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民情日記 >

絕響日記【精品多篇】

絕響日記【精品多篇】

絕響日記【精品多篇】

絕響日記範文 篇一

關鍵詞:拒絕採訪、平等、自願、公共利益、司法公正

當記者的,大多都遭遇過“無可奉告”的外交辭令,有的記者只好無可奈何;有的記者就軟磨硬泡;有的記者就採用偷拍偷錄的手段;還有的記者就強行採訪,有時惹急了被採訪對象,還會遭遇暴力威脅……,足可見記者這個行業還是有一定危險性的。其實,記者之所以這樣做,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順利地完成採訪任務,滿足公民的知情權。那麼,面對被採訪對象日益增強的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面對頻率不斷升高的拒絕採訪問題,作為新聞記者應如何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本文試圖做一些探討。

首先,我們要搞清採訪者與被採訪者之間的關係。

由於我國媒介體制的特殊性,使得很多記者有着先天的優越感,“無冕之王”是對記者的美譽,這意味着:記者既可以採訪“高級官員”,又可以採訪“社會名流”;還可以採訪“平民百姓”……,記者的能量很大,空間也很廣泛。這樣的一種狀況,給了很多記者一種錯誤的認識,以為記者採訪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任何人都應該無條件地接受採訪。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採訪者與被採訪者都是這樣認為的。直到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媒介進入了市場,觀眾、聽眾、讀者成為了目標受眾時,媒介與受眾之間那種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利益關係才被人們真正地意識到,這時,再來反觀採訪者與被採訪者之間的關係,你會發現: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首先,媒介發生了變化。媒介開始注重受眾調查,受眾細分、頻道專業化,有了以受眾的需求為出發點、以收視率或發行量的上升為目的欄目改革和媒介經營意識。從原來的“我做什麼節目,你就看什麼節目”的“靶子論”,到現在的“你想看什麼節目,我就做什麼節目給你看”的“受眾中心論”。遵循傳播規律,尊重受眾需求,科學地安排節目已經成為各媒介研究的首要課題。其次,被採訪對象也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惟命是從了,在接受採訪時,有的滿口外交辭令;有的避重就輕;有的躲躲閃閃;有的乾脆拒絕接受採訪……分析其中原因,有敷衍搪塞的官本位思想;有自我保護意識增強的原因;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還有觸及到疼處害怕曝光的心理恐懼……出現拒絕採訪的現象並不是孤立的,它有着深層次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原因,這就更加大的採訪的難度。

但這種變化表明:媒介與受眾之間、採訪者與被採訪者之間是一種平等、自願、公平的民事關係,而不是行政隸屬的上下級指令關係。新聞機構並無法律賦予的行政權力,所以對被採訪對象不存在支配關係。①採訪是一種權利,而非權力。認識到這一點對於媒體從業人員改變工作作風是至關重要的。只有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尊重被參訪對象的正當要求和嚴正聲明,新聞記者才能獲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被採訪對象拒絕採訪的情形是正常的

在搞清了採訪者與被採訪者之間的關係後,我們才能更好地來探討拒絕採訪問題。原則上説,被採訪者可以拒絕採訪。因為採訪者與被採訪者之間是平等、自願的關係。無論對誰,如果其認為記者所提的問題觸及到自己的個人隱私,都可以拒絕回答。如:在一次廣播熱線直播節目中,主持人問一名演藝圈的明星:“你還記得你的初戀情人是誰嗎?”這位明星當時就表示拒絕回答,因為這是一個隱私問題,尤其是對那位人們未知的曾經與這位明星初戀過的人來説,這段經歷如果無意中被披露出去,會給其現在的家庭生活和工作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主持人本來就不應該提問這樣的問題。即使問了,作為嘉賓也可以拒絕回答或者迂迴回答,這完全取決於被採訪對象當時的主觀意願,但也折射出主持人隱私意識的欠缺。

