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民情日記 >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狂人日記》讀書心得 篇一

讀了狂人日記,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太黑暗了。那裏還吃人,有幾個人把一個大惡人打死了,居然把那個大惡人的心肝挖出來吃了,説是能壯膽。有的人還把饅頭蘸血吃了,咦!太噁心了!還説人肉能夠煎肉餅,沒人敢説自我沒吃過人。狂人日記裏還説,魯迅四五歲時,坐在堂前乘涼,大哥説爺孃生病,做兒子的須割下一片肉來,煮熟了請他吃,才算好人,啊!在以前做兒子真痛苦。母親也沒有説不行。啊!母親好絕情啊!以前的社會太黑暗,十分黑暗。比起此刻,我們真幸福啊。

魯迅最終説道,有沒有吃過人的孩子,請救救他!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 篇二

“從來如此便對嗎?”《狂人日記》中,那個害了瘋病的狂人抓着個人便問,“這,對麼?”“我不一樣你講這道理,總之,你不該説的,你説便是你錯。”那人臉色鐵青,一時語塞。

土地還是地主家的,衙門換個了名字,堂而皇之的又開張了,裏面的老爺們仍就是“青面獠牙的黑鬼”,革命之後,社會似乎是大不一樣了可又好像從來也沒變過。魯迅有些絕望了,但他畢竟不是《茶館》裏那位崔久峯先生,他仍想着要在黑暗中鬥爭,絕不放棄。他明白他無力改變現狀,所以他將滿腹狂言以日記形式全盤傾出。

“從來如此,便對嗎?”他翻開中國古代兩千年的封建歷史大書,在仁義道德的皮囊裏,原先是“吃人”的心。“大哥説易牙食子,母親不反對,孩子惡狠狠的盯着我…”狂人是病了,但正因為這病,他看盡了人性的陰暗面。這正是魯迅絕望的吶喊。他心中憤慨卻無處可宣泄,癲狂之言的背後是默默哭泣的痛苦。

“救救孩子!”狂人在日記的最終寫下這一句聲嘶力竭的吶喊,這四個大字,是他絕望中唯一的期望,他明白他再無力改變幾千年的封建傳承對人性的侵蝕,僅有着眼未來,去想象,去相信明日世界的光明與完美。可他一人又能如何?所以他向所有牢籠裏的先覺者吶喊,救救孩子,遠離“吃人”的世界。他把對現實的絕望化作了對未來的期望。

魯迅是偉大的,因為他在茫茫黑暗裏找到了期望的火把,他不僅僅照亮了自我心中的迷茫,更吶喊出民族的期望,他的癲狂痴語刺痛人心,在黑暗中點亮了光明的前方。

狂人過後,難見狂人。魯迅之後,可還有魯迅?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 篇三

《狂人日記》是出自魯迅之手的白話小説,他把日記與精神病病人的內心獨白結合在一起,表達出了自己所想的內容。

狂人是一個症患者,懼恐多疑,邏輯思維不健全。魯迅通過對一個症患者進行內心獨白的描寫,不是為了拍出下層勞動受到的,也不是寫一個精神病人的紀實文學,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封建禮教的無知愚昧,哀歎民族的黑暗墮落。

魯迅抨擊了當時吃人的社會現實。他巧妙地借用“我”這一角色,描繪了人性的醜惡與社會的殘缺。實在的説,文章色彩過於晦暗,當着晦暗中又透着逼人的灼光。“吃人”,真的是吃人麼?魯迅這樣説,只不過是在説明在社會現實的無情和吞噬下,人性一點點泯滅。他説“吃人的人的兄弟”,天下誰部位兄弟啊?所以,這裏的“我”並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民族”,“吃人”的民族,合適能覺醒,何時能認清魯迅借狂人之口,向世人發泄着憤懣。但是,社會的黑暗之深之廣,湮滅了一切,只有先生不肯抱殘守缺,向着蒼天不斷地發泄着。

小説以很少但又精巧的筆墨寫出了當時沒有友誼、沒有關愛、沒有親情,唯有戒備之心的社會現實。那時的人們在腐化的社會環境下,不會互相合作,不知道奮發圖強,也不知道怎麼叫“團結友愛”,跟不會去幫助別人,怎麼會懂得團結起來那個的社會?

