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2022江蘇大學聯考作文精品多篇

2022江蘇大學聯考作文精品多篇

2022江蘇大學聯考作文精品多篇

江蘇大學聯考語文作文 篇一

你讀過安徒生的童話《最後的珠子》嗎?女主人生下了一個孩子,守護神送來一顆又一顆的珠子,代表着健康、富饒、幸運和愛情,但安琪兒告訴她還少一顆,“這顆珠子決不可缺少”。她們在一個女人的棺材前找到了這顆珠子:悲哀的珠子。只有通過它,別的珠子才特別顯得光耀奪目。

人生是五彩斑斕的,酸甜苦辣鹹缺一樣都不算完滿。

這個道理我們並非不懂,只是我們常常缺少直面它的勇氣。

張愛玲的《第二爐香》以略為誇張的手法講述了蜜秋兒太太失敗的家庭教育:她像老母雞一樣小心翼翼地護着自己的兩個女兒,審查她們閲讀的書和報紙,限制她們的人際交往,以愛為名將一切令人不安的東西擋在女兒們的視線以外。結果她培養了兩個天真純潔得不近人情的女兒,大女兒離婚,小女兒間接逼死了自己的丈夫,而蜜秋兒太太並不認為是自己的錯。

與之遙相呼應的是英劇《黑鏡——方舟天使》,母親用高科技手段在女兒腦袋中植入納米級芯片,可以用平板電腦實時收聽和收看到女兒的生活,必要時還可以過濾掉不良內容,真可謂用心良苦,但女兒感受不到真實的世界,越來越無知和叛逆,最後打傷母親,遠走高飛。

如果説,這些都是文藝作品裏的故事,不必當真,那麼當年的李天一案就是活生生的現實教材,李天一鋃鐺入獄之時,李雙江百思不得其解,他對記者説:“我們從來給他的都是正能量的東西,從來不捨得罵他一句”,是的,李天一一路名校上下來,藝術界體育界名師指點着長大,按理説應該根紅苗正,卻事與願違。也許他的人生缺少一顆名叫“悲哀”的珠子,李雙江給他的教育裏沒有感恩、敬畏與恐懼,致使他一錯再錯。

中國以前流行貶低教育,很多孩子一輩子也沒有從父母嘴裏得到過一句表揚,聽到的永遠都是別人家孩子如何如何優秀,你還有多少多少不足,生怕孩子一表揚就驕傲自滿,生怕自己一説好話就喪失了為人父母的威嚴。

現在流行賞識教育,小心翼翼地呵護着孩子的自尊心,一點點成功也要熱烈鼓掌,失敗了也要拼命找優點,找外部原因,怕孩子跌倒,怕孩子受委屈,不能忍受孩子掉一滴眼淚。

人的一生,最好是酸甜苦辣鹹統統嘗過,悲歡離合統統經歷過,才不失為一場多層次夠分量的人生盛宴。

為人父母,扮演的是上帝的角色,卻沒有權限把世界的一部分對孩子屏蔽起來,就像高明的畫家,不會嫌某一種顏色一無是處,而是相信它總有一天能派上用場。

2021江蘇大學聯考作文 篇二

個體生命之於廣大的自然界是渺小的,然而,個體生命從不會因為體量的大小決定其意義之有無。我們無力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是,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我們可以憑藉努力掌握自身的命運。從事創新研究工作是有意義的,將自己的焊接工藝提高到藝術的高度是有意義的,用自己的鏡頭展現豐富多彩的世界同樣是有意義的。生命的意義從來不拘形式,人生的精彩始終來自堅持。

“人貴有恆”,古往今來,有多少通過自身不懈努力“到達光輝頂點”的故事:蘇武持節,牧羊北海19年歸漢而不辱使命;甘地投身民族解放運動,終其一生無怨無悔;陳景潤鑽研數學,嘔心瀝血哥德巴赫猜想。當然,對於我們生活在大千世界的普通人而言,也許註定要度過平凡的一生,但是,只要保持熱情與專注,我們同樣可以讓平凡的生命顯現光彩。我們知道有那樣一些身處偏遠山村的國小教師,辛苦育人而自得其樂;我們知道有那樣一些井下作業的礦山工人,於黑暗中發掘光明而毫無怨言;我們知道有那樣一些出海航行的水手,憑藉礁石一般的意志面對與愛人的別離。是的,絢麗多彩的世界不正是來自於這些散在色彩的集合嗎?誠然,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

