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清塘荷韻》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清塘荷韻》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清塘荷韻》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一

《清塘荷韻》是季爺爺的代表名篇,今日我讀了《清塘荷韻》,平平淡淡的文字,讀起來卻感觸頗深。《清塘荷韻》是寫了季爺爺把幾顆洪湖的蓮子投入門前的池塘,期望長出蓮葉荷花。

經過四年的耐心等待,最終長出了大片荷葉,葉子擴張的速度驚人地快。光長荷葉是不行的,荷花也接踵而至。那裡的荷花不僅僅紅色濃,並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開出十六個復瓣。

文中還寫了他讀過一本詩話,其中有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作者認為第二句對仗不工整。我與爸爸探討時,爸爸也有同感,爸爸對了一句:池花對影落,日葵向陽開,我看比較工整。

《清塘荷韻》文中還提到,一年夏天,天氣十分炎熱,而荷花卻開得特歡,幾乎連池塘的水面都看不見了,寫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也寫出了季爺爺喜愛荷花的心境。文章的後面寫他的一個愛花的鄰居,天天數荷花。季爺爺是明白的,在荷葉底下、石頭縫裡,旮旮旯旯,不明白隱藏著多少花骨朵兒。荷花的生命力也是很頑強的。

季爺爺寫的文章,詩句引用得很多。如在文章中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靜靜的池塘裡靜靜地開著荷花,這種境界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季爺爺的文章異常好,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以後慢慢品讀和體會。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二

荷花具有無窮的魅力,是每個人都向往與追求的。

荷花有著絢麗奪目的豔紅,給人美的感覺;荷花有著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令每個人所敬佩;荷花有著保護它的荷葉,使它在風雨中依舊保持優美的風姿。

美好的事物都是爭取追求來的,不勞而獲總是不可行而又不可取的。作者這樣的愛像蓮花這樣美的事物,正反映了它追求卓越嚮往美好的精神。

池塘太空,而剛種上的蓮花給人希望的感覺,作者的美好願望都寄託在了這小小的池塘。而這荷花,讓人期盼了三年,依舊沒有開出像樣的花朵。讓人們的希望轉變為了失望。

而奇蹟就出現在第四年,那久違了的荷花,終於怒放,絢麗的色彩引人注目,單調的綠色池塘裡,有了荷花的點綴,變得如仙境一般。如此美景,令人心曠神怡,怪不得作者拿它與西湖相比較,可見它的美麗是如此讓人回味無窮。

荷花的精神與它絢麗的外表得以相稱,這種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實在是值得大家學習。它代表的是一個人的品質,一個人的品質如何決定著它的性格,性格的差異又有不同的命運。

付出一定會有回報,它有時來得晚,有時又來得早;有時會很多,有時卻很少。但是請相信不管早晚多少,它都一定會來!像這荷花一樣,作者辛苦的種下它們,期盼著能快點看到這美麗的荷花,而這荷花,卻讓它等了足足四年。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它來到了,它沒有辜負人的希望,而且一來就是一大片,讓人又驚又喜。

荷花固然美麗,但它也有凋零的那一剎那,凋零並不是壞事,它意味著更好的生長與發展。生活也一樣,挫折並不一定是壞事,它是在為我們的成功鋪路。

荷花美麗動人,但其精神更加可貴,我們要向荷花學習,追求像荷花一樣卓越而美好的一生!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三

拜讀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不禁被文中優美的言詞,深刻的思想所折服。文章意味蘊藉,僅已栽荷小事便道出了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濃烈的期盼,希望和欣慰。文章構思之巧妙,寫作之精良,實令我讚歎不已。

再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覺兩文之差異甚大。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表達了自已淡淡的喜悅與哀愁,這便與季先生強烈的希望之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樣是寫荷花,朱先生在觀賞美,而季先生是在創造美。觀賞美的人每當發現美中之不足。便多幾分惆悵,但創造美的人會痴迷於美中,戴著美的眼鏡看世界,一切都是完美的,毫無瑕疵,他沉浸在美中,樂觀看世界,永遠有希望,永遠有快樂。

