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徵文稿 >

三代鹽工話鉅變

三代鹽工話鉅變

“爺爺那時工作又累又苦,吃都吃不飽,家裏唯一值錢的就是手電筒,到我爸這輩日子也依然過的緊巴,離小康十萬八千里”。連雲港市工投集團日曬製鹽埒南製鹽分公司經理程龍談到父輩生活狀況。鹽場靠着一代又一代鹽工的奮鬥,幾代人日思夜盼的小康生活正在變為現實。

三代鹽工話鉅變

“和父輩相比,我們是趕上了好時候,點擊鼠標就能知道天時、開着‘小紅車’就把鹽池活碴了,私家車、職工小區早已是鹽工標配,週末閒暇,帶着家人旅旅遊,享受享受生活。真想像不到還有什麼比現在的日子更有奔頭。”説起眼前的生活,程龍滿面笑容。

木掀釘耙小紅車

程龍,是家裏第三代從事鹽業生產工作的。他的爺爺當年從事鹽業生產,技術和生產條件都十分落後,靠着人推肩扛在鹽灘上勞作。

“那時候木掀和小推車是他們密不可分的夥伴,一掀一掀、一車一車的常年修灘、推鹽,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吃很苦了。”提起父親,程龍的父親程鳳柱濕潤了眼眶。

程鳳柱説,那時候父親才每月工資幾塊錢。但無論條件怎樣艱苦,老人家在鹽灘工作從不惜力,連續多年被單位評為先進。

“到我上班時,條件就好多了,第一個月拿工資18塊,灘上工作也由對口灘發展到塑料灘,但修灘、活碴、破碴、扒鹽、走鹽每一樣活都不輕鬆,當時走鹽都是一車車往船上推,特別累。”程鳳柱接過父親的旗幟,跟鹽灘也打了一輩子交道。

這樣的場景,對程龍而言,也是一段正在走遠的歷史。“我們現在都是開着‘小紅車’飛快的在鹽池裏蹦跑。”程龍很自豪地説。

土房磚房小樓房

“想想我們那時候還叫結婚?和公婆、兄嫂擠在一間屋檐下,一間屋漏雨、半間屋漏天,要啥啥沒有,連鋪牀用的席子都是借的。”程龍回憶母親當時描述住了許久的“土房”。

程龍的母親也是鹽灘工人,參加工作比灘上男勞動力工資少,日子過的緊。其實那時女鹽工乾的活跟男工人是一樣的,平時還要比男工多一個修補塑布的工作。

“這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真的很難想像。”程龍的愛人王靜在邊上聽着不由得感慨。“80後”的王靜結婚以來,也是一步步看着這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剛結婚那會兒,公婆拿出一輩子的積蓄在市區買了樓房,讓我們做婚房,真沒有想到公婆的那個年代生活的艱辛。”王靜説,最近幾年,鹽業的效益越來越好,家裏的收入水漲船高,樓房裏的電器都換最新的,生了小二子,還購置一輛10多萬元的小轎車。

吃得豐富了、住得寬敞了,生活品質自然遠勝以往。“父母都退休了,幫着我們在市區帶帶孩子。休息天,我們就會帶孩子和老人四處轉轉,看看這大好河山,品一品各地的美食”。王靜翻着手機裏的旅遊照片幸福的談到。

滷腿子到鹽大頭

“結婚後,我在鹽場化驗室上班,他在鹽灘上工作,每天回家身上“鹽滷潮啦”,讓人心疼。”王靜説,隨着工作時間長“滷腿子”這個外號也悄悄傳開了。

程龍子承父業,接過了程鳳柱的班,選擇成為一名製鹽工。人雖換了一代又一代,但那種能吃苦、肯攻堅的勁頭也得到傳承。他一步步從一名普通員工走到現在的分公司經理,多次被評為優秀集體、先進個人。

“爺爺和父親對工作兢兢業業,也一直影響着我。鹽場養活了我們一家三代,我也應該用自己的雙手為鹽業發展做出貢獻。”程龍説。

灌西投資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吳衞平談到,我也是在鹽灘上摸爬滾打了大半輩子,如今鹽業工人既要物質生活質量高,更要精神生活有品位。在保證工資待遇的同時,公司更加註重加強對職工人文方面的關懷,打造具有內涵的鹽文化。近年來,通過舉辦不同形式的晚會及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活動,不斷增強職工的幸福感、歸屬感、獲得感。

現如今的鹽工再也不是以前只知道出大力的“滷腿子”,而是轉變為現在有知識、有文化、有內涵的“鹽大頭”。

標籤: 鹽工 鉅變 三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hengwengao/e1prl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