魯迅在文後借狂人之口發慨“救救孩子……”最後的省略號使整篇文章意味深長。也許這只是“我”無助的呼喊,但“我”代表着一類人,代表着內心充滿着對美好社會嚮往的一類人。那些無憂無慮生活的孩子們,原來可以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兒現在也加入了吃人的行列,也開始變得冷酷無情,他們骯髒的心靈再也洗滌不清,無法再回到以前純真的模樣。

但是!他這一聲“救救孩子……”的呼喚,讓我們看到魯迅那寧可燃燒自己,也要把光亮留給孩子的企盼!因為那不僅僅是孩子,不僅僅是生命,更是希望!

《狂人日記》讀書心得 篇四

《狂人日記》以日記的形式成文,全部採用第一人稱,描寫了整個外部世界在“我”眼裏的形象,幾乎整篇作品都是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表白。作者通過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深刻觀察,在本文中借狂人的角度以狂人的口吻發出了一聲振聾發聵的吶喊:封建主義“吃人”!

《狂人日記》中所謂狂人,就是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語無倫次,意識好象也有些不清,魯迅用了非常顛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敍述了中國從前的本真:人吃人。雖説文章是虛構的,可也微微泛出點點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讀上去會感到壓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調子,可你只要細細“品嚐”如此深奧的小説,興許也會感到憂愁:高遠的夜空,朦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魯迅以神一般的描寫,敍述了舊中國兒女的悽楚和絕望,又以神奇的筆觸,有道出幾千年無人敢道出的詠歎。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 篇五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書,讓人們認識了這廣闊無垠的世界。我在書的海洋中遨遊,它是知識的甘泉,使文采貧乏的人如干燥的海綿一樣盡情地吮吸着,從而使人神采飛揚,開闊了眼界。在讀書的過程中,仿若身臨其境。

外面下着淅瀝瀝的中雨,如珠簾般傾瀉下來,更給蒼茫的大地蒙上了神祕的布紗。我閒着無聊,緩緩的走向書架,抽取了一本我覺得陌生的書----《吶喊》,這本書是我姐姐的,因魯迅的文章大都看不懂,所以並沒多看。要説在下雨天看書時很愜意的,翻開第一頁,就向我們介紹了魯迅其人,魯迅是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從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起,就用了魯迅這個筆名。

然而自目錄後就是《狂人日記》了,文章的開頭就像我們敍述了趙貴翁的臉色,小孩子們鐵青的臉,路上行人交頭接耳的議論等等都讓人匪夷所思,於是我帶着好奇心讀完了這篇小説。

這篇小説以第一人稱我來敍述,主人公生性多疑,敏感,有強烈的妄想症和迫害狂想症的心理活動,任何人的一舉一動都認為別人要害他,讓人覺得他真是一個狂人。但他的思想十分活躍,想法也很特別。在這些鋒芒畢露,勾心鬥角的封建制度中,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最後他向人們呼籲救救孩子,想讓人覺悟起來,表現出他對封建制度的評判。他飽懷着對社會的希望,希望社會能夠覺醒起來。小説中主人公的哥哥講述了一部“吃人”的歷史,同時也揭露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文明史,更加體現了封建制度的兇殘。封建制度束縛了人的思想,使人身活在黑暗當中,讓人想起那時的社會真是殘暴。

然而,魯迅始終是一位直面現實的勇士,即使他內心中已經感到絕望卻仍然能站起來進行絕望中的反抗。而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並非全部滅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已經有人在呼籲保護地球、建立綠色家園,有人在“以筆為旌”,尋找人類的終極價值,建設人類美好家園。

書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呀!它不僅讓我豐富了知識,也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書是我的好朋友。讓我們揚起自信的風帆,去創建一個美麗的世界。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 篇六

假期快結束了,對於漫長而艱苦的實習,我是一個字也不想提了。

然而今年暑假我與縣醫院似乎特別有緣,從7月4號開始實習,到8月20號實習結束,然後因為姥爺20號發燒住院,至今還沒出院,我整整一個暑假不隔天地往縣醫院跑。然後,暑假就這麼結束了。

我開始思考這個暑假,然後發現,這個暑假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就是我發現我缺少一種平衡,在我與書之間哪怕暫時的平衡。

暑假伊始,我心血來潮,想要一星期讀一本書,因為覺得自己從上了大學後讀書太少,甚至連讀者青年文摘都甚少看。覺得自己再不讀書就會枯萎,乾涸。以前讀書,最愛是小説,其次是傳記之類,其次是一些科普讀物。讀了四五本書之後,我又開始思考,讀這麼些個書,有什麼意義呢?