在《清塘荷韻》中,季先生行文嚴謹,貫穿全文的兩條線索十分明顯,一條以荷塘中荷花情況為線:先寫原先塘中似有荷花但現在全無,再寫我種蓮子,接著寫第一、二年塘中仍無荷花,然後了寫第三年“塘中浮動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葉片”,最後寫第四年荷花生長旺盛,荷葉“遮蔽了半個池塘“。另一條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先是塘中無荷花,作者“總覺得是一塊心病”,再是種了蓮子作者微有希望但情緒還比較消極,接著作者的期盼日益強烈,然後兩年過後塘中仍無荷花,作者“完全灰了心”,繼而到了第三年荷花長出“五六個葉片”。作者自白“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最後第四年荷花茂盛,作者“心中狂喜”。

整篇文章,以時間順序行文,事情起因、經過、結果交待清楚,過渡自然。兩條線索既相對獨立,又密不可分,它們被作者的那管神奇的筆有機地結合起來,真可謂是:相輔相承,相孕相生。

從文章的許多方面而言,《荷塘月色》與《清塘荷韻》都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首先《荷塘月色》是以空間順序行文,頗有些遊記的味道,這是寫作順序的不同。其次,《荷塘月色》的內容以作者所感為多,它是抒情散文。但《清塘荷韻》的內容中作者的所感相比之下便顯得十分單薄了,它們大都凝聚在作者的一舉一動中,較為含蓄,且整段的“自我剖白”在《清塘荷韻》更是全無蹤影,因此我認為與《荷塘月色》相比之下,《清塘荷韻》更傾向於敘事散文,此乃文體之異也。接著,《荷塘月色》是以“荷塘”這一地區作為寫作物件的,文章以寫景為主,這就決定了它的寫作手法,即《荷塘月色》是在寫荷塘範圍內作者所見之景,描寫的景物眾多,強調的是景物間的相互搭配,所要表現的是荷塘周圍景色的和諧美、整體美。而《清塘荷韻》中,季先生描寫的景物就具有了單一性,他只刻畫了荷花,表現他對荷花頑強的生命力的讚美,寫作中採用了一枝獨秀的方法,而對其它景物隻字未提,這是寫作手法的差異。

下面是文章所提及的相同細節間的區別。如:同樣是因為等了四年,所以“心中狂喜”,且感嘆於自然力的偉大。同樣是看到了昂首怒放的荷花,朱先生說它色白,為點綴之物,但季先生說它“紅豔耀目”,“凌駕於荷葉之上,迎風弄姿。”最後,我要說兩文結果不同,朱先生最後是“什麼都沒有”欲超脫而不得,心情鬱悶。季先生最後得到了滿塘荷花,並且這些荷花被命名為“季荷”,他心中自然無比愉快。當然,兩篇美文在用詞、造句、修辭等眾多方面是近似的。這裡便不消細說。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四

我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散文。閒暇之餘,我會先泡上一杯芬芳的茉莉花茶,然後端坐窗前,手捧一本經典的散文佳作,細細地品讀。那日午後,我再次翻開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其實,對於這篇佳作,我已讀過多遍,但每一次讀來,心中都有新的感觸……真是含英咀華,回味無窮。下面,我就以笨拙的文筆,來斗膽評析一下這篇美文佳作。

《清塘荷韻》是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寫於一九九七年一篇散文,當時,季老已是八十六歲的高齡。文章開頭,他是以較為平淡的文筆,記述自己所處的北京大學的朗潤園內,有一個數畝的清塘,以前,清塘內長有許多荷花,每當到了盛夏時節,荷塘內就會翠蓋紅裳,清香逸散。

但是後來,荷花莫名其妙地遭到劫難,全都消逝得無影無蹤,只剩下一塘寂寞的清水,季老作為一名熱愛生活,嚮往自然的文人,他常渴望清塘中會重新長出荷花來。

有一天,季老的一位朋友帶來幾粒洪湖蓮籽,他就滿懷希望地把這幾粒不起眼的蓮籽丟在清塘內。他期待著有一天,奇蹟會發生,孤寂的清塘內會長出荷葉來……但是,很遺憾,第一年、第二年,水面上毫無動靜,就在作者灰心喪氣的第三年,一直靜寂的水面上竟出現了五六片荷葉,這怎不讓季老歡欣鼓舞!

雖然,這幾片荷葉都是那麼的纖細柔弱,毫不起眼,但總算有了希望,有了盼頭。到了第四年,荷葉竟然不停地生長出來,大面積的鋪展開來……以至於把整個清塘的水面都佈滿了!

