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民情日記 >

走訪貧困户民情日記

走訪貧困户民情日記

走訪貧困户民情日記

走訪貧困户民情日記

2017年5月,在大川鎮唐家村村支書樑正國的引領下,我和同事一起走訪了我的扶貧對象--唐家村四組村民王德軍家,他家離唐家村服務中心並不遠,走路過去上個小坡不到10分鐘就到了,還沒走到家門口,一隻小黑狗汪汪的衝着我們叫,“快別叫了”,一位婦女一邊説着一邊從屋裏跑出來,迎接我們的是王德軍的愛人司之雲,她見到我們客氣的笑了“快進來坐,歡迎歡迎”,我往屋裏探了探身子,有位步履蹣跚的老婦人走了出來,我連忙攙扶着她,她笑着説,“閨女,不好意思,家裏寒磣,連個電視機都沒有,要不坐外面吧?我給你們搬凳子。”我急忙説,“大娘,千萬別這麼説,我們是來看望和幫助你們的,沒事,有什麼困難您和我們説説,千萬別客氣啊!”

在與司之雲交流的時候,我瞭解到,她愛人是一位隧道鑽石工人,經常外出流動打工,家裏還有兩個可愛的女兒,一個13歲正在上國中,一個只有6歲剛上國小,還有有位年過半百的老母親,主要經濟收入都是靠她愛人王德軍打工掙錢為主,她在家多半是照顧年邁的婆婆和兩個女兒的衣食住行。家裏的收入僅僅靠王德軍一人,其實並不樂觀,我在問道她有哪些困難?她低着頭告訴我“如果有,那就是子女上學是我最頭疼的事情了,光出租就好幾百呢”,我瞭解到,唐家村附近並沒有國中和國小,如果要完成對子女的教育就必須去大川鎮上的國小進行教育,那麼相對應的支出就增加了不少,而且如果要同時兼顧着家裏的老人,衣食住行確實是個不小的負擔。雖然生活稍顯艱難了些,但是她的臉上卻洋溢着幸福:“不過,我兩個姑娘都很懂事,尤其是我大姑娘,年年上學都是第一名的好成績呢,老師都很喜歡她。”我回應道:“都説可憐天下父母心,你的付出姑娘們都看在眼裏,學習成績好是對你最好的報答啊”她不好意思的笑了。

通過這次走訪貧困户,我深深感受到對貧困户的幫扶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通過與她們的溝通和了解,我也更加迫切的想要幫助他們儘快脱貧,但是靠一己之力是完全不夠的,我多麼希望國家能夠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希望更多的孩子出門就有學上,讓她們能減少負擔,儘快脱貧,不用在為了生計奔波,不在為了上學奔波,過上一家四口其樂融融的生活。

走訪貧困户民情日記

這幾天,對村裏部分貧困人羣進行了走訪。通過走訪,看到農村貧困人口生活之窘迫,日子之艱難,用觸目驚心不為過。反思其貧困原因,有的是受災致貧,有的是因病致貧,還有意外致貧等諸多因素。雖然貧困人口不能完全代表農村的現狀,但他們是農村的一個部分,是最需要黨和政府關懷的羣體,同時也是應該我們花更多力氣去思考如何改變他們的羣體。

譚永成一家原五口人,自己及愛人均年過四十,三位小孩尚未成年,其中愛人與長女智障,次女現八歲上國小,兒子四歲。故譚家生計全落在譚永成一人肩上,而譚永成數年前勞動時摔跤致使右腿骨折,因無錢上醫院,在牀上躺了數月自愈,但骨頭生長錯位,已部分喪失勞動力。2010年4月份,譚永成的愛人因病逝世,加劇了其勞動負擔,雖家有二畝土地,但維持生計亦比較艱辛。

譚永成目前享受農村低保政策,農忙時村幹部也時常幫助,屬於開發難度較大的貧困户。

這些貧困人羣,只是廣大落後山區當中的一個縮影,不管是意外致貧、因病致貧、意外災害致貧、學生供養致貧,還是其它原因的貧因,我看到的是各有不同的心聲。對於無勞動力、有心無力改變現狀的貧困者,除了最低生活保障,他們希望更多的社會福利機構、社會保障機制能夠把觸角觸及到這些角落;對於有一定勞動力的貧困者,他們更多是希望有政策的支持,或者在政策的執行過程中更有效率、政府言而有信。

