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社會實踐報告 >

寒假社會實踐報告調查報告多篇

寒假社會實踐報告調查報告多篇

寒假社會實踐報告調查報告多篇

寒假社會實踐報告調查報告篇1

開學我就要進入到大x下學期了,從另一方面來講,我們離踏入社會的時間越來越近了。對於我們師範生來講,就業的道路相對比較窄,大部分同學仍然會選擇當老師,但是競爭壓力卻相當大,也可以考慮其他就業方向。通過對自己所居住的鎮上的一家人力資源公司的走訪和他們提供的一些資料,我大致瞭解了一下當今的就業情況,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人才需求數量驟減,供求總量不平衡。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所提供的崗位逐漸減少,而相反的,高校的擴招卻讓求職者不斷上漲,造成了供大於求的趨勢。

(2)、人才市場供需不協調。企業真正重用的人是經過基層鍛鍊提拔而上的,不僅僅是高學歷的畢業生,但是。大量應屆畢業生湧入求職市場,大多數企業就不可避免的選用許多大學生進入生產線,結果必然導致人才高消費現象的出現。

(3)、求職者素質與市場需求不一致。企業需要求職者具備基本的經驗和動手能力,但應屆畢業生由於剛剛踏上社會,很難滿足此要求。

總體而言,各類企業對廣大大學畢業生都給予了積極的評價,認為畢業生有更大的上升區間和潛力,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客觀地指出了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主要表現為:

(1)、自身定位不準確,職業發展方向不明確。

(2)、普遍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心浮氣躁,不願意接受基層的鍛鍊,對自身認識不足,要求過高。

(3)、能力、知識寬而不精,知識結構不合理,沒有很好地反映業界發展的最新動態。

企業對應屆畢業生的評價為我們就業敲響了警鐘,也提醒我們要對自身不足有所認識並能及時糾正不良的心態,找尋各種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個人意向與企業性質的衝突。很多大學生讓你為自己從高校畢業,應該去機關事業、國企工作,能過的較穩定的工作和較高的待遇,但畢竟僧多粥少;很少一部分願意去民營企業工作,但不排除今後的發展潛力,不能一味的追求高薪職業,畢竟應屆畢業生的經驗和能力還有待提高。

(2)、高校畢業生生源問題解決後,很多會留在蘇州工作,雖然在人才市場中本地生源佔了大部分,也面臨着外地生源的挑戰,因為多數企業對求職者來源地不想因前那樣要求高了。

(3)、應屆畢業生期望薪資和實際薪資的落差。大部分學生的期望薪資都高於企業給予的實際薪資。因此,我們一定要做好必要的心理準備。但是,由於找工作越來越難,很多畢業生那個也接受薪資低於預期的工作。

(4)、專業和崗位不對頭。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了,但很多應屆畢業生還是難以克服其間的落差,適應力不強。

採訪一位畢業生,我首先想到了我姐姐。為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她已經換過幾次工作了。雖然她不是高校畢業,但人際交流和工作能力都很強,也在工作中積累了不少經驗,有利於以後選擇更好的工作。她也勸我們一開始眼光不要太高,很少企業會給予一個沒有太多工作經驗的大學生高待遇,要一步一個腳印慢慢來。就像她,一開始在台企工作,後來又去了移動公司,積累了經驗,漲了薪水,但沒有更進一步的機遇,於是便開始尋求更適合自己會計專業的工作,慢慢尋求提高的機會。

通過社會實踐調查和訪問,感觸頗多。對於我們還在校的學生來説,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校期間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與此同時,也要抓住有限的機會參加有助於將來就業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就業招聘會,兼職等等。同時,踏上社會進入求職期間,要認清自我,客觀評價,正確定位自己。對於自己的師範專業,如果一時難以找到工作,我可能會選擇去支教,既能暫時避開求職高峯,也積累了教學經驗,現在實習期間能上課的機會不多,而很多學校選擇執教回來學生的傾向較大。就算不得那個老師,也能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體驗一下不同的人生。雖然很多人選擇考研,但我會直接選擇就業。考研雖然讓你的學歷上去了,但在此期間也可能錯過好的機會,而且隨着考研人數的激增,研究生越來越普遍,學歷優勢也勢必降低,在更注重實際經驗的現代社會,已不再是具有明顯優勢優勢的道路了。不過還是一句話:因人而異。每個人的特點不同,每個人選擇的道路也不同,只要堅定自己的道路,總會有收穫。