我讀到這兒,真是感嘆生命的偉大與神奇!這又怎能不讓季老欣慰,是季老創造了這一美麗的奇蹟!他竟把西湖的“接天連日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搬到了自己的家門前!

縱覽全文,季老的寫作順序是盼荷、種荷、觀荷、賞荷,他向我們娓娓道來,他又把動靜兩種截然不同的描述完美結合。季老寫道,在蓮籽剛剛投入湖中淤泥的第一年、第二年的時候,水面不見一點兒動靜,這些是靜的描述;第三年,水面上也只是僅僅長出了幾片纖弱的圓葉,到了第四年,荷葉的綠色竟蔓延到整個荷塘,每天都有變化,這是動的描寫。

還有在賞荷時,季老又一次運用動靜結合的方法。他巧妙地運用了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又是靜的描寫。“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撲通一聲,是我的小貓撲入水中,把月亮的倒影打的支離破碎,好久才恢復了原形。”這幾處都是動的精彩描寫,這一靜一動的對比,形成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無限的遐思,真是越品越有味道。

季老的文筆雋永,情感更是真摯。他能巧妙地把荷花細微的變化與自己的心理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自己對荷花的一腔深情抒寫得淋漓盡致,誠摯地表達了他對荷花的無比熱愛之情。

在文章結尾處,季老又寫到,天氣逐漸轉寒了,這滿塘的荷葉荷花也即將凋零、消逝,但是,荷花的根還在,它們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是的,荷花是不會消逝的,它會繼續儲蓄著生命的能量,等到來年的春天,又會翠葉輕舞,重綻嬌顏。季老引用雪萊的詩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正是表達了他對生活的熱切向往和對未來的美好希望,以及他對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決心與信心。

回想季羨林先生的一生,那真是曲折坎坷,歷盡風雨……但他始終保持著寧靜、豁達、樂觀的心態,他一生甘於寂寞,淡泊名利。他熱愛祖國、人民,他把自己的畢生所學,完全奉獻給了祖國人民。這不正像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花嗎?荷花的高潔品性,不正是季老一生的精神追求與寫照嗎?

還有,本文的語言異常的細膩優美,讓人讀了猶如品酌一杯芬芳的清茗,又如聆聽了一首舒緩的禪曲……真是回味無窮,妙不可言。我特別喜歡文中那些描述荷花色彩、姿態的經典語句,細細讀來,真的就彷彿把我帶到了荷塘前,看到了那一株株在微風裡搖曳的嬌荷……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我可以這樣說,本文不論是謀篇佈局,還是語言運用,真是無愧為一篇經典名作。向季老致敬!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五

荷花,自古就是純潔的象徵,人們經常用“出汙泥而不染”來形容荷花的純潔。而季羨林筆下的荷花,在不失原有的清秀之美的同時,又給人帶來了一種張揚、蓬勃的生命活力,尤其是最後幾句:“再過一兩個月,池水一結冰,連殘荷也將消逝得無影無蹤。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它們的夢一定能夠圓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更是體現了荷花除了純潔之外,還有著頑強的生命,不屈的精神。

季羨林先生的“季荷”十分的樸實無華,沒有牡丹的雍容華貴,沒有曇花的轉瞬即逝,沒有玫瑰的妖嬈,只有樸實無華的純潔之美和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對於荷花,我個人認為,荷花的精神比它的外表更令人喜愛。再美麗的外表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失去光彩,但精神卻會被傳承下去,只要生命存在,精神就不會消逝。

的確,生命被賦予了美麗的外表就會被人們所關注、嚮往,但生命卻不是因為美麗的外表而變得有價值或令人敬佩,而是擁有了高尚的品格、精神才會得到人們發自內心的讚美,甚至令人們神往。

荷花之所以更出眾,不僅僅是它美麗的外表,更是因為它的純潔,樸實品質。而“季荷”又體現了對春天的嚮往,對生命的嚮往,這也反映出了季羨林先生對於生命的張揚,蓬勃。

倒數第二句“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也說明了“季荷”的信心,說出了季羨林先生的信心。

願季荷就這樣一直開下去吧。

清塘荷韻讀後感 篇六

讀過季羨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韻》一書,有幾點感想。

以前,曾有一個偏見,那就是中國已經沒有大師級的人物了,即便是有也不是那些為人所熟知能詳的,我總覺得真正的大師應該是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平,不為高官仕途所累,一心為學的人,並且他的為學並非獨領一枝,而是博大精深,涉獵廣泛而又不失其精要的。如此人物當今世界已是寥寥,很多人物未免都徒有虛名罷了。

