特點,200字左右。

《包身工》優秀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包身工的涵義及包身工制度。

2.學習《包身工》的寫作手法。

A.刻畫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B.藝術構思;C.細節描寫;D.語言風格。

3.瞭解《包身工》的影響。

教學重點難點

教具陽市學具

預習

要求

教師活動內容、方式學生活動方式、內容旁註

一、複習

1、夏衍,原名沈端先,他是我國著名的劇作家。其中有電影劇作《上海屋簷下》、《法西斯細菌》,改編魯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鋪子》。《包身工》是一篇我國新聞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報告文學。全文的線索是什麼?

2、在上節課中我們分析了包身工們的實際年齡、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和被剝削程度。

Q1:作者為什麼要描寫那個穿著和時節不相稱的拷綢衫褲的男子?被他連踢帶罵吆喝起床的“豬玀”如此“懶惰”?

A:豪華的不合時宜的穿著,揭示了那個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內心世界,與包身工們“衣服破爛”形成鮮明對比。

在惡劣的勞動環境(音響、塵埃和溼氣)的威脅下,經黨捱打受罰而又只有兩粥一飯的包身工們,每天從事繁重的工作長達十二小時,因而身體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點一刻”那麼早就又得起床,難免一些人一時起不來。但這不能說明包身工們懶惰,反而和包身工們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Q2:包身工們的“女性所有的那種害羞的感覺”為什麼“似乎已經遲鈍了”?她十五六歲,除了老闆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為什麼朝夕相處兩年多的同伴卻“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這合不合情理?

A: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現象,是當時包身工們被壓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慘生活的寫照,完全合乎當時特定的“情理”。

Q3:她們是如何淪落到這種地步的?

A:在家鄉無法活命,又受騙簽下了“包身契據”,所心“她們的身體”“包給

了叫做‘帶工’的老闆”,成了“替帶工賺錢的‘機器’”。在“包身契”上早已寫明“生死疾病,一聽天命”。當女孩子真的有事時,她們真的沒臉見人了嗎?

Q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經濟原因是什麼?

6-8由包工頭“招工”的例項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由“芒柴棒”等人的例項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發展的三個原因。

24、25以大量確鑿的資料闡明包身工制度發展的實況。

19-23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脅和三大罰規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惡。

我們包身工的悲慘遭遇、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原因及本質有了一個全面、概括地的瞭解,那麼對於具體的例子也就是書上所說的點面結合的中典型人物“蘆柴棒”、“小福子”遭遇:燒火、生病、抄身、挨罰。這樣寫的作用是:具體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課文的內容充分,典型突出的點上的材料使課文內容深刻鮮明。點面結合,相得益彰,增強了課文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夏衍先生在1959年《從“包身工”引起的回憶》中寫道:“對現在的年青工人來說,大概這些都已經是歷史上的‘陳跡’了,在那個悲慘的時代,今天的青年人還沒有出世。那麼,我想,回頭來知道一點過去的事情,應付更深刻地感到作為一個毛澤東時代工人的幸福。人吃人的社會,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工人給資本家當牛馬,當蟲豸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可是我們得記住:要趕走帝國主義,要推翻人吃人的社會制度,人們的先人曾會出了無數的生命、血汗與眼淚。幸福不是無代價可以得來的。為了今天的幸福,為了更幸福的將來:愛黨、愛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新中國而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應該是我們青年一代的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聶耳先生譜曲、;田漢先生填詞的,當時有人提出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立,如果選用這首歌,是不是感覺上太悲壯了。當時議論紛紛,最後周恩來總理說了一句話:“我們要居安思危嘛!”我們現在學習這些作品,其中最大的意義就是懂得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麼地來之不易的。

高一語文上冊《包身工》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選材和結構的特點: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動作為記敘主線,穿插有關包身工制度的起因、發展和趨向的說明和議論,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表現主題。

2、學習本文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以及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

3、體會本文語言的形象、鮮明及句式豐富多變的特點。

4、認識包身工制度的罪惡,認識帝國主義及封建勢力殘酷壓榨中國勞動人民的罪行。激發學生對包身工的同情,對剝削壓迫者的仇恨。

教學設想

本課教學以自讀討論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通過教給方法、提示、引導,達到提高學生自讀能力的目的。

1、佈置預習,要求學生課前閱讀“預習提示”,分析提示要點;閱讀全文,按下面的提示進行思考,理清全文脈絡,理解全文內容。

①給課文劃分層次。(培養分析能力)

②瞭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課後“思考和練習”的要求作口述的準備。(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③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發展和趨向,作簡要的概括。(培養概括能力)