走訪貧困户民情日記

按照縣裏的部署,我院決定對長潭河鄉中間河村經篩選出來的40餘户貧困户進行扶貧幫困,按照每名幹警聯繫一户的原則進行定期脱貧幫扶。

早上,我帶領所分管的部門十餘名幹警前往中間河村認窮親,結對子。由於修路,車子在宣恩到萬寨的公路上顛簸前行,同事們久坐機關,看一路的茶園風光、聞撲鼻的稻花香氣,遠近處都是忙忙碌碌的勞作的人們,都很激動和興奮,加之平常辦案總感到枯燥,又因此次扶貧任務是縣裏安排的重要任務,所以都有一種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之感。一路上嘰嘰喳喳的議論怎麼幫困的問題,有的講是不是要幹警自己掏錢接濟?有的説我們是不是還要幫助他們進行農業生產?還有的講現在農村日子應該好過,政府的各種惠農政策多,有的講洞坪水庫大得很,打魚賣都可以過得很好。我悠悠的説了一句:到了你們就清楚了,至於怎麼幫扶,你們入户調查了就會知道怎麼做了。車過張家埡,一片高峽平湖的風光呈現在同事們的眼中,一陣驚歎和拍照後,車在湖兩岸的壁掛公路上蜿蜒前行,在提心吊膽中我們來到了中間河小鎮。

中間河小鎮是個移民村,二三十户人家圍繞着盤山公路而建,由於移民大多外遷和在外打工,小鎮上顯得冷清而又蕭條,早已聞訊的工作隊書記和村幹部在小鎮上等待着我們一行,我們將貧困户名單拿出來後,工作隊覃書記和村幹部很熟悉的就將各户人家的位置告訴了我們,並對各户的貧困情況給我們作了簡單的介紹,周圍的村民也很是熱心的介紹,在人們七嘴八舌中,我按照各户駐地分派了對象。刑庭豔姐和我就分派到湖對岸山坡上較遠的兩户人家。工作隊覃書記用一輛破面包車將我們送到湖邊後,又坐了十幾分鍾渡船後,覃書記給我們指着半山腰隱約露出屋角的人家説,那就是李自明(我的幫扶對象)的屋,上面一點就是符永家(豔姐幫扶對象)的屋。在渡口上等了十來分鐘,從山間的沙石小路上下來一位揹着揹簍的中年婦女,自我介紹是李自明的妻子叫王延開。並面帶羞澀的説,不好意思,我們家的情況驚動了縣裏來的領導(把我們當成縣裏的領導),給政府添了麻煩。當看到我們帶的一些米麪油後,更是連説不好意思。

沿着陡峭的砂石小路一路往上爬,我一邊介紹我們來的目的,也一邊聽王延開介紹家裏致貧的原因。王延開介紹,他家四口人,由於修建水庫水淹,家中只有0.5畝責任地,男人李自明只好常年在外打工,由於文化程度不高,只有在海南等地做苦力,一年也找不到大錢;兒子成年了,但沒安家也在外打工,但打工的錢,還夠不到他自己花銷;女兒去年才從衞校畢業,現在在宣恩城裏給別人賣衣服,一個月一千來塊錢,不夠她自己用;王延開本人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症,去年就住了幾次院,常年需要藥保養,光醫療費就用去了5000塊,農活多了做不了。按她自己的話講,看上去好好的,吃得玩得就是做不得。一路上她對貧困二字始終糾結,認為原來家裏條件並不差,近幾年主要是自己有病,加之女兒讀書花費不少,所以總是入不敷出。她沒有抱怨其他,反反覆覆就是講自己身體不爭氣,拖累了家庭,也給政府添了麻煩。

在氣喘吁吁間我們來到了她家,一棟三間土木結構的房屋呈現在眼前,房前屋後收拾的乾乾淨淨,進入堂屋裏面擺放的東西雖然雜亂但是很乾淨。女主人用帕子將椅子擦了又擦,生怕髒了我們的衣褲,搞得我和豔姐很是不好意思。按照此行目的我們對她家進行了詳細調查。王延開一家居住在1994年建成一棟土木結構(180平米)中,耕種有五分責任地,由於村民大多搬遷,荒地較多,所以王延開就利用荒地養了4頭牛,13頭生豬。我問道,你身體又不能勞累,養了這麼多牲口,吃得消嗎?她無奈的説:麼子法喲!還不是要下蠻,要吃飯,兒子還要安家,女兒要打發,給他們能創造一點是一點,盡我們老傢伙的力,免得到時遭埋怨。交談間,我們還了解到,王延開家,2014年打工收入3萬元,她養生豬賣了2200元,但女兒學費、他的醫療費和人情開支等共計支出33560元,家庭赤字1360元。

談到今年,王延開表示只要自己身體稍微好一點,應該比去年要好好多,女兒不要學費了,家裏應該會好起來的,同時她也表示自己給政府添麻煩了,但有信心今明兩年打個翻身仗,不會久背貧困帽子。在我們的鼓勵下,王延開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談到有麼子問題需要我們幫助解決的,王延開帶着農村人特有的樸實向我們提出,看能不能給他們家修一條公路,因為水淹之前,他們這裏有一條通往中間河集鎮的公路,現在水淹了,公路也沒有了,進出只有靠渡船,且渡船一天只定時跑6趟,而他們幾家進入只有從水路和外界相通,十分不便;另外由於庫區蓄水,滑坡時有發生,她家修的院壩因為滑坡已整修了幾次仍然沒能修好。最後她又像是對我們説又像是自言自語,要是能整體搬遷就好了。説實話,對她講的修路也好,整體搬遷也罷,我的內心真的沒底。但走的時候,我還是誠心的對她説:你反映的問題,我會向相關部門提出,我們共同努力,爭取把問題解決!