從事創新研究工作,帶領創新團隊為社會所作的貢獻要大於焊接工藝,但是我們知道,大自然的美麗絕不是僅僅由鮮花構成的,綠葉的作用同樣重要。人類需要憑藉靈魂交流獲得精神愉悦,藝術產品的功用往往大過食糧,人們渴望通過藝術再現現實,從而思考自身存在的意義。這也許正是藝術產品往往具有更高價值的原因。

一個陽光健康,心態向上的兒子,便是父親眼中“最有風采的人”;一個獨立聰慧,大方善良的女子,便是男友眼中“最有風采的人”;一個剛強勇敢,無畏犧牲的戰士,便是戰友眼中“最有風采的人”。如果要問我,誰是“最有風采的人”?答案就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

2021年江蘇省的大學聯考備考作文 篇三

要説世界上最瞭解她的人,除了她的父母外,當仁不讓就是我了。要問為什麼我這樣瞭解?因為我可是她從小到大的朋友。

她小的時候可謂“美女”一枚,水汪汪的眼睛,白淨的臉,恰到好處的眉毛與鼻子,以及黑亮的頭髮,無一不彰顯了她身上有着江南姑娘的特徵。

但她的氣質可與外貌嚴重不符合。她跟我一樣都是班上的“大姐大”,一時“風頭無兩”,可當她被一個身強力壯的男生欺負之後,就發誓“打敗”他,甚至去專門的跆拳道培訓班……可“學成歸來”後,面對昔日的“對手”,她再一次膽怯了,對,沒錯,就是膽怯了。她就是這麼一個膽大又膽小的人,這樣一個矛盾的性格,就這樣出現在了她的身上。

再過去那麼一段時間,原先的膽大已經再也得不到體現,取而代之的是膽小與文靜。上課時聲音細諾蚊蠅,下課時安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幾乎也不怎麼講話。連坐在旁邊的我都忍不住為她捏了一把汗,説好的膽大與豪氣呢?並且她還十分愛哭。有一次我做值日生時,記了她兩個名字,她便坐在自己的座位哭了起來,那場面我直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她坐在座位上,眉頭慢慢地攢了起來,整個臉色越來越沉,嘴巴癟了癟,直接發出來要哭的信號。我一看不妙,立馬手慌腳亂地安慰她,可還是徒勞。她先是小聲而有節奏的吸氣聲,接着節奏加快變成了抽泣,抽泣加劇連肩膀都跟着聳動起來,終於“嗚嗚”地哭出聲來。我最終只能把名字擦去,給她看時,她才慢慢止住了哭聲。唉,不過還好,她慢慢改掉了這個毛病。

再往後,便到了__年級了,她已經恢復了往日的活力,可似乎有些太過了。她上課講話、畫畫、做作業……什麼都幹得出來,以至經常挨批。但她的成績好也是公認的。但卻有一種從學霸到問題學生的轉變?她的外貌在一次暑假中發生了“驚天動地”的改變,這完完全全始料未及。她的長髮成為了一頭乾淨利落的假小子短髮,原本光潔的額頭上佈滿了痘痘。要不是依靠她那標誌性的紅色眼鏡與端正的五官辨認,我都差點認為是來了轉學生了。