2、抓住典型的場面描寫、人物描寫和抒情議論片斷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達的深層意思,語言的特色,學會精讀課文。

重點分析的片斷:

① 1-4段包身工起床的場面描寫。

② 14、15段“蘆柴棒”得病備受折磨這一場面描寫。

③ 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懲罰”的記敘。

④ 26段關於包身工悲慘命運的概括描寫。

⑤ 最後三段的抒情議論。

3、教學時,老師的講解和學生的討論、練習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分析“預習提示”弄清學習重點。

2、給課文劃分層次,理解作者選材、構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脈絡。

3、瞭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飲食、勞動的情況。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發展和趨向。

目的:①讓學生習慣於根據整個單元的要求和每課學習的重點,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課文;

②大致弄清本文的結構和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學習課文“預習提示”,理解提示的要點。提問:“預習提示”有哪些要點?

老師小結:第1段三個要點:

(1)體裁:報告文學。報告文學是文藝性的通訊、速寫、特寫的總稱,要求有真實性和典型性,能迅速及時反映現實生活。我們學過的報告文學有《誰是最可愛的人》、《地質之光》等。

(2)寫作年代:1935年。作者經過兩個多月起早摸黑深入工廠觀察調查瞭解才寫成這樣真實的文章。

(3)中心思想:(見“預習提示”第1段第二句話)。

第2段的要點:文章的內容和結構。以記敘包身工一天生活為組織材料的線索,以說明、議論的表達方式介紹包身工制度的起因、發展、趨向作為配合。

第3段要點,本文寫作特點:

(1)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

(2)點面結合,既介紹面上包身工的生活、勞動情況,又對“蘆柴棒”、“小福子”這兩個典型人物作點上的描寫。

二、提問:《包身工》全文可分幾部分?每部分主要講些什麼內容?

同學討論後,老師小結:課文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8段)記敘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況,描述她們惡劣的居住條件;介紹包身工的來源和身份,說明包身工產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9-17段)記敘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們惡劣的飲食條件;分析包身工發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18-25段)記敘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廠勞動條件的惡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殘酷剝削、壓迫,指出在中國的日本紗廠因剝削包身工而飛躍膨大的趨勢。

第四部分(26-33段)總結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慘命運,所受到的殘酷剝削、壓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滅亡。

三、請同學口頭講述包身工的生活、勞動情況。(參考“思考和練習”五的要求)

四、提問:讓同學根據課文回答下面的問題:

(1)包身工制度產生的背景是什麼?

明確:日本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農村破產,特別是災荒後貧苦農民無法維持生活,只好讓兒女到上海當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發展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日本廠家特別願意僱用包身工?

明確:三個原因:可靠(身體屬於帶工老闆,沒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與外界隔絕,不受外界工潮的影響)、價廉(工資不及同類男工的三分之一)。

(3)由於吸收了廉價勞動力的滋養,日本紗廠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發展,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明確:從日本紗廠的發展看,日本大財閥三井系由一個廠,不到兩萬錠子,發展到有六個紗廠、五個布廠,25萬個錠子。從包身工人數看,上海三十間日本廠,包身工人數按最少佔50%算,也有二萬四千人以上。

五、佈置作業:“思考和練習”一、二題。

板書設計(可用投影機逐部分顯示出來)

一、記敘包身工起床情景,廉價包身工制度的產生。

二、記敘包身工早餐的情景,並論及包身工制度發展的原因。

三、記敘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國主義工廠對工人階級的殘酷剝削。

四、全文總結,概述包身工的悲慘遭遇,憤怒控訴野蠻的吃人制度,指出黑暗終將過去,黎明定會到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重點分析:(1)1-4自然段包身工起床的場面描寫。(2)14、15段“蘆柴棒”得病備受折磨這一場面描寫。(3)21-23段“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懲罰”這一段的敘述。

目的:讓學生了解場面描寫、點面結合的寫法和選材的典型性,並賞析語言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全班同學朗讀1-4段。

老師提出下面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可用投影機顯示,或用小黑板列出)

(1)這一場面描寫按什麼順序著筆,下邊的分析哪一項不符合原文:

A 先寫打雜再寫包身工

B 先寫地下再寫樓上

C 先寫群體再寫個人

D 先寫環境再寫人的活動(答案:D)

(2)試用一個詞概括穿拷綢衫褲的男子的形象。(凶惡)

(3)用扼要的詞語概括一下這幾段中所描寫的包身工住宿的環境的特點。(地方狹窄、空氣汙濁)

(4)分析描寫樓下包身工起床情況的這句話:“打呵欠,嘆氣,叫喊,找衣服,穿錯了別人的鞋子,胡亂地踏在別人身上,在離開別人頭部不到一尺的馬桶上很響地小便。”

a 試用一個詞語概括句中所描寫的情況。(亂哄哄)

b 主要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情況?(住的地方太狹窄)

c 這句話用了7個短語,這些短語按什麼順序排列?產生怎樣的表達效果?