告別兩户幫扶對象,我們搭上了最後一趟渡船,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我在想早上自己給同事提出的一個問題:我該怎麼幫扶他們?

走訪貧困户民情日記

今天我到琵琶洲村母雞峪片6組入户走訪,沿着山路往上爬,大約二十多分鐘到第一家,叫樑啟訓,家裏三口人,三間舊磚瓦房,到的時候,樑啟訓正在豬欄餵豬,他對我説,因為他兩口子因殘疾,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所以他和老伴在家裏餵了2頭豬,5只雞,龔紅霞兩人享受每月200多元低保金。兒子叫樑紅軍,今年30多歲,還沒成家,因為家裏條件較差,沒有掙錢的門路,加上缺資金和技術,所以外出在廣東省花都市打工,現在在廠裏從事技術製作工作,每月收入約4800元。樑啟訓告訴我説“現在他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把房子改造裝修後好娶媳婦。”我對樑老建議道:裝修房子、結婚娶媳婦是大事,一步一步來,急不得。只要您兒子有合適的對象可以先結婚,房子可以等有錢了再裝修。現在你們兩老只要不得大病,勤快點,把豬養好,年底我按市場價收購(不扣除成本),如實結賬。又有國家的政策兜底生活保障,應該沒有什麼大問題。離開他家的時候,我把買豬仔的一千元現金遞到到樑老手裏説:“這是買豬仔的錢,等幾天我還捉一頭小豬,把三頭豬喂好,爭取早日脱貧”。又把自己花錢買的一袋大米和食品小禮包交給樑老,説“這是我個人的一點心意,請收下”。樑老連聲説到謝謝,並依依不捨的目送我們離開。 

再往上走了約半個小時,來到伍遠華家,他正在院子裏餵雞,我説我是扶貧工作組的,想找他聊聊情況,他很熱情,搬椅子倒茶,陪我聊了聊他家的情況。伍老雖然有70歲,身體還算硬朗,他説他家的房子建了30年了,雖然是土磚房,但是還是很牢固,收拾得也很乾淨。伍老説,他在家裏栽2畝多水稻,還有旱地6多畝,種的包穀、黃豆和紅薯。山上還有4畝多林地。家裏還養了3頭豬、5只雞,條件還不錯。現在國家政策好,以前要給國家上繳,現在種糧國家給補貼,我們兩老不用交錢,還有養老金拿,雖然不多,但是現在家裏生活基本上沒什麼問題,全家5口人,老伴身體不是很好,但是能動。兒子在縣城做事,從事鋼化玻璃門製作,兒媳孫子在石門二中讀高三,寄宿。媳婦為了便於照顧他在二中附近租房住。我對伍老説:“您的住房條件差,但不是危房,不能享受危房改造補貼政策,但是如果想搬遷的話,我可以提供政策上援助。”伍老謝絕我的好意,説“國家政策好,但我暫時不想離開老屋,只要我們身體不得病,還得繼續勞動下去,自給自足是沒有問題的。”臨別時,我把帶來的一袋米和小禮包交給老人家,並讓他帶我向他的家人問好。伍老連聲道謝,並留我在家裏吃飯,因為時間尚早,並且還要走訪其他户,所以我和帶路的村工作人員還是婉言謝絕了。 

從山上往回走,我想今天走訪的建檔立卡貧困户的村民都是勤勞人。而且他們很知足,因沒有致富路子、缺少資金、技術、勞力而導致貧困。下一步建議村裏利用山地資源多發展特色產業,讓老百姓也有增收的路子,讓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的人都回來發展,豈不是更好。

走訪貧困户民情日記

5月20日 星期五 天氣小雨

今天我和農業、經管、政法委等部門的幾位黨員幹部相約返鄉,回到我們共同的老家——官渡口鎮水洞溪村。就在這一天的日程裏,我們完成了座談、看望老黨員、慰問貧困户、走訪致富人等一系列議程。老話説的好啊,“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淳樸善良的父老鄉親們對於我們的回家除了希冀,更多的是卻是熱情——他們親切的叫着我們的小名,講起我們少時的淘氣往事,其樂融融。就在這水乳交融的氣氛裏,我的思緒活了過來,一些陳年舊事浮上心頭。

大約七、八歲的時候,媽媽帶我們兄妹5個從外婆家回家。那個時候沒有啥車,外婆和我家相隔60裏的山路。走在路上,突逢大雪紛飛,這樣熬到下馬洞村的時候,天已黑了,道路也被積雪覆蓋,我們兄妹幾人都凍僵了。媽媽忐忑地帶着我們走進了一家農户,農户大媽立即讓我們進屋,生了一盆大火,做了可口的飯菜,並讓我們留宿。第二天天氣放晴,我們順利的回家了。後來媽媽告訴我們,若不是好心的大媽讓我們留宿,那夜我們可能會被凍死。這次經歷,讓我學會了什麼是善良,教會了我懂得感恩。