直至讀了季老的書,又到網上查了一下相關資料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孤陋寡聞,擔當國學大師、國寶級人物、學術泰斗的稱號,季老真是名至實歸的。

在書中,季老說自己“不是個用功的學生,玩的時候多,唸書的時候少”,他也說自己不是天資聰穎的孩子,這就很讓人費解了,試想一個天資並不出色的人,又不用功,怎能在若干領域都能有所建樹,並且曾經用了四十天的時間學會了梵文。我覺得他說的不用功可能單指國小的時候吧,至於長大以後卻一定是極用功的,就連北大的老校長鬍適都稱讚他“治學最嚴謹,態度最勤奮”,可想他的勤奮並不是一般意思上的勤奮。

古往今來,凡有大成就者必有常人未有的勤奮精神,就我所知的錢鍾書、梁啟超、李敖等人,無一例外,均有超人的勤奮與剋制。樑、錢、李三人,天資自不必說,若無勤奮治學的精神,恐怕是很難達到目今之成就的。

天資出奇的人尚且如此更何況“資質平平”的季羨林呢。

“積八十年之經驗,我認為,一個人生在世間,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須具有三個條件:才能、勤奮、機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我把重點放在第三項上:機遇。如果我一生還能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話,主要是靠機遇。”

我覺得季老的話說得很誠懇。

人的命運其實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無形中總有一隻手在拖拽著你往前走,走向那些無法自己掌控的明天。想一想,人生的際遇不就是這個樣子嗎?如果當初沒有被叔叔從鄉下接到濟南,如果清華沒有與德國的互換研究生協議,如果沒遇到陳寅恪(推薦季歸國後到北大任教),如果在十年**中被迫害至死……哪怕其中的一個如果變成現實,那季羨林就不再是今天的季羨林了。

然而生命是無法假設的,正是因為在恰當的時機遇到了恰當的人或事,所以才成就了今天的國學大師季羨林。換而言之,普通老百姓又豈不如此嗎?人世間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不都是千千萬萬個機緣的巧合嗎?怨天何用怨人亦是無用,盡人力聽天命可能是人生最好的註腳吧,我想季老的本意也一定是如此的。

季的妻子名德華,二十二歲嫁到季家,長季四歲,“德華天資不是太高,只念過國小,大概能認千八百字。一輩子也沒有看過任何一部小說,別的書更談不上了。她沒有給我寫過一封信,她根本拿不起筆來。到了晚年,連早年能認的千八百字也都大半還給了老師,剩下的不太多了。

因此,她對我一輩子搞的這一套玩意兒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有什麼意義。她似乎從來也沒有想知道過。在這方面,我們倆毫無共同的語言。”就是這樣的一位農村婦女,季老卻與之相濡以沫地生活了六十多年,在季的心裡,他的家庭委實是幸福的,“對這樣的家庭,一切讚譽之詞都是無用的,都會黯然失色的。”(季羨林語)。

由此我想到了許多家庭的許多人,貧賤時尚能相互扶持共勉,一旦生活有了起色便找出種種藉口以擺脫“地獄般的”婚姻枷鎖,另覓佳人。曾經為周恩來與鄧穎超的愛情感動,而今天季的家庭卻讓我對責任和擔當有了一重更深的理解。

讀季老的文章就如同感受他這個人一樣:樸厚。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過多的修飾,娓娓道來,卻讓人感覺到親近與認同。讀他的回憶文章,就彷彿看自己或某個親人的過往,過來人的經驗與感悟一點一滴地融入到了平實的敘述中,似有提醐灌頂的功效。同輩人或有同感,晚輩人或有啟發,人人皆可讀,人人皆得益。

關於《季羨林的牛棚雜憶》這本書,並未讀過,有時間一定會找來拜讀一番的。不為別的,只為季老的勇氣。處在他的位置上,對那段歷史多少人都選擇了沉默,甚至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有些是為了不觸及那個傷疤,而大多數恐怕卻未必盡然吧,就連在我看來那麼不諳俗世的楊絳都對那段歷史一筆帶過,更何況其它。這個時候,季老卻有膽魄站出來“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不可謂不是真英雄真勇士。這一點他是值得欽佩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zh-tw/xindetihui/duhougan/9yk8w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