寒假社會實踐報告調查報告篇2

一、積極響應,培訓先行

在學院的大力動員和鼓勵下,社會實踐活動受到了同學們廣泛的關注和積極參與。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分為團隊和個人兩種形式,同學們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了不同的參與方式。志同道合的同學們組成團隊,在指導老師的建議下,認真設計實踐項目並組織整理向學院申請立項。

有的同學則選擇以個人形式參與實踐,用自己所學的醫學知識感恩父母。針對這一形式,醫學院組織開展了健康醫療培訓會,對約200名參與者進行了培訓,幫助其豐富醫學知識,更加正確地提供服務。培訓會主要教授了推拿手法原則、按摩方法與注意事項等內容,為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二、“醫路”相伴,攜手前行

在團隊實踐活動中,經過前期謹慎縝密的準備,我院共組織了3支實踐小分隊,他們的足跡遍佈杭州市拱墅區上塘街道拱宸社區、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太真鄉衞生院、浙江省嵊州市等多個地區,以教育關愛服務、愛心醫療服務、安全常識調研等為主要實踐內容。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反哺社會,脱離課堂的傳統教學模式,在服務的過程中加強專業知識,達到雙贏的良好局面,贏得服務人羣的一致好評。

1.赴嵊州市應急防護知識培訓小分隊

團隊秉承醫學院“健康為人人,人人為健康”的理念,主要在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國小、嵊州市鹿山國小教育集團和嵊州市三江街道茶坊國小展開關於嵊州市國小生對春節期間突發健康風險因素的認知度的調查。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志願者們收集了大量數據和信息,並完成了《國小生對春節期間突發健康風險因素的認知度調查——以嵊州市市區三所國小為例》的調研報告。除此之外,他們還在各個學校開展了應急防護知識互動講課和宣傳單的發放。本次實踐活動的目的是增強孩子們健康安全的意識,掌握基本的應急救護知識,有效填充孩子們缺乏安全、健康教育的空缺,同時增強隊員們的團隊協作力和凝聚力,增加隊員們參與社會實踐經驗與社會服務意識。

2.赴衢州太真鄉“醫路相伴”小分隊

實踐團隊主要以預防專業的同學為主,因此活動內容與預防醫學這一專業緊密結合。隊員們幫助鄉鎮醫生整理檔案資料、為患者講解慢性病的防治和流行病的預防措施,以及學習病房的管理和抓藥等等。在向衞生院的醫生們瞭解工作流程、學習為病人服務的基本技能時,志願者們深深體會到了作為醫生的辛苦和不易。在與患者和醫生們的不斷交流中,小分隊的成員們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以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赴杭州市拱墅區愛牙小分隊

老年人是社會的弱勢羣體,需要通過了解科學的口腔保健知識以改善口腔衞生、增強體質。團隊以口腔醫學專業為依託,在杭州拱墅區開展了關於口腔知識的普及講座,並以視頻的方式向老人們展示了正確的刷牙方式。同時,還為老人們進行了常規的血壓測量,口腔的普通檢查等,向他們介紹了常見的口腔問題以及防治措施。小分隊的成員們在與老人的相處中,體會到了一名醫者應有的耐心和愛心,受益良多。此次活動使口腔保健知識深入人心並鍛鍊了未來口腔醫生的才能。

三、感恩親情,孝行千里

在個人層面,我院開展了“孝道行千里,健康存心間——醫學院學生回鄉感恩親人”的主題活動,鼓勵同學們通過所學醫學知識反哺親人,為父母提供按摩等健康服務,通過為父母分擔家庭事務來進行社會實踐。