1993年,我從巴東一中畢業,考上了大學。那個時候都很窮,臨上學之際,村裏李厚道書記卻給我送來50元錢,鼓勵我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捧着這份沉甸甸的關愛,老書記的話像一盞明燈,指引着我一路前行:努力學習,勤奮工作,追求進步,踏實做人。

人的一生,有高潮也有低谷。剛參加工作的那些年,遇到挫折也曾經怨天尤人。在個人待遇上感覺到不公平,一度對組織產生了懷疑,心情沮喪到了極點。那時我最好的自我調節的辦法就是回到老家。在房前屋後,在田間地頭,我找到了人生的真諦,在和叔叔伯伯堂兄堂妹閒聊嘮嗑中我懂得了知足,感受到了幸福。老家告訴了我“人生多磨難,心中有太陽”的涵義。

無論走多遠,無論飛多高,忘不了的,總是最初出發的地方。老家就是一罈陳年老酒,越陳越香,越久越思念。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時常在夢境中縈繞。二十多年了,火坑上香氣四溢的吊鍋臘肉,半夜醒來母親仍在納鞋底的那盞昏黃的煤油燈,鄰家甜甜的玉米棒子等等温馨的場景不時闖入我的夢境。

我是誰?為了誰?在縣委縣政府組織的“不忘初心•永跟黨走”這次活動中,這個問題不斷放大。我是誰?我是農民的女兒,我是一個共產黨員,不忘本,不忘初心,不忘黨旗下錚錚的誓言。為了誰?為了人民,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拿眼前的父老鄉親們來説,我應該盡綿薄之力。

老家水洞溪村在縣人社局的幫扶下,建成了400畝柑橘園,形成了以柑橘產業為主導的佈局。標準化的村級衞生室已經建成,村委會辦公樓已完成招標即將施工,鄉村道路硬化也在緊密鑼鼓的進行,形勢一片大好。

結束行程的時候天快黑了,老書記李厚道動了情,他説:“你們這次返鄉回來看我,心裏很高興,現在有你們這幫年輕人幫着拿方案、定主意,我們對於脱貧致富奔小康更有信心和決心,你們要經常回來看看喲!”

一定會的,我在心裏對自己説。我在想怎樣結合我的本職工作,展開創業培訓、小額擔保貸款扶持一部分專業合作社,精準扶貧對象怎樣利用政策加以幫扶早日擺脱貧困。

走訪貧困户民情日記

縣非税局是駐貧困村幫扶工作隊長單位,負責修梅鎮觀音洞村的脱貧攻堅工作,同時還負責幫扶修梅鎮沃沙村的扶貧工作。吳迎春是非税局的一名中層骨幹,由於單位人少,扶貧工作任務重,她在負責非税局徵管股工作的同時,還承擔了兩個村4户貧困户的幫扶工作。

吳迎春經常犧牲休息時間與縣扶貧工作隊和鄉村兩級幹部,走訪入户,訪貧問苦。為摸清底子,搞好對接,加班加點,任勞任怨。在幫扶工作中,責任心強、紮實能幹、善於溝通,且實心實意為貧苦户辦實事,被他們親切地稱為“我們的好女兒”。

一、以心交心,幫助貧苦户重拾生活信心。

在貧困户的入户調查過程中,吳迎春與貧困户深入交談,瞭解情況,找準致貧原因,以心交心,為其排憂解難。

觀音洞村雞山九組的貧困户汪喜珍,丈夫早年因病去逝,獨自一人把兒子養大,2014年兒子談了女朋友,母子倆都非常高興,盡最大的努力張羅婚事,但就在結婚前一天,女方單方面解除婚約。由於承受不了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兒子羅光明從此患上了抑鬱症,治療多年仍不見好轉。汪喜珍因此耗盡了所有積蓄,自己也勞累成疾,失去了勞動能力,對支撐這個家失去了信心,整日愁眉苦臉,日子過得一天不如一天。

2017年8月,吳迎春接手幫扶,在瞭解情況後,經常上門疏導談心,給予安慰和鼓勵。生病時多次看望,並給予經濟和物質上的幫助。為緩解她的咽喉炎的老毛病,特意託人從張家界買了茅巖莓茶給她。得知她一直是飲用屋前堰塘抽上來的水,多方籌措資金,為其接通了自來水。為緩解其經濟困難,又四處奔波,在民政部門幫其爭取了一筆困難救助金……

在吳迎春的積極開導下,汪喜珍緊鎖的眉頭日漸舒展,現在話也比以前多了,對人也熱情了,兒子現已外出務工,看到這個家漸漸有了起色,汪喜珍對幫扶人吳迎春更是感激不盡,多次要把自家僅有的兩隻老母雞和幾十個雞蛋送給她,都被其婉言謝絕。

