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廣東省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多篇精品多篇

廣東省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多篇精品多篇

廣東省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多篇精品多篇

廣東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一

巴掌之吻,教育之痛

一張考卷,幾分浮動,換得巴掌與吻。是耶?非耶?報以無奈苦笑。

僅從表面上看,母親對從滿分降為98分的退步的孩子求全責備,而對雖然一開始不及格、但後來進步的孩子不吝愛吻,是不是僅説明這位母親鼓勵進步之可取與苛責退步之不妥呢?並非如此,撥開表面的巴掌與吻之別,在這幅漫畫中,我們應看到僅僅是分數上的一點變化,都足以使家長做出截然不同的反應,其背後折射出的無數個家庭相似的情景,不免令人深思。

緊緊盯着分數,視分數進與退為獎罰標準,與其產生的求全責備之態,並非是個別家長所為。滿分得吻、98分得巴掌這一荒謬現象,正是被詬病許久的唯分數論的體現,當家長並不在乎分數背後反映的知識掌握情況,指導學習作用時,也就不再在意“98分已經很接近滿分”這一事實,而是隻看見比上次退步了2分的情況,辨不清“無論55分還是61分都説明孩子學習狀況不佳”,而只關注比上次進步了6分。在啼笑皆非之餘,我們不免要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樣粗暴的分數對待,對分數的執着,到底因何而來?

固然,激烈的競爭環境與中國向來重視考試的傳統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對考試分數的普遍關注,但有沒有更深層、更本質的原因呢?將分數進退當作唯一依據的背後,不正是我們缺乏對孩子成長客觀全面的評判標準、對除學習外其他方面忽視遺忘嗎?古代便有“為己之學”,以修養完滿人格而非取得外界認可的官位為目標,而今,社會也更需要綜合素質優秀、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與吻滋養出的分數型人才。君不見今年校園投毒案中,犯罪的青年雖分數耀眼,但人格上有着致命缺陷,如若僅憑巴掌與吻一味注目分數浮動,還能説是“育人”嗎?培育的到底是棟樑還是外表光鮮,內裏朽爛的速生木?

所謂求全責備與寬容鼓勵之異,在向教育敲響警鐘,內裏顯現的教育觀念之弊,正中痛點。我們不能僅停留在“知道”,“改變”的背後正需“痛定思痛”作引擎,重新審視日常中我們早已熟悉的情景,以此為契機,給孩子的成長路上正確的引導與培育,幫助他們獲得除了分數的其他優良品質與綜合能力,以真正的吻報以最大的鼓勵,以真正的吻對待他們的教育報以決心與堅守。

巴掌與吻,是耶非耶?唯有痛定思痛,對未來的教育報之以歌。

廣東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二

分數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

我看到這樣一則引人深思的漫畫:第一幅圖中一個滿臉笑意的孩子拿着一張100分的卷子,頰上是他父母鼓勵的脣印,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另一個拿着一張55分卷子的孩子,他愁苦的臉上巴掌印觸目驚心;而第二幅圖中,那個曾考100分的孩子只考了98分,臉上也因此添了一道巴掌印,另一個孩子卻因為這次考了61分而獲得了父母的吻。

這則漫畫反映瞭如今家長對孩子成績過於關注的現狀“一個孩子無論成績好壞,退步了就打,進步了就誇,彷彿那白卷子上鮮紅的數字就是衡量他的唯一標準,彷彿那冷冰冰的成績就是孩子的一切,我理解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但我認為,他們這種過度關注孩子成績的“唯成績”主義不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

私以為,如今的孩子已不及昔日的孩子快樂,而越來越大的學業壓力是一個極重要的原因。家長們將太多的期望寄予孩子,他們嚴苛的要求成了殘酷的枷鎖,將孩子牢牢捆綁在童年那絢麗的夢境之外。我知道很多孩子,他們一考不好就擔驚受怕,生怕回到家裏會經受父母“狂風暴雨”的洗禮。他們一想到考試就不寒而慄。他們的快樂童年已支離破碎,從來就只存在於記憶中遙不可及的一隅。的確,他們都是漫畫中的孩子,無論55分還是98分,只要未到標準,便被家長呵斥。筆者曾聽過這樣一句話:“你折斷了我的翅膀,卻怪我不會飛翔。”漫畫中的家長用他們對“分”的嚴厲要求折斷了孩子的翅膀,當“分”真正成為了孩子的“命根”,孩子早已失去了自由翱翔的能力。