(按起床時動作先後的順序排列,這一連串動作的記敘與描寫具體表現了騷亂的情況)

(5)分析描寫樓上的包身工起床後下樓的句子:“蓬頭,赤腳,一邊扣著鈕釦,幾個還沒睡醒的‘懶蟲’從樓上衝下來了。”

a 用一個短語概括這句子描寫的情況。(狼狽不堪)

b 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是什麼?(穿拷綢衫褲男子的威迫。)

c “衝”這一動作表現了包身工當時怎樣的心態?(提示:興奮?害怕?衝動?還是魯莽?正確答案應是:害怕。) d 這句子結構上有什麼特點?有什麼表達效果?

(這句話把描寫包身工起床後趕忙下來的短語放到主語前邊,突出了她們當時的狼狽相,更深刻地表現了她們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憐。)

(6)第2段最後兩句寫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覺的遲鈍,是一種怎樣的心態表現? 為什麼會有這種心態的出現?

(表現了包身工長久受非人的折磨而變得麻木的心態)

(7)1-4段和第5段都寫到包身工住的條件的惡劣,兩者運用的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要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

(前面用敘述、描寫方式通過寫起床情況表現了住地的狹窄,空氣的汙濁,後者用說明方式直接作介紹。前者形象、具體,使人有如臨其境的感覺;後者準確,使人有全面的瞭解。兩者結合給人較完整的認識。這樣寫法顯示了作者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技巧的熟練。)

二、請一個同學朗讀13-15段,大家一齊思考討論下邊的問題:

(1)作者在這裡寫“蘆柴棒”受虐待是為了說明什麼?

(目的在說明包身工沒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現她們受殘酷的壓迫。)

(2)場面描寫著筆有輕重,表現有主次,14、15段的場面描寫表達的重點是“蘆柴棒”的慘,“打雜的”凶,還是老闆娘的奸?

(“打雜的”凶)

(3)分析打雜的怎樣給“蘆柴棒”“醫”病,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寫打雜的虐待“蘆柴棒”的主要動詞找出來,體會它們的作用。

(摔、踢、潑三個詞表現了“打雜的”凶狠。)

老師小結:這一段場面描寫用詞準確,文字緊湊,主次配合很好。摔、踢、潑三個動作,一個凶似一個。“蘆柴棒”突然的跳,襯托了“打雜的”凶,突出了“蘆柴棒”受虐待的慘,最後老闆娘的笑和她的話既與上文“假病!老子給你醫!”照應,又表現了她的殘酷,無人性,更顯出“蘆柴棒”遭遇的悲慘。短短的一段文字讀來催人淚下,使人髮指。這一段“點”的描寫與“面”的描寫相配合,大大豐富文章的內容,深刻地表現了主題。

三、老師提示:選材要選有典型性的材料。

21-23段是點的描寫,寫“小福子”受懲罰,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去思考、討論:

(1)小福子為什麼受懲罰?

(2)小福子受到什麼懲罰?

(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懲罰?

(4)小福子受懲罰的時間有多長?

大家可以帶著這些問題聽這三段文字的'表情朗讀錄音。(放錄音)

同學議論、回答問題後老師小結: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這話很能表現出她們悲慘的處境。文章對小福子受罰的敘述與描寫正體現了這一點。她只因為整好了爛紗沒有裝起這一點小事就遭打,“拿摩溫”打她,東洋婆罰她頭頂皮帶盤心子,向著牆壁站立,罰了兩小時,趕不出一天的活,帶工老闆又打她。此外還會被餓飯、吊起、關黑房間等懲罰。小福子受罰的描寫表現了包身工受罰的隨意性、殘酷性、多樣性和時間長等特點,典型地表現了她們受壓迫的慘重。

四、佈置作業:[思考和練習]四。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分析文章最後一部分(即26-33段)理解作者如何用形象的語言作面上的概括,用典型的事例作點的刻畫,表現包身工悲慘的命運,揭露帶工老闆剝削的狠,剝削的深,以總結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過聯想進行抒情、議論,憤怒控訴野蠻的包身工制度,深化主題。

2、賞析文章中形象語言的特色。

3、總結全文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全班同學朗讀26-33段。

二、分析26段,請同學思考並回答下面的問題:

(1)這一段是寫什麼的?(是寫包身工的悲慘遭遇的)

(2)這一段共有三句話,各從什麼角度去表達這一段的中心?