當然,隱私涉及的範圍很寬泛,包括公民個人的個人信息(姓名、肖像、經濟收入、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生理缺陷等);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夫妻的性生活、私人日記、身份關係等);個人私事(戀愛、婚姻、生育、避孕、墮胎、收養子女)等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其他個人事務。在這個問題上,新聞採訪要有一個“度”的把握。恩格斯曾提出一個處理個人隱私與新聞報道相互關係的原則,即個人隱私一般應受到保護,但當個人私事甚至陰私與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發生聯繫的時候,個人的私事就已經不是一般意義的私事,而屬於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受隱私權的保護應成為歷史記載和新聞報道不可迴避的內容。這一論述,説明了個人隱私和新聞採訪的一般關係。

第三,區分不同的拒絕採訪情形予以不同處理

在被採訪對象中,我們可以粗略地將其分為:官員、明星、法官、社會組織和百姓。

(一)針對官員拒絕採訪的情形

官員主要指在政府各職能部門(工商、公安、交警、税官、環衞、綠化等)的工作人員。一般來説,政府官員在上班時間、在其工作狀態下,針對其職務範圍內的採訪,其一般不應該拒絕採訪,應該如實回答記者所提出的有關其工作職權範圍內的問題。因為此時他所代表的不是他個人而是政府相關部門。政府部門作為為公眾服務的機構,有政務公開的義務。即有將除國家機密以外的信息公之於眾的法定義務。而記者採訪政府官員時,所代表的也不僅僅是媒體,而是媒體背後的公眾需求。

2003年,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正式出台了《關於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工作的意見》這個意見確定輿論監督的主要對象為深圳市黨政機關,同時特別強調:公務活動除涉及國家安全、機要和保密工作外,有關單位必須主動接受新聞單位和新聞記者的採訪和調查,如實介紹情況。各級領導幹部應以積極和理性的態度對待來自新聞媒體的批評和監督,配合新聞媒體把真實的情況傳達給公眾。②

美國在其《信息自由法案》和《陽光普照法案》中,都規定公務人員必須保證對社會媒體的“普惠”原則,也就是説擁有公眾權利和資源的人,必須要保證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其法律規定,國家公務員在其執行公務的過程中,除非有上級部門明確規定不能透露某些重要情況,否則,如果沒有及時向大眾公佈應知信息,便犯有瀆職罪。③

如果政府官員針對其職務範圍內的問題拒絕接受記者的採訪,媒體就可以如實地報道其拒絕採訪的情形。但其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其拒絕採訪可能要承擔由此而帶來的巨大的社會輿論的壓力。因此,政府官員要審慎地選擇拒絕採訪。但是,如果新聞記者採訪的是與政府官員職權範圍無關的個人私事,採訪的地點是在其私人空間裏,採訪的時間是八小時以外的非上班時間,採訪的手段是隱蔽的,那麼,記者的這種採訪行為是應當受到質疑的。某電視台記者到一名官員的家中進行採訪,使用隱蔽採訪的手段,偷拍了某官員失態的表情和言不由衷的話語,使這名官員的社會評價降低,進而影響了官員的整體形象,記者這樣的做法是不恰當的。如果有證據證明政府官員正在接受當事人的賄賂、宴請,記者可以發揮職業敏感的優勢,與有關紀檢、監察、糾風部門協同行動,這樣做比較有説服力。因為記者畢竟不是警察,沒有取證的義務,但作為普通公民有舉報的權利。

(二)針對明星拒絕採訪的情形

明星是指因特殊才能、成就、經歷或其他特殊原因,在社會某個領域中做出突出成績而為大家所普遍知曉的人物,包括著名的科學家、藝術家、影視明星、企業家、社會活動家等。這些人所從事的活動,一般都與社會公共生活有關,並且構成了社會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公眾對於明星會產生一種心理上關注、瞭解、知情的願望,即公眾興趣。新聞媒體也可以適度地報道明星的公共生活。明星們應該認識到,其所獲得的名利與他的公共身份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媒體長期以來的報道已經大大提高了其商業價值,按照權利和義務對等的原則,某些屬於自己個人的信息內容也應該向公眾適當地公開。因為明星的事業不僅是他們自己的,也是社會的、公眾的,公眾有權瞭解他們的事業及與他們的事業有關的個人情況,只要他們離開自己的生活圈子,進入公眾生活領域,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都可以成為新聞媒體追蹤報道的對象。社會的關注是它命有了一大的名氣,給他們帶來了經濟利益,從公平的角度説,適當地縮小其隱私權的範圍是他們對公眾興趣的一種回報。但他們完全私下的與社會並不發生直接聯繫的個人私生活則不應受到侵擾。低級、下流的公眾興趣不應該得到滿足,大眾傳媒不應宣傳名人的隱私,以一些低級趣味的花邊新聞、明星軼事來取悦公眾,以提高媒體的發行量或收視率。