人是會思考的蘆葦,我是很愛思考的人類。不論是讀書還是做事,都需要思考。然而我卻從來沒有思考過讀書這件事。

我愛讀書,勿庸質疑,但卻從未思考過讀書對我的意義。袁枚説:書到今生讀已遲。這句話提醒了我,書是讀不完的!我幹嘛要執着於讀書?或許袁翁旨在是提醒人們要趕緊讀書,多讀書。好吧,好吧,我曲解了袁翁的本意,並且我不打算正解。

因為讀書,我過早的認識了現實,因為讀書,我過早的認清了現實。因為讀書,我過早地走入現實,因為讀書,我過早地脱離了現實。書就是這種東西,來自於現實,書就是這種東西,高於現實。

我開始覺得自己不能過多的讀書了,因為我離現實越來越遠,又或者説我分不清現實中的世界跟書中的世界。在書中,我覺得這個世界太現實,在現實中,我覺得這個世界太不現實。

讀太多書讓我覺得混沌,不讀書讓我覺得空虛。不知道什麼時候,或者什麼人,才能讓我找到平衡。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 篇七

《狂人日記》具有鮮明的現代特徵,具體表現為省察歷史與現實的理性精神,解剖自我靈魂的自審精神,以及關注生存和發展的憂患意識,遠遠超出了一般知識分子顧影自憐式的自慰,顯示了“五四”時期思想啟蒙的高度。

《狂人日記》在表現“禮教吃人”的同時,還表現出了強烈的反叛和變革的精神。如狂人面對因循數千年之久的傳統思想,大膽地提出了“從來如此,便對麼?”的質疑,這集中體現了大膽懷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時代精神;狂人還面對面地向吃人者發出了警告:“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還渴望將來有不再吃人的更高級的“真人”出現,這表現了一種改變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朦朧理想。最後,狂人期望未來、矚目下一代,希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這更是一種向封建主義抗爭的號召,同時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條變革社會的途徑。

魯迅明寫的是狂人的狂態,實際上筆筆觸動的都是讀者思考時代、社會、人生真諦的心絃。狂人並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徵性的,是整個五四時代先驅者憤激思潮的藝術象徵,我們從狂人的日記中,感受到的是充滿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戰取的一首氣魄宏大、熱情奔放的時代思潮交響樂。所以,它一經發表,就在思()想界和文學界引起了廣泛的反響,《新潮》雜誌著文稱譽“瘋子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帶着孩子,跟着瘋子走,――走向光明去”。

《狂人日記》的讀書筆記 篇八

魯迅的《狂人日記》發表於1918年5月的《新青年》上,它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吃人本質有着入木三分的揭露。《狂人日記》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作品雖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記,卻始終圍繞着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不斷髮生的吃人現象展開,其用意就是告訴大家,在寫滿“仁義道德”的歷史中,其實滿本都只寫着兩個字:“吃人”!這是魯迅對封建道德下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的結果。作品通過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觀察了他身邊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過枷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為此而困惑,作者為此而憤怒:“是歷來如此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來,這些人如果不改,最後終會被吃掉的,而未來的希望只能寄託在那些“或者還有”的“沒有吃過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小説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見什麼人都以為是要吃他:他看見鄰居交頭接耳地議論,就覺得是在密謀害他;醫生給他診脈,他也覺得那人不過是劊子手假扮,是來“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讓他靜養着,他卻懷疑是想養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還聽説鄰村狼子村有個“大惡人”,被佃户打死,連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聯想起小時候大哥講書時説的“易子而食”、“食肉寢皮”的事,就越發相信了自己的判斷。最後他終於鼓足勇氣,發出:“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憤怒的吶喊。

你莫笑“狂人”的瘋傻怪誕,他在瘋狂中卻有着時人中難得的清醒。兄弟鄰居固然不會吃他,然而封建禮教卻能殺人於無形。禮教殺人不是以人的生理功能的衰竭為表現,而是以人性被扼殺,人“或為奴隸,或為奴隸而不得”,人不成其為人為標誌。而封建禮教的思想基礎,就是北大清華等名校十博士極為推崇的孔孟之道。