二、竭盡所能,為解貧困户燃眉之急。

沃沙村草堰組的66歲的貧困户葉明清,32年前因車禍落下殘疾,行動不便,妻子因患上罕見的皮膚病,無法勞動,家裏一貧如洗,居無定所。兒子在張家界打零工,迫於生計,只好隨兒子留落異鄉。吳迎春經多方打聽找到了他的聯繫方式和他取得聯繫,瞭解到他的切實困難就是行動不便,葉明清説很想要一把輪椅,方便自己在小範圍內活動。吳迎春聽後二話不説便答應為他想辦法,並且很快滿足了他的心願,這讓葉明清很是感動。

三、用心照顧,做貧困户的貼心人。

觀音洞村雞山19組盧二英,今年83歲,年老體弱多病,與50歲的智障女兒相依為命,靠她和女兒的低保金維持生計。吳迎春自2016年11月份開始幫扶以來,經常從自家給她們帶去過冬的棉被、衣物鞋子,逢年過節還會送去肉、大米、油、麪條之類的生活物資,老人家身體不適時噓寒問暖,給錢讓其看病吃藥,老人家經常老淚縱橫地對她説:“丫頭,你真地對我比親閨女還好……”(作者為縣委駐修梅鎮觀音洞村第一書記)

走訪貧困户民情日記

駐村扶貧工作期間,因小疾入住宣恩縣人民醫院,躺在住院部五樓內三科的病牀上,雖無家人陪伴,但有隊友的悉心照顧,以平和的心態接受着醫院温馨的治療,靜養療傷。當然,這也讓自己從緊張的駐村工作中獲得了一次難得的調整和休息的機會。緊靠窗邊的病牀,讓我抬頭就能望見藍天白雲,無形中增強了自己與病痛鬥爭的信心;扭頭就可看到全部的同房病友及醫護人員,與他們寒暄聊天,驅趕住院的寂寞和無聊;不過,再次回頭望天時也多了一些感觸和思考。

同室兩天,我旁邊牀位上的那位來自曉關鄉的尹大娘出院了,因腦梗入院,住了六天,雖然醫院並沒有、也不可能根治她的腦梗,但嚴重的頭暈目旋症狀得到了有效控制,幾千元的醫療費由兩個兒子平攤解決。由於對此病略有了解,分別時,我特別叮囑大娘要聽醫生的話,不能隨意停藥,儘量清淡飲食,防止頻繁發病。按照農合報銷的規定,大娘出院時不能從住院部帶超量的藥物回家,出院後需要繼續長期服用的藥得去門診部開,這樣相當於又降低了大娘這次看病在農合綜合報銷的比例。

隔一個牀位的那位婁大叔,來自長潭河鄉,這兩天高燒得厲害,嚴重時超過40度,從這幾天檢查的情況看,他肺上有一個大泡,腎上又有一顆大的結石,並且已經造成腎積水,顯然屬於撐不住了才來住院看病的,我們所住的內科病房專門請來了外科大夫給他進行專家會診,可能要轉外科做手術,即將需要的又是一筆不小的醫藥費。婁大叔家庭情況不是很好,兒子死了,兒媳婦跑了,姑娘嫁人了,老兩口自帶着一個六歲的孫女過日子。

離我最遠的病牀上躺着的那位來自高羅鄉的餘大爺,也是因腦梗症狀入院的,86歲了,雖是農民身份,但他是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醫藥費報銷比例高,再加上期盼康復心切,一再叮囑醫生要趕好的藥用。醫生的回答,我聽起來很滿意:“大爺,你放心,該用什麼藥我們就用什麼藥,關鍵是根據你的病情,根據效果來用藥,沒有效果的藥,給你開着也是浪費。”

三位病友都是新農合的患者,相對於沒有農合之前,農民看病已經有了一定的報銷比例,一定程度上的減輕了農民看病負擔,但看病仍然是當前農民心中最大的痛,也往往是壓垮一個農民家庭最重的那一棒。回想我的駐點村石馬,97户建檔立卡貧困户中,有62户的貧困原因之一是“因病”,這還不包括“因殘”的,佔貧困户總數的64%。一個大病,或者一個慢性病帶給一個農民家庭的不僅僅是高額的醫藥費,往往首先損失的是一個勞動力,同時也牽制和影響了家裏另一個,或另幾個勞動力,需要照顧病人而無法正常打工,無法正常種地,病人要花錢而不能賺錢,還耽誤了家人賺錢,所以相對於可以邊治病邊領工資的有保障人員來説,農民一人得病,必將全家致貧。