到如今,她那萬年不變的短髮還在,紅色眼鏡還在,痘痘還在,開朗自信還在,似乎少了一樣就不是完整的她了。

江蘇大學聯考語文作文 篇四

無論寶馬還是勞斯萊斯,於我這樣的窮教師來説,要擁有,只能是永遠的夢。可我有自己的“寶馬1001”和“勞斯萊斯一號”。現在就跟大夥兒講講我與它們之間的故事。

所謂的“寶馬1001”其實是我的一輛老式的上海鳳凰牌自行車,之所以給它取名為“寶馬1001”,一是它為我們家立下了汗馬功勞,二是“1001”具有形似的意義,兩個“1”相當於我的兩條腿,兩個“0”相當於自行車兩個車輪。我的兩條腿加上兩個自行車車輪,就能讓自行車飛動起來。

我的“寶馬1001”伴隨我們有十六個年頭。當時花了400元,主要是接送女兒。女兒當時在古藺城關二幼讀大班,距我工作的古藺中學約有三裏多路,“寶馬1001”便派上了用場。每天只要我有空就要接送女兒,我座在前座上,兩手把住“車龍頭”,雙腳蹬着自行車轉輪踏腳板,自行車就動起來,隨着蹬的速度,自行車就或快或慢地轉動着往前了。女兒坐在後座上,雙手抓住我的後衣角,或俯或仰,就這樣我與女兒悠哉遊哉地從家到二幼,或從二幼到家。

我媽媽見自行車後座是個長方形的鋼架,上面又壓着個鋼夾子。為她孫女考慮,一是怕冬天冷,冰屁股;二怕夾着或因為硬,坐着不舒適。所以特地用布袋子裝了一些棉花縫好捆在女兒的車座上,這樣冬天暖和,夏天雖熱些,但比夾着或硬坐着要好多了。“寶馬1001”有時還用於我與妻子上街賣菜,龍頭上掛着的菜蔸可裝菜,後座可搭妻子,既一車多用,又還有些浪漫情趣。有時我一人上街辦事,比如上書店買書什麼的,倒也挺方便的。就這樣“寶馬1001”和我們一起度過了四個春秋,無論是烈日炎炎的盛夏,還是吹着寒風的冬天,它都在默默地為我們作奉獻,任勞任怨,沒有怨言。

四年後我們添置了輕騎,就把“寶馬1001”擦得乾淨發亮,放在樓上。它也心甘情願地“退居二線”,過着無人理睬的孤寂日子。

直到2002年8月,我們一家從古藺搬到綿竹,輕騎笨重,我們將它處理了。“寶馬1001”輕便,又想到綿竹處在平原地帶,所以讓“寶馬1001”和我們一塊移居綿竹新家。沒想到還派上了大用場。我們家住天河沁園,距離綿竹中學約一兩里路,騎車只要六七分鐘,走路要十分鐘左右。女兒讀綿竹中學國中部(綿竹實驗中學),和我同一地點。“寶馬1001”可載我們父女兩人,早上去,中午回來,下午再去,黃昏時回來,吃了晚飯又送女兒上晚自習,10點半或11點半再騎車去接。“寶馬1001”伴隨着女兒國中一年,高中三年,伴隨我的時間則更長些,一直到地震後我們搬到板房學校添置“勞斯萊斯一號”為止。風裏雨裏,烈日下,大雪中,“寶馬1001”又為我們奉獻了七年的青春。

“寶馬1001”再一次退居二線,閒置在家裏。儘管我們很注意愛護它,但它的身上還是有了些鏽跡,可它還挺“硬朗”,挺“有力量”。我曾幾次去修車,修車的師傅都直誇“寶馬1001”鋼材極紮實,不像現在的自行車中看不中用,還讓我不用的時候一定要處理給他。不過,我儘管新添置了“勞斯萊斯一號”,但我還骨子裏仍丟不下“寶馬1001”。學生見了我,都還開我玩笑,“龔老,“寶馬”換了,給我開吧!”我笑笑説,“我的“寶馬1001”已進入了我的“歷史博物館”,天價啦。”最終,送給了我的一個好朋友,交給他父親用於鄉下趕路。