當然,明星應該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偶像和楷模。對於明星的偷税漏税問題,表面上看是涉及明星個人經濟收入的隱私問題,實際上是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其偷税漏税給國家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和較壞的社會影響是遠遠大於其個人經濟收入的隱私的,因此,這時的收入隱私應該讓位於公眾和媒體對其的監督。媒體披露明星偷税漏税的隱私是正當的,是社會對明星個人行為的監督和鞭策。

但明星與社會不發生直接聯繫的個人信息、私人領域和家庭活動除非本人同意,媒體不得隨意公諸於眾≮≯,否則就可能構成對其隱私或尊嚴的侵犯。香港某報社記者,騙取了某影星家小保姆的信任,進入其家中,將其卧具、櫥具、潔具的品牌和家庭的擺設佈置等實景拍攝下來,在香港的報紙上刊登,記者這樣的做法是違法的,是對人的不尊重。隱私權實際上是人權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擁有這個權利,承認、尊重、保護隱私權很必要,它實際上是承認、尊重人的價值,是社會進步的象徵。

(三)針對法官拒絕採訪的情形

法官是受過法律專業訓練的特殊羣體,其職能是依照法律來解決糾紛,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以維護法律的公正。法官是社會正義的象徵,司法活動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運作過程,它要求司法人員有較高的法律素養和專業的職業理念。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根本,因此,司法審判活動需要一個相對獨立、封閉的環境,一切與社會保持適度的隔離,相對隔絕各種公共權力、社會勢力、輿論情緒對法官的指令、干擾和影響,使法官毋需掌聲、不懼罵名真正地依據法律和事實審判。針對法官拒絕接受記者採訪的情形,記者應該充分地尊重。因為法官拒絕接受採訪是為了避免針對某一案件發表過多的言論,通過媒體的放大傳播,影響社會輿論,從而危及到案件的公正處理和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因此,記者應該審慎地處理媒體與司法的關係,尊重法官保持緘默的選擇,這也是對司法保持必要敬畏。對於媒體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媒體與公民之間發生的新聞官司是通過法官來審判的,法官有自由裁量權,保持對司法的尊重對媒體而言是有益的。另外,新聞記者應該學習必要的法律常識,瞭解訴訟程序和基本的法律術語,有利於寫好法制新聞。

(四)針對社會組織拒絕採訪的情形

近期,出現一些社會組織拒絕接受記者採訪的情形,這是社會組織的權利,無可厚非。如足協,但其不能代替足球俱樂部或者球員拒絕接受記者的採訪。換一句話説,記者可以通過採訪俱樂部的負責人或者球迷喜愛的球員來獲得相關的信息。對於足協來説,應該意識到,在足球日益走向產業化的今天,正是媒體的炒作、球迷的關注,才使得足球產業產生了“注意力經濟”。如果有一天,媒體不轉播、報道比賽實況,那對於足球產業的發展將是大大地不利。而對於記者來説,在採訪報道中要注意尊重被採訪對象的正當要求和嚴正聲明,注意維護雙方的關係。

(五)針對百姓拒絕採訪的情形

採訪,實質上是一種溝通的藝術,需要記者下功夫去學習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積累採訪形形人的經驗。作為一名記者,不光要有采訪的經驗,還要有人格的魅力和説服別人的技巧。如果沒有與人心靈上的溝通,只滿足於你問他答,這樣的採訪是肯定不成功的。新聞媒介對一般民眾拒絕採訪的心態,應該給予最大限度地體諒和尊重。因為他們是社會中的弱勢羣體,他們不瞭解媒體的威力,她們對各種利害關係估計不足,他們的個人行為社會屬性不高,所以對他們權利的保護範圍應該大於政府官員和社會知名人士。政府官員和社會知名人士在社會中有一定的話語權,他們受到委屈有機會利用媒體或其他途徑為自己申辯,而一般民眾很少有這樣的機會。因此,新聞媒介對一般民眾拒絕採訪的情形也要視情況而定。