然而,事實證明,分數的確不是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善良、勇敢、責任心等等,也許是比智力更聰明更為寶貴的品質。同樣,分數的高低並不一定代表着孩子以後的成就大小。中學時成績平平的馬雲,卻成為了今日的互聯網大亨;科舉屢屢不中的柳永,卻在“淺斟低唱”中為後人留下了悽婉動人的詞句。

所以,筆者懇請家長們,別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漫畫中的孩子,別讓他們在分數中迷失自己,希望家長們除了關注孩子的成績,也要關注他們的其他方面,讓他們均衡、全面、快樂地成長。

要知道,一個孩子無論考了55分、61分、98分、還是100分,都值得他的父母,在他臉上留下愛的一吻。但願漫畫中孩子的不幸更少地在我們身邊的孩子身上覆制!

廣東省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三

去黃山旅遊,總會對那怪峯孤鬆遐想萬千,等到我親眼見識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壯麗——那孤鬆,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峯,亦崎嶇險峻,有欲傾之勢。兩個個體本身都算不得美,卻在相融中構造出了清雅高絕的圖景!

一些個體,它們本身或許有特點,略有不足,但他們未曾勾心鬥角過,未曾針鋒相對過,在如斯的`統一中,倘若你以總體之角度觀之,竟是別樣和諧。走下黃山,我不禁陷於了思考。

是的,如果你是求個體的方正,那麼最終所得可能僅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無趣。君不見,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嗎?八股文根本不講求相融,不講求文章總體的韻味,它只求聖人之氣,只求體制規範,每一字的方方正正,這種是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終讓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與美感,更讓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絕不應該如此!它應當是支點的尋覓,是元素的交融,是單一的某,更是和諧的統一。

個體的波瀾不驚,甚至旁逸斜出,卻是在同一後成就整體的雲蒸霞蔚,別樣風采。鄭板橋先生曾説:“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他也正是這樣詮釋自己的書法。用隸書參以行楷,成就了和諧的同一,成就了“板橋體”的藝術高度。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以前讀何立偉先生的《日月鹽水豆》一文,不僅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歎服。文言,精巧而意賅;白話,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許僅取一者,會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詞肥意瘠,但兩者的兼用卻令整篇文章彰顯了別樣的韻致。

非獨文學如是。榮格説:“文化最終沉澱在人格上。”我想,我們的內心中或許也要依靠無數不調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為飽滿。“我的心裏又猛虎在細嗅薔薇。”這是詩人薩鬆的詩句。猛虎不免生猛,薔薇過於柔韌,倘若兩者並參,方為豐滿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女兒情態;亦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氣貫長虹。她的人格,非婉約,非雄健,而是兩者兼具的浪漫,是令人懷想千年。

道與萬物參,萬物的和諧統一,方早就世間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抹遒勁的孤鬆,再看向那面絕然的峭壁,在夕陽下它們長久地融為一體,錯落有致。我釋然。

廣東省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每個家長對孩子的最大期盼,而每個家庭對待孩子的教育也各不一樣。有的是順其自然,讓孩子自由發揮;有的是望子成才心切,對孩子學業嚴厲苛刻。

小明和小王是同桌,他們的家長對待他們的學業有不同的做法。小明成績優異,父母都希望他能有一個好前途,,所以從小對他學業很嚴厲,不能有半點差錯;小王成績不是很好,雖然父母很失望,但是父母對他的學業還是一直鼓勵。一次測試,小明考了滿分,父母很高興,親了小明一口,讓他下次還是拿滿分;小王沒考及格,父母很生氣,打了小王一巴掌,讓他下次考好點。等到下次考試,小明沒考到滿分,父母打了他一巴掌,而這次小王分數提高了一些,父母親了他一口!