活動因其形式簡單、便於開展,受到了許多同學的關注。他們積極投入其中,給父母長輩進行按摩等健康服務,分擔家庭事務以盡孝道。或許只是簡單的捶背、洗腳,但已經足夠讓這寒冷的冬季變得暖意濃濃。從笨拙生疏到熟練老道,同學們在反哺的同時豐富了專業知識,培養了實踐技能,同時也促進了家庭健康知識和理念的更新。

四、青春有我,實踐不息

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不僅結合了醫學院主要專業的特點,而且將傳統的孝道融入其中,增加了其教育意義。在與社會的接觸中,不僅拓寬了醫學生的專業視野,更促進了對其素質的培養,教會同學們將刻板的知識轉化為靈活的技能,學會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去解決客觀問題,對自身價值和人生目標進行更客觀的評估。

醫學生不僅要做精通專業知識的“讀書人”,更要做身體力行的實踐者。醫者的職責是服務,是奉獻,只有將所學知識熟練地運用到實踐中去,醫者才能開闢更為廣闊的天地,為更多的人帶去福音。

相信每一次實踐都會成為青春歲月裏的寶貴財富,為未來積蓄力量,幫助同學們提早涉足社會,增加學習積極性、進取心和社會責任感。希望此次社會實踐的所有參與者能在奉獻自我、服務羣眾的路上繼續前行。

寒假社會實踐報告調查報告篇3

通過寒假時間,筆者對農民工這一問題作了一些較深入的調查,因這次是自己深入農村,和那些各年齡的勞動者密切的交談,因此結果較實際。筆者的家在農村,這幾年每年暑假回去,發現家鄉的人越來越少了,據瞭解大部份都有進城打工了,因此造成人們所説的農村就剩下“703861”這種現象。不過筆者看現在甚至“38”這一人羣也所剩不多了。經常是很多户人家就剩下老人帶着些剛學走路的小孩了。

通過對那些外出打工的人羣的交談,發現一普通的問題就是,大部份的農民工從進城的第一天起,就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開始打工的,農民能吃苦,肯出力,勤奮進取,任勞任怨且廉價。現在全國各大城市,各個行業,各條戰線,都有農民工在勞動。現在的礦山,建築工地,真正第一線工作的80%—90%是農民工。舉凡城市裏最累、最苦、最髒、最險的工作大多是農民工在默默地幹。農民工的巨大貢獻,有目共睹,然而現實中還存在許多問題。農民這個特殊的羣體,對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我們不能不注意到農民的貢獻是在工作環境很不正常,各方面條件很不利的情況現做出來的。

從五十年代後期開始,我國實行城鄉分治的管理制度。這種一國兩策的格局,至今並沒有根本改革,雖然農民進城了,在城裏的二三產業工作了,但農民的户籍仍是農業户口,農民的身份沒有變,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出去賺錢,捎回養家餬口。然而許多農民外出打工了,但過年回來家裏仍是連過年的錢也很難拿出。咎其原因,據幾個農民工説他們雖然是每天都在辛苦地勞動,但是工資卻很低,即便是省着點花也攢不到什麼錢,加之許多黑心的老闆隨意苛扣他們的工資,因此也就只能是混混自已的嘴巴。

通過對農村熟悉的瞭解,我還發現個極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很多家長吸在外打工,卻户口仍只能是自已老家的,因此一家人在外也只能是暫住居民,所以很難讓自已的小孩進城裏學習,也就只好扔在鄉下隨他們發展了,這就造成大批人沒念完國中就回家了。這樣下去,農民問題將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嚴重了。