原則上,第一,對於一般民眾的採訪主要限於其公開的事項和場合,如果涉及私生活事項和場合,應徵得當事人的同意;第二,媒體的採訪報道應該只是對其客觀行為的敍述,如果涉及當事人的主觀意見並且尚未公示,不管來源於對象自述還是他人轉述,都應該徵得同意。第三,媒體對一般民眾的報道應該只限於社會公益目的,如果具有營利目的,例如在廣告中使用他人肖像、姓名或者涉及其他個人資訊,必須與之訂立書面協議。第四,媒介報道一般民眾必須真實並出於善意,不得虛假或歪曲失實,不得貶低人格,否則就違反了記者的職業道德,還容易引起新聞官司。當然,如果個人行為違反了法律、社會公德、勞動紀律,對公共利益構成威脅或造成損害,或者由於特殊事件引起公眾的關注,其行為就不光是個人的行為,這時的個人就已經轉變為非自願的公眾人物,新聞媒介為了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就可以對其進行採訪。像前文所提到的採訪惡通事故的肇事者並曝光其違章行為和損害後果以警示社會,這樣的採訪就是因肇事者的違章行為而使其成為了臨時性的公眾人物,公眾對其有知情瞭解的興趣,新聞記者報道這樣的行為,是為了使更多的違章司機受到警示和教育。

絕響日記範文 篇二

關鍵詞:拒絕邀請;言語行為;性別差異;面子

一、引言

言語行為的性別差異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拒絕是一種非常普遍而又敏感的言語行為,它在實質上是不禮貌的,有時會讓人感覺尷尬。性別不同,人們表達拒絕言語行為的方式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導致拒絕的言語行為包括邀請,提議,建議和請求,而本文主要探討拒絕邀請言語行為。Brown和Levinson(1978)認為研究性別導致的拒絕言語行為差異是因為它是在人際交流中造成誤解的主要來源之一。

拒絕邀請實際上是一種威脅對方面子的行為,因此被邀請者應當採取一定的禮貌策略,儘可能的維護邀請者的面子。目前,跨文化對比和社會語用是國內外拒絕策略研究的主要方面,性別導致的拒絕言語行為差異則很少研究。然而性別又分為同性和異性,本文主要探討異性之間拒絕邀請言語行為的差異,以便我們更加了解異性之間的不同,更多的避免誤解,使交流更加順暢。

二、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論

1978年,Brown和Levinson根據Goffman的理論提出了面子理論,該理論將面子定義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想要獲得的個人公眾形象。面子分為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積極面子指的是想讓別人讚賞,理解,尊重的願望,而消極面子指的是不被他人阻礙或干預的願望。面子理論中,另一個主要概念是威脅面子的行為(FTA),FTA簡單的説是指任何使面子處於危險的行為。Brown和Levinson認為面子威脅行為程度主要與社會距離、相關權勢和強加級別相關。實際上,很多言語行為都會多多少少威脅到説話人的面子,因此,我們有必要掌握併合理使用一些禮貌策略來避免或降低對他人的威脅。

三、拒絕類型

國外學者Liao和Bresnahan(1994,1996)曾歸納出24種拒絕策略模式。但一些情況下,人們會採用直接拒絕的方式。本文主要藉助四種拒絕類型:直接拒絕,間接拒絕,假託拒絕和模糊拒絕,分析對比兩性之間拒絕言語行為差異。直接拒絕意味着對他人的邀請給出直接和簡短的回答,在中國,勢必會傷害邀請者的面子。間接拒絕是指人們不直接表達想法,而是繞圈子。假託拒絕表示在內心想接受,可是字面上做出否定的回答。模糊拒絕是指人們為了某個目的,用模糊的語言回絕對方。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漢語中拒絕異性的邀請時,男性和女性使用拒絕策略的差異。

(二)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華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和電氣工程學院40名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其中20名女生,20名男生,年齡在20-22歲之間。調查對象為同年級的學生,避免了社會距離和相關權勢對調查結構的干擾。