兩對父母對待孩子成績的不同做法,可以看出當代教育的不同體現。俗話説“黃金條條出好人”,這種思想也不是全對,家長過分的對孩子學業嚴厲,終究會適得其反,只會讓孩子厭煩學習,如果家長對孩子學業多一點關心,鼓勵,問候,對孩子繁重的學業之後也是一個很好的安慰,畢竟每個家長都是從孩子階段走來的,都有過同樣的感受!

這幅漫畫首先指向的是家庭教育,寓意的是愛與懲罰及其功能。在我看來,兩個巴掌都是不對的,而兩個吻都很對。仔細分析一下,100分得到的吻是高分掙來的,是愛,但愛的內容比較單一,所以98分就要挨巴掌;55分的巴掌是錯誤的,家長粗暴了,但61分的吻特別温馨,愛的內容比較豐富,有親情,還有鼓勵、寬容和等待。從效果看,98分挨巴掌的孩子可能從此戰戰兢兢,學習心態受到了極大的破壞,會進入比較機械僵硬的學習狀態,甚至可能創造精神也被壓抑,下一次考試變成90分甚至更低都有可能。但61分得到的吻則可能成為一種動力,從而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孩子的心理會處於比較寬鬆自由的健康狀態,未來可能有很好的發展,下一次考試分數會更高几乎是可以肯定的。

這幅漫畫雖然看起來主要是在跟家長們對話,其實也是在討論中國的教育。中國教育的一個重要弊端就是唯分數論,分數決定一切,漫畫裏的吻和巴掌也是分數決定論的後果。分數決定論在教育發展和人才選拔方面的消極後果已經日益顯現,值得全社會反思。

廣東省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大全 篇五

讀書,是賞心悦目,陶冶情操;

讀書,是走進先哲,聆聽教誨;

讀書,是體驗鳥語,感受花香。

……

我們走在羊腸小路上,

俯首細細品讀先賢訓言,在旁邊的百花爭妍,蜂圍蝶陣中拜訪先哲,啊!這是多麼欣慰啊!

在信息時代,我們為了追求速成,在“淺閲讀”的氣息逐漸蔓延時,我們是否思考過。

——與品讀相擁,使讀書成為提升自己靈魂的方法。

質而綺,真而醇,自可傳之千古;

樽中酒,籬下詩,豈甘了此一生。

走進陶淵明,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定與超然,但是他“好讀書,不求甚解”卻是不對的,他為了逃避官場的黑暗污濁而歸隱田園,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純潔而回歸自然,但是,讀書是人的靈魂的沐浴,不求甚解之書與不讀有何區別,既然有讀書之好,我們就應全身心投入,馳騁於書的天地,豈不樂乎,而不求甚解只能讓自己一時滿足,對於心靈卻益處甚小。

我們所説的品味,是用心讀,而非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只有用心靈去靠近書,才能感受到灼灼其華的智慧,才能體會字字千斤的價值。

同樣張溥也幼時好學,他的傳奇在人們心中永不倒下,“七錄宅”的光華熠熠生輝,他為了學習,習書成誦之後又手自筆錄,再化為灰燼,總此七次,才成就了他的文學功底。

張溥雖英年早逝,但他的事蹟為後人傳頌,七錄之名是何等雄渾,學習是需要嚴謹態度,在“七錄”背後閃爍的是人的品質與修養。

在當代,當我們捧着《邊城》細細品讀時,被沈從文的新麗雋永的筆調以及美麗迷人的湘西山水所傾倒,但是如此之高的文學成就竟由一位只讀國小的人來寫,其困難之大,不言而喻,沈從文也嗜學,他面對命運的風浪,從不畏懼,在平靜的心態下認真品讀,成就了他的成功。

自學之路漫漫;成才之舟遙遙。沈從文在自己認真地品讀中成就了不朽的《邊城》,我們不禁感歎——與品讀相擁,能克服一切困難。只有在品味中學習,才能汲取精華,就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太多的事例都向我們驗證了同一個道理,與品味相擁,才能讓讀書成為淨化靈魂,提升品質,成就事業的方法。

品讀,讓我們感受“醉卧沙場君莫笑”的悲壯;品讀讓我們感受“腸斷東風落牡丹”的淒涼;品讀讓我們感受“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

與品讀相擁,讓讀書使自己靈魂思想昇華!