家裏添置的“勞斯萊斯一號”並非真是頂級款爺級別的汽車,而是“玫瑰之約”電瓶車。相對於“寶馬1001”來説,自然是速度快了很多很多,所以,我驕傲地在妻子和女兒面前叫它“勞斯萊斯一號”。之所以要購置“勞斯萊斯一號”,是因為妻子考慮我在板房學校上班,經常早出晚歸,而板房學校距離板房區的家約兩里路,加之一下大雨,騎“寶馬1001”便全身濕透;板房路到處是泥濘,只要下雨,是無法保證鞋不濕透的。所以,妻子堅持要把“寶馬1001”換為“勞斯萊斯一號”。從計劃換到換經歷了較長時間。“5.12”大地震剛結束不久,作為兩名教師(我和妻子都是教師),我們不知道未來的日子是怎樣的,僅有的一點錢不敢用,房子成了C級房,還不知加固要花多少錢,而綿竹的經濟較長一段時間都處於停滯狀態。我兄弟都答應借錢給我們了,可我們還是不敢下手。一直到我們教師的工資正常化,加固房已有了明確政策,我和妻子才開始選購。最終選定了“勞斯萊斯一號”即“玫瑰之約”F4電瓶車。

這輛車和“寶馬1001”一樣顯得精瘦但很強悍(恬不知恥地説,有點像我),棗紅色的,比起“寶馬1001”的純黑色來説,英俊了許多。只要充足電,一開鎖,再擰龍頭旋柄,它便竄去多遠,不像“寶馬1001”上一號橋還要下來推,若再搭載妻子回一趟家,不把全身累跨架,也要流一小桶臭汗,因為板房區到城頭家裏,走要一個多小時,騎“寶馬1001”要40多分鐘,騎“勞斯萊斯一號”則要近20分鐘。

有了“勞斯萊斯一號”,方便多了。哪怕下雨,滿地泥濘,也總算能保住鞋褲的清潔和上身的乾爽,因為配了雨衣。接妻子也方便了,她電話一“嘀”,“勞斯萊斯一號”往前一竄,很快就把她接回家了。特別方便的是,要從板房的家到城裏的家,就用不着等“土(小)8路”(非正當營業的車輛)或“大8路”(公交汽車),且可免去兩頭行路之苦——因為“土(小)8路”要進板房區,但只由回瀾大道到中心廣場,而“大8路”基本上不進板房區,也由回瀾大道到中心廣場,不會走旁門叉道。我們有了“勞斯萊斯一號”後,進城就自由方便多了,想到哪裏,就到哪裏,而且不受時間限制。擠緊點,還全家人都可搭乘“勞斯萊斯一號”。有時想進城取點東西,時間已11點,不要緊,只要願意,就可去取;有時想在城裏的家多呆段時間,也不要緊,“勞斯萊斯一號”無意見,什麼時候走,把它“喚醒”就行。有了“勞斯萊斯一號”,我們不僅可在城裏逛,還可到城外玩,只要你給夠“勞斯萊斯一號”足夠的“營養”就可;有了“勞斯萊斯一號”,我們可在郊外防震板房“別墅”和城裏C級房裏輪換住,城裏缺水,或覺得不安全就到郊外防震板房“別墅”;在郊外防震板房“別墅”悶熱,或要換洗大件衣服,就可到城頭房裏。原來“勞斯萊斯一號”也是服務周到的“寶馬”呀!

以前給學生講吳伯蕭先生的《記一輛紡車》,不能深切地明白,為何吳先生要把一輛紡車喻為“戰友”“同志”,在經歷了與“寶馬1001”和“勞斯萊斯一號”相處的日子後,我明白了。可以説,一切有生命或無生命的東西,在他們(它們)與你同甘共苦的歲月中,你會越來越覺得他們(它們)彌足珍貴,哪怕它們極為的不顯眼,極為的不值錢,都是你生命中不可隨意丟棄的寶物!