(三)研究過程

將這40名大學生男女一組,隨機分配成20組,給他們提供一些關於拒絕邀請言語行為的背景:比如邀請對方吃飯、看電影,邀請對方參加生日會,邀請對方參加某一活動等,要求被邀請者做出拒絕的回答。先是男生髮出邀請,觀察並記錄女生的反應和回答,記錄40個,再是女生髮出邀請,觀察並記錄男生的反應與回答,同樣記錄40個。然後對這80個記錄按照拒絕言語行為的四種類型歸類。

(四)研究結果

根據對80個記錄進行四種拒絕言語行為類型歸類可以得出,異性之間使用直接拒絕類型差異最大,男性對女性邀請直接拒絕佔27.5%,而女性對男性邀請直接拒絕佔17.5%,在拒絕策略的使用上男性更直接。男性和女性拒絕對方的邀請也有相似性,就是他們都大多采用間接拒絕的策略,結果顯示,男性拒絕女性佔總記錄的57.5%,女性拒絕男性佔65%,面對別人的邀請,如果採用直接拒絕策略,勢必會對邀請人的面子造成很大的威脅,為了儘可能的維護邀請人的面子,被邀請者經常採用間接拒絕策略,如説明理由或提供其他選擇。測試中:男:今晚我們去看電影吧。女:我得複習考試。其他兩種拒絕類型,假託拒絕和模糊拒絕相對前兩種使用的較少,假託拒絕男生對女生的使用佔12.5%,女生對男生佔7.5%,這一數據説明,有些情況,雙方還是願意接受對方的邀請,只是礙於面子,先做出否定的回答。根據Brown和Levinsion的面子理論,邀請者發出邀請在一定程度上會威脅被邀請者的消極面子,而被邀請者拒絕邀請者會威脅邀請者的積極面子,在中國,發出邀請比接受邀請容易的多,如記錄:女:明天來參加我們班舉辦的英語角活動吧!男:不了,英語不好怪不好意思的。女:那有啥不好意思的,參加的人很多呢!男:好吧。模糊拒絕女生相對比男生使用的要多,女生對男生的使用佔10%,而男生對女生僅佔2.5%,記錄中,模糊拒絕回答是指對別人的邀請用模糊的語言比如,再説吧、一會,我們不知道再説吧是同意還是不同意。在中國,女生的特點是比較保守,面對邀請她們很多情況下不會立即答應,所以“再説吧”可能表示女生希望男生進一步邀請或者通過這種模糊的方式拒絕。

五、結語

通過研究,我們能瞭解到面對邀請,兩性之間會採取何種拒絕策略,以及這些策略所反映的兩性之間的巨大差異,從而更好的理解這種差異,減少誤解。然而拒絕邀請言語行為的性別差異還受到都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文化、個性、交往方式的影響,因此這一研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研究範圍是大學內的在校學生,不能延及社會各階層,另外,觀察法可能會導致一些學生有所準備,記錄語料有些可能不是現實情景中發生的,因此這一課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參考文獻】

[1]Brown,P.& Levinson,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Chao-chih & Bresnahan,M.I.1996.A Contrastive Pragmatics Study on American English and Mandarin Refusal uage Science(18):703-727.

絕響日記範文 篇三

但是,近一年來,這一切似乎翻了個個。長期以來,她都是晚上十點半上牀,一覺睡到早上六點半,然後精神抖摟地去做一天的事情。而大約從一年前開始,她晚上時常醒過來,翻來覆去睡不着;即使睡着了,也常做一些亂七八糟的夢。早上起來後,過去那種清爽的感覺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疲倦感。於是,工作上就沒有了過去的勁頭,以致領導找她談了幾次話。她不是很會和人打交道,所以領導多少對她產生了點看法。本來是要提拔的,現在估計也沒什麼希望了。家庭生活也出現了危機。比如,丈夫説她太多疑,一看見他和別的女性在一起,就要“特別關注”。夫妻間的性生活也不是很好。除此之外,身體狀況也不如前,有時會無故出汗,還有點耳鳴,月經很不規律,失眠則是常有的事了。