從入户走訪情況看,我的駐點村裏除了少數重大疾病外,很多村民有腰椎間盤突出,有肺上的慢性病,有腦膜炎留下的後遺症,有這樣那樣的結石等等,很多慢性病當初都是小毛病,由於就診不及時而最終拖成頑疾和大病。農民為什麼有病不及時治,想必誰都能明白:一是沒錢或捨不得花錢,二是怕治病耽誤賺錢。現在國家政策好了,農民收入也大幅增加了,有了新農合,農民生病就診比過去及時多了,但當前的情況並沒有完全解決農民看病負擔問題,因病致貧給精準脱貧帶來的難題並沒能完全解決。駐點村村民向我反映,根據目前的農合報銷政策,在村裏衞生室拿類似於感冒等小病的藥物基本上免費,在鎮裏住院看病綜合報銷比例可以達到80-90%,到縣級醫院住院看病綜合報銷比例為60-70%,去州里看病綜合報銷比例為40-50%,去武漢看病綜合報銷比例為20-30%。以尿毒症患者需要做的透析為例:去州里醫院做一次,路費加治療費農民需要花200多元,而在縣醫院做一次只需要花22元。即使有這樣的報銷比例差異,但仍然有大量農民寧可頂着鉅額債務,也要去州醫院,甚至到武漢大醫院去看病,主要還是因為當前我們大量醫療資源都過度集中到那些三甲大醫院,基層醫療機構的資源配置數量與質量嚴重不足,從而造成農民對基層醫院看大病的信心不足,紛紛赴州級、省級醫院看病。因此就出現了武漢一些三甲大醫院看病車輛無處停,上電梯得花一個小時以上來排隊的情況。

説來道去,要想根本上解決農民看病負擔問題,我個人認為,在現有的政策基礎上,必須合理配置醫療資源,真正加大對基層,特別是對縣、鄉、村級診療機構的投入力度、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和技能培訓力度,切實提高縣、鄉及村一級診療機構的診療水平,確保實現農民一般性的疾病就診不出縣、不出鄉,甚至不出村,最大限度的讓農民降低看病支出,甚至免費就醫,這也或許是促進因病致貧農户精準脱貧的最有效措施。

走訪貧困户民情日記

8月28日至9月3日,我們15人作為省人防第三批雙聯活動成員,赴慶陽市寧縣焦村鄉宮劉村開展雙聯活動,我們走村入户,深入農户家中田間,瞭解村民的生產生活等情況。在短短几天時間裏,對我們的雙聯村子的具體情況有了一定的瞭解。

8月29日,我們小組5人(談可峯、陳洪哲、吳宜峯、周珍珍和我)在譚隊長的帶領下,共走訪了9個貧困户,有譚秀珊(聯繫人史健全),潘守榮(聯繫人李小勇),譚甲瑞(聯繫人史健全),譚俊虎(聯繫人周新民),郝小文(聯繫人王曉晨),譚甲福(聯繫人賈永新),譚秀榮(聯繫人吳宜峯),譚仲奇(聯繫人張耀鳳),譚積寧(聯繫人寧翼龍)。8月31日我們小組4人(陳洪哲、楊祥勝、齊曉娟和我)在劉書記的帶領下,走訪了溝裏的5户貧困户,   有周克禮(聯繫人楊祥勝),周銀元和周文德(聯繫人均為馬組長),周文義(聯繫人孔偉),以及我自己聯繫的周倉治。

經過書記、隊長的介紹,入户和村民面對面的交談,以及詳細的詢問,村民普遍對辦公室幫助修的這條路大加讚賞,説是幫他們幹了一件實實在在地好事,解決了他們行路難,尤其是下雨天出行困難的大問題,為他們致脱貧致富打下了基礎。同時我們瞭解到當地村子也屬於留守村,青壯年大都去外地打工,家中基本都是老人帶孫子,老人幹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孫子或上學或在家;糧食作物一般種植有小麥、玉米、洋芋、黃豆等,經濟作物一般種植有牛籽(中藥)、甜菜、菜籽等,有些還栽一些果樹等;由於糧食作物的經濟效益不太高,大多人家都種牛籽、菜籽等;有一位村民給我們算了一下賬,種一畝小麥正常能產400斤,每斤價格1.20元,一畝地能收入480.00元,投入的成本是350.00元左右,也就是説種小麥每畝純收入在130.00元左右,這麼低沒有人願意多種;而種牛籽就大不一樣,正常每畝收入接近2000.00元,因此具有一定的推廣性。養殖方面主要是養羊,養羊的成本投入比較大,但收入也比較可觀,每隻收入在1000.00元左右,但對技術有一定的要求,不懂技術羊容易得病,而當地沒有獸醫,一旦得病死掉損失會很大,所以養羊的風險比較大,有些村民想養而又不敢養。總體來看,宮劉村有人打工的家庭條件好於無人打工的家庭,塬上住户的家庭條件優於住在溝裏的住户。

我的聯繫户住在溝裏,男主人叫周倉治,今年59歲,老婆叫王書會,54歲,兩個女兒已出嫁,一個兒子招婿到西峯,家中只有他和老伴兩人,前幾年他也在外地打工,有一定的收入,今年由於腿疼行動不是很方便只好在家;種有10畝地,主要種些小麥、玉米、黃豆、甜菜、煙葉等,全年收入在6000.00元左右,今年剛養了3只羊,還沒見到效益;家裏有一輛農用三輪車,還有三輛摩托車;交談中瞭解到想多養羊,但是不懂技術而且腿疼有不方便,便打消了這個念頭,詢問劉書記得知,周倉治明年到60歲就可以領上農村的養老金。和他家情況相似的還有幾家,因家庭成員或本人生病不能外出打工,致使家庭的收入劇減的狀況,給村上和聯繫人出了一道難題,這樣的貧困户就需要組織來想辦法幫扶,僅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解決的。