“農民工”是個新概念,是中國在特殊的歷史時期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大量的家業勞動力轉到工廠成為工人。通常工業化和城市化是同步的。八十年代中期,經濟體制改革擴展到城市,城裏的二三產業大步發展,二三產業需要勞動力,於是“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的農民工大量湧現。據農業部、勞動社會保障部有關部門估計,二00二年離土離鄉的農民工約為九千四百六十萬。近幾年國有企業改革,結構優化,大約已有三千萬人下崗。據有關調查表明,有些企業把城鎮户籍的職工精簡了,因工作還需要,找農民工來替補。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這些企業不僅在搞“減員增效”,而且也在搞“換員增效”。這種趨勢還在發展。農民工已經是我國工人階級的主力軍。農民工進城打工,有利於溝通城鄉關係,調整城鄉社會結構,緩解農村勞動力過剩的矛盾,增加農民收入。我國人多地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後,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農業勞動力大量過剩。農民工進城打工,使他們有了出路,也得到一定的收入,然而我們許多不健全的體制或是以前的不夠重視,使之出現如今困攏的農民工問題。

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我想農民工問題要從根本上治。農民工問題表面看是要解決保護粗心工的合法權益,消除在就業方面的不合理限制,給予農民工應有的國民待遇等問題,其實質上是我們國家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工人階級隊伍,構建一個什麼樣的社會階層結構,是建設一個城鄉一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是維持目前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的問題。

針對農民工問題,我們國家也逐漸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去年實施的關於解決農民工工資歷拖欠問題,這一措施見效頗明顯,為許多的外出務工人員能高高興興地領到工資歷回家過,解決了原來那種辛辛苦苦地工作,到頭來卻領不到一分錢的現象。另外,現在很多地方都有在開展的“再就業培訓”,它為許多農民工能學到一技之長,能使他們成為有一定素質的打工仔。

除這些外,我想我有些自己的建議:

第一,現行的户籍制度,是把公民分為農業户口和非農民業户口兩類,實際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身份,既不科學,也不合理。許多問題由此發出來,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要統籌城鄉社會發展,解決三農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問題,就是涉及到人口流動,遷徙等全局性問題,必須由國家審度勢,做出決策,在全國實行,才能解決。

第二,農民工問題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逐漸形成的,已有十多年曆史,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問題,是一項大的系統工程。這不僅涉及到上億農民工的切身利益,且關係到用工單位、用工城市有關部門和城市居民的利益,改革的難度很大。有的城市,有的單位和企業,認為現行這一套很好,農民工價廉物美,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並不想改,所以此項改革要靠政府,從國家的長遠和根本利益出發來推行。要制定一套解決這個問題的總體規劃,出台若干政策和措施。可選若干城市進行試點,取得經驗後,再在全國實施。

寒假社會實踐報告調查報告篇4

調查主題:關於高中生兼職

調查目的:時下,高中生通過利用課餘時間找份兼職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打暑期工、實習體味生活已經成為了一股熱潮。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掙錢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卻認為掙錢並不是高中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學把打工看作是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

調查對象:在校高中生,而高中生社會實踐已成為培養合格高中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決不能忽視或放棄高中生社會實踐。因此這次調查就選擇了在讀高中生30名,分別分為高一10名,高二10名,高三10名。

調查內容:本次調查通過對高中生有否參加過暑期工、兼職或實習,最想參與何種社會實踐,所參與的打工或實習是否與所學專業相符,能否體現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以及在工作或實習中獲得了什麼等問題進行展開。

調查方法:通過派發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30份,收回有效問卷30份。(調查問卷及數據統計詳見附錄)

調查結果:從調查中發現,許多高中生都認為兼職是高中生的第二個“課堂”,通過兼職可以學到許多寶貴的東西。“存在就是合理”,職業沒有高低之分,無論什麼職業都有其可取與不可取之處,就看自己的需求。從調查中數據顯示,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願意參加社會實踐打工的活動。

調查結果分析:

當代高中生與以往的高中生相比較,他們的求學經歷、生活條件、所處社會大環境都相對優越,也沒有經過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們意志往往比較脆弱,克服困難的能力也較差,常常是對社會的要求較高,對自我的要求較低。當前,高中生的責任意識日益成為社會問題,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成為不少地方採用人才的兩個新標準。高中生參與社會實踐是促進高中生素質教育,加強和改進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重要舉措,是學生接觸社會、瞭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結論與建議:

這樣可以使同學在實踐中更好的認識國情,貼近社會,從而確定比較正確的人生前進方向。作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導大學生將強烈的使命感轉化為學習、服務、實踐、奉獻等實實在在行動,把行動變為責任,將會使大學生在人生軌跡上樹立起更高的起點。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應該説不僅有助於他們較快適應、融入社會,同時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由之路。

寒假社會實踐報告調查報告篇5

姓名:蔣xx 專業:電子信息工程 學號:

摘要:近兩個月的寒假假期,如何利用好寒假並且有所收穫,是我應該考慮和重視的問題。臨近畢業,太多的事情還沒能做好,也沒能完成。在假期安靜的時空裏,藉着偶然間的一次靈動,反思走過的路,經歷過的事。

關鍵詞:反思、頓悟

大三的第一學年就這麼過了,碌碌無為,沒能考取得任何證書,倒是將大多的經歷和時間花在惡補英語上了。但是,結果不盡人意,一事無成。有時候方向是很重要的,或許,合理評估你實際的能力加現實的努力和不懈的毅力能夠讓你在適合的領域裏有所作為,過高的的期望和過低的行動都會讓你無法達到期望的目標,在失落和嘲笑中倍感失敗。自信源於強大的實力,當現實的失敗卷席而來,再堅強的內心也會在一次次的失意中逐漸卑微。當現實的失敗再一次證明你的無能,在失落裏將其原因歸咎於自己過少的努力,可現實是否如此,也只有自己能夠明瞭了。在無人的角落裏自己回味失敗的痛苦,只為汲取教訓能在下一次楊帆時能更順利的啟程到達目的地。

並不算寒冷的寒假天氣舒服得讓人難以置信,在離開學校前買了幾本考證複習資料,希望能在寒假空餘的時間裏拿出來翻翻,也好為自己準備考取的證書做個準備。臨近畢業了才知曉自己還有很多事沒做,還有很多證需要考,還有太多的事情沒處理好也沒學會該怎麼去正確的處理人際關係。從某些方面説自己也不至於太失敗,但是過於的平庸總是讓人感覺被忽視和不甘。

在安靜的角落,靜靜冥思。人窮時渴望財富,孤寂時渴望愛情,年老時渴望青春年少,死亡前又留戀生命,失敗後渴望成功。如同有朝陽的升起,就有夕陽的落下;有天上的月圓,人間就註定有月半。聚散離合,憂患得失,全是一念之間。生就男兒身,便失去了女兒態;得到了成熟,就失去了天真;選擇了某種職業的艱辛,卻體會不到另一種職業的責任;擁有了喧囂的城鎮,就喪失了寂靜的山村;有了安全的港灣,就沒有求索的漂泊;想要小溪的清澈,就看不到大海的磅礴。得與失,就像成功與失敗一樣,不可能只有一邊永遠雄霸一方。給自己一個快樂的心情,才能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趁着年輕,給自己一個期望,瘋狂一把,即使挫折也是一種幸福,這個假期,不會頹廢!人生苦短,要來得阻擋不了,要去的挽留不住。在這得失之間,只要你耕耘過,播種過,澆灌過,收穫多少不是成敗的唯一標準,重要的是藏在細枝末節裏那種使你痛、使你恨、使你愛、使你終身難忘的一次次痛心疾首、刻骨銘心的經歷。

對於很多事情,我會感覺到害怕,而我知道,這是因為我內心還不夠強大。膽小與怯懦,不過是表象。

有時會感覺很悲哀,我常常是一個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人。更多的時候,是口是心非,剩下的,是自己品嚐失言後的懊悔。也許上帝在創造我的時候,沒走賦予我纖細的思維和靈敏的感知力。我總是無法洞知我有時過於偏激的奇特想法,我甚至在某時候覺得我是無法真