兒子在外地,丈夫工作忙,她很少有機會和別人説話,常感到很鬱悶。事業、生活、家庭,讓她感到承受了很多壓力。有時她想,大概自己是老了吧,心裏又多了一份失落……

壓力分析

根據張女士的年齡和身體表現來看,她處於圍絕經期。圍絕經期婦女激素改變對神經系統產生很大影響,她們情緒容易波動。另外,激素水平降低、陰道乾澀及婦女對絕經所持的消極態度,極大地影響她們的性適應。而且,體態改變,如肥胖、不靈活、失去往日嬌姿,使婦女在丈夫面前產生自卑心理,導致在性生活方面被動應付,不能主動喚起。

由於圍絕經期很長,女性經歷未曾經歷的改變,所以很多人都有心理負擔。據調查,70%的絕經期婦女有心理症狀。不難看出,張女士的心理壓力都是因圍絕經期這個“多事之秋”而起。而且,圍絕經期是在張女士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到來的。一旦到來了,她感到手足無措,加之她在生活、工作上處理得不是最好,從而給自己增加了許多壓力。

減壓處方

1. 接受現實。首先一定要看點有關圍絕經期生理衞生知識的書,或者看看相關的科普知識錄像,知道體內激素變化對自身的影響。知曉這些生理變化的醫學信息,可以增加自己面對“疾病”的信心。也可以讓自己知道,這一切都是自然現象,無法改變,只有接受,並在現有條件下生活得更好。

2. 老不老全在心上。研究表明,感覺自己老了或者有悲傷失落感的女性,圍絕經期綜合徵的發生率明顯高於沒有這些心理的人。要經常地告訴自己:絕經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我依然年輕!這種暗示性的話對有些人非常管用。

3. 取得丈夫的同情和關懷。要坦率地與配偶交談身體上的變化。感到壓力時,不要獨自承受,要與丈夫交流是怎麼回事。當然,還要注意和其他的家人及朋友交流。

4. 記錄圍絕經期日記。記錄在什麼時間、為什麼感到壓力,過幾周後閲讀這些記錄,觀察是什麼引發壓力,從而避開造成不愉快的環境,與喜歡的人來往。另外,在日記中可記錄絕經期症狀,然後與醫生交談,以便醫生制訂更好的處理方案。

絕響日記範文 篇四

關鍵詞:低温杜瓦 儲存壓力 日蒸發率 環境温度

0 前言 杜瓦的日蒸發率是評價杜瓦絕熱性能最重要的技術參數,能夠較為直觀地反映杜瓦的保冷性能。國家標準[1]對盛裝液氮的高真空多層絕熱杜瓦靜態日蒸發率的上限值(工作壓力1.0-1.6Mpa)要求見表1:

表1 高真空多層絕熱杜瓦靜態日蒸發率上限值 公稱容積(L)杜瓦其他構件的輻射及管道和閥門結霜等的影響[8]。但由此產生的誤差值都在允許的誤差範圍內。

由曲線的變化趨勢我們還能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外界環境的變化對日蒸發率的影響隨着時間有所延遲。環境温度在凌晨三點左右達到最低,理論上講此時蒸發率應最小,而圖4中的蒸發率在早晨七點達到最低值;同樣地,下午兩點時環境温度最高,而圖4中在晚上十點時蒸發率達到最高值。這是由於實驗所用杜瓦的絕熱性能非常良好,環境温度的變化需要一段時間之後才能對杜瓦的蒸發率產生明顯的影響。

5 結論 本文對175L低温絕熱杜瓦在五種不同壓力下的日蒸發率值進行了理論計算和實驗研究,得出以下結論:杜瓦在常壓下的日蒸發率值完全達到標準,絕熱性能良好;杜瓦內壓力越高,日蒸發率相對就越大,同時蒸發率的波動也越大;日蒸發率的計算值比實際測量值小;環境温度對日蒸發率的影響隨着時間有所延遲。

參考文獻 [1] GB18842-2001,低温絕熱壓力容器

[2] 聶中山,李青,車載液氫杜瓦蒸發率理論與實驗研究,低温工程,No.4 2004 55-58

[3] 汪榮順,高魯嘉,低温容器無損貯存規律,低温工程,No.4 1999 132-135

[4] Zhaoci Li, Lie Xu, Heng Sun, Investigation on performance of non-loss storage for cryogenic liquefied gas, Cryogenics 44(2004) 357-362

[5] , zyn, ad,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hanges in 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 cryogenic tanks, Cryogenics 44(2004),701-709