(第一句從面上作概括的敘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寫,第三句舉典型人物作點上的描寫。)

(3)第一句開頭有六個短語,表述了豐富的內容,試指出每一個短語所指的內容:

“兩粥一飯”指:(惡劣的飲食)

“十二小時工作”指:(長時間的勞動)

“勞動強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闆家庭的義務服役”指:(超經濟剝削)

“豬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條件惡劣)

“泥土一般地被踐踏”指:(受壓迫的慘重)

(4)這一段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起了什麼表達作用?

(排比:加強了語勢,增強了感情色彩。反覆:表達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使讀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運的悲慘。)

三、提問:27、28段主要寫什麼?(寫老闆剝削包身工的狠心。)

四、提問:29、30段主要寫什麼?(以“蘆柴棒”為例,具體地揭露包身工受剝削的深。)

五、老師小結:

26-30段是課文第四部分的一個層次,作者從總體(面)、從個體(點),又從反面寫老闆的狠作反襯,揭示包身工命運的悲慘。

六、請同學閱讀最後三段(31-33段)分析回答下面的問題:

(1)作者在這幾段中作了怎樣的聯想,這些聯想對錶達中心有什麼作用?

明確: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聯想到船戶養墨鴨捕魚的事。通過聯想把包身工和墨鴨比較,指出墨鴨養活船戶,包身工養活帶工老闆,但船戶對墨鴨沒有怎麼虐待,帶工老闆卻殘酷壓迫包身工,連一點施與的溫情也沒有,強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壓迫的慘重,人不如禽的命運。

32段由包身工的處境聯想到16世紀封建制度下的奴隸,指出20世紀的工人卻和16世紀的奴隸受著同一樣慘無人道的待遇。

33段聯想到美國進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紀美國資產階級的話,既控訴了資本家對包身工的剝削壓迫,又表現了作者對包身工制度必然滅亡,新社會必然出現的信心。

(2)“看著這種飼養小姑娘謀利的制度”一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為什麼要用“飼養”這一個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用他們多年熟練了的、可以將一根稻草講成金條的嘴巴,去遊說那些無力‘飼養’可又不忍讓他們的兒女餓死的同鄉”這一句中也用了“飼養”一詞,其作用與表達的感情有沒有不同?

明確:用“飼養”一詞是運用了比擬(擬物)的修辭方法,這詞在兩句中的作用和表達的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揭露了資本家不把包身工當人,表現了作者憤怒的心情;在後一句中是描寫農民的貧困,無力撫養兒女,只能像飼養牲畜那樣對待他們,表現了作者的同情。

(3)第32段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開頭連續用了五個“沒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現了作者對包身工處境的同情;又用“沒有……”和“有時是……”對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殘 酷、野蠻,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憤怒。

(4)“黑夜,靜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徵什麼?“黎明”象徵什麼?用“畢竟”一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黑暗象徵舊社會,黎明象徵光明的新世界,畢竟一詞表現了作者對新社會出現的堅強信念。

七、老師小結本課寫作特點。(有時間可先讓同學自己歸納,然後老師小結)

(1)選材精當。有感性的表現包身工生活情況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議論,具體的統計數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況的材料。也有點上的反映個別典型的材料。例如,關於包身工的工資,既介紹最初每天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做男工的工作,只及男工的三分之一;又具體介紹“蘆柴棒”現在的工錢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錢三角二分做平均,兩年來帶工老闆從她身上實際已經收入二百三十塊錢。材料的精當,使人有一個完整、深刻的印象。