正看清自己的,就像是隔着一層厚厚的霧,濃密而厚重。也許在潛意識裏我過多地隱藏了自己。

人生變幻無常,天氣更變幻莫測。只是在一瞬間,明媚的天空已是傾盆大雨。我真的是一個很情緒化的人,一切外來的事物都能很輕易地影響到我的心情。陽光、細雨、微風在別人看來是再平常不過的自然現象,可是我卻會因為它們的轉變而產生異樣的心情。這也許便是我最大的缺點了吧!心靈深處潛藏着無可言喻的深邃憂傷。別人認為我很快樂,因為我滿心的暗淡滿臉的憂傷,在別人面前依然是快樂的微笑。但獨處時,卻越發突兀地顯示出了內心的悲哀。當然也希望別人能看到的是我的快樂,畢竟快樂是可以共享的東西;而憂傷則不,憂傷是嵌在自己心裏不可名狀的灼熱,無可言喻。

很多的時候我喜歡一個人沉思,思考這個世界,思考我的生活。我不是一個很明智的人,所以總是去犯一些不必要的錯誤。一個錯誤的產生只是在一念間,可是為了這個錯誤所付出的代價卻是深遠悠長的。雖然很多的事反省過,可卻還是會不斷地再去錯很多次。錯了,痛了,才會成長,很多時候卻是一痛再痛。人本是矛盾與統一的綜合體,沒有絕對的完人。感覺的差錯會導致我們失去很多的東西,人總是在失與得之間彷徨。正如有人説的:“失去也可能意味着擁有,只有失去一些東西,才能擁有另外一些東西。”失與得之間應該是互補的吧!

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就比如付出不一定會有收穫,但收穫的前提是必須付出,這是一個永遠也無法逆轉的不公平定理。所以很多的時候,很多的人總是會感歎自己的失敗與懶惰無關,也開始了在重複的失敗後開始選擇逃避,開始出現停滯不前的狀態。與此同時,很多的機遇在不經意間無聲地與他擦肩而過。在他決定放棄的一瞬間,失去的不僅僅是表面的物像,而是內心的勇氣與自信。現實就是如此的殘酷,沒有足夠堅強的意志,沒有面對挫折頑強的信念,幸運之神永遠不會降臨在你身上,你只能與成功失之交臂。

一個充滿信念,內心平靜的人,他才能擁有內心的快樂。那種快樂源自於一種自信。 安靜,予以我萬千思緒,在安靜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長。

結束語:在成長的路上難免走錯道,每一步都是在學習,只要在每一次錯誤的過後改變方向,就能在對的路上越走越遠,永遠相信,只要努力自己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寒假社會實踐報告調查報告篇6

實踐報告調查人:某某某

調查內容:舊城區乞丐的生活狀況,以及他們背後的故事。

調查目的:通過對底層人民的瞭解來反映大良乃至順德目前建設的不足之處,從而更好地進行我區的現代化建設。

調查時間:xx年2月1日星期二下午3:00~6:00(即除夕前一天)

調查地點:大良舊城區繁華區(包括:東樂路、清暉路、華蓋路、鐘樓公園、青少年宮、華蓋市場、鳳山路的大部、藍天街、馬地街,詳見下面的調查報告)

問卷內容:

1、被訪者的年齡、故鄉及受教育程度;

2、被訪者不去打工或做生意的原因,以及被訪者對救助站的瞭解情況;

3、被訪者的家庭狀況;

4、被訪者乞討的時間,被訪者一個星期能討到的金錢總額,及被訪者對未來的規劃;

調查報告:

本次調查共涉及乞丐8人,收回有效信息6份.(有效信息均來自“常駐乞丐”)

1、乞丐的個人信息

·8名乞丐的年齡分別為70、85、50、78、65、42,另外兩位一個大概30歲,另一個大概十歲。

·8名乞丐中有3個沒讀過書,2個上過國小(包括掃盲班),2個來自大學。

·8名乞丐中有3人來自河南,1人來自山東,1人來自北京,其餘未知。

2、乞丐的乞討狀況

·8名乞丐中有6人是“常駐乞丐”,另外2人是急事所需。

·8名乞丐中3人表示一週只能討到5元左右,3人表示一週能討到十餘元,其餘未知。

·6名“常駐乞丐”中,乞討時間在“一個月內”“幾個月”“幾年”的各為2人。

·6名“常駐乞丐”中,有3位表示未來(幾個月內)不會再繼續乞討,另外3人表示沒有改變生活的打算。

3、乞丐的分佈狀況

(注:乞丐的流動性很強,所以分佈情況不具有一般性,但總體範圍大致不變)