[6] GB18843.5-2001,低温絕熱壓力容器靜態蒸發率測量

絕響日記範文 篇五

論文關鍵詞:拒絕言語行為 語際語 母語文化意識

1引言

近年來,對言語行為的跨文化對比研究已經引起越來越多國內外學者的興趣。其中涉及拒絕言語行為跨文化研究的就包括對日本人和美國人的拒絕策略對比、對埃及人和美國人的拒絕策略對比、及對約旦人和美國人的拒絕模式比較;有關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拒絕策略對比,主要有liao&bresnahan(1996)、姚俊(2003)、以及王愛華和吳貴涼(2005)等學者的研究。然而,已有研究多集中在探討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中,調查對象使用各自的母語所採用的拒絕策略及與之相關的因素。即研究工具多是使用受試者各自的母語涉及語際語的很少。

何兆熊(2000)認為,外語學習者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用母語的語言和文化模式來控制第二語言。因此,可以認為二語習得者在試圖用目的語進行跨文化交流時所使用的語言可能帶有其母語的文化烙印。本文旨在通過對比中美兩國學生的英語拒絕策略探討母語文化意識對語際語的影響。鑑於此研究目的,調查中忽略語篇和語法層面的因素。

2理論依據

對拒絕言語行為的研究自然會涉及禮貌。然而由於東西方文化存在顯着差別,兩地對禮貌的看法也不盡完全相同。首先,中國是傳統上以差序格局為主要取向的社會結構,人們強調社會等級觀念,每位成員都有他固定的社會角色、地位、權力、義務、責任等等,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取決於自己的固定身份(賈,1997 ),只有嚴格遵循了這些才是禮貌的。而西方,人們的思想是平等取向,人人生而平等,禮貌自然是強調人們之間的平等性。其次,中國是一個從血緣關係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家族制社會,因此它的文化是以羣體取向和他人取向為主的。在這樣的社會中,羣體的利益高於一切,維持良好的社會關係至關重要,個體要與集體相和諧,因此禮貌就是維護整體的利益,多為他人考慮。而西方文化中則是以個人主義為中心,強調個人奮鬥。

文化不同,語言形式也就存在差異,作為規範語言形式的禮貌原則也就隨之不同。leach (1983)}}西方文化為背景,在grice的合作原則((cp)基礎上提出了包括六大準則的禮貌原則((pp)。而顧曰國(1992)參照leech的禮貌原則以中國文化為背景,提出了漢語中遵循的禮貌準則,即貶己尊人、稱呼準則、文雅準則、求同準則和德言行準則。顧日國(1992)的禮貌原則是針對漢文化提出的,有助於解釋本調查中可能出現的中方受試使用的某些拒絕策略,因此將其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3研究方法與受試

3.1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調查中美兩國學生的英語拒絕策略使用,探索母語文化意識是否影響語際語的產生。若產生影響。在哪些方面?若無影響,可能的原因是什麼。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liao & bresnahan (1996)的調查方法和數據為基礎,採用“語篇補全測試”問卷調查法。為更適合中國調查對象,筆者設計了與姚俊(( 2003)問卷中相似的情景,即根據調查對象與請求者的關係,六個情景被歸納為三大類:情景一是拒絕比調查對象地位高的人,情景二至五是拒絕與之地位相等的人,情景六則是拒絕比其地位低的人。但與之不同的是,問卷除指令部分用漢語外,各情景的描述均為英語。調查結果與liao&bresnahan(1996)對516名美國學生做的調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本項調查的數據分析採用的是統計學上的x,顯着性檢31(chl-square iest)。

3.3受試

中國大陸的受試對象為來自北京科技大學不同專業的97名本科二年級學生(包括33名男生和64名女生)。所有的受試母語為漢語,英語為第二語言。每位調查對象需完成問卷上六個情景的全部問題。回收的問卷全部有效。而根據liao & bresnahan(1996)的資料,美國的受試對象為來自密歇根大學的516名學生,每位調查對象只需回答一個情景的問題。

4調查結果與討論

鑑於本文的研究目的,為提供客觀的量化的證據,所得調查數據分為三類,分別是:提供幫助意願的文化差異、禮貌標記一道歉用語使用數量的文化差異、某些情境中帶有文化烙印的特殊拒絕策略使用。