我們的近鄰日本,曾經是頂禮膜拜虔誠學習中華文化的好學生。然而,中日戰爭期間的日本軍隊是一支野蠻暴虐的獸軍,可與歷史上滿清入關、張獻忠屠四川相提並論,為現代史上所罕有,所到之處給中國百姓留下痛苦的回憶,至今無法忘懷。當年的日本人經受了明治維新後的普及教育,很多士兵都是高中畢業生,應該是文明人,但在那次戰爭中,在中國的土地上表現得卻像一羣披着人皮的畜牲。

日本東北大學的大西仁教授對此殘暴行為的解釋是:“那時的日本人雖然接受了西方的科技文明,可以造出飛機大炮,但在骨子裏卻還是‘君君臣臣’那一套東方文化的底藴,沒有虛心學習西方的文化,特別是沒有形成現代人權觀念和人道主義思想。那時的日本人,上級可以隨便毆打下級,老師可以毆打學生,丈夫可以毆打老婆;這樣的人在敵對國的土地上凌辱虐待殘害俘虜和平民,自然也就毫不稀奇了。同時,因為缺乏人道主義思想,國家把人民視為工具;當領導給他們灌輸了一種所謂的‘崇高事業’和‘偉大理想’時,他們就會像瘋子一樣拋頭顱灑熱血,更會把別人的生命視為草芥,想殺就殺。”

“把別人的生命視為草芥”的現象至今沒有滅絕。**年12月20日,四川一輛奔馳車將一名3歲的男孩撞倒拖行數米,孩子母親哭喊着叫停肇事車,不料車上兩名男子下車看了看,然後就上車啟動車子,倒退着再次從男孩身上碾過……血腥現場5米長的血跡觸目驚心。**年4月4日上午8點40分左右,浙江台州市黃巖區雙江丹桂花苑小區發生了一幕慘劇,64歲的小區居民陳冬香老人散步時,在離小區門口約5米的地方,突然被一輛正在倒車的白色“帕薩特”轎車飛快撞倒,送醫院後死亡。而小區監控錄像清晰顯示,“帕薩特”反覆碾壓了老人五次。2006年元旦前一天下午,成都一輛紅旗轎車交通違法,交警曾雲盛執法時被突然加速的紅旗車拖行500多米。隨後紅旗車又將在三環路輔道騎車的夏大爺撞倒,隨後逃逸。一位目擊者説:“那個交警傷得那樣厲害,躺在救護車上動都動不了。”**年4月29日,一堆骨頭和碎肉出現在107國道良鄉路段肖莊路口南側。附近居民猜測死者是遭遇車禍後被往來車輛碾壓成肉醬的。

殘酷血腥的人狼行為不僅發生在陌生人之間,家庭暴力上升趨勢亦很明顯。根據婦聯和相關部門統計,致傷致殘致死的嚴重家庭暴力事件非常普遍。其中,婦女受害者佔97%,老人和兒童佔3%;對女方施暴的男性的文化程度從國小到研究生都有,學歷越低,施暴越兇;農村的家庭暴力遠遠超過城市。單就文化影響而言,城市居民和高學歷者受西風吹拂較多,農村居民和低學歷者保留傳統的中華文化較多。但能否因此而得出中華文化比西方文化有更少的人性,我不得而知。但我確實知道,深受美國文化薰陶的胡適發起組織“怕太太協會”,主張新時代的男人要“三從四德”,一輩子反對暴力;而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劉海洋往黑熊身上潑硫酸、盧剛被公派出國留學卻連殺多名世界級天文學家,卻絕非良善之輩。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以北大學人為首的知識分子發出“打倒孔家店”的吶喊,開始了新文化運動;今天卻有北大清華等名校十博士發起抵制聖誕節,認為“拒斥西方文化是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必然命題和必要工作”,要求“國人自覺迴歸傳統,弘和光大孔孟之道,重建中國文化的主體性,確立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在國人心目中和日用中、以及在國家政制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性和主位性。”

什麼是人性?誰對誰錯?我在此不作任何評論,事實是最鮮明的證據。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基本上解決了温飽問題,教育已經很普及,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後,為什麼人們依然如此麻木不仁呢?是教育的失敗嗎?還是我們接受教育的學者扭曲的學習的本質?把讀書考學當做一種手段,學歷很高,專業知識非常了得,但是思想素質卻非常缺乏,這樣的人才能對社會做出多少貢獻?我期待着國民道德素質的提高,期待着中國真正的富強起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minqing/vyqjk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