江蘇大學聯考語文作文 篇五

一切發明是為懶人發明或投懶人所好的。但車的發明者,卻又不僅僅只是一個懶惰者,他的目光始終指向的是遠方,是遠方的目的地,那個他曾夢寐以求想去的遠方。

想要去遠方,這是他對這個世界的獨特的表達,然而,遠方太遠,靠他的雙腳行走,他無法計算出時間,他只知道必須要在他有生之年能夠走到,於是,他想到了速度,只有提升速度才能實現到達遠方的目的地。

於是,“車”便成了他對這個世界的獨特的表達方式。從轎車、馬車、汽車、自行車、火車……一路走來,他所擁有的“車”幾乎滿足了他對這個世界的需要,滿足了他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想象。

我常常想: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了“車”,會是一個什麼樣?但,既然有了車,車的全部智慧在哪裏?

誠然,形態各異的車,滿足了不同人羣對車的品質需求和個性呈現;然而,衡量車的智慧的標準到底在哪裏?我曾仔細研究過車的“制動系統”,在不斷探索速度提升的“動力系統”,更在於探索一套能讓車及時、安全、平穩的“制動系統”。

在“動力系統”與“制動系統”之間,我更驚訝於那個懶惰者對“制動”的思考與設計。我常想:當初,這個懶惰者在追求速度的同時,來追求更為優質的“制動系統”?

“動”與“制”之間,與其説是藴藏着車的全部智慧,莫如説是設計車的懶惰者對世界的智慧。曹文軒説:“智慧在於對世界能有自己一份獨特的看法,在有了獨特的看法之後,又能以獨特的敍述方式將其表達出來。智慧在於發現自己與世界有了緊張之後,保持了一種彈性,並發現瞭解構的妙法,或者是發現了一條可以走出障礙的暗道。”“制動”便是車的設計者對車與世界造成的“緊張”之後“保持的一種彈性”,讓其有了獨特的“解構的妙法”,從而發現一條可以走出障礙、走向遠方的通道。

遠方,不遠;就在前方。前行的道路,不僅需要車的向前,還要有車的“制動”。

江蘇大學聯考語文作文 篇六

幾位歐美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對歐·亨利之所以聲名赫赫歧見紛出,於是拜謁皋城文學院楊教授成為他們共同的願望。

楊教授何許人也?滿頭白髮、一臉和藹是他的外表,他可是資深的外國文學專家,博士生導師,在歐美文學研究領域擁有相當的話語權。對於研究生們的爭鳴不已,他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這是真正做學問應有的狀態。對於研究生們所爭議的歐·亨利,他以深厚的學養,從作品出發,進行了專業的引領。

首先,歐·亨利擁有為文學評論界廣為讚譽的“歐·亨利式結尾”,這是他獨步天下的標誌性創造。猶如中國曲藝中的“抖包袱“藝術,小説往往在故事的發展中對重要的情節嚴守祕密,只在個別的地方做簡要的説明,做好鋪墊,等到結尾時才將“包袱”抖出來,使情節跳出人們潛意識裏預設的結局,峯迴路轉,令人錯愕。錯愕之餘,又不得不承認其合理性,戲劇性的轉變讓讀者不得不對作者絕妙安排拍案叫絕。大家耳熟能詳的《警察與讚美詩》《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葉子》是這樣的,相對陌生的《一千元》《十月與六月》《布萊克·比爾藏身記》等佳構也無不如此。

其次,歐·亨利擅長在選材上做文章。讀過他的短篇小説的人肯定對《賣冤仇》印象深刻:這是一個關於沒落子弟表現豪傑氣概的離奇故事。落魄的律師戈裏走投無路,暴發户加維收購了他的祖傳房產,還“購買”了他與科爾特倫上校結下的世仇,在加維謀殺科爾特倫的現場,戈裏挺身而出,替科爾特倫捱了加維的子彈。真是“虧他想得出來”!還有他的“彼得斯”騙子序列,《彼得斯的感應功》《剪狼毛》《愛豬之心》《騙子的良心》諸篇,真是各有各的精彩。