(2)結構安排恰當。以記敘一天生活為主線,把其他材料適當穿插到說明、議論中作配合,使文章顯得線索分明、內容充實,敘事中以順敘為主,間以補敘、插敘,既條理清晰,又安排得靈活。在表達方式的運用上,前三部分,記敘和說明、議論交錯運用,最後一部分總結部分著重在抒情,各有側重而又互相配合,成為有機的整體。 (3)語言生動有力。課文中比喻運用較多,恰切而生動。就以描寫包身工的比喻來說就有:“她們是帶工老闆賺錢的‘機器’”、“血肉造成的‘機器’”、“罐裝了的勞動力”、“豬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踐踏”、“手腳像蘆柴棒般瘦,身體像弓一般的彎,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慘”從不同角度把包身工的悲慘遭遇形象地表現出來。其次,作者善於運用排比句寫包身工群眾的情況,很有表現力。例如寫起床後的活動:“她們有的在水龍頭旁邊舀水,有的用斷了齒的木梳梳掉緊粘在頭髮裡的棉絮,有的兩個一組兩個一組地用扁擔抬著平滿的馬桶,吆喝著從人們身邊擦過。”貧民窟式的生活圖景躍然紙上。又如概括包身工的悲慘遭遇:“兩粥一飯,十二小時工作,勞動強化,工房和老闆家庭的義務服役,豬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踐踏。”六個短語簡短、有力、形象,包身工的悲慘盡在其中。寫包身工病中:“咳著,喘著,淌著冷汗,還是被壓迫著做工。”短短十六字,寫出可憐萬狀。人物的語言寫得尤其生動。帶工老闆下鄉遊說那一番話,把騙子的嘴臉寫得活靈活現,一句“死懶!躺著不起來,活該!”顯示了老闆娘的橫蠻;一句“不還錢,可別作夢!寧願賠棺材,要她做到死!”描繪了老闆的凶相。此外,反語的運用,句式的變換都是很成功的。

教學目標 篇四

1.瞭解包身工的涵義及包身工制度。

2.學習《包身工》的寫作手法:A.刻畫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B.藝術構思;C.細節描寫;D.語言風格。

3.瞭解《包身工》的影響。

《包身工》優秀教學設計 篇五

【教例簡述】

此教例參照黃芬興老師論文《淺談〈包身工〉中“間隔異稱”的表現力》(《學語文》1988年第4期P31)改編。

【課時】

一節。

【教學內容】

《包身工》中的稱說。

【教學過程】

老師: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表達方法。下面我們深入研究一下作品中使用“稱說”的技巧。請大家用幾分鐘的時間,找出所有關於“包身工”的稱呼、稱謂、稱說。

同學們指出的有:豬玀、懶蟲、蘆柴棒、女孩子、鄉下姑娘、包身工、試驗工、養成工、機器、罐裝了的勞動力、泥土、奴隸、墨鴨、冤魂……

教師:大家找出的這些稱說,我已經板書在黑板上了。大家能不能解釋一下它們各自的含義?

同學們競相發言:

“豬玀”,是帶工老闆對包身工侮辱性的罵語,它表現了包身工身份的低下,揭示了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環境。

“機器”,表明包身工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人的生活權利被剝奪,她們只是別人賺錢的工具。

“奴隸”,沒有人的一切權利,它一針見血地點破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質,暴露了這種剝削制度的極端反動性。……

教師:下面再請同學們談談這些稱說的表達特點。

同學們繼續發表看法:

有比喻,有反覆,有借用。

在反覆使用中冠有不同的附加成分,表達出不同的含義。

作者借用了一部分稱呼,也客觀地解釋了一些稱說,還在抒情議論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性的稱說。

有的稱呼表現了包身工的處境,有的稱呼表現了包身工的來源,有的稱說表現了作者的憤怒。……

教師:

討論到這裡。應該說同學們對課文中稱說的含義已經有了較深刻的理解。但大家注意了沒有,我把大家找出的二十幾處稱說有意識地板書為三塊。一塊為作品開頭部分的稱說,一塊為介紹包身工的來歷等內容的稱說,一塊為作者用來揭露包身工制度實質而安排的稱說。

大家要思考:

第一,三“塊”稱說的表達角度有什麼不同。

第二,三“塊”稱說在文章結構上有什麼不同。

第三,三“塊”稱說在表達文章主題上有什麼作用。

第四,稱說在表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請大家從這四點中選擇一點,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寫一篇賞析短文。

【評析】

教例中的這個“點”選擇得很好。角度獨特,例證豐富,內蘊精深。充分分地顯現了教材的魅力。教例中表現了教師的“法”用得好。從總的教學思路講,運用了“選點突破法”。從擷取教學內容講,運用了“一線串珠法”。從教學的立意講,運用了“卒章顯志法”和“意外結尾法”。此兩法的運用,充分表現了教師教學立意的高遠。原來,教師的用意,是通過釋詞見義,將學生引向品評鑑賞,從字裡行間入手,引導學生去回味文章勝景,去領略作者如此這般的深邃匠心。

但教師又不把話說完,只是點到為止,艱難的品析過程讓學生自己去經歷。可以說,學生決沒有想到教師還會“卒章顯志”,點出那需要深入思考的四“點”,它給了學生一個“意外”,為學生創設了一個需要探求的奇景,同時也提高了品評鑑賞的層次。有了好的教學材料,還要會巧妙地安排設計,這就是教師的魅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zh-tw/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ez7w3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