4.1提供幫助的意願

儘管問卷要求調查對象對各情景作出拒絕,仍然有部分受試者不能拒絕老師或朋友。表1統汁了兩地在各情景中不能拒絕的人數。結果顯示在所有情景中,中國調查對象更願意提供幫助,不能拒絕老師、朋友和家人。考慮到兩地拒絕者和被拒絕者而對相同的社會地位、社會距離和年齡等因素而提供幫助的意願卻有差別.只能用不同的文化背景來解釋。漢文化中的集體主義思想使人們覺得有責任去為他人考慮,維護彼此的面子,儘可能不能使對方丟面子。而西方文化則注重個人主義,個體為他人考慮的程度要小於東方,因此有更多的中國受試願意提供幫助。這不能不説明中國受試者文化意識對其英語產出的影響。

4.2禮貌標記——道歉用語的使用頻率

正如本文理論部分提到的,禮貌是所有社會的普遍現象。因而,當人們不得不拒絕對方而威脅到其面子時,就要使用一些補救措施來替其挽回面子。最常用的補救措施便是禮貌標記—道歉語,如“很抱歉”、“抱歉”、“不好意思”等。但是不同文化中人們對禮貌的強調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代表西方文化的leech(1983)的禮貌原則和代表東方文化的顧日國(1992)的禮貌原則。表2列舉了兩地調查對象在各情景中道歉用語的使用情況。從中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大陸調查對象在各情景中使用道歉用語的比例遠遠高於美國調查對象,而且在大部分情景中都能達到統計上的顯着差異。

這是由於以集體主義思想為主的中國文化強調人的羣體性,而美國文化強調人的個體性。中國調查對象更不願意去拒絕對方,當不得不拒絕時,他們往往儘量減少對對方面子的威脅。同時,這也符合顧日國禮貌原則中的~致原則。因此我們説這一統計數據可以證明母語文化意識對語際語有影響。

4.3帶有文化烙印的拒絕策略

情景1中對稱呼語的使用可以看作是第一種帶有文化特色的拒絕方式。通過對有效問卷的分析,75名美國受試中僅有2名(2.7%)在拒絕時使用了稱呼語;而97名中國受試中就有lo人(10.31%)使用了諸如“老師”、“x老師”之類的稱呼語。這一調查結果與顧日國(1992)的稱呼準則一致。因為在中國文化中,長幼尊卑界限明確,不可逾越,當與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談時,通常先稱呼對方“姓+職業”然後才開始交談。這種稱呼更多的代表了一種社會關係。而西方文化中卻沒有這樣的習慣,因此在拒絕老師的請求時中國調查對象更多的使用了稱呼語。這一調查結果可以證明中國文化對大學生英語產生確實有影響。

第二種明顯帶有文化特徵的拒絕方式體現在情景2中的“批評教育”(teachtheotherlflesson)策略。與中國調查對象相比,美國受試者似乎更傾向於教育一下他們“懶惰”的同學,無論他們是否借出筆記。具體對比數據如下:

從表格中統計結果我們不難看出,中外學生在“教育別人”策略的使用上存在顯着性差異,美國受試更願意教育一下同學。這一結果可以從顧日國(1992)的文雅準則中得到解釋。儘管中國學生不願將他們的勞動成果一筆記借給同學,可是他們還是會用比較委婉、間接的方式拒絕,不輕易藉機“教育”一下同學。因為那樣做很不禮貌,而且會使對方沒面子,這在注重集體主義思想的中國文化中是不合規範的。

第三種因文化產生的拒絕差異體現在情景6中詢問錢的用途。調查結果顯示,中國調查對象幾乎沒有人詢問妹妹借這筆錢的用途,而許多美國受試會問為什麼要借這麼多錢。具體結果顯示如下:

顯然,兩地調查對象在詢問錢的用途上存在顯着性差異。然而,如果考慮到中國文化比美國文化更注重血緣關係的話,這一結果便不難理解。在中國社會中,家庭成員是最親近的關係,彼此之間非常信任,因此沒有必要去詢問錢的用途。也正如liao&bresnahan(1996)指出的:“美國人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理解遠遠比不上中國人,所以他們才會更傾向詢問錢的用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minqing/pd595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