在入户調查過程中,有一位老人的種植方法引起了我們的極大關注,老人叫譚秀榮,今年74歲,家中6口人,兒子兒媳外出打工,老兩口在家帶兩個孫子,大孫子上學,小孫子在家;老人自己培育出矮化核桃樹苗,長大後比普通的核桃樹要矮得多,栽後3年就能掛果,比一般的核桃樹掛果時間要早2—3年,一棵樹苗的市場價在20元左右,老人把它以6米的間隔與牛籽套種,互不影響,從而使一塊地有兩份收成,而且勞動強度也不太大,預計收入也不錯。這種種植方法對於缺乏勞動力和技術的家庭來説不失為一個好較好的選擇。(指揮所管理處  徐長紅)

走訪貧困户民情日記

2015年隆冬臘月,年味漸濃,50歲的劉豔平被市委組織部下派到懷柔鎮郭家塢村任第一書記。兩年多來,她揣着一個小本子走遍田間地頭,上面密密麻麻記滿了村民的“心頭事”:老李家的核桃樹得了“黑死病”、老齊家的女兒要大學聯考、老張家沒有棉衣過冬……劉豔平給它取了個名字——“民情日記”。 

街道兩側垃圾亂堆亂放,公共廁所蒼蠅橫飛,不少村民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這是劉豔平對郭家塢村的第一印象。這個位於懷柔水庫上游的村子,人均年收入不及當地人均收入的一半。 

“一定要幫村民辦點實事兒。”劉豔平在“民情日記”中寫下了第一句話。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她最瞭解農民的不易,精準扶貧成為她定下的“小目標”。 

“全村30多户果農種了200多畝核桃,不知為啥,這幾年總是染上‘黑死病’。”有村民愁眉不展地訴苦。染上這種病的核桃樹,樹幹上會長出黑斑並逐漸擴大,流出黑色的液體,整棵樹慢慢枯死,果農們管這種病叫“核桃癌症”。 

“治不好了,等樹死了,刨了再種別的樹。”一位果農無奈地説。劉豔平聽了,心裏一緊,傳統核桃從栽種到盛果期,大約需要七八年的時間,新疆紙皮核桃也需要兩三年時間。如果持續枯死,更換樹種,不僅費時費力,村民收入也要打水漂! 

劉豔平專門向市農委的行家請教,又諮詢“12316”農業服務信息熱線,找到了“藥方”。然而,光有“藥方”還不夠,塗藥、換土、剪枝等專業林保環節一個也不能少。劉豔平又向懷柔區園林局求助,邀請林保科專家到果農家裏,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科學種植。“看到果農們的眉頭展開了,很有幸福感。”劉豔平説。 

兩年多來,她走訪村民的腳步一直沒停,“民情日記”也越來越厚。 

幫即將參加大學聯考的殘障家庭子女免費輔導功課,為村裏爭取市農委的80萬元專項資金修建田間公路,協調6萬元設立“鄉村便利店”,給全村49户貧困户送去過冬的棉衣和米麪油……在村民們口中,對劉豔平的稱呼也從“劉書記”慢慢變成了“劉姐”、“大妹子”、“閨女兒”。 

2017年11月,第一書記的兩年任期已滿,劉豔平又主動申請延長了兩年。“精準扶貧是一項長期任務,我現在還不能走,希望在2019年11月任期期滿後,村民的收入能比我來時翻一番!”

走訪貧困户民情日記

昨晚計劃今天去大海子村民小組看望低保户艾宗祥,所以今天一早就開始出發了。

艾宗祥是一位60多歲的老人,身體單薄,妻子52歲,是一位智力一級殘疾人,二老的大兒子多年前因沒錢治病,很早就離開了人世, 24歲的二兒子也是智力一級殘疾。一家三口住在16平米的政府幫助修建的瓦房裏。今天是第二次去他家。

艾宗祥家住在只有一條小路通往的大山上,地名名副其實就叫大山上,隔村組公路有1公里多的山路要走,目前山上只有兩户人家居住了。從我家到艾宗祥家有半小時的路程。

5月份摸底調查的時候去艾宗祥家實地摸底調查,在路上正好遇到一位在大山種地的姓塗的老伯,他聽到我們要去艾宗祥家,便丟下鋤頭自告奮勇的給我們帶路。塗老伯很健談,他告訴我們,大山上的人家基本都搬下山了,現在只有凃世明家和艾宗祥家還住在大山上,他還説,從來沒有一個包片村幹部到過大山,甚至連他自己也有好幾年沒去過凃世明家和艾宗祥家了。迎着早上的朝陽,草葉上的露珠閃着多彩的光芒,好像在對我説”小夥子,歡迎來到大山,你是來我們大山的第一個村幹部“。不多一會兒我的鞋子就被露水打濕了,糊上的一層黃泥巴。沿着蜿蜒的小路一直往山上爬,沿路都是山下羣眾種的玉米,已經婷婷玉立,開始抽穗了,這些山地坡度遠高於25度,都應該納入退耕還林的範疇了,但是還沒有申報到退耕還林的項目,老百姓還種着莊稼。