再次,歐·亨利是個講故事的高手。《命運之路》裏詩人戴雅的死是一個必然的結局,通往這個結局的卻是三個迥異的路徑,大家熟悉的日本影片《羅生門》興許就是得到這個作品啟發的;《多情女的麪包》講的是因愛成災的尷尬故事;《忙碌經紀人的婚姻大事》講的是經紀人馬克斯韋爾忙得忘記了已經結婚還向妻子萊斯利求婚的荒唐故事;《聖羅薩里奧的兩位朋友》講的是銀行行長金曼和巴克利應對刻板財務檢查的智慧故事……這些故事讓人回味久長。

最後,精神矍鑠的楊教授強調:歐·亨利寫作不以任何作家為楷模,創作時也不考慮什麼規矩,可以説是隨心所欲。所以,他的作品頗有無跡可尋的況味。正是他的獨樹一幟,為他贏得了與莫泊桑、契訶夫比肩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説巨匠”的美名。

江蘇大學聯考語文作文 篇七

有人説:“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裏的話是指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有些人卻説:“有話則短,無話則長”。乍聽起來有些奇怪,仔細想想卻不難理解:後者的話指的是他人已有的看法和研究成果。魯迅先生説:“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變成了路”。而在當今的時代,人們更多地是在面臨這樣的窘境:已有的路走的人太多,不願從眾似乎就意味着無路可走。能選擇另闢蹊徑的人自然有話可説。説得好壞姑且不論,借魯迅先生的另一句話説,至少是“於無聲處聽驚雷”。

“於無聲處聽驚雷”,人們的第一反應自然是朝發出聲音的方向看去。以文學為例,如果某個作家的寫法頗有新意,常常會引發讀者熱烈的討論,久而久之,這種寫法便會成為使這個作家區別於他人的獨特風格。可以説,這是個性的彰顯。推廣到其他藝術領域亦是如此,一些人在他人還沒注意到的方面“各抒己見”,比如齊白石晚年的“樸拙兒童畫風”,豐子愷先生的“似與不似間寫意”都是他們區別於一般畫家的鮮明標記。

通過獨到的言論來彰顯個性並不是大師的專利,)(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經歷:在班級辯論裏妙語連珠,在問題議會上仗義執言,在公司策劃中靈感突現……這些與眾不同話語都在向他人彰顯着我們的個性。

同其他自然現象一樣,雷雨也是分時節的,有些雷雨來得自然,就像前面所説的那些人,都是心中先有了充實的想法,再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即“言動於中而發於口”。而有些雷雨則顯得不合時宜,沒有經過積蓄醖釀就突然爆發。比如現在網絡上的某些公知,以批駁大眾觀點為樂,也沒有經過嚴密的論證,其言論不僅不能自圓其説,而且漏洞百出。他們追求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而是通過“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方式博人眼球。這種人也展示了個性,卻讓人不敢苟同。

可以説,“於無聲處聽驚雷”大抵都有展現個性的作用,雖然其影響未必都是正面的。在有着積極影響的那一部分中,有些不僅彰揚了自身的個性,而且具有可以借鑑的開拓意義。彰顯個性可以通過言語來完成,而創新卻離不開的實踐。前面説到不願從眾的人面臨着無路可走的窘境,當他告訴人們他要選擇另闢蹊徑時,其實已經表現出他與眾不同的個性。而只有他真的踏上拓荒的道路,真切感受這條路上的種種艱辛,形成系統的可以操作的想法時,他才完成了創新這一步。我們驚歎於天馬行空的想象,但是我們更願意從創新者的實踐中學習生活的智慧。

所謂“無話則長”,其實是創新者向人們分享的過程,在分享中他也會獲得更多的靈感,對原有的觀點進行修正補充。有人説,我們離這些創新者很遠,不,這些人其實就生活在我們中間,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享受着他們的創新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們都曾有過突然降臨的靈感,其實它們並不是完全偶然的,靈感產生於對生活的實踐。這是“於無聲處聽驚雷”的自然來源。而然我們都知道,當聽到驚雷一瞬間的驚訝過去之後,人們更期待它能為我們帶來“潤物細無聲”的滋養。我們的民族也期待着這樣的人才:在彰顯個性的同時,用行動將靈感化為創新的成果。我想,“無話則長”不僅是説的多,更是做的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1vpov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