廣東省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大全 篇六

這裏,我們想到了孔子的名言:“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人做事眼光要遠一點,不僅要看到近期的得失,還要看到長遠的影響。

在大躍進中,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盛行,各地紛紛提出不切實際的目標,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大躍進”打亂了國民經濟秩序,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農業比例嚴重失調。

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同樣的,好酒陳釀的時間越長越香醇,音樂譜寫得越久越唯美,成功醖釀的越久越輝煌。

貝多芬寫《合唱交響曲》用了39年的時間,最終將無數次的靈感串聯成了曠世佳作。如果他也急不可耐地希望完成作品,一個小時作完曲子,我們還能聽見他發自內心的《歡樂頌》嗎?

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受了多少年的凌辱,嚐了多少年的膽。他從來沒有草率地為報一箭之仇而出兵吳國,而是用平和、堅定的心對內不斷提升自己,對外等待時機。可見,堅定而又平和的心態才是成功的前奏。

居里夫人十幾年尋找放射元素,含辛茹苦,潛心於一處,歷經夜晚白天無數次交替,吞嚥周圍冷寂之苦,為的只是心中那熠熠閃耀着動人光輝的科學之燈。多少次,曾一個人孤軍奮戰,多少次,曾平凡無味地不斷重複同一個實驗。終在幾十噸瀝青鈾礦礦渣中找到幾克放射元素。

騏驥千里,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新時代的人們,請牢記——欲速則不達!請在泥濘的小路上留下你堅實的腳印,在歷史的書頁裏留下你泛黃的足跡。堅定向前,成功就在不遠方。

廣東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七

善行,我該如何安放你?

慈善,本該是一個充滿人性關懷的字眼,是一個能讓行善者體知自身對於社會超出個體有限價值的義舉,亦當成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裏的一把温暖的手爐,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尷尬人盡皆知,就如那個感激卻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處於如此進退維谷的境遇的,在我看來,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況下,我無奈地認識到,行善者的一顆赤誠之心無可置疑,而他們行善舉的方式往往成了讓愛傳遞的最大阻礙。正因為他們總是慣於以“救世主”的目光來表達對弱勢羣體的善意,受助者在這目光的省視下被點燃的一顆過於澎湃的自尊心讓善意之舉充滿了火藥味,從而,受助者拒絕犧牲在弱勢地位下愈顯珍貴的尊嚴和平等來滿足慈善家的自身價值認同。就如那最後以施捨之名拒絕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難以為繼的他們需要這份幫助,也許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經歷或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讓他們艱難的選擇拒絕。

然而,慈善之路不應因行善方式不當而閉塞阻滯。既已找到癥結,何不求良醫以自治?

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堅決丟下慈善這件標籤,而以人類共同體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約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個孤島,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幫助的對象,才能以最適當的方式給他們以樂於接受而有意義的幫助與扶持,讓受助人覺得,他們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進,而不是如難民領取政府施捨的粥糧。

晏陽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發現了“苦力”的價值的基礎上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運動中,與其稱他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為所有農民、苦力的老師、朋友。他曾説:“欲化農民,必先農民化。”他不願安居太師矣,空談誤國計,而是紮根到農民中,探索真正對他們有用的善舉——開化與教育。

人類作為一個共同體,要成為堅固的島嶼,需要慈善的力量來修補脆弱的堤壩,而要讓慈善有力前進,就必須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鏡,帶上捐助對象的眼鏡,紮根到他的世界中,問一句:“你需要什麼,我們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麼?”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們以對的方式共同前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7ym487.html
專題