按理爬到山頂都應該有一覽眾山小的氣魄,都應該感覺到心曠神怡,但是此刻我的內心卻很沉重。大山上的兩户人家至今都還未通自來水,艾宗祥的傻兒子唯一的工作就是用水壺去提水以供家用。生活用電也是才通了兩年。聽艾宗祥説,剛開始供電所還要收電費,後來供電所的一個好心收費員向領導請示後,才免收他家的電費。其實他家裏除了照明用的電燈,唯一的電器就是玉米粉碎機,一個月用不了幾塊錢的電費。艾宗祥的家只有16平米,而且因為地基不穩,房屋已下陷變形,由方正的正方形變成了稜形,家門口因為生活廢棄水開門就倒,形成了一個臭氣熏天的爛泥塘,進他家門檻要一個箭步躍進去。

在艾宗祥家跟老人家攀談了兩個多小時,知道了政府已經給他家一家三口解決了低保,也讓他家享受到茅草房改造的政策,幫他重修了住房。他現在最需要政府幫助解決的是人畜飲水問題。當我問他,如果政府給他把房子建到山下,他是否會樂意搬下山時,他眼裏瞬間閃過一絲光亮,繼而低頭對我説,因為地全在大山,不想搬下山。我沒有勸他,因為可能是對我還保留着什麼,還不能敞開跟我這個”説話不抵用“的包片幹部談論他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我想先把他家納入危房改造的對象,至於其他的等我跟他”拉攏關係“後再給他做思想工作。我慎重地在記事本上寫下”艾宗祥,住坡頭鎮堰塘村大海子村民組,住房等級D級,住房結構磚砌,地基已下陷,承重結構已變形,建議拆除重建“。

我對艾宗祥家的近況及需求做了詳細的瞭解,將他家的情況進行整理彙總,寫了報告向鎮政府彙報,以便徹底改善他家的生活狀況。我們身邊”艾宗祥式“的家庭還有很多,扶貧工作任務還十分艱鉅,需要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竭力幫扶,才能讓老百姓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紅利,確保他們在脱貧路上不掉隊。

走訪貧困户民情日記

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天氣陰

這個季節莊家都熟了。前些日子入户走訪知道了村民的耕地大部分離家挺遠。因入秋前後連續幾天的暴雨將腦包山村通到撓圪圖村、到碌碡坪村,撓圪圖到温圪旗,温圪旗到西壕賴四條沙石路被洪水沖毀近13公里,村民收割的莊稼無法上場,眼看着飽滿的糧食,卻無法收穫。為解決這一問題,駐村工作隊第一時間向包扶單位法院主要領導彙報情況,法院主要領導立即動身入村實地調研,經院黨組研究,決定出資為麻迷圖行政村修復四條水毀路段,並要求駐村工作隊立即施工,確保村民的糧食粒粒歸倉。

今天修通往碌碡坪自然村的路,天公不作美,要下雨的樣子,被山洪猛衝達三米多的深溝有三處,非常難修。在裝載機馬達的轟鳴聲中,突然來了一夥人,手裏拿着工具,有男有女,細看發現他們都是附近的村民。我急忙上前攔住他們説,機械作業,有危險,回去吧!但沒有一人離開,村民們説:你們給修路辦好事,我們哪能回去,來了幫不了大忙也能出一點小力,隨後挖土的,撬石頭的幹了起來。寒風中飄起了雪花,但絲毫沒有影響男女老少的修路熱情,伴隨着機械的轟鳴,乾的熱火朝天,真是風雪無阻。轉眼到了中午時刻,村民們上前和我説:村裏準備好吃的了,回村吃一口飯吧,我們已經安頓好了,給你們包餃子啦!在村民的一再要求下,我們只好欣然接受。

這一幕幕的情景,讓我這個在寒風中人感到無比的温暖,多麼純樸的村民。 

麻迷圖行政村位於卓資山鎮西南丘嶺山區,地域面積117平方公里,由24個自然村組成,常住人口156户301人,種植土地1732.1畝,養殖牛588頭,羊6234只,驢49頭。建檔立卡貧困户2016年脱貧18户26人,2017年脱貧22户31人,2018年脱貧5户10人。

要想富,先修路。農村發展、農民致富都需要暢通無阻的道路。村民們參與道路的修建,是自身的需要,也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只要沉下心為村裏辦好事、辦實事,老百姓就不會忘記你。

標籤: 貧困户 民情 走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minqing/wk7l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