4、乞丐的家庭狀況

·6名“常駐乞丐”中,3人表示自己有家人,2人表示已無家人,還有1人不願透露。

·3名有家人的乞丐中,2人表示家人不養自己,現在已經沒有聯繫了;還有1人表示家人養不起自己。

5、關於救助站及自力更生

·6名“常駐乞丐”5名年齡為50以上,已無力打工及做生意,其餘未知。

·6名乞丐中,4名不知道“救助站”這回事,2名錶示知道但不願意去,因為自己能養活自己。

調查總結:

受訪的乞丐很多在講到自己的經歷的時候都流淚了,不孝的子女,不治的頑疾,或是命運的捉弄,讓他們只能以乞討為生。他們很多都一把年紀了,都還要面臨着這樣或那樣的窘迫,即便是新年前的幾天。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被全身被燒傷的乞丐,事實上在一開始由於他外貌令人懼怕,我是不願意採訪他的。“xx年我在垃圾場撿垃圾的時候被燒的,我老婆就在那時沒了,自從治療完離開人民醫院後,我就一直在乞討”,他講的時候又回到了對往事的糾結中,雖然他手指變形不能動,五官也因為燒傷的緣故已經變得不堪入目了,然而他仍然不失曾經作為一個大學生,一個老師的風度。

“我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兒子才16歲,女兒都在上大學,沒錢養我”,談到兒女的時候,他眼前似乎浮現出希望,“他們都很爭氣……”講到這一句時,他的眼淚不由的就流了出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乞丐流淚,從他那眼皮外翻,血紅血紅的眼睛裏。

當被問及為何不去打工時,他苦笑道:“我這個樣子誰會要我?在這兒討飯一天至少能有一兩塊,買饅頭,大約也能挺下去。”這令我感覺到在這個社會,似乎一個殘疾人,只能自甘被人遺棄的命運

,而別無選擇。這似乎是一種諷刺。

同樣一位自稱已經七十歲的老人在東樂路的仁信老鋪處討飯。在採訪時他説話很大聲,“我有病!“邊説他便拿出一個病歷本,”我沒錢看,誰給我錢,你給我?“我説我是個學生不掙錢,您沒有子女嗎?他不願意説,後來我才知道,他已經沒有親人了。

後來我又問他,知道附近的救助站嗎,他很激動,“我去那兒幹嘛,啊?“他説了我很多遍,”我在這兒就能養活我自己,我去那兒幹嘛“,我對他説,市救助站怎麼也比在這兒討飯好啊,他似乎耳朵有點背,沒聽懂,又重複了一遍”我去那兒幹滿,我能養活自己。“我一時失語,只好放棄了。

“人生而平等““人非工具“這是早在啟蒙運動就提出的理論,然而在今天我區在經濟上大踏步前進時,我們仍然能看到底層人民生活的無奈。他們討了幾年飯,一直沒有受到真正的幫助,除了那些來自施捨者們零星的錢。這是否應該社會財富再分配者們好好想一下呢?

乞丐,是一個現代化城市的瑕疵,高樓大廈無法遮蔽的城市污點,也是對gdp莫大的嘲諷。

我的建議:

1、區政府應該重視乞丐的問題;

2、乞丐的真假不難分辨,問一些個人問題,就很好判斷;

3、區政府把重點放在對老者、殘疾人的救助及保護;

4、建設我區的救助站;

5、救助站不應限於救助,被救助者同樣可以幹活。

社會實踐調查心得

悲天憫人的思想,是對底層民眾最起碼的尊重。敞開心扉,關懷他們,我們才能走進他們的世界,瞭解他們的同時,瞭解社會,在對不足的改進中,做到那句不過時的話“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shehui/z47jk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